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国外对蝙蝠锥虫的研究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记录的锥虫约20种(Hoare,1972)。我国仅秦耀庭(1938)在沈阳的一种蝙蝠中发现有类似Trypanosoma vespertilionis的锥虫存在。作者于1980—1981年检查了广州地区蝙蝠血寄生原虫,于大黄幅血中发现一种大锥虫,和前人描述过的蝙蝠血中的大锥虫亚属(Subgenus Megatrypanum)的各种锥虫不同,应是一新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锥虫(trypanosome)是最早在鱼类血液中发现、随后在几乎所有的脊椎动物血液里都有发现的原生动物寄生虫。它主要通过水蛭和吸血昆虫传播,使宿主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为了较全面地了解锥虫系统发育的研究进展,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锥虫系统发育研究的四个方面的内容锥虫的起源(介绍了锥虫起源于脊椎动物和起源于无脊椎动物的两种不同观点);锥虫的系统发育方式(单系发育);锥虫的进化是否与寄主存在协同性及进化史上分歧时间的差异性;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 在非洲流行着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是由采采蝇传播的。患上这种病的人往往在睡眠中死去,故叫睡眠病。 睡眠病的病原体是锥体鞭毛虫,简称为锥虫,属于鞭毛虫科。这个科种类很多,但能致病的是少数,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种,即刚比亚锥虫(西非锥虫)及罗得西亚锥虫(东非锥虫)。 锥虫在睡眠病患者的血内或晚期的脑脊液中可以找到,也能在淋巴腺和其他器官内找到。一般说来,此锥虫在人体组织内寄生,而且在淋巴组织内增殖时间过长,可使淋巴腺及脾胀大。 这种病不受年龄及性别的限制,甚至18个  相似文献   

4.
2015年7月26日在湖南省衡东县四方山国有林场仙妃洞(26°58′25″N,113°3′23″E,海拔463 m)进行哺乳动物多样性调查时通过雾网采集到一只蹄蝠标本(HUNNU15SF42,雌性),2016年7月28日在该处调查时通过同样的方法又采集到一只蹄蝠标本(HUNNU16SF21,雄性),两只蝙蝠体型中等,头体长分别为66.46 mm和69.19 mm,颅全长分别为22.14 mm和21.88 mm,齿式为1.1.2.3/2.1.2.3=30。带回实验室经过形态对比和Cyt b基因序列鉴定,确认这两只蹄蝠为蹄蝠科(Hipposideridae)蹄蝠属(Hipposideros)中蹄蝠(Hipposideros larvatus),属于湖南省翼手目新纪录,标本保存于湖南师范大学脊椎动物标本馆。  相似文献   

5.
龟鳖类锥虫两新种(动体目:锥体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龟鳖类锥虫的研究,国内外均比较少。本文记述了在中华鳖和乌龟血液中发现的两新种,鳖锥虫和龟锥虫。这是国内首次对龟鳖类锥虫研究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锥虫是人的血液寄生虫,对热带乃至拉丁美洲贫困地区影响极大,但目前的传统治疗药物存在副作用大、有效性不断降低的问题。根据亮氨酰tRNA合成酶在微生物中可作为药物靶点的事实,在新型抗锥虫药物筛选中,通过对锥虫的亮氨酰tRNA合成酶的克隆、表达和纯化,以及该酶活性测定的优化,建立了该酶抑制物的筛选系统。筛选结果表明,这一以锥虫亮氨酰tRNA合成酶为靶标的抗锥虫药物筛选系统可以有效筛选抗锥虫化合物,选出的化合物有一定的抗锥虫特异性,并可以用于化合物的进一步优化和测定其半抑制浓度。使用这一系统筛选到了对锥虫有较好抑制作用,但对人类细胞毒性较小的一系列新型化合物,因而锥虫亮氨酰tRNA合成酶很可能成为开发有效抗锥虫药物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7.
梁仁济 《四川动物》1989,8(1):24-26
蹄蝠(Hipposideros)已知有47种(Honacki1982),主要分布于非洲、南亚、澳洲北部等热带及亚热带地区。非洲的H.commersoni是小蝙蝠亚目中最大的种类(重180克、前臂长达110毫米)。马来半岛和新加坡的H.ridleyi,1978年被IUCN列为濒危蝠种。我国有4种蹄蝠,安徽省已知两种,多见于沿江及皖南地区。一、大蹄蝠H.armiger swinhoei Peters(5月,泾县、东至)9♂♂,10♀♀。常数十或数百只群居。同栖者有普氏蹄蝠、中菊头蝠、皮氏菊头蝠、鲁氏菊头蝠、中华鼠耳蝠、毛腿鼠耳蝠、绒鼠耳蝠和折翼蝠等。雄蝠阴茎长约10毫米,冬季睾丸约7×4-8×5毫米。5月…  相似文献   

