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梁兴善 《昆虫学报》1966,(4):327-332
1.榆毒蛾在北京地区,一年两代,每代的历期与季节性气候变化有关。第—代在夏季完成,卵期,约在7月上中旬,幼虫于7月中下旬孵化,至8月下旬化蛹,9月上旬羽化,历期约50日;第二代从秋末到次年春末夏初,卵期在9月上旬至下旬,幼虫9月中下旬孵化至10月中旬前后进入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活动至6月下旬化蛹,7月上旬羽化,除越冬期外,历期约120日。 2.榆毒蛾的雌雄性比,1956年统计:第一代雌雄比例(%)为68:32,第二代为56.5:43.5。其产卵量,每雌最多215粒,少为26粒,平均79.1粒。成虫期遇天气晴朗,卵量较多,阴雨天气,产卵量减少。卵的孵化率,在自然条件下,每代都在90%以上。 3.榆毒蛾在北京地区,以2龄幼虫越冬。越冬场所主要在榆树洞穴、裂皮和树下的堆积物内。榆毒蛾成虫不取食,幼虫取食叶片;幼虫1-3龄,趋光性弱,大部在榆树下层,叶片背面,5-7龄,趋光性增强,栖居于榆树上部、叶片表面;成虫夜晚有趋光习性,白天在晴朗的中午前后飞翔数量较多,阴雨和风速在3级以上的夭气停止飞翔。 4.榆毒蛾虫口数量的变化与降雨量及其分布有关。少雨的世代,榆毒蛾数量上升,多雨的世代,其数量下降。如1955年第一代幼虫初期降雨125.5毫米。蛾量较越冬代增长11.8倍,1956年第一代幼虫期降雨529.0毫米,其蛾量较越冬代却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
夹竹桃天蛾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玉兰  林仲桂 《昆虫知识》2010,47(5):918-922,F0004
夹竹桃天蛾Daphnis nerii(Linnaeus)是夹竹桃上的重要害虫,具有间歇性爆发的特点。该虫在湖南省衡阳地区1年发生2~3代,以蛹在寄主附近的枯枝落叶层、表层松土及土壤缝穴中越冬。越冬代成虫于6月上旬出现,6月中下旬产卵。6月下旬第1代幼虫孵化;第1代成虫于7月中旬出现,7月下旬产卵。第2代幼虫8月上旬孵化,8月下旬至9月上旬幼虫危害最历害,9月中旬开始化蛹,化蛹持续到10月中旬。第2代蛹发生分化,一部分成为越冬蛹,另一部分则羽化为成虫。第2代成虫于10月上旬开始产下第3代卵。10月上旬第3代幼虫开始孵化,11月中旬第3代幼虫开始化蛹、越冬。  相似文献   

3.
徐龙江 《昆虫学报》1980,(3):304-304
糖槭蚧Parthcnolecanium corni (Bouche)近年来在新疆为害葡萄、苹果、桃、杏、核桃、酸梅、巴旦、械、白蜡、杨、柳等多种植物,并猖獗漫延。 此蚧虫一年发生1-2代,通常以2—3龄若虫在嫩枝或树皮裂缝处越冬。翌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为雄虫羽化期,5月中旬雌成虫产卵,卵于5月底或6月初孵化,孵化盛期为6月中旬,6月下旬孵化  相似文献   

4.
舟蛾赤眼蜂 Trichogramma closterae Pang et Chen是淮北地区主要蜂种之一,自然越冬群落较大,也是春季赤眼蜂的重要来源。为了用于防治农林害虫,我们对其越冬情况和利用价值进行了一些调查研究。 一、越冬观察 近年来,我们在淮北地区,对舟蛾赤眼蜂的自然越冬,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观察。 1.越冬寄主 在淮北地区,柳毒蛾Leucoma candida Staudinger卵是舟蛾赤眼蜂的一种主要越冬寄主。据观察,柳毒蛾一年发生2代,第一代成虫6月上旬出现,上旬末至中旬盛发,下旬进入末期;第二代8月下旬开始发蛾,  相似文献   

