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胭脂鱼鳞片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鳞片的数目和形态特征常作为鱼类分类的特征之一,也是年龄鉴定和生长状态分析的重要材料。对鱼类鳞片形态特征的研究早就受到广泛注意并在继续深入进行。自七十年代将扫描电镜技术应用于观察鳞片表面结构特征以来,已对近三十种鱼类的鳞片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研究,其中包括我国的淡水鱼类鲤亚科的几个种。上述研究结果显示出鳞片表面结构的亚显微特征在探讨鱼类系统发育和区别疑难种类上具有一定意义。为丰富我国鱼类鳞片表面亚显微结构资料和满足教学需要,我们对长江中的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 鳞片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 相似文献
2.
采用扫描电镜技术对鲤科鱼类鳞片表面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目前国内尚未见报道。本工作主要以杞麓湖的鲤鱼为研究对象,同时观察了鲤亚科其他属鱼类的鳞片表面结构,发现鳞纹上的齿状粒突可能是从无到有,同时探察此结构有无可能作为分类的一项指标。鉴于杞麓鲤的鳞纹上具齿状粒突,而华南鲤则无,再综合考虑二者骨骼性状的差异,作者认为,这些性状可作为将杞麓鲤由普通鲤的一个亚种提升为一个独立种级地位的证据。从鳞片辐射沟的亚显微结构推测,辐射沟具有两方面的功能,一方面可对鳞片的热胀冷缩起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可增强鳞片的柔软弯曲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鲴亚科鱼类鳞片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鲴亚科鱼类鳞片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李仲辉,杨太有,李文(河南师范大学生物系,新乡453002)关键词鲴亚科鱼类,鳞片,扫描电镜COMPARATIVESTUDIESOFTHESCALESOFXENOCYPRINAE(PISCES:CYPRINID... 相似文献
4.
对大鳞副泥鳅的鳞片作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大鳞副泥鳅具圆鳞;基区、侧区和顶区均具有辐射沟及环沟,二者交织成网状,将鳞片分割成块状,可增加鳞片的柔软度;次级辐射沟发出部位可作为确定年轮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6.
对寄生于鲫的圆形碘泡虫(Myxobolus rotundus Nemeczek,1911)及异育银鲫的关桥碘泡虫(M.guanqiaoensis Wu &Wang,1997)的成熟孢子进行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圆形碘泡虫主要寄生于鲫体表、头部、鳃、吻部及鳍条,形成许多大小不一的乳白色胞囊。关桥碘泡虫主要寄生于异育银鲫的肝脏,肝脏基本上被虫体所充满,肝脏组织被破坏。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圆形碘泡虫成熟孢子表面光滑,缝脊直而明显,宽0.2μm,缝脊上下两侧对称。关桥碘泡虫成熟孢子表面皱褶,其程度不等,有的虫体一侧向内凹陷形成盆状,缝脊呈“S”形,宽0.5μm,缝脊上下两侧不对称,其中间有一不很明显凹陷的沟。 相似文献
7.
黄鳝咽部表面形态结构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黄鳝咽部表面亚微形态结构作了详细的观察研究.黄鳝咽部表面具有许多纵行的褶,细胞间具有深沟、深洞和不规则的颗粒等不同结构.咽部上皮细胞表而结构与其它鱼类鳃弓、鳃丝、鳃耙上皮细胞相似,都具有隆嵴、短纹和点纹.这些表面形态结构与黄鳝咽部呼吸机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9.
钩介幼虫壳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鱼尾楔蚌和圆顶珠蚌钩介幼虫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种蚌的钩介幼虫均为有钩型,幼虫的大小、形态、壳表面、壳钩、棘刺等存在着差异、对这些特征在分类学上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研究不同种间肥大细胞的异同,为减轻排异反应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实验用甲醛固定,甲苯胺蓝染色。实验结果显示不同种的肥大细胞形态学结构不尽相同。禽类的肥大细胞与哺乳动物的相似,呈圆形、卵圆形,胞浆内含丰富的异染颗粒是其最显著的形态学特征。牛羊等的肥大细胞在低倍镜下形态多样,呈长梭形、椭圆形、不规则形,有的细胞表面可见细胞突起。 相似文献
11.
