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明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 Pic幼虫取食与生长发育关系,在室内人工气候箱内,恒温条件下,采用杯养法,对扁角豆芫菁幼虫的取食习性进行试验观察。结果表明:1龄幼虫寻食期长短与蝗虫卵块埋藏深度有关,与蝗卵量多少无关。幼虫取食多少与羽化后成虫个体大小、体重有明显的关系,取食1/2块蝗卵的幼虫提前入土化蛹,继续发育为成虫,但成虫体形瘦小;而取食1块蝗卵的幼虫正常发育,成虫体形肥大。幼虫无再取食习性。建议在扁角豆芫菁饲养中,供给卵量为1块完整的蝗卵,鲜重约为0.6 g最合适。  相似文献   

2.
宽纹豆芫菁Epicauta watwerhousei属鞘翅目,芫菁科,豆芫菁属,是豆类作物及蔬菜的食叶害虫。豆芫菁属昆虫的成虫分泌的斑蝥素,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已记载有起泡、利尿、壮阳等作用,近年来在中国医学上亦用于治疗某些癌症。 摄影买国庆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3.
寄生物和寄主的发育关联研究已有很多报道,而人们对捕食者与猎物的同步发育关系却知之甚少。本文研究了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及其猎物棉蝗Chondracris rosea rosea在18℃、22℃、25%、28℃、31℃和34℃恒温下的发育特性及发育同步性。大斑芫菁幼虫(除5龄外)发育起点温度均低于10℃,而棉蝗每个阶段的发育起点温度都高于10℃。大斑芫菁5龄幼虫的有效积温为440.53日度,低于棉蝗卵的462.96日度,并且大斑芫菁1~4龄幼虫的有效积温均少于1—4龄蝗蝻。大斑芫菁成虫出现、卵孵化和幼虫滞育解除日期与棉蝗产卵和卵孵化日期,显示大斑芫菁的发育和棉蝗的发育具有季节同步性,而且大斑芫菁的滞育同步化了大斑芫菁和棉蝗的发育。  相似文献   

4.
细纹豆芫菁和大斑芫菁的性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细纹豆芫菁EpicautamannerheimiM kl和大斑芫菁MylabrisphalerataPallas的求偶和交配过程进行了描述。列举了芫菁亚科 5族 1 3属 3 4种芫菁的性行为 ,并讨论了雄成虫在形态构造上对求偶和交配行为的适应性行为。  相似文献   

5.
豆芫菁(Epicauta gorhami Marseul)属鞘翅目芫菁科,是我国南方各省发生普遍的害虫,在四川有的地方称此虫为鸡公虫或苋菜虫(因为害苋菜),其成虫主要食害大豆、豇豆、菜豆等豆科作物叶片和花瓣,据报导尚可为害甜菜、雍莱、甘薯、棉、茄、桑、稻、麻等作物,但未见报导为害榿木(Alnus cremastogyne Burk)。作者于1959年6月上旬在四川简阳曾在红塔耕区节约大队的沟边上发现大量的豆芫菁成虫,群集于榿木上为害叶片,受害榿木倾食一光,呈现枯黄,当时曾对此  相似文献   

6.
中华豆芫菁的室内人工养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内人工养殖中华豆芫菁Epicauta chinensis Laporte的结果表明:成虫喜食苜蓿、大豆叶,也取食甜菜和马铃薯的叶;最适宜的投食方式是将植物插入盛水的瓶内;幼虫喜食东亚飞蝗卵块,尤其是顶端微露于土表的卵块最易被中华豆芫菁1龄幼虫找到并取食。不同温度、土壤含水量对中华豆芫菁卵的发育速率及孵化率均有明显影响。卵的发育速率和孵化率随温度升高呈偏锋曲线变化,孵化率则随土壤含水量增加呈直线上升。温度为32℃、土壤含水量11%的处理最有利于卵的生长发育,在该条件下,卵的发育速率为0.045455,孵化率达到99.0%。从试验结果计算出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9.3℃,卵期有效积温为108.1日度。成虫适宜饲养密度为15~30头/m^3,幼虫在每杯中只养1头。  相似文献   

