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切片脱蜡,入100%酒精.2)以俄西印——新复红(orcinol-new fuchsin)液于37℃染15分钟。染液配法为:新复红(new fuchsin)(C.I.,No.678)2克俄西印(orcinol)4克蒸馏水 200毫升上液煮佛5分钟,加37.2%三氯化铁溶液(ferricchloride)25毫升,再煮5分钟,待凉,过滤,其沉淀收集于滤约上,并须洗净晾干,将沉淀溶于95%酒精100  相似文献   

2.
3.
4.
缺硼土壤使用硼肥,可显著提高红三叶草地上部植株蛋白氮和非蛋白氮以及根中非蛋白氮含量;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和水解氨基酸也因种类不同而对硼的反应有较大差异;施硼还能促进结瘤、固氮和萌发种子中蛋白酶、肽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来,我们在原已明确诊断的胃部疾病超声诊断经验的基础上,开展了非选择性消化不良病人的胃部超声检查。现将超声诊断与临床最后诊断符合的1,084例作一报导。一、资料:本组消化不良病人是指患有中上腹不适或疼痛。伴或不伴有食欲减退、有或无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而非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期;病人或医生发现中上腹肿块,曾或未作过其他检查而当时诊断尚未明确;症状持续性或间歇性而经时至少两周以上。对那些有明显黄疸、急腹痛及已确诊为非胃部疾病的病人,均未包括在内。所有这些病例均先经超声检查,后再作必要的其他检查(X线、胃镜、CT或手术病理等)和临床治疗观察等方法获得临床确诊并与超声诊断符合者。 1,084例中,男440例,女644例,年龄最小12岁,最大91岁,平均年龄48.17岁。年龄和性别分布见表1。  相似文献   

6.
双斑恩蚜小蜂和桨角蚜小蜂是华南地区烟粉虱的两种优势种寄生蜂。本文研究了两种寄生蜂对不同龄期烟粉虱寄主的产卵选择特性。结果表明:两种寄生蜂均可寄生烟粉虱的1~4龄若虫。当只有1个龄期的烟粉虱若虫存在时,双斑恩蚜小蜂更多地寄生3龄和4龄若虫,较少寄生1龄和2龄若虫;而桨角蚜小蜂则更多地寄生3龄和2龄若虫,较少寄生1龄和4龄若虫。在4个龄期若虫同时存在时,双斑恩蚜小蜂会明显增加对3龄和4龄若虫的产卵寄生,降低对1龄和2龄若虫的寄生;而桨角蚜小蜂则增加对2龄和3龄若虫的寄生,减少对1龄和4龄若虫的寄生。寄主植物的差异不影响这二种蚜小蜂对各龄期烟粉虱若虫的产卵选择倾向。结果提示,烟粉虱若虫3龄和4龄是双斑恩蚜小蜂最适宜的寄主,而桨角蚜小蜂最适宜的寄主是烟粉虱2龄和3龄若虫。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新蚤属已知有18个种和亚种,其中有12种和亚种属于多毛组,6种属于斯氏组。著者等今整理了从云南、贵州、福建和陕西四省所得到的斯氏组新蚤,除尊新蚤和异种新蚤未获得以外共记述了10种和亚种。其中无规新蚤和福建新蚤为已知种,不同新蚤为我国新记录,均作了补充记述。另外还发现了斯氏新蚤的雌性。本种系Rothschild 氏于1915年根据采自尼泊尔-锡金边境的一只雄蚤而记述。至1932年Jordan氏根据从四川得到的标本记述了雌性形态。本文根据从云南获得的雌雄性标本,重新记述了雌性形态,并由于早先文献中证据的不足和结论的可疑提出Jordan氏1932年记述的雌蚤并非本种,可能是其他种新蚤的雌性。 本文记述了两个斯氏组的新种:1)相关新蚤新种,采自云南中甸 Apodemus agrarius;2)二毫新蚤新种,采自云南中甸 A.agrarius(?E.proditor)。另外,对特新蚤进行了种下分类,提出特新蚤乃一多型物种,根据其种群特征将所得标本分别订为三个地理亚种:(1)云南大理的为特特新蚤;贵阳的为贵阳特新蚤;福建的为闽北特新蚤。 最后编制了我国斯氏组新蚤12个种和亚种的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8.
使用杂鳞库蚊复组COI部分序列和ITS序列构建分子发育树,并基于COI序列计算该复组种内和种间的Kimura-two-Parameter(K2P)距离,探讨环带库蚊的分类地位和杂鳞库蚊复组内各亲缘种的系统发育关系。环带库蚊和杂鳞库蚊的种间K2P距离为0.24%-0.72%,支持"环带库蚊是杂鳞库蚊的同物异名"这一观点;杂鳞库蚊(环带库蚊)和伪杂鳞库蚊、三带喙库蚊的种间K2P距离为4.41%-9.68%,同时分子系统树显示各个种分别聚类,互为姐妹群,再次证明三者互为独立的种;环带库蚊和杂鳞库蚊聚类的分支最接近树的端部,三带喙库蚊分支最接近树的基部,提示三带喙库蚊最早发生分化,而杂鳞库蚊(环带库蚊)最晚发生分化;采集自日本的三带喙库蚊种内K2P距离为0.48%-2.68%,而它们与采集自中国、印度的该种K2P距离为4.17%-6.76%,日本产三带喙库蚊聚集成一支,并与中印产地的聚类分支互为姐妹群,这些结果提示日本的三带喙库蚊有种下,甚至种级分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百合西圆尾蚜是一种广泛分布的蚜虫。2021年3月,在北京的淡黄鸢尾和香根鸢尾上发现了一种蚜虫,依据形态特征和分子条形码信息,鉴定为百合西圆尾蚜。本文记述了百合西圆尾蚜无翅孤雌蚜、有翅孤雌蚜的形态特征、野外鉴别特征,并列出了其分布及寄主植物(大类),附有彩色生态照片。由于它是鸢尾属、郁金香属和百合属的害虫,具有扩散的可能性,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1964年J.Holub建立马尾杉属Phlegmariurus(Herter)Holub之后,植物学界有各种不同的反映。 本文在研究中国种类基础上将这个属看作不同于石杉属Huperzia Bernh.的独立的属,其特殊性尤表现 在附生习性和热带分布两方面。本文将该属中国种类划分为三个组,列出其分组检索表。对其中新组 拟石杉组Sect. Huperzioides(sect. nov.)作了分类学研究,共记载了该组植物13种,内含4个新组合: Ph.petiolatus(Clarke)H.S.Kung et L. B.Zhang,Ph.cryptomerianus (Maxim.)Ching,Ph.ovatifolius (Ching)W. M. Chu, Ph. nylamensis (Ching et S. K. Wu)H. S. Kung et L. B. Zhang; 7个新异名: Hu- perzia formoana Holub [ = Ph. taiwanensis Ching], H. austrosinica Ching [ = Ph. petiolatus ], Lycopodi- um minchegense Ching [ = Ph. mincheensis Ching ], Ph. mincheensis var. angustifolius C. Y. Ma [ = Ph. mincheensis ], Ph. longyangensis C. Y. Ma [ = Ph. fordii ], Ph. nanus C. Y. Ma [ = Ph. fordii ], Ph. yangdongensis Ching et C. F. Zhang [ = Ph. fordii ]; 以及1个中国分布新记录种: Ph. hamiltonii。  相似文献   

