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中国伞形科(Apiaceae)特有种类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花后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横切面的解剖结构变化进行了比较观察.结果表明:在幼果发育阶段、中果发育阶段(包含中果期Ⅰ、中果期Ⅱ和中果期Ⅲ)和熟果发育阶段(包含熟果期Ⅰ、熟果期Ⅱ和熟果期Ⅲ),明党参果实横切面的大小和形状、果壁(包括外果壁、中果壁和内果壁)厚度及其细胞形态和层数、合生面结构、胚乳形状及大小、外胚乳存在与否、珠心退化与否以及维管束形态等特征均有明显的变化.在整个发育过程中,明党参分生果横切面的形状由近五边状圆形变化至肾状圆形;果壁由厚变薄且细胞层数逐渐减少;胚乳逐渐增大,从半圆形变化为新月形、马蹄形直至“C”形;外胚乳逐渐消失,珠心逐渐退化;合生面的细胞离层越来越明显直至完全分离.此外,明党参果实中油管和维管束数量变化较小,油管可分为维管束伴生油管和果壁油管;合生面有果壁油管4~6个,此特征与明党参属(Changium Wolff)的相关描述不一致.  相似文献   

2.
对伞形科(Apiaceae)中国特有单型属种类川明参(Chuanminshen violaceum Sheh et Shan)幼果发育阶段(包含幼果期Ⅰ、幼果期Ⅱ和幼果期Ⅲ)、中果发育阶段(包含中果期Ⅰ、中果期Ⅱ和中果期Ⅲ)和熟果发育阶段(包含熟果期Ⅰ、熟果期Ⅱ和熟果期Ⅲ)果实横切面的解剖结构进行了比较观察。观察结果表明,川明参果实在果壁细胞层数和形态、果棱和维管束、油管、胚乳以及分生果横切面大小和形状等特征均有明显的变化。川明参分生果果壁由厚变薄且外果壁、中果壁细胞形态发生变化,内果壁细胞消失;果实中油管分布在果实的背面、侧面和合生面,油管不断向外扩大,在成熟果实中油管往往皱缩。川明参果实中胚乳逐渐增大,从近球形变化为桃形、肾形直至月牙形,背部呈山丘状隆起;分生果横切面的形状由近五边状圆形变化至梭形,背腹极度压扁。通过对果实发育形态解剖观察发现,果实发育前期,果形的变化主要依靠维管束的发育,从而造成果棱的改变,来改变果实外部结构。到了熟果期,胚乳显现,形体变大,它的形状变化开始改变分生果的外部形态,并且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石蜡切片法对伞形科(Apiaceae)芹亚科(Apioideae Drude)芫荽属(Coriandrum Linn.)种类芫荽(Coriandrum sativum Linn.)花后幼果发育阶段和果熟发育阶段的果实横切面解剖结构及其变化进行了观察和比较。观察结果表明:芫荽果实的幼果和果熟发育阶段均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3个时期,不同时期果实横切面的形状和大小、果壁厚度和结构以及合生面、果棱、维管束、油管、胚乳和结晶等特征均有明显变化。在芫荽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横切面由近椭圆形逐渐变为近圆形,且分生果长度从1 630μm增加至3 290μm、宽度从860μm增加至1 580μm。合生面长度与分生果长度相等,但合生面逐渐分离,成熟的2个分生果仅由心皮柄维管束和合生面两端的外果壁及中果壁最外侧数层细胞相连,从外形看2个分生果不分离。果壁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明显分为4个层次;成熟果实的中果壁大部分由木化细胞构成。果棱可分为主棱和次棱2种,且均不发达;次棱呈角状突起、主棱呈波状弯曲,次棱较主棱明显。维管束包括果壁维管束、心皮柄维管束和种脊维管束3类,其中,果壁维管束不发达且散布于中果壁木化细胞层中。油管仅存在于合生面并被逐渐压扁,而果壁油管消失并转变成大空腔。胚乳逐渐膨大,其形状由元宝形逐渐转变为船形或肾形。此外,在幼果发育阶段,中果壁薄壁细胞、合生面和胚乳细胞中或多或少都含有结晶,胚乳细胞中还含有大量糊粉粒结晶;但在果熟发育阶段结晶消失,仅胚乳细胞中存有糊粉粒结晶。分析结果显示:芫荽果实属隐性双悬果类型且果棱属微果棱型,其部分解剖结构与伞形科芹亚科多数种类的果实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中国伞形科5个引种栽培的模式种果实比较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中国伞形科中长期引种栽培的旱芹(Apium graveolens L.)、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er)、欧当归(Levisticum of ficinale Koch)、欧防风(Pastinaca sativa L.)和莳萝(Anethum graveolens L.)5个模式种的果实进行了比较解剖学研究,详细描述了各种类分生果的解剖结构及主要特征,并从分生果横切面的轮廓形状、果棱、维管束、油管和合生面等解剖学性状系统分析了各种类的异同,提出果体腹面及合生面的长度及其比值、果棱间距离及其比值、果体侧面与腹面间的角度、侧棱与腹面间的角度、果体长宽比等新的数量化的伞形科解剖性状特征,并按果体压扁程度将5个种类分成几不压扁(旱芹)、轻度压扁(茴香)、中度压扁(莳萝和欧当归)和高度压扁(欧防风)4大类,同时探讨了果实解剖特征与它们的演化程度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对伞形科(Apiaceae)当归属(Angelica L.)东当归〔A.acutiloba(Sieb.et Zucc.)Kitag.〕的分生果形态特征和解剖结构进行了全面观察。该种分生果的外观呈倒椭圆状长卵形,有三角状萼齿,果棱、棱槽和腹面表面均有黄白色斑点。果实横切面解剖结构具有以下特征:外果皮终止于果棱顶端的腹面处,合生面宽阔,外果皮和中果皮细胞中有大量淡黄色晶体,油管在棱槽和合生面处连续分布等。东当归的这些果实形态及解剖结构明显不同于当归属的其他种类,其分类地位有待重新探讨。  相似文献   