7.
中国豆芫菁属记述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谭娟杰 《昆虫学报》1958,(2):152-167
豆芫菁属Epicauta Redtb.是芫菁科Meloidae的一个大属,种类很多,经济价值极其复杂。许多种类是我国农作物的重要害虫,特别是豆类,例如E.chinensis、E.hirticornis、E.gorhami、E.obscurocephala、E.interrupta等等,在我国不同地区,为害豆科植物,造成很大损失;其中若干种类,同时更为害黄麻、马铃薯、花生、甜菜等作物。某些种类的幼虫寄生在蜂巢内,对养蜂业有害;但亦有一部分幼期寄生在蝗虫卵块内,取食蝗卵,对于抑制蝗虫的发生,起着一定的有益作用。在药用方面,芫菁科昆虫能产生芫菁素,在医药上有起泡及利尿等作用,很久以来,我国及西方医学上即予利用,本草纲目上所载的葛上亭长,即系本属昆虫。  相似文献   

8.
9.
通过对中国芫菁科5族11属19种(亚种)后翅翅脉、翅关节和翅基部综合特征的比较形态学研究,归纳了族级特征,并用Hennig 86(1.5)软件对其后翅综合特征进行支序分析得出它们之间初步的进化关系,即栉芫菁族Nemognathini+(齿角芫菁族Cerocomini+(豆芫菁族Epicautini+(绿芫菁族Lyttini+斑芫菁族Mylabrini)))。  相似文献   

10.
短翅豆芫菁室内人工养殖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钦忠  周建威 《四川动物》2005,24(4):542-545
室内人工养殖短翅豆芫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食物、温度、土壤含水量、光照等对短翅豆芫菁存活期有不同的影响.在温度为17.5~25.0℃、土壤含水量为10%时短翅豆芫菁存活期最长;充分的光照及空气流通有利于短翅豆芫菁的生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扁角豆芫菁Epicauta impressicornis主要触角感器的形态特征,为进一步开展扁角豆芫菁生物学和行为机制研究提供基础参考,也为今后的触角感受器电生理研究提供前提条件。【方法】对扁角豆芫菁E. impressicornis雌雄成虫触角感器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并对雌雄成虫触角感器数量、分布及其差异进行了统计和比较分析。【结果】结果表明,其雌雄成虫触角感器存在性二型现象,二者的感器类型、数量及分布既有共性又存在明显差异。雌雄成虫触角共有的感器分为7种,即2种刺形感器(CH1和CH2),2种锥形感器(SB1和SB2),1种Böhm氏鬃毛(BB),1种耳形感器(SA)和1种钟形感器(CA);雄虫触角特有的感器类型包括1种刺形感器(CH3)和1种锥形感器(SB3),而雌性触角特有的感器类型包含2种锥形感器(SB4和SB5)和1种凹槽钉形感器(GP)。【结论】扁角豆芫菁成虫触角感受器类型丰富多样。根据触角感受器的形态、分布以及与之前报道结果的比较分析,推测其功能可能为信息素感器(CH1)、化学感器(CH2和GP)、嗅觉受体(CH3, SB1-SB5, SA和CA)、机械感器(BB)和温度感器(GP和CA)。  相似文献   

12.
记述云南豆芫菁属1新种,即缘毛豆芫菁,新种Epicauta seriata sp.nov.;编制了凹跗豆芫菁组Epicauta interrupta group已知种检索表;并对钩刺豆芫菁E.curvispina Kaszab和墨江豆芫菁E.mojiangensis Tan雌性进行了补充描述。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3.
记述云南豆芫菁属1新种,即缘毛豆芫菁,新种Epicauta seriata sp.nov.;编制了凹跗豆芫菁组Epicauta interrupta group已知种检索表;并对钩刺豆芫菁E.curvispina Kaszab和墨江豆芫菁E.mojiangensis Tan雌性进行了补充描述.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4.
芫菁科昆虫体内斑蝥素的气相色谱法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分别采用酸水解法和直接浸提法处理不同种芫菁样品、短翅豆芫菁Epicauta aptera Kaszab的卵和大斑芫菁Mylabris phalerata Pallas的不同虫体部位,后用气相色谱仪测定斑蝥素含量。结果表明:用酸水解法处理后的芫菁体内斑蝥素含量较之用直接浸提法处理后有显著提高,增高幅度在1~9倍之间,其中以豆芫菁属Epicauta昆虫的增高幅度最大,一般在7倍以上,而斑芫菁属Mylabris的斑蝥素含量增幅不高,芫菁卵中斑蝥素含量变化不显著;斑蝥素主要富集于大斑芫菁的腹部。  相似文献   

