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蜜环菌生物种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从大兴安岭和长白山采集到30号蜜环菌标本,选其中有代表性的10个号的担子果获得单孢株。交配试验表明每一担子果都具有双因子异宗配合系。不同子实体交配型之间交配结果表明,在大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蜜环菌目前至少存在5个生物种,分别称为生物种A、B、C、D和E。将这5个生物种的单孢菌种与欧洲5个蜜环菌生物种的单孢菌株进行配合,生物种B与欧洲A.gallica,生物种E与欧洲A.ostoyae亲和交配,因此将 相似文献
2.
3.
蜜环菌属Armillaria真菌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的担子菌,既是引起森林病害的重要病原菌,也是天麻和猪苓生长的必须共生真菌,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本文对我国鄂西天麻主产区即神农架林区、大老岭自然保护区、宜昌市所属的夷陵区和五峰县、恩施自治州等地进行了系统的调查采样,共获得45份蜜环菌子实体样本及其二倍体菌株,其中通过孢子印分离获得约320个单孢菌株。在此基础上,采用IGS、ITS和elongation factor-1 alpha(EF1-α)分子标记对45份二倍体菌株进行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对有单孢株的样本采用遗传互交不育性实验进行生物种鉴定。结果表明,鄂西地区的蜜环菌分为4个clade,共有6个不同的蜜环菌生物种,分别为CBS J,CBS L,CBS N,CBS O,CBS F和Armillaria mellea,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其中,24个样本鉴定为CBS L,是鄂西地区的优势种;9个样本鉴定为CBS J;9个样本鉴定为CBS N;另有3个样本分别鉴定为CBS O,CBS F和Armillaria mellea。其中CBS L、CBS N、CBS O首次在湖北地区报道,扩大了这3个生物种的分布范围。本研究为了解鄂西地区蜜环菌的资源情况提供基础数据,对天麻生产蜜环菌菌种选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对采自北京东灵山地区、黑龙江带岭地区、以及帽儿山地区不同寄主上的15个蜜环菌子实体进行了极性测试和生物种测定。配对培养结果表明15个子实体中共存在着四个生物种,分别命名为ChBSI、ChBSI、ChBSⅢ和ChBSⅣ。除生物种ChBSⅢ的极性不清楚外,其它生物种都是四极性异宗配合的真菌。东灵山菌株中的两个生物种是ChBSⅡ和ChBSⅣ,带岭菌株中的两个生物种是ChBSI和ChBSⅢ,帽儿山菌株是生物种ChBSⅠ。经过中国生物种与欧洲生物种的配对培养,发现生物种ChBSⅣ与Armilariagalica融合。 相似文献
5.
中国蜜环菌生物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以中国蜜环菌生物种B.生物种E分别与欧洲种A.gallica和A.ostoyae交配,用AP-PCR技术分析了中国五个生物种及欧洲2个种的代表菌株的系统发育关系。根据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将其分为4个群:生物种B与A.gallica,A与C,D与E,A.ostoyae单独为一群。这与交配试验及RAPD图谱直观分析的结果一致,最小支撑树也支持将中国生物种B鉴定为A.gallica。证明RAPD是研究蜜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 (vahl: Fr.) Kummer)生物种B.生物种E分别与欧洲种A. gallica 和A. ostoyae交配,用AP—PCR技术分析了中国五个生物种及欧洲2个种的代表菌株的系统发育关系。根据系统聚类分析的结果,将其分为4个群:生物种B与A.Gallia, A与C,D与E,A. ostoyae 单独为一群。这与交配试验及RAPD图谱直观分析的结果一致,最小支撑树也支持将中国生物种B鉴定为A.Gallica。证明RAPD是研究蜜环菌生物种的进化关系的有用手段。 相似文献
7.
中国蜜环菌生物种与北美种的交配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将中国三个未知蜜环菌生物种A、C、D的38个代表菌株与北美蜜环菌A.sinapina、A.calveescens、A.nabsnona、A.gemina、A.ostoyae、NABSX等六个种的22个代表菌株进行了配对试验,结果表明中国生物种A与北美种A.sinapina互交可育,属于同一种。中国生物种C与任一北美种都互交不育不存在部分可育现象,为亚洲特有种,中国生物种D与欧美的A.ostoyae 相似文献
8.
中国蜜环菌和新生物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调查研究蜜环菌生物种的过程中,先后在东北、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发现了四个新的中国蜜环菌的生物种,CBS F、CBS G、CBS H和CBS I。研究表明,CBS G属于典型的同宗配合种,其余三个为异宗配合。CBS H与CBS C之间存在部分互交可育,比例高达17.8%,在同一个国家的两个种之间出现如此高的互交可育比例还是首次报道。上述三个生物种同欧美的已知蜜环菌种均互交不育,为亚洲特有种。CB 相似文献
9.
中国蜜环菌生物种与北美种的交配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将中国三个未知蜜环菌生物种A、C、D的38个代表菌株与北美蜜环菌A.sinopina、A.calvescens、A.nabsnona、A.gemina、A.ostoyae、NABSX等六个种的22个代表菌株进行了配对试验,结果表明中国生物种A与北美种A.sinopina互交可育,属于同一种。中国生物种C与任一北美种都互交不育,不存在部分可育现象,为亚洲特有种。中国生物种D与欧美的A.ostoyae的两个菌株互交可育,实验证实该种另外四个欧美菌株已经失去交配能力,因此确认中国生物种D与A.ostoyae属于同种。 相似文献
10.
