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林 《菌物学报》1988,7(Z1):211-240
黑粉菌属是Roussel 1806年建立的,全世界记载有三百余种,主要寄生于禾本科,是经济作物及牧草的重要致病菌·长期以来,对黑粉菌的邢子使用过各种名称,如厚垣孢子,冬孢子及黑粉孢子等.本文采用黑粉孢子以区别锈菌的冬孢子. 芳’(1979)在《中国真菌总汇》中列出黑粉菌属五十种及一个变型.作者经过显微结构和超显微结构的研究,承认其中二十九种为正确名称,八种及一变型为异名,顶黑粉菌(Ustilago acrearus Berk.)由于错拼而被废弃.埃地黑粉菌(Ustilago emodensis Berk.)被转移至利罗粉菌属(Liroa).另有十一种黑粉菌因缺少标本留待今后订正.自1979年以后,杨信东(1983)增加黑粉菌属二种我国新纪录,K.范基和郭林(1986)描述一新种,四种新纪录.在本文中,作者描述一新种:鸢尾蒜黑粉(Ustilago ixiolirii Guo L) ,孢子堆生在蒴果内,不开裂,黑色,粉末状.黑粉孢子球形,近球形,稀椭圆形, 12.5-21×10-21μm,黑褐色,壁厚1-1.Sμm,纹饰脑状.是迄今生在石蒜科植物上唯一黑粉菌的种,其它几种黑粉菌均属条黑粉菌属.本文增加七种我国新纪录.共计四十九种,寄生于六科四十四属植物,主要是禾本科和蓼科.这仅是黑粉菌属研究的初步报告,在全国范围内大量采集黑粉菌标本后,作者相信会有更多新种和我国新纪录被发现.利罗黑粉菌属(Liroa)是从黑粉菌属(Ustaligo)分出的,此属为单种属.  相似文献   

2.
郭林 《菌物学报》1993,12(Z1):51-55
本文描述采自河北小五台山的黑粉菌一新种,即寄生在野青茅(Deyeuxia arundinacea(L.) Beauv)上的野青茅黑粉菌(Ustilago deyeuxiae L. Guo)。此种与网优黑粉菌(Ustilago scrobiculata Liro)近似,但野青茅黑粉菌网纹明显,网眼高。并报道三种黑粉菌中国新记录。1)酢浆草黑粉菌(Ustilago oxalidis Ellis&Tracy)寄生于醉浆草(Oxalis corniculata L.),此种是我国首次在酢浆草科(Oxalidaceae)植物上发现的黑粉菌。2)网状黑粉菌(Ustilago polygoni-alati Thirum. & Pavgi)寄生于尼泊尔萝(Polygonum nepalense Meisn.),作者对此种进行了订正研究。3)臭草条黑粉菌(Urocystis melicae (Lagerheim & Liro) Zundel)寄生于细叶臭草(Melica radula Fr.)。  相似文献   

3.
郭林 《菌物学报》2006,25(2):161-162
自中国青海民和发现一种寄生在莎草科白颖苔草Carexduriusculasubsp.rigescens植物上的黑粉菌新种,寸草黑粉菌Ustilagoduriusculae。此种与寄生在禾本科植物上的条形黑粉菌(Ustilagostriiformis)近似,其区别是寄生植物属于不同的科。  相似文献   

4.
郭林 《菌物学报》1995,14(Z1):169-172
本文报道从某些黑粉菌的黑粉孢子粉末中提取核糖体脱氧核酸(rDNA)后,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的方法,对其转录间区(ITS2)片断进行了扩增,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其结果表明异形黑粉菌(Ustilago anomala)与其它3种近似黑粉菌,科尔达黑粉菌(U. cordae),柳叶刺黑粉菌(U. bungeana)和网孢黑粉菌(U. reticulata)的rDNA ITS2序列区别很大,在被测定的190个碱基对中,差别达69个位点以上(26.3-36.3%),异形黑粉菌与这三种黑粉菌亲缘关系较远,在中国作者原定名为异形黑粉菌的种与在欧洲取材的科尔达黑粉菌相似程度较高.因此将在中国已报道的异形黑粉菌更正为科尔达黑粉菌,而柳叶刺黑粉菌与科尔达黑粉菌近似程度也较高,将柳叶刺黑粉菌作为科尔达黑粉菌的异名.  相似文献   

