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部位胃癌(贲门癌与非贲门癌)组织中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 associated macrohags,TAMs)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方法标记TAMs(抗CD68抗体)和血管内皮细胞(抗CD34抗体),检测90例胃癌中(包括18例贲门癌与72例非贲门癌)TAMs、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density,MVD)的表达情况。结果:①TAMs与胃癌的部位、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呈显著正相关(P均〈0.05);②MVD与胃癌的部位和分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TAM可以促进胃癌的发展,这可能与TAM促进肿瘤的血管生成有关;TAM的表达可能是影响贲门癌与非贲门癌生物学行为差异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urvivin,P53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5例胃癌组织Survivin,P53,CD34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胃癌组织中Survivin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0.77%(46/65),P5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4.62%(42/65)。Survivin表达与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无关(P〉0.05);P53的阳性表达与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Survivin表达与P53的表达密切相关(r=0.413,P〈0.01)。Survivin阳性表达组织中的MVD值为103.04±15.06,阴性组为81.89±12.15,二者有显著差异(P〈0.01)。P53阳性表达胃癌组织中的MVD值为105.83±15.06,阴性组为81±12.71,二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Survivin和P53突变对凋亡的抑制的协同作用及其促进血管生成的作用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探讨兔VX2肺外周肿瘤超声造影特征与CD31和CD34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研究。方法:15只雌性新西兰白兔进行VX2 肺肿瘤模型,总共有30个VX2 癌植入15只兔子的肺中。通过高倍镜分析不同期VX2肿瘤的MVD。通过双重免疫荧光化学染色分析不同生长期VX2肿瘤Ki67和CD31阳性表达。分析肿瘤形态学组织病理学结果与微血管分布和CEUS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生长周期的进展,VX2肿瘤的MVD增大(P<0.05)。随着生长周期的进展,VX2肿瘤内Ki67和CD31的阳性表达率增加(P<0.05)。CEUS显示VX2 肿瘤在早期动脉期有明显的外周增强和短暂的内部增强。肺外周VX2 肿瘤中 PI和CD31 MVD值之间呈显著正相关性(r=0.734,P<0.05)。CD31 MVD和CD34 MVD之间呈负相关(r=-0.691,P<0.05)。PI和CD34 MVD值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性(r=-0.412,P>0.05)。结论:与CD34 MVD 相比,CD31 MVD 可以更有效地评估肿瘤血管生成。CEUS作为一种无创成像方法,可以有效评估兔周围型肺癌的肿瘤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Ang)在胃癌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生成和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4例胃癌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VEGF、Ang-1、Ang-2的表达,应用CD34抗体标记微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VEGF、Ang-2阳性表达率、MVD值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VEGF表达与肿瘤大小、侵袭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无关,其阳性组的Ang-2阳性表达率、MVD值明显高于阴性组,VEGF的表达与Ang-2、MVD呈正相关。胃癌组织Ang-2表达与肿瘤大小、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MVD呈正相关。胃癌Ang-1表达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ng-1的表达与肿瘤侵袭深度和MVD值呈负相关。结论胃癌中VEGF、Ang-2蛋白的过度表达以及Ang-1蛋白的低表达可能在肿瘤血管生成和肿瘤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韩伟  刘杨  齐蕾  单丽辉  柴翠翠  王立峰 《生物磁学》2011,(19):3767-3770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Tenascin蛋白、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Ki-67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70例胃癌组织和2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Tenascin、CD34和Ki-67的表达。结果:①正常胃黏膜上皮Tenascin阴性,胃癌中的Tenascin主要表达于肿瘤相关纤维母细胞的胞质中,且与胃癌的Lauren分型、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②胃癌中MVD和Ki-67-LI(标记指数)均高于正常胃黏膜(P〈0.001),且均与胃癌的临床分期、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Tenascin可抑制胃癌的演进,MVD及Ki-67可作为胃癌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联合检测胃癌组织Tenascin、MVD、Ki-67的表达情况,对于进一步了解胃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PTEN、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VEGF)基因表达及其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方法用RT-PCR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淋巴结转移组织中PTEN、VEGF mRNA和蛋白表达;用CD34检测肿瘤细胞微血管数。