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给药时间分别给予比索洛尔对非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降压疗效和血压节律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采取随机平行对照试验,观察比索洛尔(n=30)每日早晨(8:00)给药2.5—10mg、比索洛尔(n=30)每日夜间(20:00)给药2.5—10mg治疗8周后的降压疗效。结果:两种给药方法均能降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的全天血压(P〈0.05)。两种给药方法在白天的血压控制上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夜间血压的控制上夜间服药降压效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夜间服药在血压节律恢复方面优于早晨服药(P〈0.05),早晨服药组有10例恢复杓型,夜间服药组有19例恢复杓型。结论:比索洛尔的两种给药方式均能安全有效的降压,但对于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夜间服药优于早晨服药,更有利于血压节律的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对高血压患者降压效果、血压变异性(BPV)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8年12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131例高血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5)和研究组(n=66),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贝那普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降压效果、BPV以及心功能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24 h收缩压变异性(24hSBPV)、白天收缩压变异性(dSBPV)、24h舒张压变异性(24hDBPV)、白天舒张压变异性(dDBPV)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而夜间收缩压变异性(nSBPV)、夜间舒张压变异性(nDBP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A峰速度、A/E峰值均下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4个月后E峰速度、EF值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患者的降压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BPV及心功能,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效果,观察联合用药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5mg,1次/d,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马来酸依那普利10mg,2次/d,口服,疗程均为24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变化,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两组左心室厚度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_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9%,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心率、血压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血压均明显降低,观察组收缩压、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P〈O.05);观察组心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前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Leaventricularend—diastolicventricularseptalthickness,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1eftventricularposteriorwallthickness,U,PwT)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ejectionfxaction,LVEF)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IVST、L、,PwT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能有效扭转左心室肥厚,降压效果较单独应用氨氯地平更佳。  相似文献   

4.
冉群钗  夏碧桦  韩敏珍 《生物磁学》2011,(19):3691-3693,3690
目的:肥胖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肥胖人群更容易发生高血压,而目前我国肥胖和高血压的发生率大幅上升,至今仍无针对肥胖性高血压的指南。研究表明,二甲双胍有改善代谢以外的降压作用,ACEI有降压以外的改善代谢作用。本研究的目的为观察二甲双胍联合依那普利对肥胖性高血压患者血压、体重指数(BMI)、腰围及血脂的影响效果。方法:76例诊断为肥胖性高血压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8例患者给予二甲双胍+依那普利治疗;对照组38例患者给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期为24周,并于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测定血脂(TG、TC,HDL—C、LDL-C)、BMI、腰围(WC)变化。每2周门诊随访并记录血压。结果:①经2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MDBP、MSBP)均明显降低,P〈0.05,且二甲双胍+依那普利观察组的降压作用明显优于依那普利对照组(P〈O.05);②观察组的体重指数(BMI)、腰围(WX)、血脂水平(TC、TG、HDL-C、LDL-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O.05),而对照组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二甲双胍+依那普利对肥胖性高血压患者不仅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作用而且能降低BMI,WC及血脂水平。是肥胖性高血压较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压及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 18只14周龄雄性SHR随机分为模型组(Mod组,n=6)、贝那普利组[Bph组,盐酸贝那普利灌服0.90 mg/(kg·d),n=6]、氨氯地平组[Aml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灌服0.45 mg/(kg·d),n=6],另以Wistar-Kyoto(WKY)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NC组,n=6), NC组和Mod组每日给予蒸馏水灌胃,干预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血压,观察结束处死大鼠取空肠粪便,进行16S rDNA V4区扩增子信息采集与分析。结果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对SHR具有明显的降压作用,用药后对SHR肠道微生物的门属组成、α多样性、β多样性有一定影响;根据关系热图分析菌群和环境因子血压的关系,拟杆菌属(Bacteroidetes)、厚壁菌属(Firmicutes)和粪球菌属(Coprococcus)与收缩压(SBP)相关,拟杆菌属与平均动脉压(MBP)相关。结论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具有明确的降压作用,并对SHR肠道微生物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促胰液素(PZ)、生长抑素(SS)表达的影响。方法:14周龄雄性SHR 45只随机分为3组(n=15):SHR组、贝那普利组(盐酸贝那普利灌服0.90 mg·kg-1·d-1)、氨氯地平组(苯磺酸氨氯地平灌服0.45 mg·kg-1·d-1)。以Wistar-Kyoto大鼠(WKY)作为正常对照组(n=15),SHR组及WKY组每日灌服等体积蒸馏水。