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徐若瑜 《化石》2005,(2):15-15
位于西直门外的中国古动物馆是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进行科普教育的博物馆。  相似文献   

2.
张海骅 《化石》2006,(2):9-9
位于西直门外的中国古动物馆是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是融科普教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现在为了能使广大化石爱好和小朋友了解更多的古生物知识,中国古动物馆将在“六一”儿童节来临之际,推出澄江生物群特展。  相似文献   

3.
韩江秦 《化石》2009,(2):76-77
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下设等家委员会.由22名委员组成。专家来自全国各地的研究所、博物馆和大学,他们都是奋战于科研和教学线的古生物工作者,其工作的领域涵盖了古无脊椎动物、古脊椎动物和古植物的各个主要门类。  相似文献   

4.
杨瑞东 《化石》2002,(3):10-11,F003
贵州号称“古生物王国” ,有丰富的古生物化石资源。最近几年又发现了一些具重要意义的生物群化石 ,如6亿年前的瓮安生物群、比“澄江动物群”还早的“清镇动物群”和“遵义牛蹄塘生物群” ,5 2亿年前的“凯里生物群”和2 15亿年前的“关岭动物群”等等。这是贵州古生物化石宝库 ,是中华民族和世界文化的宝库 ,是解开寒武纪大爆发等生命起源和演化的重要材料。大约在1990年 ,一些贵州的奇石收藏者为了获得精美的海百合化石标本 ,他们来到了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一带 ,进行大规模的海百合化石采集。随着采集规模的扩大 ,一个意想不到…  相似文献   

5.
《化石》2012,(4):57-58
为共同推动中国古生物化石的科学研究,发展科普教育和古生物化石保护事业,搭建更广泛的古生物和地质环境保护公益平台,我会资助并协办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暨中国第四纪古人类—旧石器专业委员会第四次  相似文献   

6.
郭建崴 《生命世界》2007,(9):96-103
我去西藏是为了淘宝。什么宝呢?化石。 西藏的化石之所以为宝,除了其蕴涵的关于古生物、进化的信息之外,更由于青藏高原的独特环境,这些化石还能够为我们了解高原的形成过程及环境演变的过程提供线索。在我工作过的中国古动物馆里,就“沉睡”着一件曾经生活在2亿1千万年前的三叠纪晚期海洋里的鱼龙化石——喜马拉雅鱼龙。  相似文献   

7.
《人类学学报》2007,26(1):95-95
幽古华夏,广袤神州,万物竞生。这片浩瀚的土地,埋藏着亿万年间沧海桑田、生物进化的实证———古生物化石。它们虽生命已逝,却依然栩栩如生,昭示着进化的历程和生命的永恒。化石是万物的精华、生命的绝唱,是破译地球与生物演化谜团的钥匙,是大自然对人类文明的慷慨赐予。中国幅员辽阔,古生物化石资源丰厚,研究成果全球瞩目,在重要生物门类的起源、重大地史时期生物的演替与灭绝、生物与环境的协同演化、人类的起源与进化等方面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中国的古生物化石在开展科学普及与教育,提高国民的科学与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推动精神…  相似文献   

8.
《生命世界》2005,(3):45-45
中国古动物馆在北京天文馆西侧、白石桥与动物园之间的丁字路口向南望,路边东侧可见一座棕黄色的7层大楼,大楼的下3层,兀自向北突出一片青色古堡式的建筑体,这就是充满神秘色彩的中国古动物馆。它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直接相连,基本陈列由"古鱼类馆"、"古爬行动物馆"、"哺乳动物馆"、"古人类馆"四部分组成,拥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化石20余万件,  相似文献   

9.
邢路达 《化石》2014,(3):78-80
正中国古动物馆重新开馆啦!中国古动物馆是介绍古脊椎动物及古人类演化知识的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于1994年创建,今年恰逢建馆二十周年。馆内按照古脊椎动物的演化序列划分为两馆(古脊椎动物馆和树华古人类馆)五厅(古鱼形动物和古两栖动物展厅、古爬行动物和古鸟类展厅、古哺乳动物展厅、古人类与旧石器展厅、特展展厅),依托研究所近百年收藏的20余万件标本,展出了自5亿多前的寒武纪至距今1万年前史前时代地层中产出的各门类化石标本和旧石器标本及模型,系  相似文献   

10.
榆社作为全国的"化石之乡",全县大部分区域分布有世界少有的古脊椎动物生物化石。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里的化石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古生物化石的保护与开发,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通过总结目前古生物化石保护存在的问题,并依此提出相关的治理措施,最后罗列出该地区今后化石开发利用的建议,以期为当地发展经济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生物学通报》2004,39(4):3-3
江西九江市湖口县文物工作者最近在鄱阳湖仙岛——鞋山脚下发现了大量形成于2.75亿年前的海洋古生物化石,这些化石成为研究鄱阳湖地区远古时期的地质形态、生态环境、生物结构的宝贵资料。最早发现这些古生物化石的是当地有名的考古专家杨赤宇。据他介绍,今年鄱阳湖出现历史罕见的低水位,使大量的湖底河床裸露,鞋山脚下溶洞尽现,奇石成片。在鞋山古炮台下的乱石堆中,杨赤宇发现了大量石灰石。据杨赤宇初步推断,这些石灰石是形成于约2.75亿年前至3.7亿年前的海洋古生物化石。目前,有关研究部门正对这些古生物化石展开研究。摘自《科学时报》2…  相似文献   

