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为探讨人工补食条件下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友好行为因补食产生的影响,2007年1~9月,采用行为取样法、扫描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湖北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大龙潭投食猴群的友好行为进行了观察.共记录到11种友好行为,发生频次居前的是理毛、张嘴、拥抱、游戏、趋近.友好行为的发起者和承受者在性别间差异均不显著,但在年龄间差异均显著.在一雄多雌单元内发起者按次数多少为成年、少年、青年、亚成年猴,承受者的顺序亦如此.在全雄单元内发起者按次数多少为成年、少年、亚成年、青年猴,承受者的顺序亦如此.友好行为在单元内和单元间差异显著,单元内多于单元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川金丝猴社会单元内个体间的关系紧密,单元间的关系相对疏远.友好行为在繁殖和非繁殖季节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4.
神农架川金丝猴投食群的攻击行为及等级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人工补食条件下川金丝猴的攻击行为在维持社会等级中的作用,2007 年1 ~ 6 月,采用行为取样法
和全事件记录法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投食群的攻击行为及等级序列进行研究。我们共记录到8 种攻击行为,按
频次多少依次为:咕叫、抓打、追赶、瞪眼、瞪咕、驱赶、抢食、打架。攻击行为的发起者在性别间和年龄间
均存在显著差异,雄性多于雌性,年龄间按次数多少依次为:成年猴、亚成年猴、青年猴、少年猴;承受者在
性别间和年龄间差异均不显著。社会单元内与单元间攻击行为差异显著,前者多于后者。一雄多雌单元间的等
级高低依次为:长毛单元、白头单元、红头单元。基于单元内攻击行为较多,建议适当扩大投食场,给每只个
体分别投食,以减少因争食发生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和全事件记录法对神农架自然保护区投食群的攻击行为及等级序列进行研究。我们共记录到8 种攻击行为,按
频次多少依次为:咕叫、抓打、追赶、瞪眼、瞪咕、驱赶、抢食、打架。攻击行为的发起者在性别间和年龄间
均存在显著差异,雄性多于雌性,年龄间按次数多少依次为:成年猴、亚成年猴、青年猴、少年猴;承受者在
性别间和年龄间差异均不显著。社会单元内与单元间攻击行为差异显著,前者多于后者。一雄多雌单元间的等
级高低依次为:长毛单元、白头单元、红头单元。基于单元内攻击行为较多,建议适当扩大投食场,给每只个
体分别投食,以减少因争食发生的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5.
神农架川金丝猴冬春季节取食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样方调查法和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确定了冬春季神农架地区川金丝猴的食物组成,分析了主要食源植物的营养成分,探讨了影响川金丝猴冬春季节取食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在冬季,川金丝猴食物组成与食源植物的粗灰分含量( r=0.709,P=0.015)呈正相关,而与食源植物的相对丰富度(r=0.543,P=0.084)、粗蛋白含量(r=0.036,P=0.916)、粗纤维含量(r=0.458,P=0.156)、粗脂肪含量(r=0.445,P=0.170)、含水量(r=-0.099,P=0.771)和无氮浸出物含量(r=-0.522,P=0.100)均不相关;在春季,与食源植物的相对丰富度(r=0.721,P=0.000)呈正相关,与含水量(r=0.114,P=0.507)、粗脂肪含量(r=0.151,P=0.380)、无氮浸出物含量(r=0.084,P=0.625)、粗蛋白含量(r=-0.275,P=0.105)、粗纤维含量(r=-0.010,P=0.956)和粗灰分含量(r=-0.178,P=0.299)不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食源植物的粗纤维(0.992)、粗脂肪(0.944)、粗蛋白(0.905)和食物丰富度(0.885)为川金丝猴冬季取食的主要影响因子,粗蛋白(0.946)、无氮浸出物(0.939)、含水量(0.920)和食物丰富度(0.898)为川金丝猴春季取食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6.