11.
Ripley's指数的一个新变形——G(d)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对Ripley's指数的物理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变形--G(d)指数.原始Ripley's指数K(d)是一个半径为d(d为尺度)的圆的面积估计量,是有量纲的,且K(d)随着d的增大迅速增大,应用起来不太方便.Ripley's指数的变形L(d)将K(d)换算成d的估计量,再减去d,使得L(d)在随机分布的假定下有数学期望0,这使得L(d)的应用比K(d)要方便.但L(d)还是一个具有长度单位的量,其上下包迹线呈明显的喇叭形状,对于应用还不是十分方便.提出的G(d)指数是一个比值,无量纲,数学期望也是0.文章给出了4个例子,这些例子说明,它保持了L(d)指数区分分布类型的能力,同时具有稳定这个良好特性,到了一定尺度以后,上下包迹线趋向常数.进一步分析得知,这些常数与单位面积的个体密度相关,呈对数关系,其相关系数r2达到0.9左右.这样在实际应用中,包迹线只要模拟到稳定点即可,余下部分可通过回归公式计算,从而节省计算工作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用我国分布既广又常见的两栖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gargavizans)为实验材料,用活体给药,离体外周血培养的方法,以SCE为指标,测试两种已知阳性药物——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和甲基磺酸甲酯(MMS)的诱变性。实验证明,这两种药物的剂量为15毫克/公斤体重时,无论雌性和雄性动物的SCE和对照组都显著差异,对照组:♀8.3±0.55,♂8.6±0.62;环磷酰胺:♀13.67±0.86,♂11.47±0.60;甲基磺酸甲酯:♀11.87±0.74,♂10.9±0.62。 在这基础上我们又对在不同环境中生活的中华大蟾蜍进行了实际的检测,观察其淋巴细胞的SCE变化,结果如下:庐山样本的SCE最低,♀为7.7±0.23;♂为7.6±0.30。黄山、复旦大学校园样本的SCE略高于庐山的样本,但统计学上是不显著的。而来自某工厂污水厂和氧化塘样本的SCE,♀性分别为11.78±0.27和13.9±0.33;♂性分别为11.23±0.27和12.71±0.24,这些结果与庐山、黄山、复旦大学校园所得结果比较,统计学上差异显著。因此我们认为中华大蟾蜍淋巴细胞SCE可作为一个灵敏可靠的遗传毒理学新的测试系统。  相似文献   

