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湖北宜昌陈家河下、中奥陶统大湾组腕足动物多样性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宜昌陈家河大湾组(Arenig期)腕足动物化石进行逐层统计和详细研究的基础上,以笔石带为单位讨论腕足动物分类单元多样性的变化,发现该地区腕足动物属级分异度在Corymbograptellus deflexus带达到首次峰值,比上扬子区处于正常浅海底域地区(如贵州桐梓、沿河一带)的腕足动物宏演化趋势(在Didymograptelluseobifidus带达到首次峰值)晚了一个笔石带的时限,辐射主要缘于Sinorthis群落在本地区的出现和极度繁盛。华南早、中奥陶世腕足动物的辐射中心在相对近岸的上扬子区(特别是处于正常浅海底域的贵州桐梓一带)。  相似文献   

2.
腕足动物是贵州凯里生物群中重要的化石门类,不仅化石数量丰富,分异度高,还具有丰富的生态现象。在寒武系的化石记录上,腕足动物常与海绵、藻类、棘皮动物、水母状生物、软舌螺、威瓦西亚虫、其他腕足动物等保存在一起,凯里生物群中的腕足动物也有类似的共存现象。本文就凯里生物群中腕足动物与游泳动物的共存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腕足动物与贵州拟轮盘水母Pararotadiscus guizhouensis存在共栖、共埋两种关系,讨论了这两种关系的不同之处;分析了腕足动物与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加拿大虫Canadaspis的共存现象,推测一只腕足动物与Canadaspis共同保存的化石记录表明这两种生物存在共栖关系。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凯里生物群物种之间的生态关系,为凯里生物群的生态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张世家 《化石》1990,(3):28-29
一、何谓腕足动物提起腕足动物,人们一般比较陌生,因为在普通动物园及任何江、河、湖里都见不到它,就是在广阔无垠的海洋里,也只能见到少量代表,而大量的腕足动物已经成为化石。那么,腕足动物是一类什么样的动物呢?腕足动物是一类海生底栖、单体群生的无脊椎动物,每个单体具有两瓣几丁磷灰质或钙质的外壳,两壳后缘铰合,前缘自由启闭,软体位于两壳之中,其外形与常见的河蚌十分相似,但腕足动物具特有的软体构造——肉茎和卷曲腕(图1)。卷曲腕是腕足动物的一种捕食和呼  相似文献   

4.
对塔里木盆地地西南缘石炭、二叠系腕足动物组合序列进行系统研究,将其分为10个腕足动物组合。据腕足类及其共生的Tin类、非Tin有孔虫及牙形类等门类化石组合的分析,将每个腕足动物组合给予较为精确的年代地层范围,并讨论乌斯特利茨基(1960)所描述的石炭、二叠系腕足动物的具体层位和时代。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在桂东仁义剖面中上泥盆统巴漆组中一段八十余米厚地层中发现的牙形石3属10种(包括亚种)和腕足动物16属17种(包括属种未定类型).根据牙形石的组合分布,识别出Schmidtognathus hermanni带、Polygnathus cristatus带和Klapperina disparilis带上亚带,表...  相似文献   

6.
贵州寒武纪黔东世杷榔组腕足动物由3属3种组成,其中含2新种,均属舌形贝亚门,包括舌形贝类的Lingulellotreta malongensis(Rong,1974)、博茨傅徒贝类的Diandongia circularis sp.nov.和隐孔贝类的Askepasma transversalis sp.nov.。化石产自黔东地区凯里市、剑河交榜、台江革一等地杷榔组中Arthricocephalus chauveaui-Changaspis elongata三叶虫组合带。杷榔组腕足动物组合与云南黑林铺组和乌龙箐组腕足动物组合较为相似,均含有舌形贝类、博茨傅徒贝类和神父贝类的代表。起源于早寒武世筇竹寺期的Lingulellotreta malong-ensis不仅延伸进入了沧浪铺期,还出现在较深水的陆棚斜坡环境,其演化在区域和时代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杷榔组Diandongia circularis sp.nov.的发现是云南早寒武世Diandongia腕足动物辐射演化适应更宽环境的结果。Askepasma Laurie,1986仅见于澳大利亚中部Amadeus盆地Todd河早寒武世白云岩中,杷榔组该属化石的发现,可扩展其地理分布,增加该属动物分类学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内蒙古准格尔旗对臼沟本溪组含腕足动物地层,对该地区本溪组腕足动物群和性质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在识别腕足动物群落的基础上,从种的分异度,种的相对丰度,群落空间分布与能量分配等角度探讨了该腕足动物群落的一些结构模式,指出Echinocochus elegans-Ohoristites weiningensis腕足动物群落已基本属于演替阶段中的顶极群落。  相似文献   