5.
【目的】葡萄穴粉虱是近年来入侵新疆吐鲁番地区的一种新害虫,明确其在新疆吐鲁番地区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危害情况,可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室内观察和田间调查,了解葡萄穴粉虱的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结果】葡萄穴粉虱属过渐变态。成虫复眼红棕色,翅膀表面覆盖白色蜡粉。卵倒锥形。若虫共4龄,扁椭圆形,体缘有蜡丝,末龄若虫在体壳内化蛹。4龄若虫(拟蛹)有半透明和黑色2型,越冬型4龄若虫(拟蛹)为黑色且有金属光泽。该虫在吐鲁番1年发生3~4代。越冬代成虫于4月上中旬破蛹羽化,开始在葡萄园危害,5月中旬第1代若虫孵化,5月下旬为孵化高峰;6月中旬2代若虫开始孵化,6月下旬—7月初为孵化高峰,世代重叠严重,10月中下旬之后以越冬代蛹在枯叶和枯枝上越冬。除为害葡萄外,葡萄穴粉虱还危害五叶地锦等葡萄科植物。【结论】在葡萄冬季埋土前或春季上架时,清除枯枝落叶可以大量减少越冬虫源,减轻防治压力。5月中旬第一代若虫孵化高峰期是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在重点开展葡萄园防治的同时,应加强对五叶地锦等园林植物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珊毒蛾工Lymaniria vlola Swinhoe是福建闽江沿岸橄榄产区的一种重要害虫,间歇性大发生.福建闽清一年3代,以卵在树干上越冬,各代卵孵化高峰期均与橄榄梢期相吻合.每一雌蛾产卵500-1000粒.孵化的幼虫停息在卵块上3-4天后爬到枝梢取食橄榄新叶.老龄幼虫每日可食叶片8-10张.本还记述了珊毒蛾的各虫期形态,为害习性以及田间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朱道弘  张超  谭荣鹤 《生态学报》2011,31(15):4365-4371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为重要的水稻害虫,在我国除青海、西藏、新疆、内蒙古等未见报道外,南起海南北至东北均有分布,在许多的分布区域1年发生1代。为探索中华稻蝗长沙种群的生活史及其季节适应特征,通过野外和实验室的研究,调查了其发生代数、孵化率和卵滞育率的季节变化及越冬卵的存活率。结果显示,中华稻蝗长沙种群为1年2代和1年1代混合发生:第1代卵产卵后大部分孵化为若虫而1年完成2代,但亦有19.4% -4.1%的卵不孵化而1年只能完成1世代。第1代成虫于6月上旬至8月上旬羽化,6月下旬至8月中旬产卵;第2代若虫于7月初开始孵化,9-10月羽化为成虫,10月上旬至11月下旬产卵。在室外自然条件下,中华稻蝗长沙种群6-8月(第1代)和10-11月(第2代)所产卵块均为部分滞育,滞育率为30%左右,皆无显著差异。然而,其卵滞育率在12月以后显著降低,仅为6.6%或以下,卵滞育快速地得以解除。因此,包括非滞育卵和滞育解除卵,中华稻蝗长沙种群的越冬卵皆以非滞育状态度过其后的寒冷季节。即使是遭遇长江流域2007年末至 2008年初异常寒冷的冬季,在长沙地区越冬后其卵的存活率亦在98%以上。非滞育状态的中华稻蝗长沙种群越冬卵完全能安全地越冬,其滞育的发生并非是为了提高其耐寒性而安全度过不适环境。并探讨了中华稻蝗长沙种群卵滞育的进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柿长绵粉蚧Phenacoccus pergandei Cockrell是近年来严重危害柿树的重要害虫。该虫在河南省郑州地区1年发生1代,以3龄若虫在枝条上和树皮缝中越冬。每年3月上旬越冬若虫开始为害,4月中旬雌成虫继续为害。4月下旬开始产卵,卵期约20d。5月上旬卵开始孵化,5月中旬为卵孵化盛期。幼虫有3个龄期,以3龄若虫于10月下旬开始越冬。7种药剂对柿长绵粉蚧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0%杀扑磷乳油1000倍液、3%高渗苯氧威乳油1000倍液、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对柿长绵粉蚧具有良好的防效,药后7d和药后15d的防效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9.
冯大庆  方新华 《昆虫知识》2001,38(6):462-463
舞毒蛾LymantriadisparLinnaeus[1,2 ] 在我国分布广泛 ,它所能取食的植物多达 50 0多种 ,是林木、果树的大害虫[3 ] 。舞毒蛾 1年 1代 ,在皖南山区 ,1 0月下旬至 1 1月中旬产卵 ,卵粘结成卵块 ,卵块上覆有茸毛 ,卵内的胚胎发育在越冬前已完成 ,但幼虫在卵壳内越冬至翌年 4、5月间才破卵壳而出。作者在林地内调查其产卵场所时发现 ,卵大多数产在树干向阳面的缝隙处。但是在一个废弃的小棚子周围约 50m的范围内 ,树干上几乎找不到卵块 ,而在小棚子内的壁上、顶盖下 ,密集地粘附着一层卵块。根据这个发现 ,作者于 1 9…  相似文献   

