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种激光在不同的能量下对红色毛癣菌的体外抑制作用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Q开关Nd:YAG 532nm激光、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长脉宽Nd:YAG1064nm激光和强脉冲光分为不同能量组及未照光组,体外照射红色毛癣菌的菌落,观察第0、1、3、7天时菌落直径的变化差异,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激光照射后红色毛癣菌产生角蛋白酶的活性。结果与未照光组相比,上述激光在低能量时对红色毛癣菌的菌落直径与角蛋白酶活性无明显影响。2~4J/cm~2能量Q开关Nd:YAG 532nm激光、4~8J/cm~2能量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4J/cm~2长脉宽Nd:YAG 1064nm激光能显著抑制菌落的生长,红色毛癣菌角蛋白酶的活性出现明显下降。结论 2~4J/cm~2能量Q开关Nd:YAG 532nm激光、4~8J/cm~2能量Q开关Nd:YAG 1064nm激光、4J/cm~2长脉宽Nd:YAG 1064nm激光能抑制红色毛癣菌生长及角蛋白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1064nmNd:YAG激光对5种甲真菌病重要致病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烟曲霉)生长的影响。方法将各菌的菌悬液均匀点种于培养基上,生长至形成一定大小的菌落,给予不同能量1064nmNd:YAG激光照射,皮肤癣菌类观察激光照射后第1、3、6天菌落生长受抑制的直径变化情况;念珠菌类观察其次代培养存活率的差异;烟曲霉菌悬液铺满整个平皿,观察经不同能量激光照射受抑制的菌落空白处直径大小差异。结果在体外,当激光能量累计达到3200J/cm^2时,可对培养基上生长的以上各菌产生生长抑制作用,且随着能量增大,抑制作用增强,甚至可发生杀灭作用。结论1064nmNd:YAG激光当能量累计达到一定量时可对甲真菌病致病菌产生明显的生长抑制或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长脉宽Nd:YAG 1064 nm激光治疗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的疗效,观察其对真菌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具有甲真菌病典型临床表现且真菌真接镜检阳性的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病例,给予长脉宽Nd:YAG 1064 nm激光治疗12周,计算临床有效率、真菌学清除率,记录不良反应。采用扫描电镜观察长脉宽Nd:YAG 1064 nm激光对红色毛癣菌、趾/指间毛癣菌、白念珠菌临床菌株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入选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患者30例,共计病甲58个,其中22个累积甲母质。疗后半年临床有效率为58.62%。治疗结束未累积与累积甲母质病甲临床有效率分别为61.11%、9.09%,疗后半年两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0.56%、22.73%,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5.234、18.825,P0.001、0.001)。疗后半年真菌学清除率为58.62%。治疗结束时及疗后半年未累积与累积甲母质病甲真菌学清除率差异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21.795、23.895,P0.001、0.001)。激光照射后的临床菌株,在扫描电镜下显示菌体被破坏。结论长脉宽Nd:YAG1064 nm激光是治疗未累积甲母质的远端侧位甲下型甲真菌病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其可以改变菌体的超微结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聚六亚甲基双胍(PHMB)对浅部真菌病常见致病菌的杀灭作用。方法参照标准的微量液基稀释法和琼脂稀释法检测PHMB粉剂和溶液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及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FC)。结果 PHMB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白念珠菌临床分离株的MIC范围分别为1.0~4.0μg/mL、2.0~4.0μg/mL、2.0~4.0μg/mL和0.3~5.0μg/mL;MFC范围分别为2.0~8.0μg/mL、 4.0μg/mL、2.0~4.0μg/mL和5.0~10.0μg/mL。琼脂稀释法结果表明PHMB溶液浓度为1.25%时,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须癣毛癣菌无菌落生长;PHMB溶液浓度为0.32%时,白念珠菌无菌落生长。加入透皮剂氮酮后,杀菌效果并无改变。结论 PHMB对浅部真菌病常见的致病真菌皮肤癣菌及白念珠菌具有较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汉麻织物、含纳米银锦纶纤维织物和无机银抗菌整理后棉布对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生长的影响,探讨抗菌织物对皮肤癣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制备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的菌悬液,分别接种于上述抗菌织物,并紧贴在PDA培养基表面培养,每12 h观察菌落形态及大小,根据菌落平均直径绘制生长曲线。结果三种抗菌织物上24 h内均未见菌落生长。①汉麻布样上,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菌落直径分别在36-84 h、36-72 h时间区间内小于棉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之后与棉布组渐趋一致。