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腹足类化石在地层中丰富且常见,但在琥珀中保存较少。文中描述了产自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中的陆生腹足类化石2属2种:Euthema naggsi Yu, Wang and Pan, 2018, Truncatellina dilatatus sp. nov.。这些陆生腹足类新材料的发现,提高了缅甸琥珀中陆生腹足类物种多样性,并进一步印证了白垩纪中期缅甸琥珀森林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环境。 相似文献
2.
3.
在白垩纪中期(~100 Ma)缅甸琥珀中首次报道了蕨类植物鳞片化石。该鳞片化石为基部着生,鳞片细胞壁均存在不同程度加厚,为筛孔状鳞片类型。根据最新的现代蕨类植物系统发育树,结合鳞片的演化趋势及鳞片化石的形态解剖特点分析,认为该鳞片化石来自真水龙骨类。这一发现表明真水龙骨类在白垩纪中期就已经出现了多样性分化。 相似文献
4.
根据产自缅甸北部白垩纪中期克钦琥珀中的一块昆虫化石标本,建立了1新种——克钦雅翅蝉(Ornatiala kachinensis sp. nov.),归于华翅蝉科(Sinoalidae Wang and Szwedo, 2012)。根据新化石材料,对雅翅蝉属的鉴别特征进行了修订。此外,利用支序分类学分析手段对新种的生物系统学地位进行了确定,并对华翅蝉前翅色型、翅脉变异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新材料的发现进一步证实克钦琥珀生物群中的华翅蝉生物多样性程度较高,为优势昆虫类群。 相似文献
5.
昆虫捕食行为生态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为学和生态学是生命科学中正在蓬勃发展的两个分支学科,而行为生态学则是这两个年轻学科的交叉领域。它主要研究生态学中的行为机制和动物行为的存活值、适合度与进化意义[1]从理论上来讲,开展行为生态学的研究,意味着把生态学、行为学、遗传学、生理学和进化论综合起来,并运用了数学和经济学分析方法,所以很有可能在新理论、新概念和新方法的探索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也有可能引起生态学的巨大变革;从应用的角度讲,因为动物之所以能极好地适应它们的环境,主要是依靠先天的本能行为适应和后天的学习行为适应,所以深刻地了解动物行… 相似文献
6.
文中简述了襀翅目缅甸琥珀研究概况,并基于一件保存较好的雌虫标本,报道了襀翅目襀科新属种Burperla decolorata gen. et sp. nov.。该化石具有以下重要特征:体较长,体色浅,触须与触角较长, RP脉末端接近翅端部,下殖板宽大、圆形,后缘中部突出。这些形态特征显著区别于襀科的其它化石及现生类群。 相似文献
7.
琥珀是植物树脂经漫长的地质演变形成的化石,对研究中-新生代陆地生物的系统发育和生物学具有无可比拟的意义。近年来,产自白垩纪中期缅甸的琥珀尤其珍贵,其中包括众多精美的细腰亚目(膜翅目)昆虫标本。简要介绍缅甸琥珀的地质背景,详细阐述缅甸琥珀细腰亚目代表性类群冠蜂科(Stephanidae)、缅甸冠蜂科(Myanmarommatidae)、姬蜂科(Ichneumonidae)、长腹细蜂科(Pelecinidae)、旗腹蜂科(Evaniidae)和举腹蜂科(Aulacidae)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三枚晚白垩世Cenomanian期早期缅甸琥珀化石标本,记述了脉翅目双翅螳蛉科Dipteromantispidae一新属新种:卓德曲双翅螳蛉Kurtodipteromantispa zhuodei gen.etsp.nov.。新种与格氏棒翅螳蛉Halteriomantispa grimaldii Liu et al., 2016相似,但以下特征区别于后者:1)前翅无色斑; 2)前翅ScP端部在scp-ra横脉处具明显弯折,不平滑; 3)前翅RP至少具1末端分叉的分支; 4)雌外生殖器肛上板与第9背板融合,第9生殖基节近半圆形,末端无近三角形突起。此外,描述并讨论了新属雌外生殖器的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9.
近五年,缅甸北部白垩纪中期克钦琥珀中相继发现了数百枚蜻蜓目化石,包含现生蜻蜓目三个亚目类群,目前已发表16科29属35种,在所有已知琥珀记录中数量和多样性最高。克钦琥珀中的蜻蜓目以均翅亚目(豆娘)为主,以Burmahemiphlebia zhangi最为常见,不少现生豆娘的化石记录也首次在克钦琥珀中发现,包括Perilestidae,Platycnemididae和Platystictidae等。此外,克钦琥珀中发现了一些中生代沉积岩中常见的蜻蜓目类群,如Araripegomphidae, Gomphaeschnidae和Stenophlebiidae等,指示克钦琥珀的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晚期。这些发现为探讨蜻蜓目部分类群的起源、演化和揭示生物古地理提供了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0.
根据产自缅甸北部白垩纪中期克钦琥珀中的一块小型花蚤化石标本,建立1新种——小多刺花蚤(Multispinus parvus sp. nov.),归于花蚤科(Mordellidae)。同时,对缅甸琥珀中已发现的花蚤和泛花蚤进行了重新观察和研究,重点分析了其形态学特征并认真考虑了相关分类学依据,将短尾花蚤科(Apotomouridae)修订为花蚤科之下的短尾花蚤亚科(Mordellidae:Apotomourinae)。短尾花蚤中普遍存在的臀锥完全不发育,不可作为区分于花蚤科的衍征。白垩纪中期琥珀中发现的花蚤化石类群体型均小,这也许与白垩纪中期生态环境和栖息地被子植物花朵形态有关。 相似文献
11.
SCHIZOPTERID BUGS (INSECTA: HETEROPTERA) IN MID-CRETACEOUS AMBERS FROM FRANCE and MYANMAR (BURM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Bugs of two new genera and species are described as Buzinia couillardi and Tanaia burmitica . They are preserved in mid-Cretaceous amber from south-west France and northern Myanmar (Burma), respectively ( c . 100 Ma). These are the first formally described fossils of the heteropteran family Schizopteridae. Both belong to the subfamily Hypselosomatinae and are very similar to the extant genus Hypselosoma Reuter, providing evidence for the antiquity and morphological stability of this small bug family and the infraorder Dipsocoromorpha. Given the putative ecology of the fossils, a discussion is provided on the French and Burmese amber forest ecosystems. The geological setting of La Buzinie, a new amber deposit in south-west France that yielded the two specimens of Buzinia couillardi , is outlined. 相似文献
12.
白垩纪缅甸琥珀昆虫化石研究是当前古昆虫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广腰亚目是膜翅目中的一个重要类群,其研究不仅为探讨膜翅目起源、早期演化、系统发育、不同地质时期古地理、古生态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证据,而且可为陆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重要材料。文中综述缅甸琥珀的研究简史及研究现状,阐述广腰亚目在印痕化石与缅甸琥珀中的特点、分布情况及该亚目在印痕化石与缅甸琥珀间的研究差异,进而探讨膜翅目广腰亚目化石当前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前景,并期望广大研究者增加对缅甸琥珀广腰亚目类群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根据缅甸北部克钦地区产出的白垩纪中期琥珀中保存的蜡蝉,建立了1新属1新种——三瓣残缺蜡蝉(Ayaimatum trilobatum gen. et sp. nov.),该新属新种属于白垩纪的拟蛛蜡蝉科(Mimarachnidae)。本文对拟蛛蜡蝉科的属种记录进行了综述,同时探讨了这一灭绝科属种的多样性和形态分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