8.
贵州寒武纪黔东世杷榔组腕足动物由3属3种组成,其中含2新种,均属舌形贝亚门,包括舌形贝类的Lingulellotreta malongensis(Rong,1974)、博茨傅徒贝类的Diandongia circularis sp.nov.和隐孔贝类的Askepasma transversalis sp.nov.。化石产自黔东地区凯里市、剑河交榜、台江革一等地杷榔组中Arthricocephalus chauveaui-Changaspis elongata三叶虫组合带。杷榔组腕足动物组合与云南黑林铺组和乌龙箐组腕足动物组合较为相似,均含有舌形贝类、博茨傅徒贝类和神父贝类的代表。起源于早寒武世筇竹寺期的Lingulellotreta malong-ensis不仅延伸进入了沧浪铺期,还出现在较深水的陆棚斜坡环境,其演化在区域和时代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继承性。杷榔组Diandongia circularis sp.nov.的发现是云南早寒武世Diandongia腕足动物辐射演化适应更宽环境的结果。Askepasma Laurie,1986仅见于澳大利亚中部Amadeus盆地Todd河早寒武世白云岩中,杷榔组该属化石的发现,可扩展其地理分布,增加该属动物分类学的新信息。  相似文献   

9.
"生长标度"定义了在研究腕足动物异速生长时所需的个体生长发育定量指标,其数值大小受到壳长、壳宽、壳厚以及相对应权重的共同控制。将腕足动物待研究性状的测量值与其生长标度作为两个变量进行二元回归分析,可判断该性状是否存在与腕足动物个体发育不等的生长速率,即异速生长。该指标对凯迪期(Katian)(晚奥陶世)腕足动物无洞贝类Rongatrypa xichuanensis的定量分析表明,该种腕足动物的壳宽与个体发育保持同步,壳长呈负异速生长,壳厚呈正异速生长,指示出该种生物在生长过程中总体向横宽方向伸展,并伴随着壳体的加快增厚。  相似文献   

10.
二叠纪腕足动物地理区系演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尚庆华 《古生物学报》1997,36(1):93-121
建立系统、完善的二叠纪腕足动物地层、地理信息资料库、选用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古生物地理区系的定量研究,从时空两方面探讨了二叠纪腕足动物地理区系的划分和演变,分4个世详细论述了二叠纪腕足动物的世界分区及其与泛大陆演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评述腕足动物门高级别分类的新方案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Popov等(1993)、Williams等(1996)用分支系统学的方法提出的腕足动物门高级别分类的新方案分别作了评述;新的方案取消腕足动物的“无铰纲、有铰纲”之分,“无铰纲”彻底解体,“有铰纲”范围扩大,包括从“无铰纲”中分出的髑髅贝类和原货贝类;这些新观点强烈的动摇了统治百余年的世界腕足动物高级别分类研究的基础,改变了国际腕足动物专家长期沿用的传统分类格局,反映了本世纪腕足动物门高级别分类  相似文献   