12.
浙贝母鳞片衰退过程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光镜和电镜手段观察了浙贝母(Fritillaria thunbergiiMiq.)鳞片的衰退过程.开始时,近轴面表皮附近的几层薄壁细胞首先瓦解,形成一条清晰的破碎细胞带.细胞内含物的降解过程是主动有序的.高尔基体和内质网产生许多囊泡,囊泡在细胞内含物的降解和降解产物的运输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细胞间丰富的胞间连丝是胞间物质运输的良好通道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观察比较了体色正常及体色异常褐牙鲆 (Paralichthysolivaceus)皮肤中黑色素胞和鳞片的发生及演变过程。结果显示仔鱼鱼体两侧皮肤中最先出现星状幼体型黑色素胞 ,随着变态发育 ,有眼侧皮肤中成体型黑色素胞逐渐替代幼体型黑色素胞 ;而无眼侧皮肤中 ,幼体型黑色素胞逐渐退化崩解 ,成体型黑色素胞不出现 ,无眼侧皮肤逐渐失去色素变为白色。体色异常现象出现于变态后期 ,白化和黑化现象几乎同时发生。白化个体有眼侧皮肤中成体型黑色素胞不能正常替代幼体型黑色素胞 ,逐渐失去色素形成白色斑块。黑化个体无眼侧皮肤中成体型黑色素胞则非正常地出现 ,逐渐替代幼体黑色素胞形成黑斑。约 30日龄变态完成时 ,体色异常现象已经显著 ,已能明显区分体色正常和异常个体。 6 0日龄左右 ,幼鱼皮肤开始长出形态较为原始的圆鳞。体色正常个体有眼侧皮肤上的圆鳞会逐渐发育成栉鳞 ,无眼侧则维持圆鳞。对比分析体色异常个体的鳞片形态 ,发现有眼侧白化部位的鳞片仍为圆鳞 ,而无眼侧黑化部位的鳞片则发育为栉鳞。同时 ,通过对体色正在恢复中的白化牙鲆的鳞片观察表明 ,伴随着白化部位色素的恢复 ,该部位的圆鳞会逐渐转变为栉鳞。由此推断色素的发生与鳞片的发育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从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中选择5-8岁的无龋齿和有龋齿的儿童各45例,进行牙齿表面的菌群分布与龋齿关系的研究,结果在有龋组中分离到变形链球菌8株,放线菌6株及拟杆菌26株,而在无龋组中未分离到变形链球菌,分离到放线菌1株,拟杆菌14株,两组比较,以上三种菌有显著差异(X2检验P<0.05)。说明除变形链球菌是主要的致龋菌外〔1,2〕,还应考虑放线菌和拟杆菌在龋齿发生上的作用。此外,我们还发现两组的兼性厌氧菌的分布也有所不同,无龋组中分离到棒状杆菌29株,而有龋组中分离到棒状杆菌11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7株,两组也有明显差异,故我们认为龋齿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就病原菌来说,也可能是多种细菌的混合作用,从两组兼性厌氧菌与无芽胞厌氧菌的分布不同来看,亦应考虑龋齿的发生与口腔内生态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5.
多齿蛇鲻鳞片表面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多齿蛇鲻鳞片表面结构进行扫描电镜观祭,描述了鳞纹、年轮形式、齿状粒突、辐射沟、伸缩缝、后区隆突和小棘。鳞纹嵴顶上的齿状粒突,其形态特征和排列方式可作为辅助鉴别疑难种类的依据。鳞纹和后区隆突上的伸缩缝,作者认为对鳞片的伸缩起着柔软缓冲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荧光晕法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定量检测细胞染色质结构状态的方法,由于其简易、直观、灵敏、快速,已被广泛用于放射生物学及肿瘤细胞生物学研究中。我们依据文献报道建立了此法,并对其进行了改良,进一步优化了操作步骤。并用该法检测了两种相同来源(具有相似遗传背景)、具不同辐射敏感性的细胞株的染色质结构状态,发现辐射敏感株SX-9具有更松散的染色质结构,可能与两者的辐射敏感性差异有关,为研究染色质结构状态与辐射敏感性的关系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