5.
菰黑粉菌科(Yeniaceae)的确认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菰黑粉菌科(Yeniaceae)是刘慎谔(1949)根据阎玫玉(1935)对菰黑粉菌(Yenia esculenta) 冬孢子**萌发方式的研究结果而建立的。但是20多年来,似还没有得到有关工作者的承认, 主要是由于黑粉菌冬孢子萌发方式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很大,性状不太稳定的缘故。 为了确认 此科建立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菰黑粉菌冬孢子的萌发方式和条件作了 进一步的研究。结果表明:菰黑粉菌冬孢子在形态上和生理上几乎同时成熟,孢子形成后便 可立即大量萌发。冬孢子的存活力较短暂,在室温下10个月完全丧失萌发力。 菰黑粉菌冬孢子在9-33℃下均能萌发,萌发的适温范围为24-30℃,30℃下8小时便 开始萌发。孢子在pH 2.0-11.0均能萌发,以pH3.5-7.0较好,最适pH为4.0-5.0。合 成培养基和植物性煎汁培养基有利于孢子的萌发,在动物性煎汁培养基和缺乏养料的蒸馏水 培养基上萌发较差。冬孢子在完全光照和完全黑暗下均能萌发。孢子萌发时对氧的需要量不 大,纯氧或过量的氧对萌发似有抑制作用。菰黑粉菌这种对萌发条件要求不严格的特性,表明 它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这种特性是它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也是 长期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对这些生物学性状的了解,为在生产实践上争取茭白的丰 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温度、光照、氢离子浓度、营养条件和氧的供应,对菰黑粉菌冬孢子的萌发方式有一定的影 响,特别是对孢子原菌丝影响较大。但是对短的无隔担子原菌丝影响却不大,一般都没有引起 形态上的较大改变。刘慎谔(1949)根据这一性状所建立的菰黑粉菌属(Yenia)和菰黑粉菌科 (Yeniaceae),是有一定根据的,似应给予承认。 本文还对黑粉菌目的演化和分科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郭林 《菌物学报》2006,25(3):364-365
自中国甘肃桑科草原发现一种寄生在禾本科Koeleriasp.植物上的黑粉菌新种,王氏条黑粉菌Urocystiswangii。此种与寄生在Koeleria属植物上条黑粉菌Urocystiskoeleriae近似,其区别是王氏条黑粉菌孢子球中黑粉孢子数目多,由(0~)1~6(~8)黑粉孢子组成;而U.koeleriae孢子球由(0~)1~4(~5)黑粉孢子组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3个新组合种和3个中国新记录种。新组合是:广州孢堆黑粉菌 [Sporisoriumcantonense (Ztmdel) L. Guo]香茅粒孢堆黑粉菌[Sporisorium cymbopogonis-distantis(1ing)L Gao]和海南孢堆黑粉菌[Spor#orium haianae(Ztmdel) L. Guo]。中国新记录种为:中间炭黑粉菌(Anthracoidea intercedens Nannfeldt],戴维斯黑粉菌(Ustilago davisii Iato)和田中黑粉菌(Ustitago tanakae S. Ito).  相似文献   

8.
郭林 《菌物学报》1992,11(Z1):155-163
摘要:本文报道我国黑粉菌五种新纪录。1)刺蓼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 polygoni-senticosi(P. Hennings) Miyabe & Takahashi)寄生于假长尾叶蓼(Polygonum longisetum De Bruyn)和长尾叶蓼(Polygonum posumbu Hamilt.)。此种与水蓼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 hydropiperis(Schum.) de Bary)的区别是黑粉孢子表面纹饰瘤状,常连接为脊状或不完全网状。2)七筋菇条黑粉菌(Urocystis clintoniae (Komarov) Vánky)寄生于七筋菇(Clintonia udensis Trautv. &Mey.)和扭柄花(Streptopus obtusatus Fassett)。3)宫部条黑粉菌(Urocystis miyabeana Togashi& Onuma)寄生于轮叶黄精(Polygonatum verticillatum (L.) All.)。4)喜马拉雅黑粉菌(Ustilagohimalensis (Kakishima & Ono) Vánky & Oberwinkler)寄生于细穗支柱蓼(Polygonum suffultumMaxim. var. pergracile (Hemsl.) G. Sam.)。5)伊朗黑粉菌(Ustilago iranica H. Sydow)寄生于远东友友草(Achnatherum extremiorientale (Hara) Keng)。  相似文献   

