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4,23(3):191-193
本文记述2003年在辽宁省东部各县及北部彰武县采集两栖爬行动物的经过.  相似文献   

2.
姜雅风  田敏  吴伟 《四川动物》2000,19(3):131-132
1 自然概况医巫闾山位于辽宁西部山地丘陵的东部边缘,与辽河平原相邻。山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地理位置在121°31′42″E~120°46′40″E、41°26′40″N~40°46′00″N之间。主要山体地处锦州地区北宁市(原北镇县)与义县交界处。海拔多在200-800m之间。气候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82℃,年平均降水量600mm,其中6~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7%。植物区系属华北植物区系,植被类型主要有蒙古栎林、油松林和灌木丛。蒙古栎林分布在偏阴坡处,林中混生有大叶朴、紫椴、花曲柳、黑桦、五角枫、小叶朴、胡…  相似文献   

3.
赵文阁  刘鹏  夏玉国 《四川动物》2004,23(3):185-187,i003
用骨髓细胞制片法分析了粗皮蛙的染色体组型 ,结果表明其二倍体染色体数为 2 6 ,可配成 13对 ,有5对大型染色体 (相对长度 >9)和 8对小型染色体 (相对长度 <6 5 ) ,其中 ,第 1、 5、 6、 7、 8对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12对为端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2、 3、 4、 9、 10、 11、 13对为亚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第 4对为性染色体 ,属XY型 ,X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 (相对长度为 10 70 ,臂比指数为 1 72 ) ,Y染色体为亚中部着丝点(相对长度为 12 83,臂比指数为 2 0 2 )。  相似文献   

4.
赵尔宓  赵蕙  周正彦 《四川动物》2004,23(3):165-168,i001,i002
目前已知我国东北地区共有两栖爬行动物50种,分隶28属14科4目,其中两栖纲2目6科8属16种;爬行动物2目8科20属34种。各种已知分布范围如本文所述,地名下加横线者为2003~2004年野外考察获得或观察到标本的地方。待本项目考察工作完成后,将进一步作出补充修正。  相似文献   

5.
对倭蛙属(Nanorana)已知3种:高山倭蛙(Nanorana parkeri)、倭蛙(N.pleskei)和腹斑倭蛙(N.ventripunctata)的肩带作了连续切片后进行Masson染色,发现其上喙骨(epicoracoid)的融合与重叠的状况与虎纹蛙(Rana rugulosa)较相似,而与无尾目中其它物种已知的肩带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倭蛙属和虎纹蛙等与已知肩带类型的蛙亚科其它的物种在系统进化中可能来源于不同的最近共同祖先。  相似文献   

6.
温晓敏  吴贯夫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5,24(4):459-462,F0003
对倭蛙属(Nanorana)已知3种:高山倭蛙(Nanorana parkeri)、倭蛙(N. pleskei)和腹斑倭蛙(N. ventripunctata)的肩带作了连续切片后进行Masson染色,发现其上喙骨(epicoracoid)的融合与重叠的状况与虎纹蛙(Rana rugulosa)较相似,而与无尾目中其它物种已知的肩带形态存在较大的差异.倭蛙属和虎纹蛙等与已知肩带类型的蛙亚科其它的物种在系统进化中可能来源于不同的最近共同祖先.  相似文献   

7.
费梁  叶昌媛 《动物学报》2001,47(2):226-230
对产于西藏东南部察隅和墨脱的察隅棘蛙通过形态特征和数值分类作了进一步比较研究,结果认为:产于察隅的察隅棘蛙是一个有效种,而产于墨脱的标本应为一个新种,即墨脱棘蛙Paa medogensis sp.nov.。  相似文献   