6.
23种伞形科植物果实形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乐  李敏  赵建成 《西北植物学报》2015,35(12):2428-2438
该实验采用徒手切片法对伞形科17属23种植物的果实进行了外部形态和解剖特征的观察,结果表明:伞形科果实有背腹压扁、两侧压扁和不压扁3种类型;侧棱有宽、有窄;油管的分布有棱槽单油管型和棱槽多油管型;花柱基多数为圆锥状,少数种的花柱基为扁平垫状;萼齿明显或不明显。通过进一步对属间和属内果实解剖特征的比较得出:(1)果实表面被钩刺或刚毛及果棱特征在属间差异明显,在属内表现出一致性,可作为伞形科属间分类的依据。(2)果实横切面的形状、胚乳腹面的凹凸以及萼齿的形态特征在属内种间的分类研究中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果实形态特征,编制了17属23种植物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7.
短命植物小疮菊异形瘦果特性及其对荒漠环境的适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疮菊(Garhadiolus papposus)是准噶尔荒漠中常见的具异形果实的菊科早春短命植物, 其同一果序中由外到内分别产生外围果、过渡果和中央果3种不同形态和扩散方式的果实。在形态特征上, 每果序中外围果5.24±0.05个, 柱状弧形曲, 深黄、黄至黄白色, 果体长6.67±0.10 mm, 无冠毛, 成熟时被宿存苞片所包被, 果体背面下部与苞片合生, 果皮厚约156.7 µm, 表面较光滑, 瘦果及胚百粒重分别为118.10±1.30 mg和46.70±0.50 mg; 过渡果5.39±0.14个, 柱状弧形曲, 灰白色, 果体长7.60±0.11 mm, 具少量短冠毛, 果皮厚约82.1 µm, 表面有两条纵向细棱, 瘦果及胚百粒重分别为88.30±1.30 mg和36.80±0.30 mg; 中央果5.77±0.13个, 柱形近直立, 深褐色, 果体长9.74±0.14 mm, 具发育完全的冠毛, 果皮厚约69.7 µm, 表面有多条纵向细棱, 瘦果及胚百粒重分别为69.00±0.60 mg和36.90±0.30 mg。在扩散特点上, 3种瘦果的扩散能力表现为中央果>过渡果>外围果, 且散布能力与其形态特征密切相关。中央果成熟后容易从母株上脱落, 发育完全的冠毛能借风力进行远距离扩散; 外围果与宿存苞片紧密相连, 成熟后不易脱落, 散布距离很近; 过渡果的散布特征介于两者之间。本文还讨论了小疮菊异形瘦果的形态特征与扩散特点对其在准噶尔荒漠中成功定居与生长发育以及物种延续和种群扩大、减少同胞果实间竞争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石蜡切片法对伞形科(Apiaceae)棱子芹属(PleurospermumHoffm.)的宝兴棱子芹〔P.benthamii(Wall.ex DC.)Clarke〕和松潘棱子芹(P.franchetianumHemsl.)、西藏棱子芹(P.hookeriClarke var.thomsoniiClarke)和太白棱子芹(P.giraldiiDiels)、康定棱子芹(P.prattiiWolff)和瘤果棱子芹(P.wrightianumde Boiss.)的果实横切面的解剖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观察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6种植物虽然在外部形态上两两相似,但彼此间的果实解剖结构特征却存在一定的差异。共同特征是果棱均比较发达,且外果皮与中果皮分离,常形成空腔,每个果棱有1个明显的维管束,中果皮高度退化,果壁均很薄,棱槽和合生面均有油管,其中合生面油管数为棱槽油管数的2倍;差异主要表现在果实横切面外形、果体的压扁程度、果棱的发达程度、外果皮拱起程度及角质层的有无和厚度、维管束大小和着生位置、棱槽油管数以及合生面与侧棱的关系等方面。根据观察结果认为康定棱子芹与瘤果棱子芹不宜合并,建议将西藏棱子芹与太白棱子芹予以合并。  相似文献   

