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四种毒饵对红火蚁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工蚁诱测法和挖巢观察法评价了4种国产毒饵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氟虫胺、胺菊酯、苯氧威、多杀霉素4种毒饵处理后,红火蚁工蚁诱集百分率均明显降低,处理5d后氟虫胺、胺菊酯的工蚁诱集率为0,而多杀霉素处理10d后诱集率为0。施药后25d4种毒饵处理活动蚁巢减退率分别为100%、100%、50%和71.4%,工蚁减退率分别为100%、100%、92.7%和100%。处理6周后蚁群级别分别降低了100%、100%、83.3%、73.0%。  相似文献   

2.
经过一年来的野外试验,结果表明红火蚁克星对红火蚁具有显著的控制效果.施药后4d,红火蚁全巢死亡率达83.33~92.31%,施药后7~10 d全巢死亡.施药后90d和180d监测结果表明,诱测点在6个月内未出现新的蚁巢.  相似文献   

3.
以活动蚁巢减退率和工蚁减退率为指标,评价红火蚁克星(Ⅳ型)、灭蚁威、火蚁净、蚁净安和灭蚁蝗等5种药剂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不同药剂间防治效果存在差异,其中药后21 d,红火蚁克星(Ⅳ型)和灭蚁威饵剂均具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对蚁巢防效和活动工蚁的防治效果均达90.0%以上。建议采用上述两种药剂进行轮换使用,从而延缓红火蚁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4.
【目标】明确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毒饵最佳使用剂量有助于有效控制红火蚁、降低防治成本和保护生态安全。【方法】采用活动蚁巢减退率、工蚁减退率与蚁群级别降低率综合评价了单蚁巢点施不同剂量灭蚁威饵剂对红火蚁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结果表明,地表有效体积大小一致的蚁巢实施25、20、15、10、5 g饵剂处理25 d后,对应的活动蚁巢减退率分别为80%、90%、100%、90%、90%,工蚁减退率分别为100%、100%、100%、98.1%、99.2%,蚁群级别降低率为86.7%、90%、100%、80%、76.7%。同时,在最适投饵量基础上,针对不同地表有效体积大小的蚁巢投施相应饵剂量,综合防治效果达94%以上。【结论】上述结果可见,对蚁巢地表有效体积大小0.066 m~3的蚁巢施用15 g灭蚁威饵剂能起到最佳的防治效果,而且每0.03 m~3蚁巢地表有效体积大小相对应的饵剂量为5 g。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与二阶段法对红火蚁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0.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施药后击倒红火蚁迅速,14 d后活动蚁巢减退率、工蚁减退率、蚁巢级别降低率、综合防治效果均达到100%。使用0.045%茚虫威饵剂搭配0.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的二阶段法,5 d后红火蚁的活动蚁巢和工蚁数量均显著下降,14 d后活动蚁巢减退率、工蚁减退率、蚁巢级别降低率、综合防治效果均达到100%。结果表明,0.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对红火蚁具有高效的控制作用,在实际使用时可根据防治面积的大小选择单独灌巢还是配合饵剂的二阶段法。  相似文献   

6.
本文评价了0.7%氟蚁腙饵剂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中型工蚁毒杀效果、聚集率、抓附能力和行走能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0.7%氟蚁腙饵剂对红火蚁具有较好的毒杀效果,并能有效降低红火蚁的聚集、抓附和行走能力。0.7%氟蚁腙饵剂处理0、1、2和3 d后,工蚁死亡率分别为7.50%、48.06%、86.04%和96.74%;聚集率分别为88.52%、83.89%、77.79%和0;抓附率分别为64.32%、33.88%、27.30%和0;正常行走率为86.30%、79.72%、61.27%和55.56%,行走速率分别为1.83 cm/s、1.50 cm/s、0.56 cm/s和0.27 cm/s。与饲喂氟蚁腙饵剂与空白饵料或糖水混合物相比,单独饲喂氟蚁腙饵剂,短时间内会产生更高的死亡率,但最终死亡率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可为氟蚁腙饵剂控制红火蚁提供可行性参考,为氟蚁腙科学合理防治红火蚁技术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7.
化学防治对绿化带中红火蚁及本地蚂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侦东  许益镌  陆永跃  黄俊  曾玲 《生态学报》2009,29(11):6148-6155
研究了饵剂、粉剂和灌巢3种不同施药方法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及对绿化带本地蚂蚁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活动蚁巢和工蚁减退率两项指标来看,粉剂防治绿化带中红火蚁效果快速稳定,可以推广使用;饵剂防治作用较缓慢,处理35d后达到最好的防治效果;而灌巢虽然能在短期内有效地减少活动蚁巢数量,但对工蚁的防效较差,总体上不如粉剂和饵剂.此外,饵剂和粉剂都能显著降低绿化带本地蚂蚁的种类和数量,灌巢则对本地蚂蚁的影响较小.通过分析施药前后各处理区的蚂蚁类群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的变化,可以看出各处理区的蚂蚁类群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与CK相比,都呈下降趋势,说明化学防治能有效压制红火蚁的数量,但同时也严重影响着本地蚂蚁.  相似文献   

