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采用超声波辅助浸提—大孔树脂吸附法从中华补血草[ Limonium sinense (Girard) Kuntze]根、根茎、叶和花中获得多酚提取物,并对它们的得率和组成成分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不同部位多酚提取物对DPPH·、·OH和O2的清除能力.实验数据表明:中华补血草根、根茎、叶和花多酚提取物的得率分别为12.42%、5.98%、5.27%和3.98%,差异明显;多酚提取物中总酚、原花色素、黄烷醇和总黄酮含量变化幅度较大,分别为51.87% ~61.60%、5.62%~39.47%、3.69%~12.46%和2.53% ~35.97%;其中,总酚、原花色素和黄烷醇含量均以根多酚提取物最高,总黄酮含量以花多酚提取物最高,均与其他部位多酚提取物有显著差异.随质量浓度提高,4个部位多酚提取物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率总体上逐渐增大;其中根多酚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作用最强,半数清除质量浓度(ρSC50)为38.52 μg·L-1,显著低于阳性对照芦丁和BHT(ρSC50分别为67.40和74.25 μg·L-1);花多酚提取物对·OH和O2的清除能力最强,ρSC50分别为53.51和74.00 μg·L-1,均低于芦丁;总体上,4个部位多酚提取物对DPPH·的清除能力由强至弱依次为根、根茎、叶、花,对·OH和O2的清除能力由强至弱依次为花、根、叶、根茎.结果显示:中华补血草不同部位多酚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其中,根和花多酚提取物中高含量的原花色素和黄酮类成分分别与其自由基清除能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紫芝超细粉挥发油成分GC-M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紫芝Ganoderma sinense(“闽紫96”,HMAS 77207,阔叶树枝桠材或边材栽培)超微粉碎加工成500目的子实体超细粉。激光粒度分析表明:紫芝超细粉的表面积到834.18m~2/kg,中位径(D50)为12.68μm。气质联用分析结果表明:从紫芝超细粉挥发油中分离到35种成分,出峰时间为7.872~30.239min,确定了其中32个成分,占相对含量的88.642%;绝大多数成分为脂肪族化合物(67.216%),主要成分(20.67%)为2,6-二叔丁基一苯酚为芳香族化合物,还检出2种杂环族化合物。  相似文献   

3.
西梅脱又称赛美特,英文称Thimet,化学名称为O,O-二乙基-S-甲乙基硫醚二硫代磷酸酯,简称3911,是一种强力的有机磷内吸杀虫剂,与棉花拌种防治棉蚜虫,红蜘蛛等刺吸式口器害虫可维持药效2个月左右(农业科学通讯1958年第4期报导)。为了进一步验证其防治效果及持久时间,我们试用50%活性炭粉剂(由上海农药厂供给),分不同处理,进行了初步试验。 一、方法 在播种前24小时,以种籽重量的4%、6%、8%、10%浓度拌种与不拌作为对照、计5个处理,每处理种  相似文献   

4.
“精制多价抗海蛇血清”的制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海蛇均为前沟牙毒蛇 ,分布于太平洋及印度洋沿岸 ,大西洋没有海蛇。中国产海蛇 1 6种 ,分布于北起辽宁、南至海南及广西沿海 ,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及蛇伤发病率较高的海蛇为青环海蛇( H ydrophis cyanocinctus)和平颏海蛇( Laticauda semifasciata)。调查结果表明 ,被海蛇咬伤如不及时处理 ,通常有 50 %的患者死亡。在中国广西北海市每年均有被海蛇咬伤中毒致死的病例。为研制中国、日本及东南亚沿海国家主要有毒海蛇青环海蛇和平颏海蛇咬伤的有效治疗药“多价抗海蛇毒血清”,填补急救医学空白。  方法 从中国北部湾产青环海蛇和平…  相似文献   