12.
腕足动物与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等十多个动物门类一起构成后生动物(metazoa)中分异度最大的谱系分支——冠轮动物(Lophotrochozoa)。在冠轮动物分支概念提出20周年之际,分子系统学和基因组系统学的大量研究基本证实了腕足动物、帚虫动物和外肛动物组成的触手冠动物(Lophophorata)为单系起源(monophyly),分类上属于原口动物亚界(Protostomia),从而彻底否定了上百年传统动物学教科书上腕足动物属于后口动物亚界(Deuterostomia)或原口动物亚界与后口动物亚界之间的过渡类群的传统观点。腕足动物作为寒武纪演化动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寒武纪大爆发期间的主要动物门类代表,因其形态发育和壳体矿化等多项特点以及海量的化石记录,历经数十余年单系、多系和并系起源的争论之后,其单系起源得到了分子生物学、基因组系统学和形态学(包括化石和现生类群)研究越来越多的强力支持。长期以来,寒武纪腕足动物门曾存在帚虫状祖先起源假说、蛤氏虫(Halkieria)起源假说和托莫特壳起源假说。目前,蛤氏虫起源假说遭到了不同国际学者的质疑和否定。澄江化石库(寒武系第三阶)最新发现的化石新种——精美玉玕囊形贝(Yuganotheca elegans),因具有砂质胶结的椎管状身体,具有封闭的腕足动物状的纤毛环取食器官,具有腕足动物状的边缘刚毛、脉管循环系统、U形的消化系统和蠕虫状的肉茎附着结构等,被誉为腕足动物的"始祖鸟化石",成为联系帚虫动物门、腕足动物门和椎管状托莫特壳的化石类群。然而,因该化石缺乏成对的矿化(磷酸钙或碳酸钙)壳体,对现今广泛使用的腕足动物高级分类方案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相似文献   

13.
海洋生物学家、古生物学家和地质工作者们对“腕足动物”是不陌生的,它是一种完全生活在海水中的底栖单体群生无脊椎动物。腕足动物在地质学和古生物学研究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它还可以成为古水动力条件、埋藏学、成岩作用乃至古病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最近,腕足动物在地质学和古海洋学研究领域中又派上了新用场。在古环境和古气候研究中最令地质和古海洋学工  相似文献   

14.
《古生物学报》1981,(2):179-180
我国对腕足动物化石研究的历史较久,解放后又得到较大的进展,形成了100多人的专业队伍。为加强合作交流,促进我国腕足动物专业的提高,1979年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期间,部分代表集会推选了筹备小组,责成组织全国腕足动物专业组。在中国古生物学会的指导下,经过一年半的筹备工作,于1980年11月1日至6日在杭州举行了全国腕足动物专业组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年会。这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浙江省地质研究所主办。参加的腕足动物专业工作者共80余人,他们来自  相似文献   

15.
寒武纪大爆发时期, 以动物为主导的海洋生态系统已初步构建完成。腕足动物作为这一时期海生底栖群落的重要代表, 建立了复杂的多层次生态分层(Tiering)结构。华南寒武纪一些特异埋藏化石群中出现大量单属种腕足动物壳体富集保存的现象, 对当时海洋底质的硬化改造以及生态系统的复杂化发挥了重要意义。黔东剑河革东地区苗板坡、金银山和承多三个剖面的凯里生物群(寒武纪乌溜期)中普遍产出腕足动物化石密集层, 其中以舌形贝型亚门(Linguliformea)的伯瑞堂古圆货贝(Palaeobolus bretonensis)占据绝对主导地位。此外, 密集层中还有较多的古盘虫类三叶虫、少量蠕形动物、软体动物和始海百合等底栖生物共同保存。研究显示, 凯里生物群中腕足动物密集层内的化石保存较好, 几乎全部平行于层面保存, 壳体大小不一, 无明显定向性, 判断为生物成因的原地埋藏群落。化石层面和岩石光面显示, 除了微弱的水平层理, 密集层未见其他强水动力的沉积构造和生物扰动痕迹, 指示凯里生物群中以腕足动物为主导的生物群落可能在安静的水体环境中被沉积事件原地掩埋, 未遭受流体侵蚀或搬运作用。通过建立生态结构理论模型和对比分析, 显示凯里生物群中腕足动物主导的古群落在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空间利用率方面都要高于滇东寒武纪第四期的关山生物群。同时, P. bretonensis壳体上固着有始海百合动物, 可能反映密集层中复杂的底栖群落关系, 表明寒武纪乌溜期大量繁盛的带壳腕足动物为泥质软基底上的底栖生物提供了更多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6.
王钰 《古生物学报》1981,(2):181-184
腕足动物是古无脊椎动物化石中属种多、分布广的一个大门类。从地球上最早的带壳动物出现时开始,贯穿整个显生宇,一直延续到现代。包括约50个超科、250个科和3,300个以上的属。从奥陶纪开始,就是主要的海生底栖生物,遍布于全世界的海相地层。所以,透过研究腕足化石的群落、古生态和演化规律,我们可以看到五亿多年来生物和地史演变的一个重要侧面。腕足动物是固着在海底生活的。利用不断改进它的器官构造、适应不同时代和地区的生活环境。换句话说,也就是腕足化石的形态特征一般都能反映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一、前言腕足动物萌发在六亿年前,繁盛于整个古生代,是当时浅海底栖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腕足动物的化石很多,我国劳动人民对它并不生疏,例如湘、桂一带常见的纹饰雅致、两翼展伸、统称为"石燕(Spirifer)"的(插图1,图 C);川、黔地区所产形体圆浑、喙嘴如钩、老乡叫作"鹰嘴头(钩房贝 Harpidium)"的(插图1,图 B);都是我国历代医学上使用的药品,它们就是腕足动物的化石.生活在现代海洋中的腕足动物已相当稀少,熟知的有两类:一类是"海豆芽"(Lingula),穴居在生活条件恶劣的潮汐  相似文献   

