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1992年我国棉铃虫大发生原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屈西峰 《昆虫知识》1993,30(4):252-256
<正> 1992年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ubner在我国棉区发生为害是有史以来最重的一年。一代棉铃虫严重为害小麦,虫量之大,实为历年所未见。据河北、河南、山西等省情况统计,小麦和早播棉花上棉铃虫发生面积达439万公顷。河北中南部及山东西部麦区,田间幼虫量是历年同期平均值的几倍至几百倍,有些麦田地表被一层灰白色虫粪所覆盖,棉铃虫取食小  相似文献   

2.
胡蜂人工提前建巢增加世代可提高防治棉田害虫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河南省虞城县农科所在河南省虞城地区利用亚非马蜂Polisteshebraeus Fabricius在棉田中防治棉铃虫和造桥虫,经几年统计效果平均分别可达60.7%和57.3%。自然界第一代棉铃虫幼虫发生于5月中旬,主要寄主为小麦,此时第一代马蜂尚未出现。6月上旬第一代马蜂发生后才能对6月下旬发生的第二代棉铃虫幼虫发挥防治作用。欲使马蜂控制第一代棉铃虫,马蜂至少需在5月中旬产生第一代蜂,故只有用人工方法,使其提前建巢以达到防治第一代棉铃虫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研究中红侧沟茧蜂Microplitis mediator Haliday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幼虫及其为害棉株的趋性行为, 可为高效应用中红侧沟茧蜂控制棉铃虫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在实验室内以中红侧沟茧蜂雌蜂、1~5龄棉铃虫幼虫及其为害棉花植株(去虫或未去虫)为试验材料, 采用“Y”型昆虫嗅觉仪测定了中红侧沟茧蜂雌蜂对1~5龄棉铃虫幼虫及其为害棉株的趋性行为反应。结果表明: 中红侧沟茧蜂对3龄、4龄和5龄棉铃虫幼虫均没有明显的趋向行为反应, 1龄和2龄棉铃虫幼虫对中红侧沟茧蜂有显著的引诱作用。此外, 1~5龄棉铃虫幼虫为害后去虫棉株与健康棉株均对中红侧沟茧蜂有吸引作用。在未去虫的处理中, 虫害诱导棉株比健康植株更能吸引中红侧沟茧蜂, 与健康植株差异显著, 而且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为害处理间差异较大, 对中红侧沟茧蜂引诱作用的相对顺序为: 5龄为害植株>2龄和4龄为害植株>1龄和3龄为害植株 (2龄和4龄为害处理间差异不显著; 1龄和3龄为害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可为中红侧沟茧蜂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C3和C4植物寄主对华北地区棉铃虫越冬代和第一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乐夫  付雪  戈峰 《生态学报》2011,31(2):449-454
确定华北越冬代棉铃虫虫源及其对第一代棉铃虫种群的影响是制定棉铃虫防治策略的基础。以越冬代棉铃虫蛾翅的稳定同位素δ13C为天然标记直接判定这些成虫的幼虫期寄主类型,并将雌虫接到春小麦植株上,调查其产卵、孵化、幼虫发育至化蛹、羽化等特征。结果表明,越冬代来自C3植物(主要为棉花)的成虫个体数量占全部越冬羽化种群的53.1%,所产生的下一代老熟幼虫也较C4来源的多(55.1%);雌蛾受精率都比较高;卵孵化率较高(52.9%>41.6%);幼虫发育在低龄阶段较比后者快,存活率低,但在高龄幼虫阶段相对后者慢,存活率高;与C4植物(主要玉米)的来源个体后代的幼虫发育总历期接近,总存活率也相近。显示寄主植物小麦提供的营养条件在第一代棉铃虫的幼虫发育中具有决定性意义,即小麦只在特定阶段才适合幼虫的发育;而且不论是C3还是C4寄主来源的越冬代棉铃虫已经适应了这一限制。有效地评价了玉米和棉花等寄主植物对华北地区越冬代和次年第一代棉铃虫的影响,对于分析越冬代棉铃虫的虫源性质和第一代棉铃虫的防治及Bt抗性的治理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1959年在山东烟台专区的莱阳、 海阳、蓬莱等县发现棉铃虫为害花生, 第一天检查受害率仅有10%左右,第二天发展到37%,第三天即达100%。有的地块平均有幼虫两头。田间很难找到完整的嫩叶,使花生的生长发育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棉铃虫为害花生的特点是:初龄幼虫啃食叶肉,以后各龄则从叶缘取食或将嫩叶咬穿。幼虫特别喜欢吃花。为害盛期,每天开的花全被吃掉。 我们用5%DDT粉剂每亩3~5斤喷粉和25%的  相似文献   

6.
通过人工接虫为害,获得了棉铃虫各龄期幼虫在棉花上的为害量和为害损失。并观察了不同年份棉铃虫卵和各龄幼虫的自然存活率。在此基础上.研究得出了自然状态下第3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其值为百株累计卵量100粒,或当日百株新增卵量25粒。与用固定虫量研究方法得出的指标相比,该指标更合理、更经济可行。  相似文献   