灵长类动物母亲的育婴行为不仅对后代的存活起着关键作用,而且对婴猴的发育和成年后的社会交往有着重大影响,因此母-婴关系一直是灵长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为了解川金丝猴的母-婴关系,探讨川金丝猴母-婴关系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我们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0月,以母-婴间相对距离表示照料强度,对神农架川金丝猴的母-婴照料关系以及母亲照料强度个体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母亲照料行为强度、母亲对阿姨行为的容忍与婴猴年龄相关,限制行为与婴猴年龄不相关。身体接触与婴猴年龄不相关;腹部接触以及母-婴相对距离小于1 m与婴猴年龄呈负相关;相对距离1 m至5 m、相对距离5 m至10 m和相对距离大于10 m与婴猴年龄呈正相关;母亲对阿姨行为的拒绝与婴猴年龄呈负相关;母亲对婴猴的限制行为与年龄不相关。总的来说,即随着婴猴成长,母婴间距离越来越远,母亲也逐渐减少对婴猴的保护。母亲的生育经验、婴猴性别、婴猴出生先后和社会单元大小对神农架川金丝猴母婴关系没有显著影响,补食群丰富的食物资源和群内雌性友好的关系可能是导致本结果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食物分布是灵长类行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对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食物种类和喜好程度已进行了大量翔实的研究,但在食物的时空分布方面相对薄弱。在2006年8月~2008年7月的两年间,我们对神农架千家坪地区一个川金丝猴群的食物组成做了调查,同时通过样方法(每隔200 m的海拔梯度)研究了该猴群的食物在该地区的分布状况,以及食物分布海拔的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该猴群的食源植物至少有15种,占食物组成的55.0%,而地衣占食物组成的38.4%;该猴群的食物在某些海拔地带具集中分布趋势,但分布密度总体上不高,重要食源植物(占食物组成的5.0%以上)的乔木胸高断面积和灌木冠部面积所占比例在任何季节分别小于12%和小于14%,约89%的乔木和81%的灌木表面没有地衣覆盖;食物主要分布在海拔1 900~2 500 m之间,可能制约着该猴群的活动海拔范围;植物性食物在海拔上的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即春季和夏季比秋季和冬季的分布海拔低,这很可能引起该猴群活动海拔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8.
依据取食优势判断秦岭川金丝猴群OMU的等级地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05 年5 月至2006 年5 月,对秦岭北坡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地区一个人工投食川金丝猴群的取食规律进行了研究,选择该猴群各一雄多雌单元(OMU)下地并进入投食区的取食时间、取食次数、取食顺序这3 个参数,通过计算各OMU 取食时的优势指数量化其取食优势从而对该猴群8 OMU 的等级地位进行了判断,结果表明这8 个OMU 的等级地位为:罗盘单元> 甲板单元> 八字头单元> 井字头单元> 刀疤单元> 朋克单元> 瑞星单元> 方片单元。此外,通过Spearman Correlation Test 将该方法的研究结果与利用攻击- 屈服行为优势指数法得到的研究结果进行了比较,二者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 =0.976,P < 0.001)。可见, 利用取食参数的优势指数法判断各OMU 等级地位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且比攻击- 屈服行为的优势指数法在操作上更为简易,并以此试图为野外投食及笼养条件下非人灵长类等级地位的研究提供一个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神农架川金丝猴冬春季节食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样方调查法和粪便显微组织学分析法研究了冬季和春季神农架地区川金丝猴的食性。结果表明:川金丝猴冬季取食的植物有7科9属15种,以蔷薇科、松萝科、松科和木樨科为主,春季取食的植物有25科37属48种,以蔷薇科、松萝科、四照花科、卫矛科、樟科、桦木科和木樨科为主;春季食物组成与食源植物相对高度、相对频度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生物量、相对丰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冬季食物组成与相对生物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相对高度和相对丰富度呈正相关,与相对频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差异均不显著;神农架川金丝猴的食物组成中,松萝类植物所占比例冬季(16.51%)明显高于春季(5.69%),说明这类植物只是冬季食物较缺乏时的一种补救,并非是它们的主要食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本研究探索神农架大龙潭川金丝猴TRIM5alpha蛋白序列的特征、变异、该基因进化特点以及该基因的遗传多样性,对金丝猴的保护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从神农架川金丝猴投食群随机选择41个个体,采集毛发并提取基因组DNA,设计引物,对其TRIM5 alpha基因编码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最后对序列进行比对和分析。结果:在神农架川金丝猴投食群41个个体中,TRIM5alpha基因不存在与Cyp A假基因序列融合的现象。与恒河猴序列不同而与人类相似的是,川金丝猴中没有发现TFP339-341型,而只发现△△Q339-341型。41个个体TRIM5alpha蛋白序列没发现任何非同义突变位点,显示该基因在该种群中具有很低的遗传多样性。编码序列的进化分析表明,Coiled-coil结构域和SPRY结构域在进化中经历了明显的正向选择,Ring结构域和B-box结构域则经历了纯化选择。结论:川金丝猴TRIM5 alpha基因存在很多独特变异位点,且经历了明显的正向选择。对投食群的研究表明该基因编码序列在该种群中多样性很低,这从侧面反映了该总群较低的遗传多样性。针对这种情况,建议在种群复壮的工作中,适当引入一批有效的建群者。 相似文献
11.