15.
杨兆芬 《昆虫学报》1991,34(2):166-172
在美国密苏里哥伦比亚州立石桥公园一枝黄花(Solidago sp.)植物样地内,采集研究美国豆芫菁(Epicauta pennsylvanica)并测量其三项计量指标.统计结果表明,无论交配与否,同性别个体的头宽,第一触角节宽部与自身的干体重呈正相关(p<0.05).配对的雌、雄之间在身体干重、头宽和第一触角节宽间均无明显的相关性(p>0.05).室内的交配时间与雌、雄干重无明显相关性(p>0.05).因此,虽可能存在雄虫的单向性选择性,美国豆芫菁应属于随机交配型.作者不同意D.K.Mclain认为美国豆芫菁为选型交配的观点,并从种的生物学特性方面提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芫菁科不同种类成虫体内斑蝥素的含量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芫菁体内含有斑蝥素,是一种重要的药用昆虫。近年来我国对斑蝥素的临床应用研究表明:斑蝥素及其衍生物对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显著。为了摸清我国芫菁科昆虫的自然资源和虫体内斑蝥素的含量,作者调查了不同地区、不同寄主植物上芫菁科昆虫的种类分布,并利用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了不同性别以及交尾高峰前后的芫菁成虫体内斑蝥素的含量。发现雄性成虫体内斑蝥素的含量均高于雌性成虫。交配高峰后的芫菁雌性成虫体内斑蝥素含量高于交配高峰前的芫菁雌性成虫体内斑蝥素含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贵州5种药用豆芫菁外部形态及其雌、雄外生殖器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增补和完善该类昆虫的形态特征,为药用芫菁的分类及种类鉴定提供系统全面的参考资料。结果表明:所研究的5种药用豆芫菁的外部形态特征(体长、触角、头部、前胸背板、雄性前足胫节)及雌雄外生殖器构造(阳茎基、阳茎、产卵瓣)在种间既有共性,又存在明显差异,可作为该类药用昆虫物种准确鉴定的主要依据。此外,本文提供了这5种豆芫菁的整体照片、局部特征图及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8.
短翅豆芫菁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短翅豆芫菁 Epiauta aptera Kaszab系芫菁科豆芫菁属昆虫 ,为民间常用中草药。具有破血逐瘀 ,消症散结 ,壮阳利尿 ,攻毒等功效。主治症瘕、恶疮、闭经、疥癣等。近年来国内外医药专家多用芫菁素和以芫菁素为原料合成的一系列药物治疗肝癌、肺癌、乳腺癌以及直肠癌等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总有效率在 45 %~ 65 %。由于芫菁资源日趋枯竭 ,用药量不断增大 ,市场供求矛盾突出 ,为了开发利用新的药源 ,1 987~1 997年作者先后对四川、云南、广西等地的芫菁资源做了实地考察 ,并对其中分布广、贮量大的种类的生物学做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现将有关…  相似文献   

19.
红头豆芫菁成虫芫菁素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芫菁素在红头豆芫菁体内主要贮存在雄虫的生殖腺和卵内。与野生群体两性芫菁素的平均含量相比较,刚交配过的雄虫失去体内70%的芫菁素,其雌配偶体内芫菁素含量相应升高43%。红头豆芫菁可用作中药材。经110℃烘干后的雄虫,用酸水解后提取的芫菁素含量比直接提取的含量增高4倍。  相似文献   

20.
程海云  段家充  张超  潘昭 《昆虫学报》2022,65(9):1204-1221
【目的】应用线粒体COI和核CAD基因片段探讨自动条形码间隔探索(automatic barcode gapdiscovery, ABGD)、广义混合Yule溯祖模型(generalized mixed Yule coalescent, GMYC)、贝叶斯泊松树进程(Bayesian Poisson tree processes, bPTP)和贝叶斯系统发育和系统地理分析(Bayesianphylogenetics and phylogeography, BPP) 4种分析方法在芫菁科(Meloidae)昆虫分子物种界定中的适用性。【方法】分别基于COI, CAD和COI+CAD串联序列数据集,应用ABGD, GMYC, bPTP和BPP 4种方法对中国北方芫菁科常见的6属(沟芫菁属Hycleus、斑芫菁属Mylabris、豆芫菁属Epicauta、绿芫菁属Lytta、星芫菁属Megatrachelus和短翅芫菁属Meloe)18个形态种进行分子物种界定,并与形态学鉴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利用COI+CAD串联序列数据集所得物种界定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COI数据集使用ABGD和GMYC方法的界定结果与形态鉴定结果一致,而bPTP划分的物种数较形态鉴定结果多;基于CAD序列在3种单基因物种界定方法的结果中,除GMYC与形态划分一致外,其余均显示部分结果与形态划分不同。【结论】在芫菁科分子物种界定中,多基因联合序列、多种界定方法分析所得结果优于单一基因片段和界定方法的分析结果。本研究的结果为芫菁科昆虫的分子物种界定和整合分类提供了数据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