10.
近年我国从事生物防治的科技人员和广大社员,利用赤眼蜂大面积防治多种农业和林业害虫于卵期,取得良好效果。关于赤眼蜂在自然界中利用何种昆虫卵作为其越冬寄主卵,以及这些寄主卵的显微结构特征,迄今未见任何系统报道。经野外调查证实,杨雪毒蛾(即柳毒蛾)卵、茶白毒蛾卵、蔚茸毒蛾卵和茶茸毒蛾卵是赤眼蜂的四种越冬寄主卵、它们皆属鳞翅目的毒蛾科。 本文首次报道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这四种毒蛾卵的结构特征,并探讨其被赤眼蜂产卵寄生,在其中越冬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柠条重要食叶害虫四线奇尺蛾天津亚种Chiasmia saburraria richardsi的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做好害虫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和室内饲养的方法,观察记录了四线奇尺蛾天津亚种的生长发育过程及行为特性。【结果】四线奇尺蛾天津亚种在宁夏地区1年发生2代,世代重叠明显。在8月底开始以蛹在10 cm浅层土内越冬,越冬代成虫次年5月中旬始见,5月下旬第1代卵开始孵化,7月初第一代老熟幼虫开始化蛹,蛹期是10d,7月中旬第2代成虫开始羽化,7月下旬第2代幼虫出现,8月下旬第2代老熟幼虫开始化蛹,越冬蛹期为260 d左右。常见捕食性天敌有蠋蝽、日本弓背蚁和沙泥蜂,寄生性天敌有白僵菌。【结论】四线奇尺蛾天津亚种C.s.richardsi是一种危害柠条的食叶害虫。  相似文献   

12.
西藏飞蝗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庆  封传红  张敏  蒋凡  杨刚  罗林明 《昆虫知识》2007,44(2):210-213
西藏飞蝗Locusta.migratoria tibetensis Chen在四川甘孜州1年发生1代,某些地方(乡城县)1年发生不完整的2代,即以卵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孵化出土,4月中、下旬为孵化盛期,1~3龄始盛期为4月中旬~5月中旬,高峰期为5月下旬,7月上旬初始羽化,7月下旬~8月上旬为羽化盛期,8月上旬始见产卵,8月下旬~9月上旬为产卵盛期,第1代成虫较早产下的卵块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可于当年9月上旬孵化出土,但孵化出的蝗蝻不能越冬。该虫卵、全蝻期及全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4.2,16.1,14.6℃,有效积温为179.1日.度、360.0日.度、787.8日.度。在18,21,24,27和30℃等5种恒温条件下其平均世代历期214.4,133.3,79.2,66.3和50.7d。  相似文献   

13.
高建发  杜进琦 《昆虫知识》2010,47(4):794-796
小红珠绢蝶Parnassius nomion Fischer von Waldheim在甘肃甘南1年发生1代。翌年5月上旬幼虫孵化,6月下旬开始化蛹,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8月中旬至9月上旬成虫开始产卵,该虫以卵越冬。  相似文献   

14.
1.本文主要研究松毛虫卵的两种黑卵蜂(Telenomus dendrolimusi Chu及Teleno-mus sp.,Scelionidae,Hymenoptera)的生物学特性;及1954—55年江苏南京和浙江常山等地林间的寄生情况,同时对松毛虫卵及黑卵蜂的冷藏也进行了试验。 2.两种黑卵蜂中,松毛虫黑卵蜂(Telenomus dendrolimusi Chu)与毒蛾黑卵蜂(Telenomus sp.)不但在形态上有所不同。而且在生活习性及各期虫态对低温的反应上亦各异,证明它们确系不同的两种。毒蛾黑卵蜂在我国系首次记载寄生于松毛虫卵中,现知在江苏南京、江宁,浙江常山及广东广州均有分布,在南京的黑卵蜂中占80%以上。 3.毒蛾黑卵蜂以幼虫态在寄主卵内越冬,利于冬季生存。越冬代成虫羽化时间接近松毛虫第1代卵出现期。且有松毒蛾(Lymantria sp.,Lymantriidae,Lepidoptera)作为补充寄主。这些特性均较松毛虫黑卵蜂为优。 4.室内外饲育结果,知松毛虫黑卵蜂在南京年可发生10—12代,毒蛾黑卵蜂年有8—9代,性比雌蜂占80%左右,毒蛾黑卵蜂破坏寄主卵粒平均为30粒左右比松毛虫黑卵蜂平均15粒左右为高。产卵期较集中,且在室内容易繁殖。 5.从发育1天的松毛虫卵冷藏于4℃冰箱中1个月不影响毒蛾黑卵蜂的寄生发育。毒蛾黑卵蜂在4℃冰箱中冷藏,以老熟幼虫为最好,冷藏1个月后,对其产生后代数无影  相似文献   