先前的研究表明川金丝猴的食物具有季节性变化,特别是在秋季主要取食植物的果实。然而,在2001年秋季,我们发现秦岭玉皇庙西梁群的金丝猴主要取食树衣类植物(Lichens)。依据焦点动物取样法,我们在1997年和2001年秋季分别获得769次和828次取食记录,结果表明,1997年秋季的食物组成中38%为果实和种子,占主要成分,其次是树衣占21%;而2001年秋季主要取食树衣占41%,果实和种子仅占3%。造成这个物种食物转变的原因是由于在春季末期,一场大雪严重地摧毁了植物的花,导致秋季果实非常稀少,以致于猴子不得不转向取食植物的其它部位,这证明了气候变化能引起这个物种取食行为的改变。在通常的食物类型缺乏时,金丝猴不是通过转变其家域而是利用取食行为变化来满足生存需要。 相似文献
12.
湖北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重要分布区之一,为了更好地了解神农架川金丝猴种群遗传结构,并制定有效的保护对策,采集了该保护区2个川金丝猴种群126份样品,其中分布在大龙潭的人工补食种群粪便样品60份,分布在千家坪的一个小种群粪便样品63份、肌肉样品3份。通过应用线粒体DNA(mtDNA)引物和筛选出的9对近缘微卫星位点成功地进行了川金丝猴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分析,同时使用Y染色体相关标记方法进行性别鉴定。结果显示:在24份川金丝猴mtDNA D-loop区401bp序列中,共检测出27个变异位点,定义了20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h)为0.9820,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129;其中有9对微卫星位点能够在117份粪便样品DNA中稳定扩增,2对位点可能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85,遗传杂合度(Ho)为0.7450;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950。使用Y染色体标记方法,在58个特有的基因型中检测到18个雄性和40个雌性川金丝猴。微卫星标记和mtDNA D-loop区基因序列均表明神农架川金丝猴存在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同时2个取样点川金丝猴种群间出现了明显的遗传分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位于秦岭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西梁川金丝猴群的交配行为进行拍摄记录(2003 年7~12 月), 运用NOLDUS公司编制的The Observer 610 动物行为分析系统对摄像资料进行分析, 发现野生川金丝猴采用腹背式交配方式, 交配中(N = 285) 有单足踩脚踝(54157%) 和双足踩脚踝(45143%) 两种姿势, 与圈养观察中仅发现单足踩脚踝交配姿势有别。此外, 通过与笼养和圈养条件下报道的射精标准比较, 我们将抽插过程分为“抽插前期”和“抽插后期”两个阶段, 并试图为川金丝猴交配过程中的射精行为判定提供一个量化辅助。 相似文献
14.
