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流行性乙型脑炎常简称乙型脑炎或乙脑,国际上称为日本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是一种发生于亚太地区的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媒介病毒传染病。乙脑流行的国家人口约有30亿,每年有3万一5万人发病,有约1万-1.5万人死亡,并有大量儿童由于神经损伤造成后遗症而致残。我国是乙脑流行严重的国家之一。虽然乙脑流行地区仍在扩大,但基本上滞留在亚洲。本文综述乙脑病毒在自然界的循环规律,寻找生态阻断的方法以控制乙脑的流行。  相似文献   

2.
乙型脑炎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是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流行范围正逐步扩大。目前对于乙脑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因此预防乙脑的发生尤为重要。随着对日本脑炎病毒研究的深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新型候选疫苗已成为预防乙脑新的发展方向。我们简要综述了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其蛋白功能,以及国内外乙型脑炎疫苗研发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3.
乙型脑炎病毒及其疫苗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行性乙型脑炎(Japanese encephalitis,JE)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感染,流行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重要的病毒脑炎,近年乙脑流行地区在不断扩大。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方法,控制蚊虫传播和免疫接种是当前的主要防御手段。随着对乙脑病毒研究的深入,利用基因工程技术研制新型候选疫苗已成为预防乙脑新的发展方向。简要综述了乙型脑炎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其蛋白功能,以及国内外乙型脑炎疫苗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1970年在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半流行地区,用乙脑减毒疫苗免疫马匹的试验中,曾以当年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发出的乙脑灭活疫苗,免疫在乙脑半流行地区出生1—2年抗体阴性的马幼驹若干匹。在2月25日与3月5日两天每匹幼驹颈部皮下各注射疫苗20毫升。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中国山东省蚊虫中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毒的携带状况,研究其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本研究于2017年和2019年夏季,在济宁微山县、临沂莒南县、东营垦利区、淄博淄川区、烟台龙口市、济南历城区(2017年)和济阳县(2019年)等6个监测点采集蚊虫,分拣分装研磨后,提取上清RNA,使用荧光定量PCR实验检测乙脑病毒核酸,采用最大似然法估算蚊虫中乙脑病毒的携带率,并对阳性标本进行乙脑病毒PrM基因的扩增测序和系统发生学分析。共采集蚊虫标本36 015只,其中三带喙库蚊26 969只,为优势蚊种。所有蚊虫分为605份标本进行检测,共检出乙脑病毒核酸阳性标本100份,分别来自三带喙库蚊(95)、骚扰阿蚊(2)、中华按蚊(2)和淡色库蚊(1)。2017年和2019年山东省监测点蚊虫JEV总体感染率分别为4.03‰和1.98‰,不同年份不同监测点的蚊虫中乙脑病毒感染率有较大差异。基于PrM基因的系统发生学分析显示本研究的阳性标本均为基因1型乙脑病毒。本研究证明了山东省蚊虫中存在持续性的基因1型乙脑病毒循环,其感染率随时间和地区的不同而呈现动态变化,加强人群中乙脑疫苗的接种是保持全省乙脑发病处...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气相色谱法对57例乙型脑炎患者极期和21例恢复期患者的脑脊液(CSF)和血浆14种游离氨基酸浓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乙脑极期CSF游离氨基酸浓度除苏氨酸、丝氨酸值低于正常值外,其它氨基酸值均增高,其中谷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缬氨酸、脯氨酸值上升明显(allP<0.01),至乙脑恢复期不同幅度下降。乙脑极期血浆游离脯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鸟氨酸、谷氨酸浓度高于正常值,而其它8种氨基酸值均下降明显,至乙脑恢复期,多数氨基酸恢复至接近正常水平。实验提示,乙脑病毒能明显影响血浆和CSF中氨基酸的含量,而二者具有代谢差异。  相似文献   

7.
清栓酶治疗乙脑恢复期精神神经症状(54例)疗效观察湖北省竹溪县人民医院杨合普1993年7月至9月,我院收治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54例,轻型病例病情较轻,恢复顺利,未加用清栓酶治疗;暴发型病例短期内死亡,对中、重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2...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004—2013年聊城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乙脑策略提供流行病学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2004—2013年聊城市乙脑报告病例信息,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聊城市2004—2013年共报告乙脑病例232例,平均年发病率为0.40/10万,其中2013年发病率达到1.34/10万;95.69%的病例集中在8-10月,9月份为发病高峰;年平均发病率居前3位的为临清市、东昌府区和高唐县;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123例),占总病例数的53.02%;2006年以来≥15岁病例所占比例(46.98%)呈逐渐增加趋势;职业分布以农民(36.64%)、散居儿童(28.45%)、学生(22.41%)为主。结论聊城市乙脑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13年呈高水平流行,威胁依然存在,预防控制策略应采取以接种疫苗为主的综合措施。乙脑发病年龄明显后移,建议结合发病情况制定成人乙脑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9.