干预8周后,采用免疫组化法和RT-PCR法检测十二指肠中PZ、胃窦中SS蛋白和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干预8周后,与WKY组比较,SHR组十二指肠PZ、胃窦SS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SHR组比较,贝那普利组与氨氯地平组十二指肠PZ蛋白和mRNA、胃窦SS蛋白和mRNA表达均明显降低(P<0.05);与贝那普利组比较,氨氯地平组十二指肠PZ蛋白和mRNA、胃窦中SS mRNA表达降低更为明显(P<0.05)。结论:SHR十二指肠中PZ和胃窦中SS调节失衡,贝那普利和氨氯地平的降压作用可能通过调节PZ和SS的表达而达到降压目的,而氨氯地平的调节作用较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运动训练对原发性高血压大鼠骨骼肌血管调节因子的影响,探讨运动降压的机制。方法:原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SHR-C)和训练组(SHR-T),配对正常血压大鼠对照组(WKY-C)(n=7)。SHR-T进行10周游泳训练,每周训练5 d,每天运动1次,第1周每次运动40 min,第2周50 min,第3周增加到60 min后保持不变,直至训练完毕。SHR-T训练结束24 h后大鼠全部处死并提取比目鱼肌,RT-PCR和免疫印迹法测定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指标。结果:与WKY-C比较,SHR-C骨骼肌VEGF、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蛋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训练前SHR-C、SHR-T两组血压显著性高于WKY-C(P〈0.01);训练结束后,与SHR-C比较,SHR-T血压显著性降低(P〈0.05),心率降低更加显著(P〈0.01),VEGF mRNA及蛋白、VEGFR2、eNOS均显著性升高(P〈0.05)。结论:氧运动训练能明显降低高血压大鼠血压,促进骨骼肌VEGF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同步提高VEGFR2、eNOS蛋白含量,血管生长因子水平增加有利于血管生成并产生降压效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贝那普利联用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90例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1(n=30)给予贝那普利片治疗,对照组2(n=30)给予氨氯地平片治疗,观察组(n=30)给予贝那普利片联合氨氯地平片治疗,疗程12周,治疗前和治疗后12周,分析和比较各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疗效达93.3%,而对照组1和对照组2分别为63.3%、56.7%,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的血压降低程度较对照组1、对照组2更显著(P0.05),而对照组1与对照组2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观察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1、对照组2(P0.05)。观察组不适症状的发生率为6.7%,显著低于对照组1(26.7%)和对照组2(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贝那普利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和安全性均显著优于单用贝那普利或氨氯地平,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长期应用氨氯地平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效果及对晨峰现象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本院收治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64例,按照患者入院顺序交替均分为两组(n=82)。观察组长期给予氨氯地平治疗,对照组给予非洛地平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后,比较其降压效果及晨峰血压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白昼平均收缩压(Day systolic blood pressure,dSBP)、白昼平均舒张压(Day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ight systolic blood pressure,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ight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n,DBP)、24 h平均收缩压(24 h systolic blood pressure,24hSBP)、24 h平均舒张压(24 h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24hDBP)均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观察组的晨峰值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前两组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HDL-C显著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前(P0.05)。结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氨氯地平不但降压安全、有效,且对控制血压晨峰现象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替米沙坦片与贝那普利片两种药物治疗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的降压疗效与安全性。方法:把2013年3月至9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90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平均分为A组和B组(每组45人),在高血压知识宣教,饮食控制,运动等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替米沙坦治疗,B组给予贝那普利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结果:两组均能有效降低血压(P0.01),A组总有效率为94.52%,B组总有效率为89.87%,二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米沙坦和贝那普利治疗轻中度高血压均具有良好的降压效果和安全性,但替米沙坦的降压效果优于贝那普利,安全性更高,是一种长效、安全、有效的降压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氨氯地平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4月至2012年11月期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0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接受氨氯地平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美托洛尔治疗,分析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血压以及心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舒张压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舒张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思(P〈0.01);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美托洛尔治疗高血压效果显著,优于单纯应用氨氯地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探讨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60例老年轻中度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给予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对照组给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过程中进行24h血压监测,总治疗8周为一疗程。