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锯尉属(Microcerotermes Silvestri)在两广的南部特别在近海一带甚为常见。海南岛南部的种类,还建造引人注目的塔状巢,球状巢和树上巢;并蛀蚀木材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现将历年所搜集的标本进行整理,鉴定出下列4新种。文内量度均以毫米计。所有模式标本均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相似文献   

2.
翼股蛤(Pteroperna)是 J.Morris 和 J.Lycett 于1853年建立,但该属的分类位置当时并不明确,仅仅在讨论中提到可能为 Pterinea的亚属。Cox(1940)讨论 Pteroperna 时则将其作为翼蛤科(Pteriidae)的属而沿用至今。笔者于1984年在唐古拉山雁石坪地区测制侏罗纪地层剖面时,在同一层位中采集到许多隶属于 Pteroperna costatula 的标本,它们的壳饰特征、壳体形状和英国侏罗纪大鲕状灰岩(Great O(?)lite)中产出的同种标本几无差异。标本大多保存良好,特别是它们的壳层和其围岩在弱酸中可产生差异溶蚀,利用酸蚀法可得到许多暴露出铰系构造和软体印痕的标本,其中有一些反映出个体发育各个阶段的生长特  相似文献   

3.
根茎蕨是一个形态属名,泛指蕨类植物地表或地下的根状茎印痕化石。此类化石比较少见,我国学者只报道过一次,由于标本破碎,未能提供照相图版(斯行健,1949)。国外以Nathorst(1906)的标本较佳,其后在各地所发现的材料均有缺陷。英国侏罗纪的标本叶迹清楚,可惜不完整,只保存了一个叶痕(Harris,1961)。苏联白垩纪的标本虽然比较完整,但叶迹却不够清楚(Vakharameev et ak.,1963)。一九七三年秋,笔者随新疆石油管理局107队在吐鲁番盆地发现了大量完美的根茎蕨化石。这些标本根茎比较完整,叶痕排列成行,叶迹十分清晰。现将这种根茎蕨化石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多叶楔叶在中国首次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中国已经发现大量的楔叶类植物的印痕化石,但保存解剖结构的楔叶植物还属首次。所有标本来自山西太原西山煤田太原组7号煤层的煤核中。采用醋酸纤维膜撕片法与扫描电镜观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描述楔叶植物的茎小而直立、攀缘或匍匐状,横切面具典型的三原型外始式的原生中柱,有次生生长。叶楔形,一般为三的倍数,最宽的在近远端,往往远端边缘缺刻或深裂,并轮  相似文献   

5.
鹏鸟(Pengornis)是早白垩世已知体型最大的反鸟类,其骨骼兼有反鸟类和今鸟类的特征。报道了辽西九佛堂组新发现的一件鹏鸟的亚成年个体标本,代表了该属鸟类除侯氏鹏鸟(Pengornis houi)正型标本外的已知第二件标本,暂归入鹏鸟未定种(Pengornis sp.)。该标本头骨与头后骨骼近乎完整保存,并附有羽毛印痕,仅缺失部分右前肢和部分左后肢。新标本首次提供了鹏鸟胸骨与基干反鸟类原羽鸟(Protopteryx)及基干今鸟类古喙鸟(Archaeorhynchus)相似的形态特征,肯定了鹏鸟的基干位置,并讨论了其在鸟类胸骨演化中的意义。新标本对前肢和后肢(特别是脚趾)等的许多特征也有补充,表明其应当属于树栖生活的鸟类。  相似文献   

6.
本文记述了2004年采集自临安市5个地点的旧石器时代的石制品22件,其中1件出自下蜀土层中,其余均为脱层标本。石器中以厚石片为毛坯加工成器的比例明显高于西苕溪流域,应引起关注。出自下蜀土层的标本属于晚更新世晚期,有网纹印痕的标本可能归旧石器时代早期至中期,而没有网纹印痕的脱层标本的年代应不早于网纹红土的年代。  相似文献   

7.
王伴月 《化石》2014,(3):22-27
正1974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传夔先生收集到产自山东省临朐县解家河中中新世(现为早中新世晚期)山旺组硅藻土层中两件很漂亮的标本。一件是带有毛、须印痕的近于完整的骨架,保存有大部分牙齿。另一件仅保存了前半身的骨骼,头骨上保存有完整的齿列。这两件标本所共有的、独特的特点是:(1)它们具有松鼠型的下颌骨(即角突向后延伸,与下颌骨水平部约在同一垂直面上);(2)它们的颊齿很特别:上、下颌均具四枚颊齿(一枚前臼齿和三枚臼齿),而且四枚颊齿冠面都只有两条近于平行的横脊。这种类型的颊齿  相似文献   