②含纳米银锦纶织物上,在36-108 h内红色毛癣菌菌落直径小于棉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120 h时已无显著差异(P〉0.05),须癣毛癣菌在48 h后才开始生长,在60-108 h区间内菌落直径小于棉布对照(P〈0.05)。③无机银抗菌整理后棉布样上,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分别在48 h和60 h后才开始生长,在120 h以内两种皮肤癣菌菌落直径均小于棉布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三种抗菌织物与棉布相比较,在一定时间区间内,均可显著抑制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生长,尤其是经无机银抗菌整理后棉布的抑菌更有效和持久。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短波紫外线对几种常见浅部真菌生长的影响.方法 将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克柔念珠菌、青霉、短帚霉、枝顶孢霉接种在沙氏培养基上,按不同照射功率、不同照射距离和不同照射时间分组用紫外线灯进行照射,观察记录照射后菌落的生长情况,并在透射电镜下观察菌丝或孢子的形态结构变化.结果 犬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白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克柔念珠菌经照射后停止生长;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光滑念珠菌、热带念珠菌、短帚霉和枝顶孢霉在某些照射条件下可以继续生长,但生长速度减缓.结论 短波紫外线对常见浅部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杀灭和抑制作用,该作用的大小与紫外线照射强度和照射时间成正比,与照射距离成反比.  相似文献   

7.
目的报道1例银屑病患者出现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混合感染导致的甲真菌病。方法报告病例,对甲标本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对病原菌进行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该病例经临床、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鉴定,确诊为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导致的甲真菌病。病原菌通过菌落和显微镜下形态特征结合rRNA内转录间隔区序列分析证实。结论通过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鉴定,证实为真菌红色毛癣菌和枝孢样枝孢霉混合感染导致的甲真菌病。  相似文献   

8.
不同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菌流行状况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近半年来华东、华南、华北地区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的种类、构成情况以及菌种变迁。方法以近半年来在上海、广州、北京3家教学医院皮肤科就诊的浅部真菌病患者为3个地区的代表,对具有典型浅部真菌病临床表现且真菌镜检阳性的患者进行致病真菌的分离培养。结果共分离出致病真菌926株,其中红色毛癣菌544株(58.7%),念珠菌132株(14.3%),犬小孢子菌119株(12.9%),须癣毛癣菌23株(2.5%),石膏小孢子菌16株(1.7%)。华东地区浅部真菌构成比复杂,华南及华北地区相对简单。结论不同地区浅部致病真菌菌种及构成比存在差异;三地红色毛癣菌均仍占优势;而念珠菌和犬小孢子菌所占比例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复方中药荆皮癣湿酊(Jingpixian tincture,JPXT)对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的凋亡诱导作用,以阐明其可能的抗真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评价荆皮癣湿酊对红色毛癣菌生长活力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红色毛癣菌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变化;Annexin V-FITC/PI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红色毛癣菌细胞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外翻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红色毛癣菌细胞凋亡率;FITC-VAD-FMK染色观察红色毛癣菌偏半胱天冬酶(metacaspase)活性;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红色毛癣菌细胞色素C氧化酶的活性。【结果】荆皮癣湿酊处理后的红色毛癣菌细胞活力与MMP水平均有所降低,ROS水平显著升高,PS外翻与凋亡率明显增加,偏半胱天冬酶活性显著升高,细胞色素C氧化酶活性降低。【结论】荆皮癣湿酊可通过诱导菌体凋亡的方式发挥对红色毛癣菌的抗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
麻类织物对须癣毛癣菌生长抑制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汉麻、亚麻和苎麻对须癣毛癣菌生长的影响,探讨麻类织物对浅部真菌的抑制作用。方法实验采用振荡法。将3种麻类织物分别与须癣毛癣菌混合培养,对照组为棉布组,3d后分别取培养液稀释5倍后涂布培养皿,计算各自的菌落数和抑菌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麻类织物组菌落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棉布组(P<0.01),3种麻类织物对须癣毛癣菌的抑菌率均高于60%,但3种麻类织物的抑菌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1)。结论3种麻类织物均可显著抑制须癣毛癣菌的生长,麻类织物有可能用来预防由须癣毛癣菌引起的足癣、股癣等浅部真菌病。  相似文献   

11.