8.
用51%的Percoll分离液和DEAE-纤维素层析柱,从自然感染的黄鳝(Monopterus albusZuiew)中分离鳝锥虫(Trypanosoma monopteriChen et Hsieh,1964)。对含虫血液样品分别以2.1×103r/min、2.5×103r/min、2.9×103r/min、3.3×103r/min、3.6×103r/min离心5、10、15、20min,观察红细胞的去除和鳝锥虫存留百分数,结果表明:2.9×103r/min离心15min分离效果最佳。离心分离的混悬液含有锥虫、白细胞、血栓细胞和极少的红细胞,悬混液再经DEAE-纤维素过柱,得到纯净的鳝锥虫。过柱后光学显微镜观察,锥虫形态正常,运动活泼,无血细胞。本方法具有耗时短、回收率高的特点,是把梯度分离和离子交换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快速有效方法,为鳝锥虫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另外,此方法还可以作为快速、准确检测自然状态下黄鳝是否感染锥虫的手段,为鳝锥虫的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可靠的数据。  相似文献   

9.
黄正美 《四川动物》1996,15(2):82-82
云南省玉溪地区鼠类感染路氏锥虫的初步调查黄正美玉溪地区卫生防疫站玉溪653100路氏锥虫(Tmpnosoma山W0i)是寄生在鼠类血液中的一种常见鞭毛虫,国外已有人体感染病例报道,国内刘俊华等(门亦从人群中查出该虫抗体。为了解玉溪地区不同鼠种中路氏锥...  相似文献   

10.
麋鹿古称为麋,因其长相奇特,面似马非马,尾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角似鹿角而非鹿角,而被人们称为“四不象”。在动物分类学上,麋鹿独为一个属。麋鹿属现生种类只有麋鹿一种。与其它游荡于山林的鹿类不同,麋鹿是一科喜水的沼鹿。它形成了适宜沼泽生境的特征,如麋鹿的一只足有四蹄,其中间一对蹄宽大并有皮腱膜相连,减轻了蹄着地时的压强,使得麋鹿能在沼泽地活动。 从第四纪中更新世到全新世,麋鹿曾  相似文献   