结果PTEN和VEGF mRNA表达阳性率在正常胃黏膜为76.5%与0.0%、胃癌组织为30.9%与69.1%、淋巴结转移组织23.6%与74.5%;PTEN和VEGF蛋白阳性率在正常胃黏膜为76.5%与0.0%、胃癌组织27.9%与82.4%、淋巴结转移组织16.3%与91.0%;胃癌组织中新生血管呈浸润生长,以淋巴结转移组织中明显。胃癌组织PTEN mRNA和蛋白低于正常胃黏膜(P〈0.01),VEGF高于正常胃黏膜(P〈0.01),PTEN与VEGF表达负相关(P〈0.05),VEGF表达与新生血管形成正相关(P〈0.05)。结论PTEN基因失活和VEGF的过表达与新生血管形成相关,可能是通过调节包括VEGF在内的血管生成因子而在血管形成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Snail mRNA及其蛋白、E-cadherin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探讨它们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96例手术切除胃癌标本,同时取80例癌旁组织作为对照。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snail蛋白、E-cadherin蛋白的表达;运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检测胃癌组织、癌旁组织中Snail mRNA的表达。结果(1)Snail蛋白在胃癌组织阳性率(83.3%)显著高于癌旁组织(41.25%)(P〈0.05);高、中分化组Snail蛋白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低分化组(P〈0.05);Snail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及低分化腺癌与黏液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Snail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2)胃癌组织中snail mR-NA的阳性率(76%)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0%)(P〈0.05);高、中分化组Snail mRNA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低分化组(P〈0.05);Snail mRNA的阳性表达率在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及低分化腺癌与黏液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Snail mRNA的表达与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无关(P〉0.05);(3)E-cadherin蛋白在胃癌组织阳性率(37.5%)显著低于癌旁组织(100%)(P〈0.05);高、中分化组E-cadherin蛋白阳性率显著高于低分化组(P〈0.05);E-cadherin蛋白阳性率在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及低分化腺癌与黏液癌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部位均无关(P〉0.05);(4)胃癌组织中snail mRNA和snail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594,P〈0.05);Snail蛋白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0.234,P〈0.05)。结论(1)E-cadher-in蛋白低表达与Snail蛋白高表达可能是胃黏膜恶性转变以及胃癌发生浸润转移的重要生物学标志;联合检测E-cadherin蛋白与Snail蛋白对预测胃癌浸润转移有重要意义。(2)Snail蛋白可能在转录水平上调控E-cadherin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D31和CD105在卵巢上皮性肿瘤及正常卵巢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卵巢肿瘤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并比较同为肿瘤血管内皮标记物的CD31和CDl05在标记微血管方面的差异。方法收集天津市肿瘤医院临床、病理和预后资料完整的恶性卵巢上皮性肿瘤组织标本76例,病例标本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D31和CD105所标记的MVD数值,MVD计数参照Weidner方法进行量化分析,实验同时取20例交界性卵巢上皮性肿瘤、10例良性卵巢上皮性肿瘤和10例宫颈癌手术中切除的正常卵巢组织作为对照。结果①CD31蛋白在卵巢上皮性肿瘤的微血管和大血管上均有较强表达,在正常卵巢组织血管中亦有表达,恶性卵巢肿瘤中的MVD-CD31值(5.484-_0.75)显著高于交界性卵巢肿瘤(2.24±0.61)、良性卵巢肿瘤(2.24土0.41)及正常卵巢组织(1.20±0.37)(P〈0.01);在卵巢癌中,MVD-CD31值仅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而与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腹水、有无远处转移无关(P〉0.05)。②CDl05蛋白在卵巢肿瘤微血管中有表达,在正常卵巢组织中呈微弱表达或无表达,恶性卵巢肿瘤中的MVD-CDl05值(4.07士2.11)显著高于交界性卵巢肿瘤(2.08土0.30)、良性卵巢肿瘤(1.92±1.15)及正常卵巢组织(O.68±0.39)(P〈0.05或P〈0.01);在卵巢癌中MV口CDl05值与组织学分级、有无腹水、有无远处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与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大小等因素无关(P〉0.05)。③恶性肿瘤组织中的MVD-CD31值显著高于MVD-CDl05值(P〈0.05)。结论在标染卵巢癌方面,CDl05比CD31有明显优越性,CDl05的表达与卵巢癌的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MVD-CDl05值的检测可更准确的确定肿瘤的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9.