9.
郭林 《菌物学报》1995,14(Z1):163-168
本文报道炭黑粉菌一新种,即细叶蒿草炭黑粉菌(Anthracoidea filifoliae L. Guo sp.nov.)和4个我国新记录种:1)角孢炭黑粉菌(A. angulata(H. Sydow) Boidol & Poclt), 2)黍状苔炭黑粉菌(A. paniceae Kukkenen), 3)狼尾草团黑粉菌(Sorosporium penniseti Mundkur)和4)米勒粘孢黑粉菌(Tolyposporium muellerianum (Thuemen) McAlpine)。  相似文献   

10.
<正> 1983年7月王贵明同志自宁夏西吉县采得一份黑粉菌,其孢子堆寄生于豆科山野豌豆植物的种子内,孢子球由14—65(—90)个孢子组成,直径为36—83(—110)×28—60.5(—91)μm。黑粉孢子多角形或近球形,9—19×8.5—16.5μm,表面纹饰瘤状。孢子球及黑粉孢子的形态特征表明此种属于楔孢黑粉菌属(Thecaphora)。在野豌豆属(Vicia)植物上,全世界已记载了两种楔孢黑粉菌(Vánky,1991)。一种是野豌豆楔孢黑粉菌(Thecaphora viciae Bubak),另一种是山野豌豆楔孢黑粉菌(Thecaphora viciae-amoenae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我国黑粉菌属(Ustilago)51个样本,选取33个形态学和生物学编码性状进行了类平均法的系统聚类分析。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建议将我国黑粉菌属分为3个表观群(Phenons);茭白黑粉菌目前以放在黑粉菌属内为妥;还认为 Ustilago ocrearum 是 Ustilagokoenigiae 的变种;Ustilago kusanoi 是 Ustilago minima 的变种;Us(?)ilago aoenoe 和 Usti-lago nuda 是两个不同种。  相似文献   

12.
<正> 1983年9月,作者在新疆巴里坤县(天山东部南坡)的针茅(Stipa capillata L.)上采到一种黑粉菌,经过形态观察和冬孢子萌发试验确定是威廉斯黑粉菌[Ustilago williamsii(Griffiths)Lavrov],该菌国内至今尚未报道,是我国的一个新记录种。U.williamsii(Griffiths)Lavrov[异名Sorosporium williamsii Griffiths;Tranzscheliella otophora Lavrov;U.otophora(Lavrov)Gutner]首先由Griffiths(1902)以采自Stipa richardsoni Link上的标本为模式定为Sorosporium williamsii Griff.Lavrov(1936)将其改为U.williamsii(Griff.)Lavrov,同时,他以采自Stipa pennata L.上的标本为模式种,根据其冬孢子的附器特性又另立新属新种为Tranzsche  相似文献   

13.
郭林 《菌物学报》1988,7(Z1):269-272
裂孢黑粉菌属(Schizonella)是我国新记录属,其主要特征为孢子堆生叶上;黑粉成对,其萌发方式同黑粉菌属(Ustilago)苔草裂孢黑粉菌(Schizonella melanogramma(DC.) Schrot.)寄生于苔草属(Carex sp.)植物上,其孢子堆生叶上,条状,粉质;黑粉孢子卵形,近球形或不规则半球形,常成对,7.5 -12.5 (-14)×5.5-(-12)µm,橄榄褐色.另一我国新记录种是鬼灯檠条黑粉菌(Urocystis rodgersiae (Miyabe) Miyabe ex Zund.),寄生在鬼灯檠(Rodgersia aesculifolia Batal.)植物上.孢子堆生叶下;孢子球27-60(-75)×25-45.5(-57µm,由1-6个黑粉孢子组成;不育细胞10-15×9-l0µm,浅褐色.黑粉孢子14-20×10-14µm,暗褐色.此种孢子球比原产于日本的模式种略大,其它特征相同.  相似文献   