9.
苹果梨成熟和贮藏过程中有机酸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吉林培育生产的梨树新品种苹果梨(学名末定),从座果开始到果体成熟(7月1日~9月30日),每隔10d采摘发育正常、果体匀称的样品3~5个。收获的成熟果实分室温(约15C)和低温(约SC)贮藏,每隔10d采样一次。测定时,样品于加有0.lmol/L醋酸溶液的玛稻研钵内研碎,70C下  相似文献   

10.
滇芎属与瘤果芹属果实表面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国伞形科滇芎属(Physosperm opsisW olff)和瘤果芹属(TrachydiumL ind l.)12个种的果实表面微形态特征进行了扫描电镜比较观察。根据果实棱槽、外果皮细胞轮廓和蜡条纹饰的特征,这2个属的果实表面微形态可划分为3种类型:1)棱槽平滑-外果皮细胞轮廓不可见-无或少蜡质纹饰型;2)棱槽具瘤-外果皮细胞轮廓不可见-蜡质纹饰近平直或线纹型;3)棱槽粗糙-外果皮细胞呈4~6边形-蜡质纹饰波纹或网纹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形态学特征探讨了滇芎属与瘤果芹属之间的关系和属下种间关系。  相似文献   

11.
12.
13.
通过对6种藓类植物,即褶叶青藓(Brachythecium salebrosum(Web.et Mohr.)B.S.G.)、湿地匐灯藓(Plagiomnium acutum(Lindb.)Kop.)、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Lindb.)Kop.)、大凤尾藓(Fissidensnobilis Griff.)、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Doz.et Molk.)B.S.G.)和大灰藓(Hypnum plumaeforme Wils.)嫩茎和老茎的石蜡切片和显微观察发现,同一藓类植株的嫩茎和老茎,茎结构稳定,不同种藓类植物茎横切面具有不同特征.植物体茎横切面形状、表层细胞的层数、细胞大小和细胞壁厚薄、皮层细胞大小和形状、中轴的有无以及比例等特征可以作为藓类植物的分科分类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