赵丽敏  薄永青  郭莉  赵玲  赵腾  王晓红 《生物磁学》2011,(14):2677-2680
目的:测定NSCLC组织中kiss-1基因表达、MVD分布,探讨其临床意义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6例NSCLC组织中Kiss-1表达及MVD分布情况,分析其与NSCLC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相关性。结果:kiss-1在NSCLC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MVD在NSCLC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Kiss-1与NSCLC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有关(P〈0.05)。MVD与NSCLC分化程度、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有关(P〈0.05).Kiss-1阳性组MVD分布明显低于Kiss-1阴性表达组,二者呈负相关(P〈0.05,r=-0.363)。结论:Kiss-1及MVD在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二者存在相关性,联合检测可帮助预测NSCLC的侵袭、转移,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D(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 and-D,VEGF-C,VEGF-D)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以及其与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30例胃癌组织和30例正常胃组织中VEGF-C和VEGF-D蛋白的表达,检测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胃癌组织VEGF-C和VEGF-D表达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1),其中淋巴结转移组VEGF-C、VEGF-D的表达与淋巴结未转移组间差异显著(p<0.05).胃癌组织MVD值明显高于正常胃组织(p<0.01),淋巴结转移组MVD值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1).MVD与VEGF-C的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高度相关(r=0.735,p<0.05),与VEGF-D的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成正相关(r=0.623,p<0.05).结论:VEGF-C和VEGF-D的高表达与肿瘤微血管生成及淋巴道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胃癌患者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L型(Hp-L)感染和血管生成素(Ang)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84例胃癌和30例癌旁正常组织中Hp-L型感染,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ng-1、Ang-2蛋白表达水平,计数微血管密度(MVD),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胃癌组织中Hp-L型感染率、Ang-2阳性表达率、MVD值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胃癌中Hp-L型感染与肿瘤分化程度、侵袭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Ang-2表达、MVD呈正相关。胃癌组织中Ang-2表达与肿瘤大小、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MVD呈正相关。Ang-1在胃癌中表达略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Ang-1表达与侵袭深度和MVD呈负相关。结果 胃癌Hp-L型感染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其机制与Ang-2表达上调,Ang-2/Ang-1比例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6例非小细胞肺癌及20例癌旁肺组织中的NF-κBP65、VEGF的表达,并用抗CD34测定肿瘤血管的密度(MVD)。结果(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NF-κBP65、VEGF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9%(47/56)、69.6%(39/56),明显高于癌旁组织(P〈O.05);(2)NF-κBP65的表达在不同的TNM分期、淋巴结及胸腔积液、吸烟的分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的表达在淋巴结及胸膜转移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NF-κBP65、VEGF、MVD三者间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NF-κB、VEGF异常表达与NSCLC的发生、发展及肿瘤血管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陈旭伟  孙伟  崔世义 《生物磁学》2011,(12):2307-2309
目的:探讨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的表达和血管形成与浸润性乳腺癌侵袭性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80例浸润性乳腺癌、20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中uPA、PAI-1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微血管计数。结果:uPA和PAI-1在浸润性乳腺癌组的阳性表达显著高于良性肿瘤组,且其高表达率与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参数密切相关(P〈0.05);微血管计数在乳腺癌组和良性肿瘤组分别为30.87±7.64、20.28±8.72,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uPA与PAI-1在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uPA、PAI-1的高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的浸润、转移相关,uPA、PAI-1的高表达和MVD计数可作为评价浸润性乳腺癌侵袭性、评估预后和确定治疗方案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倪田根  祝秉东  周欣  王娜  曾峰  关泉林 《生物磁学》2011,(20):3871-3874