11.
东北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的研究Ⅸ蹄盖蕨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室内培养条件下,用光镜较详尽地比较观察了我国东北产蹄盖蕨科8属10种的配子体发育的全过程;对蹄盖蕨科的系统分类,提供配子体发育方面的证据。蹄盖蕨科8属中仅有6属在配子体发育方面的属间区别明显,而假冷蕨属和短肠蕨属与蹄盖蕨属在配子体发育中未见甚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台湾和大陆蹄盖蕨属植物的生物地理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中仁 《植物研究》2001,21(2):231-238
蹄盖蕨属Athyrium Roth是个典型的东亚属,全世界估计约有160种,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的亚热带高山,少数在温带其他地区,中国有117种,是其分布中心。台湾和大陆的蹄盖蕨属植物关系尤为密切,是研究海峡两岸植物地理关系的一个很好的材料。台湾已知共计有蹄盖蕨类植物32种,包括狭义蹄盖蕨27种,介蕨2种,蛾眉蕨1种,假蹄盖蕨1种,假冷蕨1种,即使将待查实的4种蹄盖蕨除去,至少还有28种。其中除去7种大陆不产外, 21种均和大陆共有,占75%。况且,这7种与大陆种形态相近,是否同种异名、亚种或姊妹种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在台湾和大陆共有的16种狭义蹄盖蕨中有7种是台湾-西南间断分布。这不仅说明了台湾的蹄盖蕨属类植物和大陆的关系密切、有着共同的起源,而且说明台湾高地的植物区系和西南高地关系最为密切。运用生物系统学和分子系统学的方法研究和测定海峡两岸共有种种内、姊妹种或近缘种之间的遗传学关系(如:遗传一致度),进一步了解并量化台湾和大陆植物区系之间的历史和地理关系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鹿科、牛科、猪科等动物,它们每只脚都有四个蹄子。前两个较大,后两个较小,悬于大蹄的后面,故名悬蹄。有些人认为悬蹄是退化中的蹄。这不确切。偶蹄类动物的生活环境比较广阔,除草原外,还有丘岭、山区、沼泽、沙漠、冰原等较复杂的环境。它们的蹄能调整触地面积。当处在低洼泥泞的环境中时,偶蹄可以向两边扩张,使触地面积增大,从而减少压强,不会过深地陷足,较顺利地通过沼泽地。在坡地行走时,偶蹄的前端是尖的,上坡能起较好的防滑作用。那么悬蹄的作用是什么呢?当坡度较大,下坡时前蹄的尖端不  相似文献   

14.
苯丙氨酰-tRNA合成酶是布氏锥虫蛋白合成过程中的一类重要酶,以其为靶点的抑制剂可能发展成为新一代的抗锥虫药物,但此前并没有分离锥虫苯丙氨酸-tRNA合成酶的报道。本研究用大肠杆菌成功克隆表达并纯化了布氏锥虫苯丙氨酰-tRNA合成酶并进行了活性测定。首先通过PCR方法从布氏锥虫细胞基因组中分别扩增出苯丙氨酰-tRNA合成酶的α亚基、β亚基的基因,依次克隆入pCOLADuet共表达载体,然后在大肠杆菌BL21(DE3)RIPL中进行了成功表达,并采用Ni-Bind亲和层析对其进行了纯化,最后用免疫印迹进行了鉴定。此外还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方法进行了酶活性测定,这为下一步进行布氏锥虫苯丙氨酰-tRNA合成酶抑制物的设计和体外筛选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王广艳  周宁  钱敏  张婵  杨永平 《广西植物》2019,39(9):1191-1200
为探讨国产毛茛科(Ranunculaceae)驴蹄草属(Caltha)两种植物的演化,该文利用传统染色体压片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并结合前人染色体研究结果,对我国驴蹄草23个居群和花葶驴蹄草10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驴蹄草是由四倍体(2n=4x=32)、六倍体(2n=6x=48)和八倍体(2n=8x=64)构成的多倍体复合群,花葶驴蹄草具有四倍体(2n=4x=32)和八倍体(2n=8x=64)两种倍性水平。驴蹄草和花葶驴蹄草均是四倍体较为常见,目前尚未见有二倍体报道。由于驴蹄草和花葶驴蹄草大部分居群采自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可能在冰期时存在古二倍体,其适应性较弱,逐渐被其他的倍性取代,这是由于不同细胞型对环境适应性的结果。驴蹄草可能存在两条进化路线:一条是从甘肃到达云南;另一条是从西藏到达云南。前期分子系统学研究显示花葶驴蹄草与驴蹄草的亲缘关系较近,该研究结果中花葶驴蹄草染色体比驴蹄草要小,花葶驴蹄草可能比驴蹄草相对进化。目前花葶驴蹄草只有10个居群,还需进一步增加居群量来解析其演化路线。  相似文献   