结果:研究组4周末和8周末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8.75%和96.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75%和86.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的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有明显降低,其中研究组收缩压平均下降(29.0±3.2)mmHg,舒张压平均下降(15.3±2.3)mmHg,对照组则分别下降(18.5±2.8)mmHg和(9.0±2.5)mmHg,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末的24h、白昼和夜间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脉压均有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下降更明显。结论: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且对心脏具有保护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期妇女钙含量与妊娠期高血压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35例妊娠期高血压孕妇为观察组研究对象,抽取母体血清样本检测血清中微量元素钙的含量。另外选取200例正常妊娠孕妇为对照组,同样检测母血中钙的含量。比较两组孕妇的血钙含量,且对观察组孕妇进行补钙治疗后,检测其血压值的变化,探讨孕期妇女钙含量与妊娠期高血压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中轻度妊娠期高血压孕妇钙离子的平均浓度为(2.11±0.24)mmol/L,中度妊娠期高血压孕妇钙离子的平均浓度为(2.03±0.21)mmol/L,重度妊娠期高血压孕妇钙离子的平均浓度为(1.98±0.25)mmol/L。观察组中孕妇平均钙离子浓度为(2.05±0.22)mmol/L,而对照组中孕妇钙离子的平均浓度为(2.40±0.28)mmol/L。对照组孕妇钙离子浓度明显高于观察组孕妇(P〈0.05)。在观察组孕妇随着血压值的上升,血清钙离子浓度呈下降趋势(P〈0.05)。补钙治疗后的原轻度妊娠期高血压孕妇收缩压与舒张压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中度及重度妊娠期高血压孕妇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可能与孕妇血钙含量有关,加强孕期微量元素钙的摄取,为控制妊娠期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王娟  刘寓  金萍  何梅  王文慧  杨均 《生物磁学》2014,(8):1525-1527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对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sensitiveC—reactiveprotein,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治疗组(实验组)和常规方法治疗组(对照组),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组治疗的基础上每日加服一次瑞舒伐他汀10mg,疗程8周,测定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血清总胆固醇(Total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和hs-CRP的水平。结果:治疗8周后,实验组患者的血清SBP、DBP、TC、LDL-C、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较对照组组更低(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辅助治疗能显著降低高血压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血压和血清血脂水平,并可减少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益于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探讨门诊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加个体化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门诊收治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258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9例。观察组使用健康教育和个体化治疗,而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对高血压病掌握情况,血压下降率,服药依从性,治疗后达标、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观察组对高血压病掌握情况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对高血压诊断(91.5%)、高血压病因(98.4%)、高血压症状(100.0%)、高血压并发症(92.2%)掌握情况明显比对照组要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服药依从性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血压下降率为81.4%,明显高于对照组4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达标率高达74.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未达标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5.6%和9-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5.1%和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不同高血压患者采用健康教育加个体化的治疗方法,对提高高血压的控制率和降低相应并发症的发生率有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孙移  别昕  黄祖奕  陈玮  龙昌顺  梁青俊 《生物磁学》2012,(28):5520-5522,5490
目的:探讨联用两种钙离子拮抗剂(calciumchannelblocker,CCB)治疗尿毒症合并难治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广东省湛江市廉江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0年10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72例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4例,A组和B组病分别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和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8周,C组联合应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和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8周,观察各组血压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C组病例治疗完成时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较A组和B组病例治疗前的血压明显降低,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联合应用两种CCB治疗尿毒症顽固性高血压,降压效果明显,且可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早期肾损害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94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晨峰组62例和非晨峰组32例,检测和比较两组的血肌酐和尿素氮、12小时尿微量蛋白、尿β2微球蛋白、空腹血糖、血脂等指标。结果:老年高血压患者晨峰组12小时尿微量蛋白、尿β2微球蛋白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P0.05);晨峰血压与12小时尿微量白蛋白(r=0.374)、尿β2微球蛋白(r=0.456)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与早期肾损害有关,治疗高血压的同时重视控制晨峰血压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