5.
王瑛  张建锋  陈光才 《生态学杂志》2012,31(9):2305-2311
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2种柳树(Salix integra)无性系(“一支笔”和“微山湖”)对模拟富营养化水体中氮素的吸收状况,并采用常规耗竭法探讨了柳树幼苗根系对NH4+-N、NO3--N的吸收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2种柳树无性系对低浓度模拟富营养化水体中总氮的去除率均达90%以上,是高浓度情况下的2倍;对低浓度模拟污水中总磷的去除率达80%,高浓度下则达92%,且“一支笔”对总氮、总磷的吸收效果优于“微山湖”;2种柳树无性系对氮素的吸收均表现为水体中营养物质浓度越高,去除效果越好;只有NH4+-N或NO3--N存在时,“微山湖”的最大吸收速率和亲和力高于“一支笔”;当有其他氮源影响时,2种柳树无性系对NH4+-N和NO3--N的吸收效率则下降至50%;研究表明,柳树对富营养化水体的生态修复作用较强,是进行面源污染生态修复的优良树种.  相似文献   

6.
植物释放氧化亚氮的研究   总被引:49,自引:12,他引:37  
氧化亚氮(N_2O)是大气的微量成分之一。多年的测定表明,它在大气中的浓度正以0.2%左右的年增长率在增加。N_2O具有“温室效应”并能催化大气同温层中臭氧保护层的破坏,从而可能带来全球性生态环境的重大变化而受到世人的极大关注。各国科  相似文献   

7.
牡蛎古今谈     
牡蛎,古称牡蛤、蛎蛤、古贲、石云慈等,今北方称“海蛎子”,江、浙叫“蛎黄”,福建呼“蚵”,两广称之“蠔”。自古以来,牡蛎素有“海中珍味”之称,如今又成为国际性海洋新药源。牡蛎的种类及其分布牡蛎属瓣鳃纲(或双壳纲)、异柱目、牡蛎族、牡蛎科。产于我国沿海的牡蛎约有20种。密鳞牡蛎(Ostrea denselamellosa Lischke)。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复瓦牡蛎(O.imbricata Lamarck)。分布于东南沿海。舌骨牡蛎(O.hyotis Linne)。产于海南省。中华牡蛎(O.sinensis Gmelin)。分布于南海。褶牡蛎(O.plicatula Gmelin)。产于我国沿海。咬齿牡蛎(O.mordax Gould)。分布于南海。僧帽牡蛎(O.cucullata Born)。为东南沿海重  相似文献   