2009年3月至2010年5月在秦岭北坡的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Focal animal sampling)和瞬时记录法(Instantaneous sampling)对2008年出生的5只秦岭川金丝猴幼体(3 ♂、2♀)的社会玩耍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岁的川金丝猴对其不同年龄-性别组的玩耍伙伴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喜欢与单元内的青少年个体玩耍;其次喜欢与新生个体玩耍,与母亲、单元内主雄和其它成年雌性个体玩耍的机会不多.另外,该年龄段的个体在玩耍中常采用追逐和摔跤的方式,采用接近、撕咬和其它行为的方式均不高.雄性个体比雌性个体更常采用摔跤的行为方式,而雌性个体相比雄性个体更常采用接近等方式.在整个观察期,社会交往性的玩耍行为频次未发现个体差异和性别差异.此外,这些个体玩耍频次的发育与年龄阶段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个体在这种行为的发育过程中不仅可锻炼身体、实践打斗技巧,建立社会关系,并且能获得一定的认知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免培养法研究野生川金丝猴肠道内生细菌多样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野生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肠道内生细菌的组成及其多样性。【方法】提取川金丝猴肠道内生细菌总DNA,选用细菌通用引物799F和1492R对总DNA进行16S rRNA基因特异性扩增,构建川金丝猴肠道内生细菌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并对HaeⅢ酶切带谱菌株进行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根据酶切带谱分析和测序结果,将随机挑取的157个阳性克隆归为27个不同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些克隆序列有62.10%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其中包括梭菌属(Clostridium)、Cellulosilyticum属、Robinsoniella属、Anaerofustis属、Blautia属和Anaerovorax属,有37.90%属于未培养细菌。【结论】川金丝猴肠道内生细菌多样性丰富,并且可能存在新的分类单元。 相似文献
16.
秦岭川金丝猴一个投食群等级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2002年7月至2003年6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全事件记录法对秦岭山脉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玉皇庙西梁川金丝猴投食群一雄多雌社会单元内部和社会单元间的攻击和屈服行为的指向和次数进行记录,应用计算优势指数的方法对社会单元内不同性别年龄组和社会单元间的等级进行排列。结果表明,在每一个社会单元内部成年雄性居最高地位,所有成年雌性占有第二阶层,亚成体处于第三阶层,青少年个体处于最低层。每个社会单元内成年雌性在一年内的等级序列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是雌性在产仔后顺位明显上升。八个社会单元在交配阶段和产仔阶段等级结构不同,等级最高的社会单元以及等级最低的社会单元的等级顺序没有发生变化,等级接近的社会单元间的等级顺序发生变化,其变化的原因可能主要与社会单元内部成员相互协作进行攻击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婴儿吸乳偏好以及母猴携抱偏好发育过程,对具有不同生育背景的出生一周的婴儿吸乳偏好和母亲携抱偏好进行了研究。采用扫描取样法,对32 对母婴(7 个初次生育雌性及其婴儿,25 个多次生育雌性及其婴儿)的雌性携抱婴猴偏好行为,及其婴猴的吸乳偏好行为进行了记录。经对比和相关分析检验,结果显示,初次生育雌性的婴儿在吸乳时出现群体水平上的左侧偏好(t(6) = - 3.731,P = 0.010),再次生育雌性的婴儿没有出现群体水平的吸乳偏好(t(24) = 0.854,P = 0.402);初次生育的雌性会出现群体水平上的左侧携抱偏好(t(6) = - 3.890,P = 0.008),再次生育的雌性没有群体水平的偏好方向存在(t(24) = 1. 955,P = 0.062);同母婴儿绝大部分(8/9)会出现相反方向的吸乳偏好(N1 = 8,N2 = 1,P = 0.039)。这表明,再次生育经历会影响秦岭川金丝猴新生婴儿的吸乳偏好进而影响雌性的携抱偏好。 相似文献
18.
雄性川金丝猴睾酮分泌与其社群环境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化学免疫发光法,跟踪测定了上海野生动物园一个半放养川金丝猴群中3只先后参与交配繁殖活动的成年雄猴一年中尿中睾酮含量,并结合行为学记录对其性激素和性行为间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成年雄猴睾酮分泌峰的出现更多的是由其社会因素的变化引起的,而且,睾酮分泌峰出现的时期并不与雌性受孕高峰期相重叠,提示雄性繁殖具非季节性特点。睾酮分泌峰的出现,一方面说明此时社群的社会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另一方面发现睾酮水平的提高对雄猴攻击能力的增强起促进作用。由此,本研究认为川金丝猴雌雄性个体在繁殖中采用了不尽相同的繁殖策略[动物学报49(3):325—33l,2003]。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