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者在1989-1991年共检查福建沿海录属于31科的843尾鱼,只在带鱼科的带鱼(Trichiurus haumela)、毒鲤科的鬼鲤(Inimicus japonicus)、鳍科的鲈鱼(Lateolabrax jiponicus)、鲤科的驼背拟鲤(Scorpaenopsis gibbosa)和石首鱼科的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找到5种牛首科吸虫,经鉴定,其中1种是新种,1种为我国新记录,3种为宿主新记录。现将各虫种描述于后。模式标本保存在汕头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2.
福建沿海鱼类吸虫二新种(发状科,隐殖科)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曹华 《动物分类学报》1990,15(2):144-148
从福建沿海的侧条真鲨的体腔内发现发状科的中国连盘吸虫,新种Anaporrhutum sinicum sp. nov., 虫体大小11.0×4.5mm,卵41—56×18—20μm。这是国内首次报道连盘属吸虫及本科的海水种类。又从福州淡水鱼类鲶鱼的肠道发现隐殖科的叶巢外睾吸虫,新种Exorchis ovariolobularis sp. nov., 虫体大小0.340×0.342mm,卵11—14×7—9μm。  相似文献   

3.
四种牛首科吸虫染色体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四种牛首科吸早的染色体进行了观察和相对长度的测量。结果显示,假扇盘吸虫的染色体组型为n=4m+1st+2t=6,吴氏似牛首吸虫的染色体组型为n=4m+2sm+1t=7,湖北似牛首吸虫的染色体组型为n=7m=7,范尼道 佛吸虫的染色体组型为n=6m+1sm=7。其中,假扇盘吸虫、吴氏似牛首吸虫和湖北似牛首吸虫的染色体数目和组型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4.
关于牛首科(即腹口类)吸虫的分类地位,一直存在着意见分歧,一种观点认为牛首科所代表的腹口类与前口类应作为两个分别独立而并列的分类单元,另一种观点认为腹口类在分类上应归于前口类中的某一分类单元。本文通过对牛首科吸虫的特征分析以及与前口类吸虫的比较,发现牛首科吸虫在成虫,毛蚴,胞蚴,尾蚴,宿主类型,染色体等方面都与前口类有显著差别,因而支持前一种分类观点,不应将牛首科放入前口类中。  相似文献   

5.
本文记述从长薄鳅和斑鳜胃内采到的半尾科Hemiuridae吸虫一新属新种-薄鳅副指腺吸虫Paralecithochirium leptobotiae gen.et sp.nov.。新属以其虫卵的两端各具一根细长的卵丝、卵黄腺和卵巢位于尾部略前,子宫盘曲于卵黄腺之前等特征而区别于近似的指腺属Lecithochirium.  相似文献   

6.
从福建沿海的鲈鱼肠道里查获双巢亚科的厦门双巢吸虫,新种Biovariumxiamenensesp.nov,虫体大小2.54~4.20mm×0.30~0.40mm(2.903×0.369mm),虫卵18~22μm×10~14μm(20.4×11μm);从勒氏菌鲷的小肠里检获新隙亚科的厦门拟隐殖吸虫,新种Paracryptogonimusxiamenensisspnov,虫体大小0.800~0.1672mm×0.484~0.848mm(1.247×0.685mm),虫卵19~30μm×11~14μm(24×12μm),头棘55枚。  相似文献   

7.
潘洪乐 《水生生物学报》1988,12(1):65-69,i004
关于牛首科Bucephalidae Poche,1907在我国的研究情况,秦素美(1931)报道了海鱼的3种前吻属吸虫,潘金培(1965)D、郎所等(1964)及唐仲璋等(1976),分别在湖北、上海及福建等地记述了20余种本科吸虫。唐仲璋等(1976)还作了一些种生活史的研究。尔后,顾昌栋等(1975、1976)在海鱼内发现8新种。汪溥钦(1980)报道了福建省6新种。王溪云(1983)在江西鄱阳湖发现2新种。顾昌栋等(1983)又报道了海鱼上2新属7新种。最近,作者在广东境内的北江、东江和西江一些地方进行鱼病调查,亦捡得一些虫种。经整理鉴定有6种,其中2种为新种。  相似文献   