8.
遮光对臭牡丹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光照(遮光率0%,对照)以及遮光率25% 、50%和75%条件下臭牡丹(Clerodendrum bungei Steud.)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遮光率的提高臭牡丹枝长生长量和比叶面积逐渐增加、枝条直径生长量和比叶质量逐渐减小,叶面积呈波动变化,其中在遮光率25%条件下叶面积最小.在遮光条件下叶片以及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厚度差异不显著,但均显著小于对照.在遮光条件下叶片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a/b值总体上随遮光率提高逐渐增加且均高于对照,仅在遮光率25%条件下叶绿素b以及总叶绿素含量低于对照.在遮光率25%和75%条件下叶片净光合速率(Pn)有明显“午休”现象,Pn日变化曲线近似于“双峰型”;而在对照和遮光率50%条件下Pn无“午休”现象,日变化曲线近似于“单峰型”;4个处理组Pn峰值的大小以及峰值出现时间有差异.在上午9:00,在遮光率25%和50%条件下叶片气孔导度(Gs)略有降低,而在对照和遮光率75%条件下Gs明显升高;此后随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的Gs总体上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各处理组叶片胞间CO2浓度(Ci)的日变化曲线基本一致,均呈早晚略高、中午略低的趋势,谷值均出现在13:00.在对照及遮光率25%和75%条件下,叶片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曲线均呈“双峰型”;而在遮光率50%的条件下Tr呈逐渐降低的趋势,日变化曲线近似于“单峰型”.总体上看,4个处理组叶片的Pn、Gs、Ci和Tr日平均值均无显著差异;且在遮光率25%、50%和75%条件下臭牡丹叶片的Pn与Tr间有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性.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臭牡丹是偏阴生植物,在栽培中适度遮光有利于臭牡丹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9.
李群  谭韵雅  王平  魏琴  钱双  石丹 《广西植物》2014,(4):520-524
为进一步明确大叶桉的化学成分,对大叶桉叶水浸提液分别用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进行萃取,对各萃取相进行GC-MS分析。结果表明:大叶桉叶水浸提液共含有37种化合物,其中,石油醚萃取相中含有20种,主成分为草酸丁基异己酯(37.24%);乙酸乙酯萃取相中含有16种,主成分为2,2-二亚甲基双[6-(1,1-二甲基乙基-4-甲基)]-苯酚(50.05%);正丁醇萃取相中含有5种,主成分为丙基-2-甲基丁酸酯(54.57%)。在所有成分中,酯类物质居多,也有少量的烯、酮、醇、苯和烷烃。1-甲基,4-(1-甲基乙基)-1,4环己二烯、2,2-二亚甲基[6-(1,1-二甲基乙基)-4-甲基]苯酚、1-十八烯和二十烷为石油醚和乙酸乙酯的共有成分;1、2-苯二甲酸单(2-乙基己基)酯为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的共有成分。该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大叶桉的化学成分,为其在医药、化工和化感方面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有效地保护和利用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有毒植物资源,本研究对该保护区野生有毒植物资源的种类、生境、濒危程度、有毒部位和有毒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有毒植物种类有52科132属193种3亚种11变种,共207分类群;生境以山坡草地最多,山地和林缘次之。其中濒危植物有40种,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种有7种,保护级别为国家和省级的各有9种和26种,为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的有18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等级的有7种。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野生有毒植物中,全株有毒的有116种,占总数的56.04%,其他为部分有毒。有毒成分较为复杂,主要有生物碱类、非蛋白氨基酸、萜类化合物、甙类化合物等,大部分还未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1.
鄂东大别山区属亚热带气候,共有维管植物195科663属1461种.在野外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该区的野生有毒植物资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鄂东大别山区共有野生有毒植物158种(包括亚种、变种).隶属于70科、117属,占全国有毒植物140科约1300种的50%、12.2%;其中蕨类植物5科6属8种,稞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物62科108属147种;(2)从有毒部位看,全株有毒的最多,共56种,占35.4%;根有毒的53种,占33.5%;叶有毒的28种,占17.7%;果实及种子有毒的24种,占15.2%;花有毒的植物最少,仅2种,占1.3%;(3)从生态习性上看,该区有毒植物中有木本植物72种、草本植物68种、藤本植物18种,分别占该区有毒植物总数的45.6%、43.0%、11.4%.对该地区的有毒资源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保护利用的具体对策,为合理开发该区的有毒植物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安徽皇埔山大型真菌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安徽皇埔山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多样性,对该地区的大型真菌区系地理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共有大型真菌103种,分属于24科48属,其中优势科为Tricholomataceae(14种,占13.59%)、Russulaceae(11种,占10.68%)、Cortinariaceae(10种,占9.71%)和Polyporaceae(10种,占9.71%);优势属为Lactarius(8种,占7.77%)、Psathyrella(6种,占5.83%)、Cortinarius(5种,占4.85%)和Marasmius(5种,占4.85%);从属的区系地理成分上初步划分为世界广布成分(58.33%)、泛热带成分(29.17%)、北温带成分(10.42%)和热带-亚热带成分(2.08%);从种的地理成分上划分为:世界广布种(45种,占43.69%)、热带-亚热带分布种(31种,30.1%)、北温带分布种(24种,23.3%)及欧亚-北美-澳大利亚分布种(3种,2.91%)等分布型;皇埔山大型真菌的区系地理成分主要是以世界广布种为主,其次是热带-亚热带成分和北温带成分.  相似文献   