18.
文中通过对晚二叠世长兴期(Changhsingian)至晚三叠世瑞替期(Rhaetian)全球1 421个化石点采集到的9 934条腕足动物化石数据分成九个期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腕足动物随时空分布变化的基本模式。从腕足动物类群的构成上来看,晚二叠世长兴期长身贝目分子占全球总属数44%,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其次为占14%的石燕目,另外7目均不超过10%。经过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长身贝目、直形贝目和正形贝目到早三叠世蒂纳尔亚期(Dienerian)完全消失,而小嘴贝目、准石燕目、穿孔贝目和无窗贝目在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Olenekian)之后开始逐渐恢复,共同成为三叠纪中后期腕足动物的主要组成分子。从纬度分布上来看,晚二叠世长兴期,腕足动物主要分布于北纬40°到南纬80°之间,而科级分异度最高的区域则主要位于北纬0—40°和南纬3°—60°;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后,早三叠世格里斯巴赫亚期(Griesbachian)的腕足动物残存于北纬0—40°和南纬50°—60°区间内,到蒂纳尔亚期仅在北纬0—40°范围内有极少量腕足动物记录,奥伦尼克期腕足动物开始恢复也是从北纬0—40°和南纬50°—60°逐渐向两侧扩大,到晚三叠世几乎遍布全球。  相似文献   

19.
寒武纪凯里生物群在贵州镇远竹坪地区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东部镇远县竹坪地区付家冲寒武系凯里组中上部Oryctocephalus indicus带至Peronopsis taijiangensis带粉砂质泥岩、泥岩中新发现丰富的多门类化石组合,共计22属及3未定属种,分属海绵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腔肠动物,鳃曳动物、水母状动物及藻类9大门类,其中动...  相似文献   

20.
弗拉期是了解泥盆纪弗拉-法门灭绝事件之前古代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关键阶段.贵州南部的独山地区因其所具有的完整层序及丰富的底栖牛物化石成为我国主要泥盆系参考剖面之一.独山剖面弗拉期的石燕贝类腕足动物至少包括5种类型,其中4种在本文中为首次描述和图示.Conispirifer之前只发现于欧洲及北美的弗拉期地层中,目前也首次在华南独山剖面的同期地层中发现.大多先前从贵州南部其他地区弗拉期地层中描述的多种Cyrtospirifer可归于Cyrtospirifer subextensoides新种内.鉴于前人对Emanuella的模式种E.takwanensis 的内部构造描述的矛盾状况,本文暂把研究区具有抬离壳面的纤细铰窝、固着于壳面的主突起以及其前方下面为外铰板支撑的标本归于E.takwanensis.在华南弗拉期可初步识别出三个腕足动物群组合带:Yocrarhynchus-Phlogoiderhynchus动物群以小嘴贝类-无洞贝类-双腔贝类腕足动物为特征,其时代大致从弗拉阶底部至Pa.punctata带;之后为Cyrtospirifer动物群,以Cyrtospirifer的存在为特征,又可分为早晚两部分,前者(未命名)以conispiriferid类的Conispirifer和Pyramidaspirifer、弓石燕类、无洞贝类等为特征,其时代大致为Pa."hassi"带至下Pa.rhenana带;后者为Hunanotoechia动物群,以丰富的小嘴贝类-无洞贝类.弓石燕类腕足动物为特征,其时代大致为上Pa.rhenana带至Pa.1inguiformis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