8.
东海深海鲨类两新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1年间,我所调查船“东方”号在东中国海655—78O米处,先后采获若干鲨类标本。经鉴定研究,其中有2新种,分别定名为短体光尾鲨Apristurus abbreviatus(隶属于猫鲨科)和粗体刺鲨Centrophorus robustus(隶属于角鲨科)。所有模式标本均存于东海水产研究所(上海)。  相似文献   

9.
化石“UFO”     
在加利福尼亚古老的板岩沉积物中,科学家发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碟形化石。内布拉斯加大学的古生物学家林斯利格里芬把它们叫做“UFO”,即不明化石状物体(Unidentified Fossil-like Objects)。“UFO”的印痕大约两英寸宽,不到半英寸厚,呈圆形,有点像具有毂盖的轮子,周围还有许多短的触须。含有“UFO”化石印痕的岩石大约5亿年前由于大陆的漂移被埋入地壳深处。几百万年后地壳运动又把这个板岩层推回到地表。这些化石经历了曲折的地壳变迁,既使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记述的鱼化石是湖南长沙地层工作站冯少南同志于1961年采集的。依据采集者标签所记,化石系采自二迭纪斗岭煤系底部的灰白色泥质页岩中;在同层中还采到腕足类 Leptodus 化石(常美丽鉴定)。由于页岩剥裂,角体分别保存于上下岩层面上,骨骼本身多已溶失,大部分只由印痕代表。由所保存的部分看,当初应是—较完整的个体,后因岩石顺节理断裂成数块菱形小块,只采集到其中的一块,在其上保存着鱼的尾部。这个标本代表一种属于枪旗角科(Dorypteridae)的古鳕鱼类。  相似文献   

11.
浙江下白垩统几种裸子植物化石及其表皮构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曹正尧 《古生物学报》1989,28(4):435-446
在浙江广泛分布的早白垩世火山沉积岩系中,含有较多的各门类化石。植物化石虽颇丰富,但几乎全为印痕化石,且一般保存较差;比mosa (Fontaine) Watson和M.(Manica) papillosa Chow et Tsao两种产自新昌苏秦的松柏类标本(周志炎、曹正尧,1979)。本文记述苏铁类1新种和松柏类叶枝化石3种(其中较完整的标本不多,具有角质层的更是稀罕。至今对植物化石角质层的工作做得很少,已发表的仅有原定为 Manica (Manica) parcera-1旧种、2新种)。它们分别隶属于蕉羽叶(Nilssonia Brongn.),假拟节柏(Pseudofrelopsis  相似文献   

12.
自然珍闻     
鹭鸳状的小恐龙在法国土伦附近的一小片高原上,法国地质学家在砂岩中发现很多化石动物的印痕。这些动物生活在距今一亿四千万年前。其中最出奇的是一种矮小恐龙的印痕。这种恐龙的成年个体身高还不到1米。根据骨骼的解剖特点,科学家们断定这种小恐龙是肉食恐龙,生活在  相似文献   

13.
孟庆华 《昆虫学报》1962,(2):159-163
拉萨伊蚊 Aedes(Ochlerotatus)lasaensis,sp.nov.发现于西藏拉萨,今将其成蚊与幼虫记述如下: 雄蚊 头顶的皮肤黑色;头顶中部有许多淡黄色窄弯鳞;复眼边缘的窄弯鳞密集而形成一黄色缘饰;眼后鬃位于缘饰后,列为一排,黑色、粗壮、末段不很细、尖端钝;眼间鬃色淡;眼后鬃后有许多直立叉状鳞掺杂在黄色窄弯鳞中;叉状鳞主要集中在头顶的后部。叉状鳞的颜色,三个标本呈现三种情况:(1)几乎全部为淡色的,(2)黑色的显然多于淡色的,  相似文献   