15.
肾毒蛾Cifuna locuples Walker是2007年在武汉发现危害千屈菜(Lythrumsalicaria L.)的一种新害虫,幼虫能取食千屈菜叶片和花朵。室外观察和室内饲养结果表明,肾毒蛾在武汉市1年发生3代,以低龄幼虫越冬,次年3~4月开始为害。5月初越冬代成虫出现,6月下旬第1代成虫羽化,8月中旬第2代成虫羽化。成虫羽化1d后即可分多次产卵于叶背,卵粒数十几到两百多粒。幼虫有5龄,初孵幼虫群集为害,2龄以后分散取食,4~5龄取食量大。幼虫在叶背吐丝结稀疏的薄茧化蛹。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绿长突叶蝉是中国新纪录种,是危害新疆葡萄生产的新害虫,为明确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调查研究。【方法】田间定点调查,悬挂粘虫板、糖醋液诱集,结合室内饲养观察等方法。【结果】室内饲养表明,若虫共5龄,各龄期的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3.88、6.31、5.16、5.28、7.00 d;雌、雄成虫平均寿命分别为9.5和6.4 d。田间观察表明,绿长突叶蝉以卵在寄主葡萄上越冬,在新疆玛纳斯一年发生3代,越冬代卵于4月底开始孵化,5月下旬越冬代开始孵化为成虫;第1代卵从6月中旬开始孵化,7月中旬若虫开始羽化;第2代从8月初开始,一直持续到10月底;成虫主要在夜晚21点至23点及凌晨6点至8点活动。【结论】绿长突叶蝉一年发生3代,以卵越冬;若虫共5龄,具有较强的趋嫩性;成虫有较强的趋黄性,一定的趋光性,趋蓝性较弱,对糖醋液无趋性。试验结果可为葡萄安全生产,防治绿长突叶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木毒蛾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木毒蛾(Lymantria xylina Swinhoe)是木麻黄的重要害虫,1971年以来,连续在福建沿海的木麻黄防护林内大面积发生。该虫一年一代,以滞育幼虫在卵壳内越冬。翌年3月中旬孵化。幼虫一般7龄,幼虫期45—64天。在木麻黄枝条或树干上化蛹,化蛹盛期为5月下旬,蛹期5—14天。羽化盛期为6月上旬。卵产在木麻黄枝条或树干上。已知的被害植物有21科39种。嗜食普通木麻黄。主要天敌是核多角体病毒和卵跳小蜂。 可采用人工采卵、喷洒化学农药、施放白僵菌粉炮或喷洒多角体病毒悬液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8.
记述猫蛱蝶Timelaea maculate(Bremer et Gray)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史、生活习性以及生境状况。在南京地区该蝶1年发生3代,第1代成虫出现在7月到8月中旬,第2代成虫于9月下旬到10月上旬出现,以3龄幼虫越冬,越冬代翌年5月下旬羽化。在室内饲养的条件下,卵期为5~6d,幼虫共5龄,幼虫期为17~29d,蛹期约为5~6d。寄主植物包括朴树(Celtis sinensis)等榆科朴属植物。成虫主要的访花蜜源植物有:野蔷薇(Rosamultiflora varpraegeri),茅莓(Rubus parvifolius),山莓(Rubus corchorifolius)等。在进行生境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确保南京地区猫蛱蝶的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9.
跗粗角萤叶甲Diorhabda tarsalis Weise是甘草上的重要食叶害虫,成虫、幼虫危害甘草叶片及幼嫩组织。该虫在河北省保定1年发生3代,以成虫在土缝、洞穴或者枯枝落叶下面的疏松层中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成虫开始活动,4月下旬至5月上旬交配产卵,卵产于寄主根部10~15mm的疏松土层。第1代、第2代和第3代幼虫分别于5月中旬、7月上旬和8月上旬孵化,各代幼虫均能对寄主造成严重为害,幼虫3龄。记述该虫的寄主、生活年史、发育历期、生活习性,并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0.
苦楝斑叶蝉生物学特性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苦楝斑叶蝉是苦楝树上的重要害虫。该虫在湖南省衡阳地区每年发生 1代 ,以卵在寄主树皮内越冬。越冬卵 4月上旬开始孵化 ,5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 ,羽化后 10~ 15天产卵 ,卵期约 30 0天。若虫共5龄。采用敌敌畏、乐果等农药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