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正>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公布研究报告说,对一种针对艾滋病病毒Ⅰ型的新一代强效广谱中和抗体进行的首个临床试验,取得明显效果。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抗体有望在艾滋病预防和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这项研究的科隆大学医院8日发表新闻公报说,这个研究小组在I期临床试验中给艾滋病病毒Ⅰ型感染者一次注射最高剂量(每千克体重30毫克)这种名为"3BNC117"的抗体后,病人体内艾滋病病毒量明显减少,病毒血症明显受抑制达28天。试验还表明,这种抗体具有良好  相似文献   

2.
<正>南非国立传染病研究所(NICD)近日发布新闻公报表示,该所研究人员与美国同行合作,成功确认并在实验室复制出一种能够杀死不同艾滋病病毒(HIV)毒株的抗体,有望据此研发新型抗艾滋病疫苗,相关成果发表在在最新一期英国科学杂志《自然》上。研究人员对一名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女性的感染反应情况进行了研究,从其血液分离出她所产生的抗体,并运用克隆技术,在实验室中成功复制出了这种抗体。该抗体属于广泛中和抗体,能够杀死多种艾滋病病毒毒株。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体内都会产生抗体,但大多数感染者体内产生的抗体无法杀死艾滋病病毒,只有极少数感染者体内的抗体能够杀死(中和)多种类型的艾滋病病毒。"广泛中和抗体具有一些非同寻常的特点。"南非国立传染病研究所的彭妮·摩尔博士说,"艾滋病病毒有一层糖衣外壳,这层外壳会阻止抗  相似文献   

3.
鲫鱼囊胚细胞干扰素的诱导及部分特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用紫外线灭活的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诱导鲫鱼囊胚细胞(CAB)能产生一种高滴度的抗病毒物质.这种物质在56℃及pH 2~11稳定;对胰蛋白酶敏感;抗病毒活性受被保护细胞的密度、培养温度及保护时间的影响;不能被GCRV的特异性抗体中和;无直接杀病毒作用;抗病毒机制依赖于细胞内RNA和蛋白质的合成;在多种鱼类培养细胞中具有抑制病毒作用.这些特性与哺乳类α/β干扰素一致,是一种鲫鱼干扰素.  相似文献   

4.
在非洲,人们发现,约有85%的患有艾滋病的孕妇,在分娩后并没有将病毒传给婴儿,逃脱了最容易患病的母婴传播渠道。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有的人不易受艾滋病病毒(HIV)的感染呢?科学家们研究发现,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母乳免疫细胞(T细胞)识别,并有效捕获了HIV蛋白(指病毒外壳蛋白),这对保护孩子免受HIV感染或传染极为有利;二是母乳含有丰富的乳铁蛋白(lactoferrin,Lf)直接喂养起抗病毒、抗癌作用,保护孩子健康成长,不发生恶性病症。乳铁蛋白是由约700个氨基酸残基构成的8kD的单体糖蛋白,不仅存在于哺乳动物乳汁中,而且在机体外分泌物…  相似文献   

5.
法国科学家对人类细胞进行改造,使之一旦受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即自行崩解。他们设计了一种自杀基因,并将其插入到一群被HIV感染的CD4细胞中,并使之能被HIV感染所激活。然后,他们尝试对这一群细胞进行离体再侵染。结果说明这一方法已阻挡了艾滋病病毒的离体扩散。由此,不少制药公司已明显对这项研究感兴趣。这种自杀基因为HSV1-TK,编码单纯疱疹病毒(1型)胸苷激酶。该基因经电激法插入到CD4淋巴细胞中,处于HIV启动子调控之下。出现HIV感染时,HSV1-TK表达量非常高。向培养基中添加  相似文献   

6.
自身免疫病影响着大约5%的人口,这类疾病的特点是患者体内存在大量的针对自身抗原的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通过不同的模式引起机体的损伤。一些严重的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可引起致残和死亡。总之,自身免疫病的发病率和致残率呈现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由于这种健康问题巨大的严重性和广泛性,引起了全球性的自身免疫病病因学的研究热潮。多代家系和大量双胞胎的流行病学调查清晰的显示自身免疫病遗传因素的存在。至少有20多个疾病易感基因被认为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和发展。基于这种遗传研究热潮,多个遗传研究小组采用基因组范围的易感基因的扫描工作,在人类和鼠模型中鉴定出多个遗传易感位点,这些位点可能含有自身免疫病的致病基因。本文就人类和鼠模型中定位的易感基因位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宣布,该校研究人员在一些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身上识别出1种艾滋病病毒抗体,有望在此基础上研发出预防艾滋病的疫苗。研究人员在分析100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血液样本时发现,这些人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体内能够产生1种抗体,这种抗体可促使人体免疫系统找到并攻击艾滋病病毒,  相似文献   