12.
杨静 《化石》2012,(3):49-50
为了更好、更及时地普及古生物学科学知识,传递最新科研进展,中国古动物馆“联姻”朝阳大悦城共同合作打造《恐龙来袭》主题展,为所有到朝阳大悦城休闲购物的游客提供前所未有的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2012年3月17日到4月15日,“2012恐龙来袭”系列活动正式登陆朝阳大悦城,中国古动物馆禄丰龙、建设气龙、窃蛋龙和角龙模型首次登场朝阳大十兑城展示厅。  相似文献   

13.
2004年6月,美国著名的格恩西拍卖行拍卖了300多件恐龙和其他古生物的化石。这其中有不少来自中国:鹦鹉嘴龙带围岩化石,估价6000~8000美元;肉食恐龙的双联蛋化石,估价4500~6500美元;鹿头骨化石,估价为8000~12000美元。但在中国,除了用于展览和科学交换之外,任何动物化石都被禁止出境,因此这些被拍卖的中国古生物化石都只能来自于同一个渠道:走私。  相似文献   

14.
暑假期间,中国古动物馆举办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小达尔文俱乐部”地质古生物夏令营。与前两期“小达尔文俱乐部”科普活动的组织方式不同,这一次,我们让充满探险揭秘色彩的地质古生物科学考察这一“旧日王谢堂前燕”,直接地“飞入寻常百姓家”。8月22日一大早,谢民先生等家长就带着他们的孩子们赶到了中国古动物馆。第一次参加地质古生物野外实习,大人孩子都兴奋不已;尤其是几个10岁上下的小男孩,一拿到分给他们的地质锤、放大镜、小扁铲等工具,就开始在中国古动物馆楼前的院子里这儿敲敲,那儿看看,忙个不亦乐乎。8点半,大…  相似文献   

15.
《化石》2009,(1):F0003-F0003
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发起人:你们关于设立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的申请及有关材料收悉,经审查,申请事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决定准予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设立登记,该基金会属公募基金会,业务主管单位为国土资源部。  相似文献   

16.
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周志炎研究员?杨小菊研究员?吴向午研究员等耗费十余年时间编著的《银杏植物》专著(图1)于2020年在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中国古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主编的一系列分册中的一册, 这是第一本编著完成并出版的古植物志书。 中国的古植物研究始自十九世纪后半叶,早期的论著都是由西方国家的学者发表, 直到二十世纪20年代以后才有中国学者开始研究中国的植物化石, 迄今为止也已过去近一个世纪。在过去的百余年里, 中国的古植物学走过了曲折而光辉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特别是关于中生代银杏目化石的系统研究被誉为是该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作。  相似文献   

17.
孙韬  葛亮  王伟  李莹 《古生物学报》2016,(2):244-253
在大型古生物化石数字化过程中,为了充分展示化石的细节信息,往往需要拍摄大量的图像。为了实现大型古生物化石数字化数据的完整性,需要对这些大量的图像进行精密的图像拼接处理。基于这种应用需求的前提下,本文在自主研发的Mosaic of Image Program(MIP)图像拼接系统的基础上,对高精度的相机检校、畸变检校及改正和拼接缝的保真处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形成系统的古生物化石彩色合成影像数字化流程。在宜州化石馆的实际处理中,完成了杨氏锦州龙、蜥脚类恐龙、孔子鸟等大型古生物化石的数字化,几何失真小于0.36mm(畸变矫正精度优于1像元,拼接精度优于2像元,像片分辨率0.12mm)。同时采用基于SIFT的自动辐射归一化处理算法对拼接影像进行辐射均衡处理,矫正拼接影像辐射亮度的不均衡。  相似文献   

18.
《化石》2010,(2):39-39
应浙江省东阳市人民政府邀请,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蒋承崧理事长带队的考察洽谈团,于2010年3月16日至3月19日赴东阳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实地考察。考察团成员包括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单华春女士、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潘圣明先生、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资本运作委员会委员唐盛之先生、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季强研究员和浙江上峰水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峰先生。  相似文献   

19.
漫谈中国古鸟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连海 《化石》2000,(2):23-24
借世界第五届古鸟类及进化会议即将在北京召开之机 ,向广大古生物爱好者 ,特别是目前众多热爱古鸟类化石的读者 ,简要介绍我国研究古鸟类的历史及主要成果、它们在鸟类演化中的意义 ,或许是有益的。中国鸟类化石的研究始于1895年 ,但在1932年以前均为外国学者所报道 ,实际是一种半殖民地性质的掠夺 ,他们采集的化石全带出国外了 ,1932年首次由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先生报道北京周口店一白肩雕头骨化石 ,其后他又多次报道鸵鸟蛋化石。新中国建立后 ,我国古鸟类的研究才获得…  相似文献   

20.
《化石》2010,(2):40-40
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是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在国内的首食馆藏科普基地。基金会向该馆捐赠了一批珍贵的化石标本,共870件,包括200吨硅化木。此外,安徽省企业、政府机构对基金会运营计划之一的“我赠你读”公益行动有大量捐赠,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基础较好。为了弘扬捐赠单位的公益精神与行为,体现基金会的公信力,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定于安徽合肥召开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并举行了古生物化石捐赠与“我赠你读”公益行动签约仪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