14.
知母上一种新的黑粉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知母上一种新的黑粉菌,定名为知母楔孢黑粉菌。这种黑粉菌的冬孢子萌发方式表明,先菌丝的特征不适宜于用作黑粉菌分为两科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正> 1991年2月,李夷波自云南河口发现一种黑粉菌,侵染禾本科甜根子茅植物子房,外有淡褐色包被包围,顶端二歧分枝,内有中轴。此茵与阎若珉和王卓三在台湾报道的新种大孢轴黑粉菌(Sphacelo-theca macrospora W. Y. Yen & C. S. Wang)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6.
新书简讯     
中国黑粉菌王云章著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研究黑粉菌的一本专书,描远了130个种、1个变种和1个变型的黑粉菌,它们分属于15个属,分别寄生在13科75属的种子植物上,其中,有“%的种是寄生在禾本科植物上的。本书首先简短地介绍了研究黑粉菌的历史、黑粉菌各属在各科寄主上的分布、菌种概念、系统关系及分类后,以自然分类为系统,详细描述各科、属、种黑粉菌的形态,寄主,模式种产地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每种除有学名外,都订有中  相似文献   

17.
茭白黑粉菌在文献中出现Yenia esculenta(P.Henn.)Liou及Ustilago esculenta P.Henn.两个名字。现经形态发生学的研究以明确新名字是否有效。此菌冬孢子没有休眠期,孢子成熟后在适宜的环境中即可萌发。萌发的最适pH值为6;最适温度为25%;不需要外界光的诱导,在黑暗条件下也能正常萌发;培养基中的营养成份对孢子萌发的速率有一定影响。冬孢子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萌发形态及方式都是稳定的:孢子萌发时产生有隔的担子或先菌丝(promycelium)。该先菌丝起初可以是无隔的,但生长到一定程度,便产生分隔,分隔多为2—4个。初生的先菌丝和小孢子是单核的,但成熟的先菌丝、小孢子及短菌丝细胞内均是双核的。可以认为,该菌的双核期在整个生活史中占有相当长的时间,它只有短暂的单核期。没有发现先菌丝、小孢子彼此之间或相互间融合的现象;未见到双核的融合及减数分裂过程。茭白黑粉菌在人工组合培养基上生成厚壁的孢子,较自然界中的冬孢子为大,但萌发方式则相同。最后作者等认为茭白黑粉菌仍应保留在Ustilago属中,而Yenia esculenta(P.Henn.)Liou的名字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8.
茭白黑粉菌在文献中出现Yenia esculenta(P.Henn.)Liou及Ustilago esculenta P.Henn.两个名字。现经形态发生学的研究以明确新名字是否有效。此菌冬孢子没有休眠期,孢子成熟后在适宜的环境中即可萌发。萌发的最适pH值为6;最适温度为25%;不需要外界光的诱导,在黑暗条件下也能正常萌发;培养基中的营养成份对孢子萌发的速率有一定影响。冬孢子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其萌发形态及方式都是稳定的:孢子萌发时产生有隔的担子或先菌丝(promycelium)。该先菌丝起初可以是无隔的,但生长到一定程度,便产生分隔,分隔多为2—4个。初生的先菌丝和小孢子是单核的,但成熟的先菌丝、小孢子及短菌丝细胞内均是双核的。可以认为,该菌的双核期在整个生活史中占有相当长的时间,它只有短暂的单核期。没有发现先菌丝、小孢子彼此之间或相互间融合的现象;未见到双核的融合及减数分裂过程。茭白黑粉菌在人工组合培养基上生成厚壁的孢子,较自然界中的冬孢子为大,但萌发方式则相同。最后作者等认为茭白黑粉菌仍应保留在Ustilago属中,而Yenia esculenta(P.Henn.)Liou的名字是无效的。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彼得黑粉菌属(Franzpetrakia)进行订正研究。此属包括2个种,莠竹彼得黑粉(F. microstegii)和薏苡彼得黑粉新组合(F. okudairae comb. nov.)一对其孢子萌发同物异名及异同点等进行了讨论。彼得黑粉菌属是中国和日本的新记录属。芬竹彼得黑粉是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20.
<正> 本文第一作者于1985年9月和1990年9月曾先后两次在甘肃省武威市黄羊镇附近的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 L.)上采集到一种黑粉菌,经鉴定确认为旋花种子楔孢黑粉菌Thecaphora seminis-convolvuli(Desm.)Ito。该菌国内迄今未见报道(王云章,1964;戴芳澜,1979;刘惕若,1984;郭林、惠友为,1989),是我国的一个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