8.
据《生物技术消息快报》1987年12月报导,美国卫生部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同意成立两个有关艾滋病(AIDS)研究、防和治疗的国际基金组织。第一个是‘法美艾滋病基金会’(‘French and American AIDS Foundation)。第二个是‘世界艾滋病基金会’(‘world AIDS,Foundation’)。 这两个基金会的基金系来自一种测定艾滋病病毒的抗体诊断剂。这种诊断剂系分别由法美的研究工作者同时研究出的,为争取申请专利中的优先权,双方曾进行长期争执.直到  相似文献   

9.
一种用于预测带艾滋病毒患者何时发病的有潜力的标志可能已被发现。纽约医院-康乃尔医疗中心(纽约)的研究人员说,在感染了艾滋病毒的患者呈现艾滋或与艾滋病有关的综合症状(ARC)之前的6~12个月,患者体内的抗逆转录酶消失了(逆转录酶是一种用于催化艾滋病毒复制的酶)。该研究小组研究了16名带有这种病毒但无临床症状的患者、12名出现艾滋病或 ARC 的患者和8名血清阴性对照者。其结果是:8名对照者中没有一人出现抗逆转录酶抗体。而12名艾滋病/ARC 患者中的2名和16名无症状的血清阳性者中的10名,出观了抗逆转录酶抗体。  相似文献   

10.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2,(20):4001-4004
《PLoS综合》:母乳中抗体能中和艾滋病病毒据物理学家组织网5月23日(北京时间)报道,最近,美国杜克大学医疗中心从人类乳汁B细胞的免疫细胞中分离出两种抗体,这两种抗体有助于阻止HIV(艾滋病病毒)通过粘膜传播。乳汁样本来自非洲马拉维感染HIV的哺乳期妇女。研究人员说,这表明母乳中B细胞能产生中和性抗体抑制HIV病毒。相关论文发表在近日的《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如何毁坏免疫系统?为什么,艾滋病患者只有1%或更少的细胞携带病毒,而大量的 T 辅助细胞遭到破坏?这是有关艾滋病的最费解的迷。洛克菲勒大学(New York,NY)的研究者认为他们已经找到了谜底,并认为正在进行的工作可能已经改观了开发疫苗和治疗方法的前景。这些科学家发现,树枝状细胞在行使其将抗原送至 T 细胞的正常功能同时,可能拖带上了 HIV 病毒。树枝状细胞/抗原/T 细胞相互作用时,HIV 就可能到达被抗原激活的 T 细胞。活化状态的 T 细胞迅速增殖,在 HIV 病毒毁坏细胞之前,HIV 数量猛增。然而,许多问题仍不清楚,如:树枝状细胞如何携带 HIV?  相似文献   

12.
本刊新近获悉,Merck(Rahway,NJ)与Med Immune(Gaithersburg,MD)达成协议,应用重组细菌开发艾滋病活疫苗.Merck将开发后者的核心疫苗.这种疫苗目的在于激发细胞毒性T细胞淋巴细胞(CTL)对受染于HIV的细胞产生反应.如您所知,Merck已与Repeigen(Cambridge,MA)合作开发一种适用于抗艾滋病疫苗的蛋白,原理是诱发抗体介导的免疫性.这一次合作事件使得Merck-Repligen-MedImmune三联集团处在抗艾滋病疫苗开发竞争者的前列,很可能已超过诸如Roche-Genentech、American HomeProductsMiuo GeneSys及Bristol-Myers Squibb等“重量级”对手.  相似文献   

13.
Mab能代替血管成形术使动脉保持畅通吗?华盛顿医学院(Seattle,WA)的新近研究展示了乐观的前景。在美国,为治疗冠状动脉堵塞,每年要进行368000例旁路手术和259000血管再造术。而血管再狭窄使40%的手术归于失败,动脉的再狭窄是平滑肌细胞增生造成的。该大学的Russell Ross和其它人发现,他们在大鼠体内诱导的再狭窄中有40%是动脉管壁细胞和血小板分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造成的。他们还发现,用特异于PDGF的抗体能防止再狭窄。这一发现,已被《科学》报导,表明:抗体可做为血管再造术的辅助治疗。Ross确信,PDGF抑制  相似文献   