8.
不同浓度茚虫威对红火蚁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适合防治红火蚁的茚虫威浓度,利用丙酮溶解茚虫威原药,使用雾化手段与载体和配方其他试剂充分混合,干燥后保存,进行野外试验测定其防治红火蚁的药效。结果表明,研制的0.025%茚虫威饵剂综合防治效果达85.30%,0.05%茚虫威饵剂达100%,0.1%茚虫威饵剂达100%。3个浓度的茚虫威饵剂拥有良好的防治红火蚁药效,0.05%浓度最适合研制红火蚁饵剂。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适用于云南热带雨林生态区的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防治药剂,通过7种杀虫剂对红火蚁蚁巢田间灭除效果试验测定。结果表明,20%多杀霉素悬浮剂(SC)、30%螺虫·噻虫嗪悬浮剂(SC)、7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WP)、10%溴虫氟苯双酰胺悬浮剂(SC)和1%联苯·噻虫嗪颗粒剂(GR)对红火蚁蚁巢处理效果较好,药后1 d和10 d虫口减退率分别在95%和90%以上。其中10%溴虫氟苯双酰胺SC和1%联苯·噻虫嗪GR可作为红火蚁巢点处置的首选药剂;0.05%茚虫威饵剂(EB)速效性差,但药后10 d虫口减退率上升到86.8%。1.8%阿维菌素乳油(EC)药后1 d和10 d虫口减退率分别为89.3%和81%。这2种药剂可与前5种药剂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0.
几种饵料对红火蚁觅食的引诱作用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在荒地类型生境中测定花生酱、猫饲料、狗饲料、花生油、面包及蜂蜜等几种常见饵料对红火蚁的引诱作用。结果表明:面包、狗饲料、猫饲料和花生酱对红火蚁引诱力较强,花生油次之,蜂蜜最低;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红火蚁对供试的几种饵料无明显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国际重大外来入侵生物,严重危害农林生产、生命健康、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本研究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小卷蛾斯氏线虫Steinernema carpocapsae All品系、长尾斯氏线虫S. longicaudum X-7品系和芫菁夜蛾斯氏线虫S. feltiae SN品系对红火蚁的致病力,并筛选出高致病力品系及其对红火蚁的田间防控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昆虫病原线虫对红火蚁不同虫态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3种线虫对红火蚁幼虫具有较高的致病力,处理3 d后,幼虫的累计校正致死率均为100%。3种线虫对工蚁的致病力均较弱,处理10 d后的校正死亡率均小于30%。与芫菁夜蛾斯氏线虫SN品系相比,长尾斯氏线虫X-7品系和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蛹和生殖蚁具有较强的致病能力,10 d后累计校正死亡率均达到90%以上。田间试验表明,施用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红火蚁工蚁的防控效果最高可达63.7%,且不会增加红火蚁的迁巢风险。综上所述,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和长尾斯氏线虫X-7品系为红火蚁的高致病品系,田间施用小卷蛾斯氏线虫All品系对红火蚁工蚁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可推荐用于红火蚁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12.
高亿波  陆永跃  曾玲  黄俊 《昆虫知识》2007,44(5):758-762
应用一种新方法--刻度图示法研究红火蚁工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群体活动性规律,结果表明,标尺上红火蚁最高爬升高度、平均爬升高度、工蚁恢复平静时间、工蚁累计数量均随着蚁巢体积增大而增大,通过分析建立红火蚁工蚁活动性程度各指标值与蚁巢大小关系多个模型.  相似文献   