蜜环菌属Armillaria真菌是长白山地区代表性野生菌,具有重要的食药用价值。本研究采用样方调查和随机踏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地区蜜环菌属物种展开资源调查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长白山地区蜜环菌有5种,即北方蜜环菌Armillaira borealis、法国蜜环菌A. gallica、黄小蜜环菌A. cepistipes、芥黄蜜环菌A. sinapina以及Armillaira sp.,其中北方蜜环菌为吉林省新记录种,法国蜜环菌为该地区的优势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在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3种林型中,针阔混交林中蜜环菌属α多样性指数相对较高,说明针阔混交林的物种丰富度最高。本研究为蜜环菌属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1.
密环菌激发子诱导猪苓细胞产生活性氧及其相关酶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蜜环菌激发子处理猪苓细胞后活性氧及产生及相关酶的变化。结果表明:蜜环菌激发子分别处理猪铃菌丝和菌核后,都能引起活性氧迸发,且出现两个迸发高峰,高峰期分别在加入激发子后约10min和90min。与此同时,猪铃菌丝酶活性也发生相应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下降,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没有变化,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出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13.
14.
The hyphae of Armillaria mellea Fr. invade the large ceils of Gastrodia elata BI. Through the wall pits of cortical cells. During early stage the plasmalemma of large cell invaginates and the cell wall forms papillary thickenings to restrain the hyphae from invading. When a hypha enters a large cell, it is encircled tightly by the invaginated plasmalemma which is surrounded by a large number of vesicles coated by a unit membrane. As these vesicles fusing with their membranes to the plasmalemma and discharging their contents into the space around the hypha, the space lined by the invaginated plasmalemma enlarges gradually and becomes a digestive vacuole in which a hypha is completely digested. Reaction product form acid phosphatase activities in the vesicles and digestive vacuoles testifies that the vesicles and digestive vacuoles are identical wi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lysosomes of plant lysosomal system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蜜环菌的新生物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调查研究蜜环菌生物种的过程中,先后在东北、华北、华中和西南地区,发现了四个新的中国蜜环菌生物种,CBS F、CBS G、CBS H和CBS I。研究表明,CBS G属于典型的同宗配合种,其余三个为异宗配合。CBS H与CBS C之间存在部分互交可育,比例高达17.8%,在同一个国家的两个种之间出现如此高的互交可育比例还是首次报道。上述三个生物种同欧美的已知蜜环菌种均互交不育,为亚洲特有种。CBS I为无菌环的假蜜环菌A.tabescens (Scop. ) Emel,它与欧洲的假蜜环菌互交可育,属于同种。但同中国其它各生物种互交不育。同时讨论了蜜环菌生物种的群体观点。 相似文献
17.
蜜环菌菌索多糖的免疫增强作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研究了野生蜜环菌菌索多糖(polysaccharide from the rhizomorph of Armillaria mellea,AMP)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小鼠分别灌胃(ig)剂量为100、200、300mg/kg·d的AMP均能增加小鼠体重、改变免疫器官重量、抵抗环磷酰胺(CY)对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的影响.实验显示灌胃AMP能提高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强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促进溶血素的生成.上述结果表明AMP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8.
Ways nutrient-uptake of sclerotia of Grifola umbellata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G. umbellata and Armillaria mellea were studied. At the primary stage of sclerotia of G. umbellate infected by A. mellea, the hyphae of G. umbellata could obtain nutrients by invading the one- to three-layer-cells of A. mellea cortex which existed in the sclerotia of G. umbellata, ar late stage of A. mellea infection, the nutrient source of sclerotia of G. umbellata mainly depended on its hyphae, adhering on the intercellular space of A. mellea, to suck the metabolic products of A. mellea. After being nourished the hyphae of sclerotia of G. umbellata outside of the rhizomorph of A. mellea began to reproduce, as their nuclear divisions were well observed.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 mutual assimilation between G. umbellata and A. meIlea could be defined as a form of special Symbiotic relation. 相似文献
19.
天麻大型细胞消化蜜环菌过程中溶酶体小泡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蜜环菌(Armillaria mellea Fr.)菌丝由天麻(Gastrodia elata Bl.)皮层细胞经纹孔侵入大型细胞。初期大型细胞的原生质膜凹陷,同时细胞壁产生乳突状加厚阻止菌丝侵入。当菌丝侵入大型细胞以后,凹陷的质膜将菌丝紧密包围,大量由单位膜围成的小泡聚集在其周围。随后这些小泡的膜与质膜融合并将其内含物释放到菌丝周围的空间中,凹陷质膜逐渐膨大成为一个包围菌丝的消化泡。小泡和消化泡中均具酸性磷酸酶活性反应产物,证实其分别相当于植物溶酶体系统中的初级和次级溶酶体。菌丝在消化泡中被彻底消化。 相似文献
20.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徽镜对蜜环菌索的发育及其结构分化进行了较系统研究。菌索的顶端有保持细胞不断分裂的分生组织区。由此衍生的菌丝细胞组成菌索的初生结构,包括分化不明显的表皮、皮层及初生髓;初生髓细胞体积大,核同步分裂产生多核体细胞,以一个或几个核为单位在爵体细胞中分化出细长的菌丝后,可以出芽方式自母体细胞中伸出,并且一开始就有薄壁与厚壁之分,同一母体细胞中可同时产生这两类菌丝。发育后期母体细胞破裂形成菌索的髓,两类疏松菌丝分布在其中。观察了成熟菌索的结构和侧枝的形成过程。菌索侧枝起源于皮层细胞,该细胞横向分裂首先形成分枝原基,之后突破菌索壳而分化出新的菌索顶端。讨论了蜜环菌索在不同寄主中的侵染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