14.
<正>《自然-生物技术》上的一项报告介绍了一种可重新激活已被HIV产生抗药性的治疗抗体的方法。除了介绍改造抗体以使其重新对大批HIV-1病毒株有效的改进方法外,报告作者还认为这种改进方法对其他治疗抗体也会有用。此次研究涉及到的抗体名为ibalizumab,通过阻断HIV-1为进入细胞而使用的一种受体的方式发挥作用。但是,某些病人体内的HIV-1病毒株在受到ibalizumab作用时,会发生一些特殊突变从而对抗体产生抵抗性。结构性研究显示,这些突变会通过在病毒与抗体之间引入空隙的方式  相似文献   

15.
1.HTLV-I是1980年第1个被分离的人反转录病毒,目前这一病毒已在几个拉美国家处于散发性流行,并被认为是一新现(emerging)疾病.虽然多数感染者无症状,但有1%~4%可发生双侧痉挛性神经系统病,另有1%~4%可发生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或淋巴瘤,预后很差.HTLV-I可经母婴、输血、性传播.在拉美国家,HTLV-I抗体阳性者可达7%~25%,在低经济收入人群中传播尤为广泛.对于使无症状携带病毒者发生神经系统痉挛病(tropical spastic paraparesia,TSP)或急性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激发因子尚不了解,据认为是遗传性因素.TSP发病属自身免疫性疾病,而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则是由病毒导致了恶性过程.已发现共感染HIV和HTLV-I病人更易发展为艾滋病,如不进行治疗则病人至多存活5个月.  相似文献   

16.
NK细胞作为天然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HIV/SIV感染后的免疫机制及如何发挥抗病毒作用成为近几年艾滋病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中发现,伴随HIV/SIV的感染,NK细胞亚群比例发生改变同时伴有功能缺陷,这种变化与HIV/SIV慢性感染阶段病毒复制水平有显著相关性。并且由于归巢受体表达的改变引起NK细胞在HIV/SIV感染者体内不同组织间的重新分布。NK细胞表面的受体KIR3DL1和KIR3DS也表现出对HIV感染的抵抗作用。这些发现为我们进一步研究NK细胞的抗HIV/SIV病毒感染的免疫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基于抗体药物的被动免疫策略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预防和治疗中获得一定的成效,但仍需要定期补充抗体,才能维持体内长期有效的药物浓度,如何延长抗体药物的作用时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乳酸杆菌的食品安全性和黏膜定植稳定性,把HIV单链抗体连接到具有宿主同源启动子和信号肽的乳酸杆菌表达质粒pldhl0373中,电转化乳酸杆菌WCFS1感受态细胞,通过红霉素筛选出阳性单菌落,发酵培养后菌液经Western blot检测证明了单链抗体得到表达,并具有抗病毒能力。与野生型WCFS1菌株相比,重组菌体外生长能力未发生改变,发酵24h后菌液的CFU均可达到10~9/ml;单链抗体基因的插入不会明显改变重组菌黏膜细胞定植能力,每平方厘米单层上皮细胞可稳定定植10~5CFU的菌落。以宿主黏膜共生菌为媒介,在黏膜细胞表面实现抗病毒蛋白的长期稳定表达为预防HIV黏膜传播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艾滋病肆虐全球,已成为世界上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最严重的病毒性疾病之一。疫苗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中具有重要意义,理想的HIV疫苗必须能够产生广泛的交叉反应性中和抗体、有效的抗病毒细胞毒性T细胞(CTL)反应。近年来,核酸疫苗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科学家正不断努力研制更有效、更强大、更广谱的新型疫苗。综述了艾滋病核酸疫苗的载体改造、抗原选择、免疫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其今后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抗体指纹法是美国 Francoeur 于1988年7月最新发展起来的一种鉴别人及动物个体新方法。他们在研究自身免疫病的过程中发现,除了患有全身性风湿病的个体会高频率出现与细胞成份反应的自身抗体外,在正常人及动物的体内也可出现能与细胞成份反应的自身抗体(autoantibodies)。其不同的是正常个体中的自身抗体,在出生后2岁的这段时间,数目增加,然后保持相对恒定。此外,这些抗体的组份在不同个体中存在着差异。故称为“个体特异性  相似文献   

20.
最新研究指出:用于抗艾滋病病毒的抗体能增强该病毒的传染;艾滋疫苗的主成份经培养可以杀伤神经元;乙型肝炎的传染能加强艾滋病毒的复制。马萨诸塞医科大学的研究表明,在抗体被动性增强(antibody-dependent enhancement,ADE)中,抗体的 Fc 部分与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上的 Fc 受体相结合。如果抗体也结合了一种病毒,这种病毒就能被带入细胞。马萨诸塞医科大学的科学家把一个单核细胞放入 HIV 和人体血清中培养,证实了上述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