13.
广东吴川红火蚁消长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采用系统调查的方法研究广东吴川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蚁巢数量、蚁丘体积和工蚁的年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年之中红火蚁活动蚁巢密度出现2个高峰期,分别在6~8月和10~12月;4~7月和10~11月新增活动蚁巢数量较大;蚁巢自然消亡出现在多个时间,其中以9月最多。4~11月红火蚁工蚁活动旺盛,用诱饵诱集法监测,5、6月和10、11月红火蚁工蚁出现2个明显盛期,而陷阱法中工蚁数量为单峰型,高峰出现在7月。2种监测方法获得的工蚁数量间相关系数为0.88,达到极显著相关。气温、地表温度、5cm土壤温度与2种方法获得的工蚁数量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8,0.88,0.86和0.93,0.94,0.95,均达极显著水平。红火蚁蚁丘体积4~6月、9~12月增大幅度较大,其中6月份蚁巢增长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是世界上最具破坏力和威胁性的入侵检疫害虫之一,对农林业生产安全、公共设施以及人体健康都造成了巨大影响。为筛选对红火蚁有致病性的病原真菌,本研究通过组织分离法对自然罹病的红火蚁进行致病菌分离,结合病原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病原真菌进行鉴定并采用喷雾法测定了病原真菌对红火蚁的致病力。结果表明:从罹病红火蚁上分离出3株病原真菌HHYSFJ01、HHYSFJ02和HHYSFJ05,分别为红绶曲霉Aspergillus nomius、淡紫拟青霉Purpureocillium lilacinum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致病性测定,这3株病原菌对红火蚁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且3株病原菌致病性间差异显著。经1.0×10^8孢子/mL孢子悬浮液喷雾处理红火蚁10 d后,球孢白僵菌菌株HHYSFJ05的致病性最强,红火蚁工蚁的校正死亡率为84.71%,LT50为4.67 d;红绶曲霉菌株HHYSFJ01和淡紫拟青霉菌株HHYSFJ02次之,红火蚁工蚁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78.82%和73.29%,LT50分别为4.99 d和5.20 d。  相似文献   

15.
带土园艺植物传播红火蚁的风险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黄俊  曾玲  陆永跃 《昆虫知识》2007,44(3):375-378
调查了广东广州、深圳40余个苗木花卉场74种带土园艺植物上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发生情况。调查结果表明,桉树苗、海枣、垂叶榕、黄金香柳、小叶榕、狗尾草、罗汉松等17种植物上红火蚁发生比率超过1%,是高风险带土植物。不同生产环境、不同栽培方式中盆/钵/袋栽红火蚁发生高于地面栽培方式,露天置于砂土、泥土、碎石上红火蚁发生风险较高,置于水泥地上的风险较低。提出了降低带土园艺植物传播红火蚁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研究红火蚁工蚁活动性的新方法—刻度图示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一种新方法——刻度图示法研究红火蚁工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群体活动性规律,结果表明,标尺上红火蚁最高爬升高度、平均爬升高度、工蚁恢复平静时间、工蚁累计数量均随着蚁巢体积增大而增大,通过分析建立红火蚁工蚁活动性程度各指标值与蚁巢大小关系多个模型。  相似文献   

17.
介绍红火蚁的野外采集和实验室饲养的方法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介绍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Buren的田间采集、蚁群分离和实验室饲养和操作方法及红火蚁人工饲料的制备,结合实验室饲养经验描述了日常红火蚁饲养所需设备和器具,简述红火蚁饲养的关键技术和注意事项。为开展红火蚁的生物学、生态学和药剂筛选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是一种严重危害农林业生产、生命健康、公共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国际性重大外来入侵害虫。2004年9月中国大陆首次发现红火蚁,2021年12月该蚁已入侵了12个省区近500个县区。本研究根据中国大陆红火蚁入侵发生县区数量变化,结合潜在适生区域评价信息,建立了红火蚁入侵县区数量与入侵时间长度间关系模型,并对入侵县区数量变化趋势作出长期预测。当中国大陆红火蚁潜在入侵县区数量上限分别为1 400、1 500和1 600个时,入侵县区数量与入侵时间长度关系模型分别为N=1400/(1+e5.4048-0.1784T)、N=1500/(1+e5.4335-0.1757T)和N=1600/(1+e5.464-0.1734T)。基于以上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红火蚁快速扩散传播从2009-2010年开始,快速扩张期可能持续26~28年,年平均新增县区41~52个/年,预测2035-2037年入侵县区数量增长速率将开始减缓,2...  相似文献   

19.
蚁丘被破坏程度对红火蚁蚁群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磊  曾玲  陆永跃  许益镌 《昆虫知识》2010,47(5):941-944
本文调查研究了蚁丘被破坏的程度对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蚁群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蚁巢地表部分被破坏可导致红火蚁蚁群发生分巢、搬巢等现象,蚁群的移巢比率随着蚁丘被破坏程度的增大而增大。当蚁丘体积被破坏75%时分巢比率最高,为14.44%;被破坏100%时搬巢比率、移巢比率均最高,分别为16.27%、27.00%。红火蚁蚁丘被破坏程度(D)与蚁群迁移比率(M)之间关系模型为M=4.3443+25.474D-3.4857D2。蚁丘受到破坏后,蚁群迁移距离平均为4.3m,迁移方向是随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