目的:探讨胃癌组织中烯醇化酶-α(enolase-α,ENOD、肿瘤型丙酮酸激酶(tumor M2pyruvatekinase,M2-PK)的表达、相互关系及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染色方法分别对55例胃癌组织和23例胃良性病变组织切片染色,观察胃癌组织和良性病变组织EN01、M2.PK的表达情况及分析两者临床病理关系。结果:胃癌组织中EN01阳性表达率为67.3%(37/55),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组30.4%(7/23)(P〈0.01),其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均显著相关(均P〈0.05)。M2-PK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8.2%(43/55),明显高于胃良性病变组织39.1%(9/23)(P〈0.01),其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均显著相关(均P〈0.05)。胃癌组织中EN01与M2-PK的表达呈正相关(r:=0.5729,P〈0.05)。结论:EN01和M2-PK的表达上调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关,联合检测两种蛋白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对临床判断胃癌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桂  喻明霞  范维  徐婷  陈浩 《生物磁学》2013,(30):5860-5863
目的:研究乳腺癌中细胞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67例原发乳腺癌组织中NF-κB和TNF-α的表达,检测NF-κB在癌旁正常组织、乳腺增生和乳腺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NF-κB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NF-κB与TNF-α的相关性。结果:1)NF-κB在癌旁正常组织、乳腺增生和乳腺癌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0%(3/15)、33.3%(5/15)、79.1%(53/67);2)NF-κB的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均无相关性(P〉0.05),与淋巴转移的有无及组织学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0.05);3)NF-κB的表达与TNF-α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乳腺癌中NF-κB的表达显著增加且与其淋巴转移的有无及肿瘤组织学分期有显著相关性,与TNF-α呈显著正相关,对乳腺癌良恶性判断、诊断、靶向治疗及预后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FOXP1蛋白在胃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胃癌患者病理参数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90例胃癌组织和相应癌旁正常组织中FOXP1的表达情况并进行评分,进一步统计分析FOXP1表达与胃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以及预后的关系。结果:FOXP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1);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在临床III期和IV期患者的胃癌组织中FOXP1的表达显著低于临床I期和II期的患者(P0.05);FOXP1在低分化胃癌中的表达显著低于高、中分化胃癌(P0.01);FOXP1表达阳性者术后总体生存率较表达阴性者高(P=0.145),中位生存期长。结论:FOXP1表达的减少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FOXP1在胃癌中可能扮演抑癌基因的角色,FOXP1可作为胃癌治疗的潜在靶点。  相似文献   

17.
康安定  方帆  邓亚平  高妮娜  胡国斌 《生物磁学》2013,(26):5087-5090,5118
目的:观察MAccl(metastasis.associatedincoloncancer-1)在结肠癌中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1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17例接受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MACCl在结肠癌及癌旁正常结肠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MACCl的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指标和生存期的相关性。结果:MACCl在结肠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选择高于癌旁正常结肠组织(P〈0.05)。MACCl的表达与肿瘤的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均显著相关(P〈0.05),MACCl阳性表达病例的肿瘤体积较MACCl阴性表达病例大,临床分期较MACCl阴性表达病例晚,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发生率较MACCl阴性表达者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CCl阳性表达病例的生存率和生存期均较MACCl阴性表达病例显著降低和缩短(P=0.01)。结论:MACCl的表达上调与结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能作为评估结肠癌患者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