8.
张跃远 《动物学研究》1991,12(4):349-354
本文记载了采自鱼类膀胱中的叶形属吸虫三新种:ju叶形吸虫;wei叶形吸虫及崇仁叶形吸虫;对三新种的形态结构特征作了较详尽的描述,并与属内其他近似种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10.
范尼道佛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毛蚴、胞蚴、尾蚴、囊蚴和成虫5个阶段。它的第一中间宿主为淡水壳菜,第二中间宿主为多种小型鲤形目和鲇形目鱼类,终末宿主是鳜。文中对这种吸虫的胞蚴、尾蚴、囊蚴和成虫的形态特征以及尾蚴的行为特征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在用人工方法成功地将尾蚴感染青后,对不同发育阶段的囊蚴在鱼体内的形态变化和器官发育进行了观察。    相似文献   

11.
重庆盾腹吸虫一新种(吸虫纲:盾腹目:盾腹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了盾腹吸虫1新种,即重庆盾腹吸虫Aspidogaster chongqingensis sp.nov.并与其它相似种进行比较。新种体呈椭圆形,盾盘较大,几占虫体腹面大部,由48-50个小槽组成,分为4排;口直径0.144-0.169mm,咽椭圆形,较大。  相似文献   

12.
大亚湾鱼类寄生复殖吸虫的研究(吸虫纲)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记述了1985年春、秋两季对大亚湾鱼类复殖吸虫鉴定的结果,其中有3新种:大亚湾斑点吸虫,新种 Maculifer dayawanensis sp. nov., 大亚湾重肛吸虫,新种 Bianium dayawanense sp. nov.,大亚湾伪类孔吸虫,新种 Pseudopecoeloides dayawanensis sp. nov.。并对种类组成与宿主的关系作了初步探讨,文末附有采集的吸虫名录。  相似文献   

13.
本对广东滩涂经济鱼类寄生吸虫异肉科Allocreadiidae(Loose,1902)(Stossich,1903)和独睾科Monorchiidae Odhner,(1911)进行研究,并建立拟履口吸虫属Paracrepidostomum gen.nov.是异肉科,履口亚科Crepidostominae(Dollfus,1951)的新属;长宫吸虫属Lenolopa gen.nov.是独睾科、孤睾  相似文献   

14.
作者在广东省梅县市发现四个吸虫新种:1.鼠丽色吸虫,新种Reesella ratta sp. nov., 2.后囊蛙蠕吸虫,新种Batrachotrema optstosacca sp. nov., 3.梅县后平睾吸虫,新种Opisthioparorchis meixianensis sp. nov., 4.大卵后平睾吸虫,新种Opisthioparorchis megaloonos sp. nov.,它们分别归隶于蹲茎科Cathaemasiidae及蛙蠕科Bstrachotrematidae。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山医科大学寄生虫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5.
16.
福建海产鱼类寄生吸虫二新种(吸虫纲;复殖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福建沿海的横纹东方钝肠道里检获鳞肉科和血居科吸虫一新种,即等口双肛吸虫Bianium isostoma sp.nov。中华拟德氏吸虫Paradeontacylix sinensis sp.nov.新种与近似种进行比较,模式标本存放在汕头大学生物系。  相似文献   

17.
18.
渤海鱼类复殖吸虫Ⅵ(吸虫纲:孔肠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渤海(大连市)采集的六线鱼肠内发现大连新卷宫吸虫,新种Neohelicometra dalienensis sp.nov.,虫体大小4.8—5.5×0.5—0.6mm。口腹吸盘比1:0.7。睾丸前后排列,较大。生殖孔在咽后。卵巢分叶,在赤道线稍后。卵黄腺在体两侧,起自腹吸盘之后,不伸到体末端。卵43—58×20—33μm。  相似文献   

19.
蝙蝠的寄生吸虫似蛇属一新种(吸虫纲:斜睾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记述的似蛇属一新种,小形似蛇吸虫,新种Natriodera parva sp.nov.,采自浙江省桐庐县大足蝠的小肠中。新种与大形似蛇吸虫Natriodeta verlaium相似,但体型较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