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冯明光  徐均焕 《菌物学报》2002,21(2):270-273
用飞虱虫疠霉(Pandora delphacis)初级分生孢子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24 h内定时取样,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孢子的萌发及其对寄主体壁的入侵。结果表明,附着到蚜体表面的孢子在4 h内有30~40%已萌发产生芽管,其中多数为侵染性芽管,少数是呈叉状分枝的营养生长型芽管。具侵染性芽管的孢子部分陷入体壁蜡质层中,显示孢子有分泌物产生并作用于寄主体壁。接种10 h内,侵染性芽管通过顶端膨大的附着胞或直接穿透侵入寄主体壁。到24 h时,产生侵染性芽管的孢子全部侵入寄主体内,寄主体表仅留下少数未萌发的孢子或营养生长型芽管。初级分生孢子在蚜体表面很少产生次级分生孢子,说明桃蚜是适合该菌侵染的寄主。陷入寄主体壁的孢子不因若蚜蜕皮而被去掉,表明该菌对成蚜和若蚜都具有侵染力。  相似文献   

2.
飞虱虫疠霉分生孢子在桃蚜体壁上的附着与入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冯明光  徐均焕 《菌物系统》2002,21(2):T001-T002
用飞虱虫疠霉(Pandora delphacis)初级分生孢子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24h内定时取样,在扫描电镜下观察孢子的萌发及其对寄主体壁的入侵。结果表明,附着到蚜体表面的孢子在4h内有30-40%已萌发产生芽管,少数是呈叉状分枝的营养生长型芽管。且侵染性芽管的孢子部分孢入体壁蜡质层中,显示孢子有分泌物产生并作用于寄主体壁。接种10h内,侵染性芽管通过顶端膨大的附着胞或直接穿透入寄主体壁。到24h时,产生侵染性芽管的孢子全部侵入寄主体内,寄主体表仅留下少数未萌发的孢子或营养生长型芽管。初级分生孢子在蚜体表面很少产生次级分生孢子,说明桃蚜是适合该菌侵染的寄主。陷入寄主体壁的孢子不因若蚜蜕皮而被去掉,表明该菌对成蚜和若蚜都具有侵染力。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结合曲利苯兰和荧光素钠两种染色方法的优点,从显微角度研究了尖角突脐孢菌(Exserohilum monoceras)两个菌株X-27和HN-14在稗草和水稻上萌发和侵染行为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寄主稗草上,接种4h后尖角突脐孢菌孢子开始从一端或两端萌发形成初生芽管;10h后芽管顶端膨大形成附着胞,附着在寄主表面,两端萌发的孢子约90%一端败育,仅一端形成成熟附着胞;在接种后24h内成熟附着胞形成率与接种时间成正相关,24h后趋于稳定;16h后在成熟附着胞下方受侵染的细胞内指状吸器开始形成,随后发育为掌状吸器;接种36h后菌丝在组织表面扩展形成网状,同时稗草叶片上显现叶斑病症状,部分菌丝能在细胞间蔓延扩展。在非寄主植物水稻上,同样观察到孢子萌发产生芽管,但是萌发起始时间滞后大约4h,初生菌丝分枝明显减少,且未能观察到附着胞和吸器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赵晶  朱刚  黄园  张荣  胡小平  孙广宇 《菌物学报》2012,31(4):548-559
利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从组织细胞学水平系统研究了冠盘二胞Marssonina coronaria在苹果抗、感病品种叶片上的侵染过程及侵染后寄主细胞的超微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冠盘二胞的侵入和定殖过程可以分为6个阶段:孢子萌发与芽管形成、附着胞形成、侵入细胞角质层、在叶肉细胞内产生吸器、菌丝在叶肉细胞间和细胞内扩展、分生孢子盘形成。随着菌丝扩展,受侵寄主细胞出现细胞壁加厚,细胞壁降解,质壁分离,叶绿体内淀粉粒、嗜饿颗粒积累,叶绿体基粒片层瓦解,线粒体空泡化等现象。在不同抗性的苹果品种上,分生孢子萌发率差别不明  相似文献   