7.
为了明确新疆第一个自主转Bt基因棉花品种国抗62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生长发育影响及田间抗虫效果,2005年进行了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小区试验。在室内以国抗62(转Cry1Ac基因棉花)和中棉35(对照常规棉花)的叶片饲喂棉铃虫幼虫,从幼虫发育历期、体重、存活率、化蛹等方面,分析了棉铃虫生长发育动态。结果表明,国抗62对棉铃虫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非常显著。与对照相比,取食国抗62的棉铃虫幼虫1~6龄龄期分别延长了1.0,7.8,8.2,17.8,20.3和>21.3天;幼虫发育到6龄时存活率仅为2.6%,最终无一化蛹,而对照幼虫发育到6龄时存活率为91.8%,最终化蛹率为89.8%。田间小区调查结果显示国抗62对第2代棉铃虫有非常好的抗虫效果:两个品种棉田棉铃虫落卵量无显著差异,但国抗62棉田比对照棉田虫口数量降低85.7%,顶尖被害率降低94.4%,蕾铃被害率降低95.1%,差异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但国抗62对第3代棉铃虫的田间抗虫效果欠佳。棉铃虫在新疆棉田以第2代为害为主,因此,国抗62能够起到有效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华北棉区棉铃虫种群动态与其为害特征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丁岩钦 《昆虫学报》1986,(3):272-282
本文述及棉铃虫为害特性及其与为害后棉株的补偿作用关系。根据棉株生命表资料,蕾期棉株蕾花的脱落主要系由棉铃虫为害所致。而铃期蕾铃的脱落,则主要系由棉株的生理条件。在蕾期,前三周内蕾花被害脱落后,棉株的补偿作用是很高的,从第四周起补偿作用逐渐下降,而到铃期阶段时补偿作用降至很低水平。因此蕾期棉株遭受一定数量以内的棉铃虫为害,而使蕾花脱落后,反而可促使棉花增产。根据棉铃虫生命表资料,从卵期至三龄末幼虫期的累计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90%以上,结合幼虫死亡率与不同龄期为害水平分析,棉铃虫对棉株的主要为害阶段系在2—3龄期,其对果实的为害量占总为害的65%。而棉株被害蕾铃的田间空间分布型系遵从负二项分布,期公共K值为3.4626。  相似文献   

9.
江苏沿江棉区3代棉铃虫对棉花的为害及经济阈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人工接虫为害,研究了3代棉铃虫对蕾铃脱落及结铃的影响,观察了不同年份棉铃虫卵和各龄幼虫的自然存活率及棉花蕾、幼铃的成铃率。结果表明,蕾铃的虫害脱落率对结铃的影响最大,直接通径系数达-0.8917,虫量和蕾铃脱落数主要通过接虫期间的虫害脱落率影响棉花结铃,其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0.8894和-0.891,接虫期间的自然脱落率对结铃的直接和间接通径系数均很小,表明33代棉铃虫为害时棉花4的补偿能力已基本丧失,各龄幼虫的为害量观察表明,1-6龄幼虫的单虫为害当量分别为0.02、0.14、0.31、0.47、0.84和1.54个大铃,根据防治的直接和间接收益,得出3代棉铃虫的防治指标为百株累计卵量26粒。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笔者从事水稻纹枯病研究工作,每3~5天即在稻田调查。1996年8月中下旬发现有虫暴露在水稻植株上为害,经鉴定确认为棉铃虫He伽ovefpaa七Wigero--xxx-xxuo。此类报道未见,故简报如下。(l)水稻品种为粳稻(武有粳3号);(2)调查稻田距棉田200~500m;(3)稻田中棉铃虫幼虫l~6龄均有;M幼虫均在稻株顶叶或穗部,水稻未抽穗时,幼虫啮食嫩叶叶肉,少数食成缺刻,抽穗后,幼虫多数爬至穗部咬食灌浆、乳熟稳粒;(5)千株有虫0~5头不等。1996年本市四代棉铃虫在棉田落卵量为1556粒/百株,属特大发生。笔者分析认为稻田中棉铃…  相似文献   

11.
在“农业学大寨”群众运动推动下,馆陶县测报站和广大贫下中农,根据棉铃虫产卵特点和幼虫为害习性,从1974年开始利用毒土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用面积至1976年已推广到七万亩,占全县棉花种植面积的70%。实践证明,利用毒土防治棉铃虫具有:1方法简便、省工、省药;2.药量集中,防治效果较高;3不受工具限制,便于打人民战争;4.对天敌杀伤少等优点,受到群众普遍欢迎。 棉铃虫在我区一年发生四代,一般以第二代发生较重,有的年份第三代也较重。经多年观察,二代棉铃虫在棉株着卵量:生长点占11.3%,顶叶占47%,顶部果枝群尖和中层以上的大叶占32.9%,其它部位仅占8.8%。卵孵化后,幼虫首先取食卵壳,随即爬到叶正面啃食叶肉,继而为害生长点,嫩叶和幼蕾,三龄后活动  相似文献   