紫苏挥发油抑制皮肤癣菌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紫苏挥发油,进行抑菌以及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实验.结果表明紫苏挥发油对红色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癣菌,絮状表皮癣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并能有效的抑制O2-.的生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荆皮癣湿酊(Jingpixian Tincture,JPXT)对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的抗菌作用和机制。【方法】微量稀释法测定荆皮癣湿酊对红色毛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荧光显微镜观察荆皮癣湿酊对红色毛癣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山梨糖醇保护试验测定荆皮癣湿酊对红色毛癣菌细胞壁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红色毛癣菌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水平;酶标仪测定细胞内核酸释放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细胞膜麦角甾醇含量;酶标仪检测β-1,3-葡聚糖合酶(β-1,3-glucan synthase,β-1,3-GS)、几丁质合成酶(chitin synthetase,CS)、角鲨烯环氧酶(squalene epoxidase,SQLE)、14α-去甲基化酶(14-alpha demethylase,CYP51)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 (real-time q...  相似文献   

13.
用水蒸气蒸馏法得到紫苏挥发油 ,进行抑菌以及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实验。结果表明 :紫苏挥发油对红色毛癣菌 ,石膏样小孢子癣菌 ,絮状表皮癣菌有较好的抑菌作用 ,并能有效的抑制O ·2 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面癣的致病菌、临床特点、易感年龄等相关因素。方法分析本院门诊2012年1~6月的真菌直接涂片镜检发现菌丝或孢子的面癣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有无动物接触史、有无并发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用药史。取皮屑直接镜检的同时进行真菌培养鉴定。结果面癣见于各年龄段,在51~70岁之间有一个年龄高峰。分离皮肤癣菌103株,包括红色毛癣菌70株(68.0%)、犬小孢子菌21株(20.4%)、须癣毛癣菌10株(9.7%)、石膏样小孢子菌2株(1.9%)。合并其他浅部真菌病、使用激素类药物、动物接触史是面癣发病的重要因素。部分炎症明显的面癣使用医用拭子取材,可以提高真菌涂片和培养的质量。结论不典型的面癣容易误诊,需要高质量的真菌镜检和培养,降低面癣误诊率。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中药芫花(Daphne genkwa)的干燥花蕾化学成分及其抑制皮肤病原真菌活性,采用正相硅胶及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技术对芫花花蕾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2个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并通过MS、NMR和ECD等波谱技术和文献数据比对鉴定化合物结构,分别为daphgenin A(1)和yuanhuakine B(2),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瑞香烷型二萜类化合物。同时,结合MIC法测定该化合物对皮肤真菌犬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须癣毛癣菌和马拉色菌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2对皮肤病原真菌有一定的抑制活性,化合物1对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抑制活性与阳性对照组相当(MIC值4.0μg/mL),化合物2对红色毛癣菌显示显著的抑制活性,其MIC值为2.0μg/mL。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皮肤浅部真菌病致病真菌菌种的构成.方法 对297例真菌涂片阳性和培养阳性的浅部真菌病患者,取标本进行分离培养及菌种鉴定,培养阳性标本在形态学上不能准确鉴定的,进行梅里埃API 20C AUX酵母菌鉴定试剂盒或核糖体DNA (rDNA) ITS区序列测定,确切鉴定菌种.