13.
丁香是一种重要的芳香木本观赏植物,花开繁茂,芳香浓郁。该研究采用活体植物动态顶空套袋-吸附法收集了香雪丁香、花叶丁香、关东丁香、蓝丁香、小叶丁香、四季蓝丁香6种不同丁香花的挥发物,通过自动热脱附-气质联用分析技术分析丁香花的挥发物成分,为研究其花香释放机理、进一步开发利用丁香资源及新品种选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在6种丁香花挥发物中共检测到80种成分,分别属于苯形烃、萜类、醇、醛、酮、脂肪烃、酯、酸及其它类。(2)花叶丁香花的挥发物释放量最高,且为释放量最低的四季蓝丁香的1.8倍。(3)除香雪丁香外其他5种丁香花的挥发物中苯形烃在9类挥发物成分中含量最多,而萜类是香雪丁香花挥发物的主要成分。(4)乙苯、间二甲苯、对二甲苯、二丁基羟基甲苯、2-乙基-1-己醇、5-乙基-2,2,3-三甲基庚烷这6种成分在不同丁香花挥发物成分中含量均较高,是6种丁香花挥发物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武功山地区有毒植物资源情况及毒性特点,有效保护与利用武功山有毒植物资源,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并结合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对该地区的有毒植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武功山地区共有有毒植物75科179属240种;形成以豆科(Leguminosae)、毛茛科(Ranunculaceae)、菊科(Asteraceae)、百合科(Liliaceae)4科为主的数量优势科(含10种及以上),以紫堇属(Corydalis)为主的数量优势属(含5种及以上)。该区有毒植物的生活习性以草本为主;以海拔400~499 m区域内的植物最多,且主要生长在山坡、林中、灌丛等环境中。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科以泛热带分布和世界分布为主,属以北温带分布和泛热带分布为主,而种以中国特有分布和东亚分布最多。毒性以小毒为主,有毒部位以全株有毒为主;有毒化学成分颇为复杂,主要以生物碱为主,毒理类型以神经系统毒为主。  相似文献   

15.
变异黄芪石油醚浸提物化学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GC-MS联用方法对变异黄芪石油醚浸提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共分离出23个峰,经数据库鉴定出14种成分,其中主要为(9Z,12Z)-9,12-十八碳二烯酸,占79.139%;十六酸占5.302%;叶绿醇占2.126%;β-谷甾醇占2.143%;二(2-乙基己基)邻苯二甲酸酯占1.377%。  相似文献   

16.
<正> 九、其它交叉反应及有关抗原 各种“共同”抗原 其它在不同细菌间的共同或“交叉反应”抗原曾有记述,有些与ECA可能相同,有些与之有明显的区别。 Brodhage氏记述过一种血清学上的交叉反应性,大概是由ECA引起的,他称之为共同或“C”抗原。肠道菌中的ECA系用细菌的尿素提取物做间接血凝测定。出现这些交叉反应的抗血清是一种抗宋内氏志贺氏菌血清,大概含有抗ECA。宋内氏志贺氏菌培养物常常含有一部分R变种,这些菌具有R1型LPS核心,与ECA的免疫原性形式相连。 所有革兰氏阴性菌的外膜具有一种相似的成分:LPS,(脂)蛋白,和脂类。LPS代表O抗原的差别,它是形成大肠艾希氏菌及  相似文献   