12.
2006年,在新疆阿克苏市进行了利用麦蛾柔茧蜂Harbrobracon hebetor Say防治麦田第一代棉铃虫和棉田第二代棉铃虫的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在麦田按500头/亩的量释放麦蛾柔茧蜂,可使麦田棉铃虫幼虫的虫口减退57.7%;化蛹量较对照减少0.56头/m2.在棉田按700头/亩的量释放麦蛾茧蜂,对棉铃虫幼虫的麻痹率是50.73%,对棉铃虫的防效达65.96%.  相似文献   

13.
<正> 小麦吸浆虫(红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Gehin)一年发生一代,其幼虫具有在土壤中多年滞育休眠的习性。某年度出土羽化虫量,是当年为害小麦的直接虫源;继续存留土内  相似文献   

14.
胡淼 《昆虫学报》1980,(1):37-41
为害水稻的金翅夜蛾在赣榆县有三个虫种,即金斑夜蛾(Chrysaspidia festucae L.)、稻金斑夜蛾(C.festata G.)各C.major W.,以第一种发生较多。本文着重报道该虫在赣榆的发生和危害情况。其幼虫主要危害水稻和小麦,并取食稗草、看麦娘等禾本科杂草,以及莎草科和香蒲科植物,每年发生4代,以低龄幼虫在麦田越冬,来年以第一代为害水稻最重。 造成本地大发生的原因有三:1.连续数年夏季没有酷暑;2.越冬代蛾量基数大;3.有丰富的紫云英和苕子等蜜源植物。1976年第一代幼虫大发生,就是同时具备上述三个条件造成的。 探讨了测报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棚番茄生长发育与棉铃虫危害的模拟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周晓峰  沈斌  罗志义 《生态学报》1997,17(3):303-310
根据1993~1994年大田资料建立了塑料大棚番茄的生长发育动态模型和棉铃虫Helicoverpaarmigerza(Hubner)取食为害模型,动态模拟了番茄的净光合产量和各器官的干物质消长,以及植株的形态建成和产量形成过程,模型把番茄繁殖器官的脱落按其成因归纳为生理的,环境的及病虫害引起的脱落,容量包棉铃虫取食为害模型偶联,棉铃虫对番茄的取食为害模型为第一代,第二代棉铃虫取食不同时期番茄各发育  相似文献   

16.
1965年5月19日我们在调查麦类黑穗病时,曾在小麦上发现有“白穗团”,当即取其白穗进行剥查研究,确定其为大螟为害所致,日后又先后在阜宁地区的阜城、施庄等地也有发现,这就表明大螟不仅为害小麦,也为害大麦。 初步调查,大螟为害麦类有以下的规律: 1.初孵幼虫集聚叶鞘内取食为害。 2.幼虫到二龄即分散,分散后90%左右的白穗是一株一头幼虫,10%左右的是一株两头,二头以上的  相似文献   

17.
鼎点金钢钻(Earias cupreoviridis Walker)是棉花蕾铃期的重要害虫之一,以往在我国北部棉区为害不甚显著。近来它的发生有所增加,从邯郸的调查来看,1959年百株幼虫数最高达到114头。尤其后期虫口密度超过棉铃虫的数量,虫株率一般为10—40%,对秋桃为害很大,因此按其为害程度已渐为我地高产棉田的重要害虫。它除严重为害棉花外,尚在蜀葵、锦葵、苘麻及野生苍耳上找到过幼虫,但为数极少。  相似文献   

18.
<正> 桃红颈天牛Aromia bungii Faldermann主要为害桃、杏、李等果树。 梨眼天牛Bacchisa fortunei Thomson主要为害苹果、梨等果树。受害株树势衰弱、枝条生长缓慢,严重时干枯死亡。 自1972年开始对幼虫为害进行了观察。 桃红颈天牛在山西太谷地区三年一代。幼虫于8月上、中旬全部孵化即蛀入皮层内为害,随虫体增长,逐渐蛀入木质部。 第一年幼虫越冬时体长5—10毫米,多数为7—8毫米;第二年体长25—30毫米;第三年  相似文献   

19.
1974年11月16日于我院农场发现台湾稻螟1、2龄幼虫侵人小麦(秋播波塔姆品种)秆内,在剑叶节上方咬断穗轴,造成白穗。侵入孔呈方形或长方形,一般一白穗有幼虫一头,也有一穗两三头的。在0.14亩麦田内调查,受蛾类幼虫为害的白穗共52穗,其中台湾稻螟为害的有48穗,大螟为害的4穗。1975年1月  相似文献   

20.
<正> 近年来,小麦吸浆虫的为害程度严重回升,对小麦生产带来一定威胁。在孝感、云梦、应城、汉川、安陆等地调查发现:严重田虫穗率达90.17%,一穗上幼虫最多达106头,一粒中最多17头,损失率高达40%以上。我们于1985~1986年对该虫做了调查研究,现总结如下。 一、发生及为害 孝感地区小麦吸浆虫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