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分离培养出致病菌13种,其中红色毛癣菌86株(29.0%),须癣毛癣菌68株(22.9%),念珠菌属59株(19.9%),暗色真菌属13株(4.4%),曲霉菌属13株(4.4%),红酵母菌12株(4.0%),青霉菌属9株(3.0%),毛霉菌9株(3.0%),犬小孢子菌5株(1.7%),浅白隐球菌3株(1.0%),毛孢子菌属2株(0.7%),絮状表皮癣菌1株(0.3%),混合感染17株(5.7%).结论 本地区浅部真菌病以甲癣为主,主要致病真菌是红色毛癣菌,但其他种类真菌感染尤其是念珠菌属有明显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正>手足癣、体癣、股癣、甲真菌病等浅部真菌病为皮肤科的常见病,具有传染性强、病程长、复发率高等特点,影响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是临床防治的难点[1]。最常见的病原菌是红色毛癣菌,其他包括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等[2-3]。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真菌药物外用为主,以咪唑类和丙烯胺类药物最常用。外用药治疗效果不佳、皮损泛发或反复发作以及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可用系统抗真菌药物治疗,常用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4]。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新疆乌鲁木齐市浅部真菌病病原菌的流行趋势。方法对2006年1月~2013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皮肤科门诊、有典型临床表现、真菌镜检及培养均阳性的822例患者进行致病病种及菌种分析。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于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22例患者包括8个病种:体癣214例(26.0%),足癣131例(15.9%),头癣128例(15.6%),甲真菌病125例(15.2%),股癣119例(14.5%),手癣54例(6.6%),皮肤念珠菌病38例(4.6%),花斑糠疹13例(1.6%)。菌种分布以须癣毛癣菌为首位,336株(40.9%),其次为红色毛癣菌共239株(29.1%),犬小孢子菌68株(8.3%),铁锈色小孢子菌48株(5.8%),念珠菌38株(4.6%),断发毛癣菌33株(4.0%),许兰黄癣菌23株(2.8%),马拉色菌13株(1.6%),疣状毛癣菌9株(1.1%),紫色毛癣菌7株(0.9%),支顶孢霉菌4株(0.5%),曲霉、絮状表皮癣菌各2株(各0.2%)。统计学分析显示:不同性别足癣、股癣、甲真菌病及花斑糠疹构成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体癣及花斑糠疹外,本组其他浅部真菌病的分布在年龄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别(P〈O.05)。结论乌鲁木齐市浅部真菌病发病率排在前3位的依次为体癣、足癣、头癣,致病病原菌以毛癣菌为主,须癣毛癣菌为首位致病菌,其次为红色毛癣菌。足癣及甲真菌病好发于女性,而股癣及花斑糠疹好发于男性。除体癣及花斑糠疹外,不同年龄段浅部真菌病分布有明显差异,其中头癣主要好发于青少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红色毛癣菌的菌落形态和镜下结构特征以及与感染部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对192株红色毛癣菌进行表型分型,选取其中39株在28℃、30℃、35℃3种温度孵育6d、10d、14d时观察菌落形态和生长速度。结果192株红色毛癣菌共分离出3种表型:绒毛型、沟纹型、粉末型(或颗粒型)。在相同培养基上,28℃、30℃时菌落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均快于35℃(P〈0.05)。在相同温度时,菌落在SDA上的生长速度快于PDA培养基。在28℃、30℃时菌落形态比较稳定,在35℃时变异较大。菌落在PDA培养基上产孢丰富,镜下显示有较多的大、小分生孢子,而在SDA培养基上只有少量的小分生孢子,几乎见不到大分生孢子。各种浅部感染均以绒毛型为主,绒毛型在手足癣中占比例最高,沟纹型在体股癣中所占比例较高,粉末型在甲癣中占的比例较高。结论红色毛癣菌的菌落形态与培养基和培养温度有关,其表型和镜下结构与感染部位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可调脉宽倍频Nd:YAG激光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的治疗作用.方法:制作兔耳增生性瘢痕模型,术后30天对兔耳增生性瘢痕进行可调脉宽倍频Nd:YAG激光干预,观察兔耳瘢痕大体形态和组织病理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兔耳瘢痕治疗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可调脉宽倍频Nd:YAG激光干预后,兔耳增生性瘢痕出现明显的萎缩,免疫组化检查VEGF表达减弱.结论:可调脉宽倍频Nd:YAG激光可能通过损伤瘢痕组织内的微血管促进兔耳增生性瘢痕萎缩,对早期增生性瘢痕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