5.
重要虫生真菌莱氏野村菌芽生孢子的形态发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经对比,萨氏麦芽糖-酵母浸粉培养液(SMY)较适合制备莱氏野村菌Nomuraea rileyi芽生孢子。以菌株Nr09接种该培养基,在130r/min、25℃全光照下震荡培养,观察芽生孢子在不同时期发育的形态变化。结果表明,分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24h萌发率为42%,36h时达84%。芽管迅速伸长形成菌丝。在48h前芽生孢子通过菌丝顶端及分枝末端缢缩的方式形成,后期则主要通过芽生孢子继续出芽的方式大量形成,78h芽生孢子数量达到最大值。芽生孢子的形成方式可为一端、两端或多端芽殖。芽生孢子的形成过程可分为5个阶段:(I)分生孢子膨大期;(II)芽管萌发期;(III)芽管延长期;(IV)芽生孢子形成初期;(V)芽生孢子指数生长期。30h后培养液中有少量草酸钙结晶出现并逐渐增多。到84h时有31%的芽生孢子细胞内液泡聚集增大,表明芽生孢子已开始进入衰老阶段。使用指数生长期制备的Nr09芽生孢子进行几丁质酶基因转化,转化效率达79个转化子/μgDNA。  相似文献   

6.
绿僵菌侵染小菜蛾体表过程的显微观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体表结构对绿僵菌入侵行为的影响及绿僵菌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 绿僵菌孢子在小菜蛾体表萌发后可形成附着胞,寄主体表结构影响形成附着胞的快慢、多少及穿透体壁时芽管长度, 在平缓结构区和刺状结构区比嵴状结构区更易形成附着胞,且芽管较短。在所有结构区,LF68菌株穿透芽管均短于LD65菌株的芽管。接种后7 h,分生孢子在小菜蛾体表开始萌发,LF68与LD65菌株分别于接种后10 h和13 h出现侵染构造穿透体壁。  相似文献   

7.
比较了荧光素钠和考马斯亮蓝应用于小麦白粉病菌染色的效果。荧光素钠法中样品处理只需20min.左右,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荧光指示剂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主要沉集于活菌体的隔膜和细胞质部位,使病菌产生明显的亮绿荧光和清晰的细胞轮廓,亮绿荧光衰退期为7min.;借助荧光显微镜可以观察病菌在小麦叶表的发展过程,区别活菌体和失活菌体。考马斯亮蓝法包括传统的组织学染色步骤,经过改进后的样品处理过程需要40min.左右;染色后使寄主组织呈现淡蓝色,病菌菌体染成深蓝色;该方法可以观察病菌在小麦叶表和被侵染细胞内部发育形成的结构,包括孢子发育形成的初生芽管、附着胞芽管、成熟附着胞以及在寄主细胞内形成的初生吸器原体、成熟的指状体吸器和次生吸器。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荧光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及组织切片技术进行了莱氏野村菌对棉铃虫幼虫的致病过程及机理的研究。两个莱氏野村菌菌株EFD44及EFD38不同浓度及配方的分生孢子 ,在棉铃虫幼虫体皮上 2h后开始发芽。两个菌株的分生孢子发芽方式不尽相同。真菌在侵入昆虫表皮体内前 ,菌株EFD44及EFD38的芽管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分化。EFD38芽管有几种分化形式 ,包括形成驸胞器结构、主芽管从孢子多处萌发、主芽管有或多或少的分枝、主芽管或分枝芽管形成楔型状等。处理后约 6h ,真菌菌丝或芽管开始侵入昆虫外体皮 ,但真正成功地侵入外体皮并…  相似文献   

9.
草菇(Volvariella volvacea)的有性过程以同宗结合为主。即可以不经过两株不同单孢子形成的初生菌丝配命,就可以形成能结菇的次生菌丝。草菇菌丝体不论其环境条件适宜与否,当生长到一定时期,总要形成厚垣孢子(Chlamydospore)。草菇的厚垣孢子呈圆形,直径40-60微米,红褐色至棕褐色。它的萌发温度略高于孢子,约39-41℃。萌发时先伸出一芽管;有的厚垣孢子萌发后膨大产生新的厚垣孢子,似芽殖分裂;有的则直接形成新的次生菌丝体。试验证明,草菇在营养基质十分贫瘠或在营养丰富的条件下,都能产生厚垣孢子。普遍认为,厚垣孢子的形成是草菇的遗传生理特性,而不是由于不良环境引起的。这一点与过去的说法不同。草菇的初生菌丝与次生  相似文献   