17.
花生中香味成分的研究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通过分析花生中香味成分化合物来对花生中香味成分进行研究。采用的方法为固相微萃取法,此法可以萃取出烘烤花生中的各种风味物质,根据实验我们可以看出:烘烤花生中挥发性的化合物中FD因子的最大值为256,并且FD因子排在前三位(FD因子>64)的在实验中检测出有10种已知的化合物和3种未知的化合物,实验结果显示:已知的化合物分别为:3-甲基丁醛(巧克力味)、2-甲基丁醛(焦糖味)、2-(2-羟乙基)-3-甲基-4-噻唑(鱼腥味)、2,5-二甲基吡嗪(烘烤坚果味)、2,6-二甲基吡嗪(烘烤坚果味)、乙基吡嗪(爆米花味)、2-乙基-5-甲基吡嗪(草味,坚果味)、呋喃醛(生土豆味)、3-乙基-2,5-二甲基吡嗪(咖啡味)、苯乙醛(甜芳香味)等。通过本次的实验,可以得出结论:2,5-二甲基吡嗪、乙基吡嗪等吡嗪类和醛类化合物是花生中香味的主要成分,对花生散发香味的贡献最大,酮类化合物对花生的风味贡献率较醛类来讲较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蝴蝶虫体的气味是识别同类和异性的重要信息来源.本研究通过分析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雌雄蝶羽化后挥发物的变化规律,并比较了未交配雌雄蝶对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AG)反应,为下一步探讨柑橘凤蝶求偶时嗅觉的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使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提取柑橘凤蝶挥发物,并通过气质联用仪(GC-MS)分析SPME提取物中的主要成分,采用触角电位仪(EAG)测定柑橘凤蝶Papilio xuthus对挥发物的触角电位反应.[结果]雌雄蝶羽化后共检测到14类挥发物,主要包括醇类和酯类,其中酯类、萜类在羽化后均有出现.交配时雌雄蝶均共有且含量较高的挥发物有2种(2-乙基己醇、2-乙基己基乙酸酯),交配时雄蝶特有挥发物仅1种(α-法呢烯),未检测到雌蝶特有的挥发物.柑橘凤蝶雌雄蝶从交配前到交配后,其体内的2-乙基己醇、2-乙基己基乙酸酯和α-法呢烯的含量都变化明显.在交配前及交配时2-乙基己醇和α-法呢烯含量增加,而2-乙基己基乙酸酯的含量减少,表明在交配时,可能有大量的2-乙基己醇、2-乙基己基乙酸酯和c-法呢烯释放到体外.并且未交配雌雄蝶对2-乙基己醇、2-乙基己基乙酸酯和c-法呢烯EAG反应均明显高于对照.[结论]根据雌雄蝶羽化后挥发物变化规律及触角电位试验初步检验,推测2-乙基己醇、2-乙基己基乙酸酯在柑橘凤蝶同种识别及同性识别中起作用,特有的挥发物α-法呢烯在柑橘凤蝶同种异性的识别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文斌  刘坤  周守标 《生态学报》2013,33(5):1433-1442
以新安江干流(安徽段)滩涂湿地草本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区系组成及不同江段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该区共有草本被子植物48科、131属、194种(含种下分类单位);以禾本科(Gramineae)、莎草科(Cyperaceae)、菊科(Compositae)和蓼科(Polygonaceae)为优势科;以蓼属(Polygonum)、莎草属(Cyperus)、大戟属(Euphorbia)和蒿属(Artemisia)等为优势属,属的组成相对较为分散,寡种属和单种属占总属数的97.7%;(2)从分布区类型看,科以世界分布占明显优势(43.8%);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分布最多(30.5%),其次是世界分布(26.0%),总体上热带成分略多于温带成分(57/40);表明该区草本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较为复杂,分布区类型多样,具有热带、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多重性质,但以亚热带性质为主;(3)各滩涂湿地植物群落的建群种、优势种及伴生种的种类等组成特征均存在一定差异,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和假俭草(Eremochloa ophiuroides)等为滩涂湿地的主要优势种;江段干流不同流域滩涂湿地草本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的变化格局与丰富度指数的变化格局比较一致,总体上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表现为上游>中游>下游;与之相反,植物群落的β多样性——相异性系数和Cody指数总体上呈现上升的格局.这种多样性格局的成因需要进一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血厉螨属(Haemolaelaps Berlese,1910)是厉螨科(Laelaptidae)中的一个大属。Radford(1943)列出该属的种类共23种和一变种;Strandtmann等(1958)列出69种;Tipton(1960)列出65种;王敦清(1963)指出:“见于文献报告的有50余种”。根据作者系统查阅文献的结果,至今共有90多种;仅1960年以后报导的新种就有20种之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