8.
我国臭蛙属(两栖纲:蛙科)的系统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昌媛  费梁 《动物学报》2001,47(5):528-534
为探讨臭蛙属的种间亲缘关系与其起源和分化,采用PAUP3.1软件对我国的16种臭蛙的29项分类性状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臭蛙属物种形成1个单系群,可以划分为4个种组;表明了臭蛙属中国物种间的亲缘关系;无指盘臭蛙和云南臭蛙是本属中最原始的物种,鸭嘴臭蛙等是较特化的物种;原始臭蛙可能起源于横断山区和云南西部高原,贵州高原可能是臭蛙的分化中心;各种组内相近种的地理替代呈南北方向更替,而种组间则呈东西方向更替;原始物种多分布于中国西南部,较进化或特化物种多分布于中国东部和东南部及海岛上;其种组亲缘关系与地理分布格局显示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明全蛙(张村蛙)的描述及其相关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0,19(3):133-136
《四川动物》杂志1999年18卷3期封二改正服新种张村蛙的鉴别特征,现对该蛙做详细描述,指定配模标本,并以采集者郑是脸的名字代替采集地“张村”二字,将张村蛙的中名改为明全蛙。本文分三部分:首先对该蛙进行详细描述;其次对更换中名的理由加以说明;最后对有人说本文作者发表张村蛙是“抢行”“他的”新种这一说法,建议公开讨论以利澄清是非。  相似文献   

10.
作者有幸在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馆收藏中发现采于海南岛的山烙铁头蛇属(Ovophis Burgerin Hogeand Romano Hoge,1981)标本1号.该属广泛分布于中国、东亚和东南亚大部地区,但在海南岛尚无报道.本文对该标本详加描记.根据其鳞被特征,特别是尾下鳞成单,将其鉴定为过去仅知分布于越南山区的越南山烙铁头蛇Ovophis  相似文献   

11.
太行隆肛蛙补充描述(无尾目,蛙科)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采自我国河南济源市邵原镇太行山的隆肛蛙标本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分析,发现该地标本在形态上与模式产地巫山隆肛蛙标本及其它种群存在明显差异,这表明太行山的隆肛蛙应是一独立种,即太行隆肛蛙Paa(Feirana)taihangnicus.本文对该种进行了详细的记述,并依据遗传学资料做了相应的分类讨论.  相似文献   

12.
叶氏隆肛蛙(无尾目,蛙科)的补充描述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采自河南省商城县隆肛蛙标本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发现该标本在形态上与巫山隆肛蛙及太行隆肛蛙Paa(Feirana)taihangnicus存在明显差异,定为1新种,即叶氏隆肛蛙Paa(Feirana)yei.文中对该种作了详细记述.  相似文献   

13.
据记载竹叶臭蛙Odorrana versabilis分布于广西,贵州,湖南,福建,浙江,安徽,广东,海南,作者对比研究了7个省的13个居群标本的形态特征,可分为3个形态型,这3个形态型标本的特征彼此差异明显,被确定为3个不同的种,其中包括2个新种,即小竹叶臭蛙O.exiliversabilis sp.nov。和鸭嘴臭蛙O.nasuta sp.nov.,为印证形态分类的结果,又采用形态数值性状标准差别分析和DNA指纹实验分析,其结果与形态特征分类研究结果一致。本文对2个新种的形态和生物学资料进行了记述。  相似文献   

14.
作者采用形态特征比较、标准判别分析方法和DNA批纹技术对云南臭蛙Odorrana andersonii9个居群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9个居群可以分为以云南龙陵、景东、海南标本为代表的3个形态型,它们的形态特征差异明显;3者的标准判别分析和DNA指纹图谱结果均有明显不同,印证了形态性状研究结果。据此上述3个形态型标本被确定为3个种,其中包括2新种,本文对原隶属于云南臭蛙的各地标本的分类地位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对台湾产R.sauteri(=Pseudorana sauteri)和R.multidenticulata两个种和产于大陆的趾沟蛙属及其它近缘属物种进行了对比研究。由于台湾两个种的蝌蚪体腹面有吸盘,既不同于林蛙属Rana,也不同于趾沟蛙属Pseudorana和水蛙属Hylarana,而类似于湍蛙属Amolops的蝌蚪,但与后者的成体和蝌蚪又明显不同。因此,将上述台湾两个种从Rana中分出,建议定为  相似文献   

16.
经核查和鉴定中国云南等地原定名为大头蛙[Limnonectes kuhlii(=Rana kuhlii Tschudi,1838)]的标本及相关文献资料,并与产地为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大头蛙(Limnonectes kuhlii)模式标本的有关描述相对比,两者在其形态、染色体及线粒体基因分化等特征上均有明显区别,因此将云南、广西等地标本的种名改订为新种,即版纳大头蛙(Limnonectes bannaensis,sp.nov.)。其主要鉴别特征是:1)背面较光滑,具少数细肤棱,体后部有小圆疣;2)体背面浅褐色或灰褐色,肤褶上有黑纹;3)蝌蚪尾部具深色斑纹,但尾后半段不呈黑色;4)其染色体组型为2n=22(20m 2st)。而爪哇产大头蛙:1)背面粗糙,体背部、胫部和肛部周围满布圆形疣粒;2)体背面为黑大理石色或为黑色;3)蝌蚪尾部后半段为黑色;4)染色体组型为2n=26,5对大染色体,8对小染色体,除第8对为亚端部着丝粒外,其余均为中部和亚中部着丝粒。  相似文献   