10.
荧光素钠和考马斯亮蓝应用于小麦白粉病菌染色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荧光素钠和考马斯亮蓝应用于小麦白粉菌染色的效果。荧光素钠法中样品处理只需20min左右,具有直接,快速的特点;荧光指示剂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无抑制作用,主要沉集于活菌体的隔膜和细胞质部位,使病菌产生明显的亮绿荧光和清晰的细胞轮廓,亮绿荧光衰退期为7min;借助荧光显微镜可以观察病菌在小麦叶表的发展过程,区别活菌体和失活菌体。考马斯亮蓝法包括传统的组织学染色步骤,经过改进后的样品处理过程需要40min左右;染后使寄主组织呈现淡蓝色,病菌菌体染成深蓝色;该方法可以观察病菌在小麦叶表和被侵染细胞内部发育形成的结构,包括孢子发育形成的初生芽管,附着胞芽管,成熟附着胞以及在寄主细胞内形成的初生吸器原体,成熟的指状体吸器和次生吸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梨胶锈菌性子期和锈子期菌丝吸器的形成方式、吸器及其与寄主细胞界面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观察结果表明:梨胶锈菌性子期和锈子期寄主胞间菌丝吸器的形成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由寄主胞间菌丝直接形成吸器;另一种是由寄主胞间菌丝先形成吸器母细胞,然后由吸器母细胞形成吸器。吸器在开始形成时只是一个乳头状的侵入楔,以后逐渐形成囊状、镰刀状、指状及其它不规则形状的吸器。多数吸器分化为颈和吸器主体两部分,在颈部及部分吸器主体外有一个由类似寄主细胞壁物质形成的领圈。吸器内部的超微结构与寄主胞间菌丝基本相同,但吸器壁比胞间菌丝或吸器母细胞的壁薄。吸器鞘的厚度随着吸器伸长膨大 而逐渐增厚。  相似文献   

12.
【背景】大豆疫霉根腐病作为大豆生产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已被美国、加拿大等多国报道,其病原菌大豆疫霉(Phtophthora sojae Kaufmann and Gerdemann)为典型的土传病原菌。近年来,土传病原菌与植物根系的互作成为研究土传病原菌寄主选择机制的主要方向。【目的】探究寄主大豆和非寄主菜豆根及根分泌物对大豆疫霉的不同影响,阐明这种影响与大豆疫霉对寄主选择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土培法种植大豆疫霉感病品种Sloan、抗病品种Williams82和非寄主菜豆一点红,测定了单个大豆疫霉游动孢子对寄主大豆和非寄主菜豆幼根的侵染行为,收集了寄主及非寄主根分泌物,测定了根分泌物对大豆疫霉游动孢子的趋化作用,包括吸引游动孢子的能力以及对游动孢子成囊、孢囊萌发和芽管生长的影响。【结果】大豆疫霉单个游动孢子对寄主大豆幼根表现强烈趋向性,沿着根面进行多次试探性接触后在根尖伸长区快速成囊并萌发,产生的芽管顶端贴附在幼根表面,在感病大豆品种根面上的芽管比抗病大豆品种上的短且粗,而对非寄主菜豆幼根则不具有趋向性,接触一次后即远离,最终在距离幼根75μm的位置成囊萌发,且芽管生长不具有方向性。此外,大豆疫霉游动孢子对抗病、感病大豆和非寄主菜豆幼根的侵染行为差异完全在根分泌物试验中重现,即寄主大豆根分泌物对大豆疫霉游动孢子具有较强的趋向作用,能够有效吸引游动孢子,促进游动孢子快速成囊及萌发,抑制芽管的伸长,而非寄主菜豆根分泌物不具有上述作用。【结论】大豆疫霉对寄主的选择性与根分泌物有关,为进一步了解大豆疫霉的寄主选择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蝗虫翅膀作为侵染组织,探讨了荧光染色剂Calcofluor White M2R在观测寄主体表绿僵菌孢子及其附着孢形成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在荧光显微镜下,清晰可见蝗虫翅膀上发蓝色荧光的绿僵菌孢子、芽管及附着孢,而蝗虫翅膀未被染色,避免了干扰观察目标物。该方法可以准确观察病原真菌孢子在昆虫体表组织的萌发及附着孢形成。  相似文献   

14.
球孢白僵菌在红火蚁体表侵染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 Bb04菌株分生孢子对红火蚁Beauveria bassiana 工蚁体壁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 分生孢子多分布在红火蚁工蚁节间膜、胸部的褶皱、气门、体壁的凹陷部位、刚毛窝附近, 以及着生较密刚毛的足上。萌发的分生孢子在节间膜以及体表缝隙、刚毛窝及刚毛稀少的凹陷部位、胸部褶皱和足胫节处入侵。分生孢子在附着12 h后开始萌发, 接种后18 h附着在节间膜处的孢子首先侵入成功, 接种后24 h刚毛窝附近孢子萌发入侵, 接种后60 h胸、腹和足等部位的孢子均成功穿透侵入表皮。分生孢子可以直接以芽管侵入表皮, 也可以产生附着胞再侵入。  相似文献   