14.
川西高原老第三纪植物群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1982年在对横断山区北段综合考察中,由植物研究所组成的古植物专业组,在四川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协同下,于6月从四川省理塘县热鲁村出露的一套由砾岩、砂岩、粉砂岩组成的热鲁组中段采集到一批以桉属(Eucalyptus)为主的化石植物。这是继青藏高原科学考察队于1974至1976年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和冈底斯山发现桉属化石以来,在川西高原的再次发现。共采到植物化石标本84号,其中79号为叶子印痕化石,5号为花、果印痕化石。经初步鉴定结果,共计有8  相似文献   

15.
1855年,在德国巴伐利亚省的里登伯(Riedenburg)的一个采石场,发现了两块带有不完整的脊椎动物骨骼化石和羽毛印痕的小石板,一块是化石的正面,另一块是它的印模。尽管石板表面和边缘有些风化,但还是能够看出该动物前肢和后肢的一些特征,可惜羽毛印痕很模糊。在这两块石板上可以看出动物的不完整的左肱骨、左尺骨、桡骨、右掌骨、趾(指)骨、脊椎、耻骨、股骨、胫骨和腓骨等。由于羽毛痕迹模糊,保存的骨骼比较破碎,考虑到当时当地未曾发现过其他鸟类标本,故冯迈耶在1857年将这一动物化石鉴定为翼手龙的一个新种,Pterodactylus crassipes。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Rab23在皮肤鳞状细胞癌(SC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30例皮肤SCC、15例正常皮肤组织标本中Rab23的表达。结果:Rab23在皮肤SCC和正常皮肤中阳性率分别为90%和13.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b23在皮肤SCC中高表达可能在皮肤SC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耐热真菌五个中国新记录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勇  李多川 《菌物学报》2013,32(1):142-149
通过形态特征观察、rDNA-ITS序列测定及分析,报道5个耐热真菌中国新记录种,即加纳木霉Trichoderma ghanense,芬尼新萨托菌Neosartorya fennelliae,草莓状炭团菌Hypoxylon fragiforme,焦特普尔毛壳Chaetomium jodhpurense,黄色毛壳Chaetomium luteum。根据所采集的标本和菌种对这些种进行了描述和讨论。研究标本保存在山东农业大学植物病理学标本室(HSAUP)。  相似文献   

18.
云南西双版纳发现双带鱼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74年5月7日,我们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勐腊县城郊,采到一条双带鱼螈Ichthyophis glutinosus(Linnaeus)的雌性成体(740001号)。当地海拔600米。标本现保存于云南省动物研究所。 双带鱼螈隶属蚓螈目Gymnophiona、蚓螈科Caeciliidae。1922年梅尔(Mell)曾报道广东有产,但迄今未得证实。这次获得双带鱼螈,则证实我国确有分布。现将其形态特征描述如下: 体呈长圆形,状如蠕虫;背腹略扁平;皮肤裸露,富有粘液;头部以下通身具环状缢纹;无四肢,无鼓膜;营洞穴生活;体长411毫米,尾极短,仅6毫米,体中段最粗处之直径(固定标本)16.4毫米。  相似文献   

19.
丰宁原羽鸟 (Protopteryxfengningensis)意为“产于丰宁的、具有原始羽毛的鸟” ,种名 (即丰宁 )来自该鸟的化石产地 -河北丰宁 ;属名 (即原羽 )来自该鸟所具有的重要特征之一 ,即一种前所未知、原始羽毛类型。这是在我国继发现华夏鸟、孔子鸟等之后的又一重要鸟类发现。对它的初步研究发表在2000末的美国《SCIENCE》杂志上。原羽鸟体长30厘米左右 ,但其一对加长的中央尾羽至少占到全长的二分之一。标本保存有较好的骨骼和羽毛印痕 (图1) ,它生活的时代属于约1.2亿前的早白垩世。与之共同生活的其…  相似文献   

20.
基于新采集的桑植角蟾标本(1只雌性成体、6只雄性成体),本文对桑植角蟾的形态特征进行了补充。新采集到的雄性标本符合桑植角蟾的鉴别特征,在外形上与正模标本总体上一致。雌性个体与雄性差异明显:雌性个体(SVL73.0mm,n=1)明显比雄性个体大(SVL53.0~60.8mm,n=7);背面皮肤明显较雄性红;胸腹部花斑较雄性大而稀少,红色或暗红色;前肢较雄性弱,没有声囔及声囔孔,指无婚刺。卵团发现于溪流石块下,呈不完整的圆圈状,卵团卵粒数为483~542枚(n=2);卵粒乳白色,动植物极颜色差异不明显;卵径3.56mm±0.13mm(n=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