16.
袁小爱  田东  谷晓明 《四川动物》2012,31(2):191-196
应用核基因重组激活基因1(Recombination activating gene,RAG1)部分序列对贵州9种菊头蝠和5种蹄蝠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研究,运用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BI)、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和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了系统进化树。研究结果表明:1.菊头蝠科和蹄蝠科形成两个平行的分支,支持它们是两个平行科的结论。2.马铁菊头蝠是菊头蝠科中第一个独立出来的亚分支,与其余8种菊头蝠的亲缘关系最远;Rhinolophus sp.与大菊头蝠聚合为一支,推测Rhinolophus sp.可能是大菊头蝠,或者是大菊头蝠的近缘种,它们是继马铁菊头蝠之后分离出来的第二亚分支;中华菊头蝠、栗黄菊头蝠、中菊头蝠聚合为第三亚分支,贵州菊头蝠、大耳菊头蝠、菲菊头蝠聚合为第四亚分支,此两分支形成姊妹群。3.在蹄蝠科的亚分支中,三叶蹄蝠、小蹄蝠、普氏蹄蝠依次分离出来,最后分出的是大蹄蝠和中蹄蝠。  相似文献   

17.
王广艳  周宁  钱敏  张婵  杨永平 《广西植物》2019,(9):1192-1200
为探讨国产毛茛科(Ranunculaceae)驴蹄草属(Caltha)两种植物的演化,该文利用传统染色体压片技术和流式细胞术,并结合前人染色体研究结果,对我国驴蹄草23个居群和花葶驴蹄草10个居群进行了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驴蹄草是由四倍体(2n=4x=32)、六倍体(2n=6x=48)和八倍体(2n=8x=64)构成的多倍体复合群,花葶驴蹄草具有四倍体(2n=4x=32)和八倍体(2n=8x=64)两种倍性水平。驴蹄草和花葶驴蹄草均是四倍体较为常见,目前尚未见有二倍体报道。由于驴蹄草和花葶驴蹄草大部分居群采自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可能在冰期时存在古二倍体,其适应性较弱,逐渐被其他的倍性取代,这是由于不同细胞型对环境适应性的结果。驴蹄草可能存在两条进化路线:一条是从甘肃到达云南;另一条是从西藏到达云南。前期分子系统学研究显示花葶驴蹄草与驴蹄草的亲缘关系较近,该研究结果中花葶驴蹄草染色体比驴蹄草要小,花葶驴蹄草可能比驴蹄草相对进化。目前花葶驴蹄草只有10个居群,还需进一步增加居群量来解析其演化路线。  相似文献   

18.
Science2005年7月15日404-442页报道:非洲锥虫菊、南美洲锥虫病和利什曼病是三种致命的寄生虫病。全球每年有100万人死于这三种病。非洲锥虫病的病原体是布鲁斯氏锥虫,可引起神经疾患,从而影响睡眠周期。南美洲锥虫病的病原体是克鲁斯氏锥虫,可严重损害心、胃和脑。利什曼病的病原体是各种利什曼原虫,可侵犯肝脾。对于这三种寄生虫病目前没有预防性疫苗,已有的药物不仅有毒性副作用,而且寄生虫已对其产生了抗药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琼脂糖凝胶电泳及分子杂交技术对8株中国伊氏锥虫动基体DNA微环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伊氏锥虫株之间的kDNA微环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仅限制酶AluI,HinfI及MblI的酶解结果显示少数虫株的kDNA微环存在异源序列。这种异源性可以作为伊氏锥虫种内分类的遗传学标志。  相似文献   

20.
在广西桂林研究了同域分布的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和中蹄蝠(H.larvatus)在不同开阔度环境中回声定位声波信号的变化。用超声波仪录制自由悬挂和分别释放于人工"大棚"和"小棚"内飞行的蝙蝠的回声定位声波,使用超声分析软件分析声脉冲时程、主频率及声脉冲间隔,通过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状态下的声波参数。结果表明:中蹄蝠声波的主频在悬挂状态下最高,小棚内飞行时次之,大棚内飞行最低;两种蹄蝠声波的脉冲时程和脉冲间隔在悬挂状态下最长,大棚内飞行次之,小棚内飞行最低。总之,这两种蹄蝠的回声定位声波能够随所处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可根据生境的复杂度调节声讯号,具有明显的声波可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