13.
L.LIU 《古生物学报》1964,(2):321-325
本文所讨论的材料是笔者之一(韩乃仁)于1961年夏在江西玉山李家棚附近的下奥陶统宁国页岩组中采得的(野外号码:F61001),代表一个新属新种,兹取名为“分离玉山笔石”(Yushanograptus separatus gen.et sp.nov.)。玉山笔石的特点是两个原始枝(横索)很长,分枝方式属于稜笔石式(穆恩之,1953,1956)。其尚未分枝的幼年时期,和一些纤细的对笔石,如Didymograptus gracilis T(?)rn-quist,D.congnatus Harris et Thomas 等,非常相似,每一原始枝在生长了11—12个胞管之后才开始正分枝,连续到六级以上。这种原始枝特长的特征,与联笔石(Zygograptus)相似,但分枝的形式不同。联笔石的分枝为枝笔石式,而我们的新属的分枝则为左右相间  相似文献   

14.
在感染性疾病的范畴内,目前急需一个能有效地、精确地和综合性地研究微生物感染的结构性和功能性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 ( 感染组学 ) 的全面方法. 新的方法 ( 如 DNA 和蛋白质微阵列 ) 和传统方法 ( 如分子克隆、 PCR 、基因敲除,加进 (knockin) 和反义术等 ) 的结合将有助于克服今天的困难. 在感染时,微生物及其宿主的全部表型改变 ( 感染组 ) 均由微生物病原体及其宿主的基因组所编码,并在特异的微生物 - 宿主相互作用时的某些环境条件下表达. 微生物及其宿主的全部药物反应 ( 药理组 ) 可用基因组或蛋白质组的方法检出. 分析基因型和表型或表达形式的全基因组方法将最终导致对微生物的发病机理、感染性疾病的快速诊断和控制感染的新策略的全面研究. 感染性疾病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全面地和综合性地应用感染组学,来了解微生物病原体及其宿主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用“TTC”法(红四氮唑)测定小麦根和花粉的活力及其应用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在农业生产和科学试验中,常常会碰到需要测定植物种子、根以及花粉的生活力的问题。关于种子生活力的测定已有不少报导,但关于植物的根、花粉的生活力的测定及其应用却报导不多。现以“TTC”法测定冬小麦的根和花粉生活力为例,对它的测定方法和应用作一初浅介绍。“TTC”:(2.3.5-Triphenyl Tetrazolium Chloride)即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又  相似文献   

16.
<正> 缨小蜂Anagrus spp.是飞虱卵期主要的寄生性天敌。我们在稻田已发现寄生于飞虱卵的缨小蜂五种,其中稻虱缨小蜂、拟稻虱缨小蜂和长管稻虱缨小蜂的群体数量较大,对稻田飞虱所起控制效用较为显著。在对这三种缨小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过程中,我们初步观察不同缨小蜂种类,对于不同飞虱种类所表现寄生行为的选择性。本文主要报道这方面的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17.
复殖吸虫是体内寄生的扁形动物,很多寄生虫学者常把体内寄生作为区分复殖吸虫目与单殖吸虫目的特征之一。但在复殖吸虫目中,亦有少数例外营体外寄生的。目前世界上发现的体外寄生复殖吸虫有三个科(Yamaguti,1971):横形科(Transversotrematidae Yamaguti,1954)、连肠科(Syncoeliidae Odhner,1929)和囊双科(Didymozoidae Poche,1907)。除囊双科外,余二科仅包括少数种类。囊双科和连肠科吸虫主要寄生在海水鱼类的鳃部  相似文献   

18.
采用80%丙酮提取石油醚萃取部位,利用凝胶、MCI及Toyopearl Butyl-650C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0个酚酸类及相关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为水杨酸(1)、对羟基苯甲酸(2)、2,5-二羟基苯甲酸(3)、3,4-二羟基苯甲酸(4)、反-对香豆酸(5)、顺-对香豆酸(6)、咖啡酸(7)、咖啡酸甲酯(8)、没食子酸(9)、没食子酸甲酯(10)。其中化合物1~8、10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红背山麻杆(Alchornea trewioides)为山麻杆属植物,作为传统的中药被用来减轻疾病和身体不适,但它的药效物质基础尚未完全清楚。为了全面掌握红背山麻杆药效物质基础,采用80%丙酮对其新鲜叶进行提取,并利用MCI gel CHP 20P、Sephadex LH-20等色谱柱进行分离共得到9个化合物。这些化合物的结构经氢谱与碳谱比较分析鉴定为鞣花酸(1)、3-O-甲基没食子酸(2)、decarboxyellagic acid(3)、1-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4)、1,6-二-O-没食子酰基-β-D-葡萄糖(5)、柯里拉京(6)、叶下珠鞣质D(7)、furosonin(8)、老鹳草素(9)。其中化合物2~9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采用80%丙酮提取物的水萃取部位,利用凝胶、MCI、反相碳18、及 Toyopearl Butyl-650C 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得到7个黄酮和3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为槲皮素(1)、槲皮苷(2)、异懈皮苷(3)、芦丁(4)、异牡荆素(5)、牡荆素(6)、木犀草素-7-O-α-L-鼠李糖(1→6)-β-D-葡萄糖苷(7)、2-phenethylβ-D-glucoside(8)、icariside D1(9)、2-苯乙基-D-芸香甙(10)。其中化合物1-3、5-6、8-10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