17.
对云南臭蛙Odorrana andersonii各地居群的形态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将原定名为云南臭蛙的9个地区标本分为3个形态型。这3个形态型被确定为3个不同的种,即云南臭蛙和2个新种:景东臭蛙O.jingdongensis sp.nov.和海南臭蛙O.hainanensis sp.nov.。海南臭蛙Odorrana hainanensis sp.nov.,正模CIB64Ⅲ3916,雄性成体59.5mm;采自海南白沙县鹦歌岭,海拔520;1964年8月25日。景东臭蛙Odorrana jingdongensis sp.nov.,正模CIB581505,雌性成体体长90.4mm;采自云南景东县新民乡,海拔1480m,1958年5月29日。模式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成者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饶定齐  赵尔宓 《四川动物》2004,23(3):213-214,i005
1998年在西藏墨脱县海拔1000m左右地方采到成年雌性环蛇1号,系我国新纪录。该蛇全长/尾长(mm)1095/112(尾尖断)。通身背面黑褐色,后3/4有由背鳞白色点斑缀成的窄横纹约40个;腹面浅黑色,每隔3或4枚腹鳞有不规则的黄白色横斑。尾背有少数不完整的白色纹,但尾腹面有7条很明显的横斑。头部斑纹与M.Smith(1943:410)描述一致,可能由于蛇龄较老而不清晰。背鳞通身15行,脊鳞略扩大;腹鳞233,尾下鳞35(略低于文献记载的44~51,可能与尾尖断有关),除前端第三、四两枚成单外,其余均成对。没有颊鳞;眶前鳞1,眶后鳞2;颞鳞1 2;上唇鳞7(2-2—3式);下唇鳞7,第一对在颏鳞后彼此相接,前4对接前颔片;前颔片大于后颔片,后者后半介一小鳞。检查一侧,除前沟牙及其预备牙外,没有发现其他上颌齿。该次考察还在西藏聂拉木县樟木海拔2400m左右地方采到4号雌性西藏竹叶青蛇。该蛇是黄正一教授根据西藏聂拉木县却克苏木雌雄各1号标本命名的种,虽然在邻国尼泊尔多处发现,但我国尚无更多标本报道。作者采到的4雌全长/尾长(mm)按编号顺序依次为:618/88,692/102,623/95和643/102。3号的腹鳞都是150,1号为152,均较原始描述略少,可能与计数方法有关,本文作者对腹鳞计数按赵尔宓与鹰岩(1993)84页图C所示的方法。尾下鳞2号为42对,2号为44对。  相似文献   

19.
作者在云南南部的河口和勐腊等地先后采到与黑带水蛙局Hylarana(Sylvirana)nigrovittata(Blyth,1855)相近的两个不同类型的标本,它们曾被不同学者鉴定为黑带水蛙.经对比研究,它们应为两个不同的新种,即河口水蛙Hylarana(Sylvirana)hEKOUENSIS Fei,Ye et Jie,sp.nov.和勐腊水蛙Hylarana(Sylvirana)menglaensis Fei,Ye et Xie,sp.nov..  相似文献   

20.
对分布于四川、重庆市、贵州、湖北、湖南、安徽和福建的花臭蛙[Odorrana(Odorrana)schmackeri(Boettger,1892)]标本进行了形态比较,结果发现四川省南江和万源县的花臭蛙标本与其他产地的花臭蛙标本在形态特征上存在明显区别,主要是:1)成体雄雌体长之比值较小,约为1∶1.34;2)犁骨齿列短,两内侧间距宽,距内鼻孔远;3)背面深色斑点周围无浅色边缘;4)股后部深色斑大而稀疏;5)趾间蹼较弱,第四趾蹼达远端关节下瘤;6)腹内成熟卵的动植物极均为乳白色。故将四川省南江和万源的标本订为新种--南江臭蛙[Odorrana(Odorrana)nanjiangensis,sp.n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