利用传染病报告系统报告数据和生物媒介监测,分析西安市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的流行情况、宿主仔猪病毒感染率和生物媒介蚊子密度。西安市乙脑1951—1984年期间发病率为8.80/10万,1984年计划免疫实施后发病率开始呈大幅度下降趋势,80年代平均3.78/10万,90年代平均2.62/10万,2001—2007年期间发病率平均0.39/10万,呈明显阶段下降趋势。生物媒介显示西安蚊虫以淡色库蚊为主,仔猪乙脑病毒感染率较低。防止乙脑应采取提高接种率、灭蚊和加强乙脑疾病监测系统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陈伟贤 《蛇志》2008,20(1):81-82
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经过蚊媒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夏秋季流行,我国大部分地区属乙型脑炎流行区.近年来,我国每年的乙脑病例数在5000~8000例之间,在法定传染病中位于前10位以外,其死亡数和病死率分别排在第2~6位和第4~8位[1].该病起病急,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等为特征,重症发生呼吸衰竭,是本病死亡的重要原因,重症患者病后常留有后遗症[2].2005年4月~2007年7月,我院共收治乙脑患者2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我国2009年新分离的两株乙脑病毒进行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以了解病毒全基因组分子特征。通过RT-PCR和核苷酸序列测定方法获得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采用ClustalX、DNASTAR、MEGA等生物学软件完成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分析等。研究结果显示,新分离两株乙脑病毒YN0911和YN0967株基因组全长均为10 965个核苷酸,编码3 432个氨基酸。这2株乙脑病毒之间核苷酸同源性为98.7%,氨基酸同源性为99.8%。与国际乙脑病毒流行株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83.5%~98.9%,氨基酸同源性为94.8%~99.7%。与乙脑病毒疫苗株SA14-14-2相比,在E蛋白有13个氨基酸差异位点,但都位于抗原关键位点之外。这2株病毒在3′UTR区域存在11nt缺失。基于C/PrM区段、E基因、全基因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均显示新分离2株乙脑病毒为G I乙脑病毒,并且和越南、四川、贵州、广西以往的分离株遗传进化关系较近。本研究提示我国新分离的2株乙脑病毒均为G I乙脑病毒,决定病毒毒力的关键氨基酸位点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乙脑病毒在空间播散的分布及分化机制,利用PhyML v3.0软件对359株具有详细信息的乙脑病毒(基因1型)E基因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使用PAUP v4.0软件和MigraPhyla软件包进行迁徙事件推演分析。结果显示乙脑病毒在亚洲的播散存在频繁的迁徙事件,共计发生迁徙事件95次,其中在我国境内发生54次。分析结果还显示泰国以及中国上海、山东、四川和云南等地是乙脑病毒重要的迁徙源泉地区,泰国作为源泉地区主要播散至太平洋地区的澳大利亚、柬埔寨、印度以及中国西藏;上海作为源泉地区乙脑病毒主要播散至亚洲东部沿海地区以及中国云南;山东主要播散至韩国以及中国的浙江、湖北、山西和辽宁等省份;四川主要迁徙至中国内陆省份以及越南和日本;云南作为源泉地区主要迁徙至浙江。本研究首次证实乙脑病毒在亚洲的播散存在频繁的迁徙事件,泰国以及中国上海、山东、四川和云南等省份是乙脑病毒在亚洲播散的重要源泉地区。  相似文献   

13.
7起乙型脑炎疫苗异常反应的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93~1997年间因接种乙脑疫苗引起的7起异常反应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主要是Ⅰ型变态反应(0.33%~1.6%)和心因性反应(11.7%~24.2%)。反应一般发生在第3针以后,有些发生在第6针。症状表现为过敏性休克、紫癜、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气喘等。对变态反应的发生频率、反应机理、处理方法和预防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用C6/36细胞增殖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毒制备抗原,用ELISA法检测乙脑IgG抗体,可获得满意结果。用此法检测了河南,海南地区不同年龄人群的253份血清标本,阳性检出率为55.6%(141/253)。与血凝抑制法(HI)相比较,HI的阳性率仅37.1%(93/253)。两种方法的抗体滴度呈正相关r=0.88。用ELISA检测,乙脑抗体与登革病毒抗原有一定交叉,但滴度平均有16倍差异。本方法重复性良好,具有特异、敏感、简便的特点。可用于乙脑的诊断、流行病学调查和疫苗效果的考核。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耐碳青霉烯酶鲍曼不动杆菌(CRAB)之间的同源性,并了解是否存在耐药菌株的克隆流行。方法收集宁波大学附属医院ICU 2010年2月至2011年5月分离到的CRAB 40株,常规药敏试验采用K-B法。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其耐药株的同源性。结果阿米卡星的敏感率最高为100%,其次米诺环素敏感率为50%;PFGE结果显示,40株CRAB菌株分为A、B、C三型,A型22株,主要分离时段为2010年2月~3月(16株)和2011年1月-2011年2月(6株);B型16株,主要分离时段为2010年5月-6月(16株),C型为C1亚型和C2亚型各1株为散发型。结论调查期间CRAB主要的PFGE基因型为A型和B型菌株克隆流行,流行相关的克隆株可在病区长期生存,从而引起病区持续感染,需要积极采取感染控制措施;同时不同时段主要流行株由克隆株A变为克隆株B,推测同一个病区的流行基因型可能存在流行变迁。  相似文献   

17.
