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作物育种知识讲座(一)──作物引种的理论与方法张金栋(首都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00037)引种的广义概念是指把外地或国外的新植物、新作物、新的优良品种。品系以及供研究用的各种基因资源材料引人当地栽培。本文所谈的引种是生产引种,即从生产需要出发,引人能供...  相似文献   

2.
作物育种知识讲座(二)──作物的选择育种张金栋(首都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00037)(续1995年第30卷第9期第29页)选择育种又称系统育种,它是在现有作物品种群体中,根据育种目标,选择优良的自然变异个体,通过培育、比较和鉴定,从而获得新品种或改良现...  相似文献   

3.
生物育种新技术作物的安全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育种新技术(new breeding techniques,NBTs)是指基于分子生物学工具进行作物分子育种的一类新技术,可以短期内使作物产生新的有利性状,促进作物新品种的开发,如基因编辑技术、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同源转基因技术等。这些新技术目前正在全球农业育种中广泛应用,并且已有部分作物新品种获准商业化生产。然而,针对生物育种新技术产生的作物新品种的安全性和安全管理政策,全球尚未达成统一共识,对其安全监管的思考也不尽相同,限制了这些作物新品种的研发和商业化应用进程。综述了现阶段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对于生物育种新技术作物的安全性和监管方面实施的管理政策和法规,以期对我国生物育种新技术作物的安全性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一.前言随着农业生产水平的不断发展,作物品种的水平亦在不断提高。现在栽培的优良品种已经取代了过去一些不合乎需要的旧品种,而它们又将为更加合乎需要的新品种所取代。一个新的优良品种总是应该较原有品种能更好的满足当前农业生产的需要的。育种工作者应当千方百计地来完成培育新品种的任务。如对  相似文献   

5.
作物育种知识讲座(三)──作物的杂交育种张金栋(首都师范大学生物学系100037)(续1995年第30卷第10期第30页)杂交育种一般是指品种间有性杂交育种,它是通过品种间杂交创造变异而选育新品种的方法。此法是国内外应用最普遍成效最大的方法,据不完全...  相似文献   

6.
作物育种知识讲座(五):诱变育种与倍数性育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作物育种知识讲座(五)──诱变育种与倍数性育种金清波(河南师范大学生物学系453002)(续1995年第30卷第12期第23页)1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指利用物理和比学的方法诱发作物产生突变,然后按照育种目标,在变异的后代中进行选择和培育,从而获得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分子标记在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近20年来发展了多种分子标记,使作物育种学家有可能直接根据基因型而不只是表现型进行选择,在作物育种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利用价值。本文简要综述了分子标记在作物育种方面的有关应用。主要内容有:(1)分子图谱构建与基因定位;(2)DNA指纹库的建立;(3)标记辅助选择;(4)F1杂种优势分析;(5)基于图谱克隆基因。  相似文献   

8.
超低能离子注入作物育种的一种重要机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本文通过超低能(110keV)离子注入和同步辐射碳光辐照两种手段处理了小麦种子,经萌发在其根尖细胞中均观察到了多种类型的染色体时变,而且同对照相比,均有明显的微核率与染色体总畸变率。根据理论分析和一些有关的实验证据,超低能离子注入小麦种子,因离子本身射程非常短(<1μm),不可能直接损伤麦皮下面的胚细胞,而由注入离子在作物种子内产生的各种特征X-射线,只要剂量足够,却能达到较深的部位,通过它们的间接作用就会损伤胚细胞造成生物学效应。因此,赵低能离子注入作物种子激发产生的特征X-射线是其诱变育种的一种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9.
一。无性系变异的研究进展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近代育种科学的发展,也是细胞工程育种的一个新分支,它为作物品种改良提供了一个新的有效途径。早在1903年约翰逊提出在自然界产生的变异体中进行选择,可以获得纯的优良品种,即所谓系统选育 法,但变异频率极低。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数量性状遗传差异及其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在生产上应用的作物品种,绝大多数是 通过有性杂交育种选育出来的。以这种方法选 育出的新品种主要有两种类型:遗传基础比较 稳定的品种(纯种)和比较不稳定的杂种第一 代。  相似文献   