乙型脑炎病毒毒力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宇  梁国栋 《病毒学报》2003,19(2):187-191
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JEV)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简称乙脑病毒.该病毒能引起人类的急性脑炎,致死率在20%左右,另有50%的患者会遗留神经系统方面的后遗症.乙脑病毒流行于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有季节性的特点,一般蚊虫滋生的7、8、9月是其发病高峰期.每年在亚洲的乙脑病例有50 000例左右,其中致死的有上万人之多,是亚洲公共卫生的一个大问题[1],因而对乙型脑炎病毒功能与结构的研究,尤其是对影响其毒力的功能域的定位,多年以来都是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8.
内质网是真核细胞的重要细胞器。某些细胞内外因素如病原体感染等能引起从内质网到胞浆和胞核的信号传导途径活化,即内质网应激反应。但是,目前国内外尚无针对内质网应激反应的基因表达谱分析报道。本研究中,用3种已报道的内质网应激反应诱导剂,包括蛋白质糖基化抑制剂衣霉素(tunicamycin)、内质网Ca 2+-ATPases抑制剂毒胡萝卜素(thapsigargin)和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分别处理小鼠颅腔和小鼠脑神经瘤细胞(Neuro-2a),试剂处理组与未处理组的第二代RNA测序分析发现,衣霉素、毒胡萝卜素和乙脑病毒在体外和体内均引起分子伴侣基因Hsp70表达上调,诱导内质网应激反应。衣霉素、毒胡萝卜素和乙脑病毒体外处理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反应信号通路中,基因差异表达相似性高于体内处理组。乙脑病毒和糖基化抑制剂衣霉素体内外处理,主要诱导内质网应激反应的非折叠蛋白质反应信号通路,引起相关基因Atf4、Bip、Edem和Perk等表达上调。内质网Ca 2+-ATPases抑制剂毒胡萝卜素主要诱导内质网超负荷反应,激活NF-κB信号通路。乙脑病毒诱导的内质网应激反应相关差异表达基因数量最多,体外与体内合计有40种。乙脑病毒体内外处理上调的基因包括Bax、Casp12、Atf4、Bip、Edem和Perk等,下调的基因包括Sec23/24、Nef、Svip和Jnk等。糖基化抑制剂衣霉素体内外处理上调基因包括Gadd34、Atf4、Ermani和Bip等,下调基因包括Grp94、Atf6、Sec23/24和Nef等。内质网Ca -2+-ATPases抑制剂毒胡萝卜素体内外处理上调的基因包括Sec61、Trap和Ask1等。衣霉素、毒胡萝卜素和乙脑病毒体内外处理也通过内质网应激反应,调控与炎症或凋亡相关的MAPK信号通路和P53信号通路。本研究首次通过使用3种内质网应激反应诱导剂分别处理小鼠和细胞,揭示了体内外内质网应激反应引起的基因表达谱变化,为内质网应激反应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对新生牛血清中的抗乙型脑炎病毒的抗体进行检测,并且建立一种有效可行的检测方法。以四个厂家共16批新生牛血清用蚀斑减少中和法(PRNT)对其中的乙脑抗体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检测出部分批次的新生牛血清中含有抗乙脑病毒抗体,且乙脑抗体阳性牛血清可将乙脑病毒抗原中和,对蚀斑数有较明显影响。证明作为检测牛血清中乙脑抗体的有效方法,PRNT法具有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的优点。以上检测说明新生牛血清中存在乙脑抗体,能将乙脑病毒中和。用于乙脑减毒活疫苗生产的新生牛血清除按照《中国生物制品主要原辅材料质控标准》进行质控外,还应进行乙脑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2010—2016年重庆市渝中区儿童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影响因素的分析,为该地区儿童重型乙脑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重庆市渝中区2010—2016年的儿童乙脑患者的基本特征、分型及其差异性、乙脑病情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PSS 20.0软件对乙脑发病特征差异性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重型乙脑的影响因素。结果重庆市渝中区在此期间共报告儿童乙脑病例725例,主要为幼托儿童,其中重型344例(47.45%)。人群分布、诊断型别、是否住院、发病前25 d是否有外出史、头痛、精神萎靡、烦躁、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肌张力增强等18个因素在非重型组与重型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现惊厥(P0.000 1,OR:2.876~8.237)、意识障碍(P=0.013,OR:1.109~2.436)、脑膜刺激征(P=0.000 5,OR:1.350~2.963)、病理反射肌张力增强(P=0.000 4,OR:1.377~3.023)的乙脑患儿更易发展为重型乙脑。结论儿童重型乙脑病情重、发展较快,因此临床医生在接诊儿童乙脑患者时应注意观察患者惊厥、意识障碍等症状,避免轻型乙脑患者发展为重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