11.
余诞年 《遗传》1990,12(2):5-9
作物品种(Cultivar)是处于人工隔离条件下繁殖的封闭群体。品种种子质量的一个主要指标是“纯度”,目前,检验品种纯度的方法主要依赖其独具的标记特征,此类特征,包括近年来所采用的同工酶标记在内,大多数属于单基因或寡基因遗传的性状[1,19]。这类基因在群体内的频率是容易测定的,所以品种纯度的变化可用群体内基因频率动态的模式来描述。良种繁育中导致品种失纯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混杂”,其遗传实质是群体间的“迁移”或“基因流动”(Migration or Gene Flow)[2,7],“机戒混杂”是合子形式的迁移,“生物学混杂”则是配子形式的迁移。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球粮食生产正面临着严峻挑战。同时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恶化也正威胁着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粮食安全及其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目前,增加世界粮食产量最有希望的技术战略就是联合传统作物育种技术(改良种质)和新型转基因技术(获得新型性状)。通过这种联合技术培育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3.
我国群众性辐射育种工作正在蓬勃开展。短短数年已选育了二百多个优良品种和品系,总推广面积达三千五百多万亩。对作物辐射诱变规律进行探讨,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均有重大意义。自1973—1978年,我们对下列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我国转基因作物育种发展回顾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综述了近30年来我国转基因作物育种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并以实例说明我国已初步建成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转基因育种创新和产业开发体系,包括基因发掘、遗传转化、良种培育、产业开发,应用推广以及安全评价等关键环节;棉花、水稻、玉米等作物转基因研究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和比较优势。本文对转基因作物育种当前存在的问题与面对的挑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推进重大研究成果产业化、加快重大专项实施和自主创新、加强转基因科学传播等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张自立  陈桂兰 《遗传》1979,1(4):20-24
我国群众性辐射育种工作正在蓬勃开展。 短短数年已选育了二百多个优良品种和品系, 总推广面积达三千五百多万亩。对作物辐射诱 变规律进行探讨,在实践上和理论上均有重大 意义。自1973-1978年,我们对下列间题进行 了研究。  相似文献   

16.
对于作物育种而言,早熟性是一种优良的综合性状。因此,探讨如何将常规育种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用以缩短主要作物品种生育期,对作物生产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概括了作物早熟性相关性状,重点阐述了作物早熟性相关性状定位与遗传分析的研究现状,提出了目前作物早熟性育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7.
麦类作物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其遗传改良对于保障世界粮食生产具有重要作用。获得麦类作物的基因组和功能基因组信息是作物遗传育种学家解析种质资源高产及抗逆机理,并准确选择目标性状、实现分子设计育种目标的有效途径。目前,二穗短柄草(Brachypodium distachyum)是早熟禾亚科中唯一完成全基因组测序的植物。以二穗短柄草为模式植物,利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获得早熟禾亚科中基因组庞大而复杂的麦类作物的相关信息,必将加速麦类作物的遗传改良进程。本文重点介绍近十年来短柄草在麦类作物比较基因组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干旱,半干旱地区作物育种的困惑与出路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粮食问题主要取决于一年生谷类作物产量。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原因主要是病虫害及各种胁迫生境,其中干旱缺水为最大的产量限制因素,提高作物生产力的途径有二:其一是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其二是通过育种手段选育在各肿胁迫环境中具有优良表现的基因型(品种)。矮秆化育种手段使水肥充裕区小麦产量有显著的提高,是通过提高收获指数获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育种却未能获得显著效果,要提高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育种的成效,对干旱  相似文献   

19.
生物工程是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和化学工程在工农业生产诸方面的应用,它包括发酵工程、酶工程、遗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以往作物育种多半是在产生完整植株过程终了时,挑选那些具有高产或抗病等性状的植物个体,或者利用嫁接、杂交和辐射等技术进行作物育种。自七十年代后,由于生物学技术发展,人们在坚持传统育种的同时又从生物工程方面对它进行了研究,以期改良作物和弄清高等植物发育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中国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作物育种是农业科技的重要内容。从产业的价值链上看,国内外的研究表明,种业价值一般为种植业价值的3%~6%.而种业对种植业增长的贡献率可高达30%~40%。更有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种业投入与种植业产出比约为1:10,即种业投入(或收入)增减1元会在种植业产出上放大10倍后表现出来。从政策上看,2010年1月31日公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切实把农业科技的重点放在良种培育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