15.
小麦杆锈病菌(Puccinia graminis Pers)是真菌门,担子菌纲,并隔担子菌亚纲,锈菌目的主要代表植物。锈菌有二种寄主,第一寄主为小麦、大麦、燕麦及其他禾本科植物,第二寄主为小檗或十大功劳。锈菌的生活史中出现5种孢子,即性孢子、锈孢子、夏孢子、冬孢子、担孢子。性孢子、锈孢子寄生在双子叶植物小檗或十大功劳叶上。锈孢子被风吹到小麦、大麦等禾本科植物的叶片,叶鞘或杆上,便萌发芽管从气孔侵入,在组  相似文献   

16.
小麦雪霉叶枯病菌侵染过程中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振生  左豫虎 《真菌学报》1996,15(4):284-287
采用电镜技术研究了小麦雪霉叶枯病(Gerlachianivalis)侵染过程的细胞学特征,电镜观察发现,分子孢子萌发产生的芽管由孢子细胞壁内层延伸而成,病菌侵入寄主体内后,胞间菌丝先在寄主细胞间扩展,随后胞间菌丝侵入坏死的寄主细胞,形成细胞内菌丝;胞间菌丝和胞内菌丝在形态结构上无明显差异,在病菌扩展过程中,寄生细胞发生了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并最终坏死消解,寄主细胞的变化可能与病菌分泌的毒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檀香吸器维管组织的发育过程,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檀香吸器维管组织的个体发育。结果表明,檀香维管组织的分化分为两个时期:入侵前和入侵后。吸器维管组织发育始于盘状吸器时期,起源于吸器基部具有分生能力的细胞,后分为两束。侵入前无向顶的分化,处于吸器基部。侵入后随吸管深入寄主根与寄主根维管束连通,形成具有吸收功能的维管组织。成熟吸器维管组织呈倒烧瓶结构,仅处于吸器烧瓶核心两边,由木质部组成而无韧皮部。檀香的吸器维管组织发育有两个因素诱导,一个是遗传因素,另一个为寄主。这些为檀香半寄生性特性研究提供了形态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芽生孢子是许多真菌通过出芽方式产生的无性孢子,在液体发酵中主要以这种形式大量繁殖。真菌杀虫剂活性成分分生孢子的大量生产使用液体发酵得到的芽生孢子作为接种物,另外,它也是当今虫生真菌遗传转化的重要受体,因而研究虫生真菌芽生孢子的形态和发生特点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对液体发酵中的球孢白僵菌、粉棒束孢、蝉棒束孢、环链棒束孢、玫烟色棒束孢、细脚棒束孢、斜链棒束孢、金龟子绿僵菌、蝗绿僵菌和蜡蚧霉等10种常见虫生真菌芽生孢子的形成过程进行显微观察,了解其分生孢子产生过程的异同。结果表明,芽生孢子的产生方式有两种类型:1)蝉棒束孢在其整个生活史中以菌丝生长为主,芽生孢子产生的数量很少。2)其他各种真菌芽生孢子产生方式相似,在菌丝体形成后就开始大量以菌丝出芽或缢缩产生芽生孢子,接着还可通过芽生孢子的出芽或缢缩断裂产生新的芽生孢子。芽生孢子的产生分为3个时期:初期先由菌丝形成芽生孢子;指数期芽生孢子大量增殖,菌丝和芽生孢子都可产生芽生孢子;后期以芽生孢子产新芽生孢子为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9.
稻温病菌的分生孢子、芽管、附着胞的混合物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取免疫小鼠的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在50%PEG下融合成杂交瘤细胞,用间接ELISA筛选阳性孔,获11株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表明其中4株单克隆抗体2B4、4A1、1D1和2H4分别与孢子、芽管或附着胞有特异性结合;Western blotting分析发现2B4、4A1、1D1单克隆抗体分别与孢子、芽管表面的提取物有不同的结合带;此四株单克隆抗体均干扰稻温病菌附着胞形成,并抑制稻温病菌在叶表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黄檗鞘锈菌Coleosporium phellodendri担子发育及担孢子萌发的细胞学变化,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冬孢子萌发、担子发育及担孢子萌发过程,并利用苏木精染色法对冬孢子萌发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未成熟的冬孢子含有两个细胞核,成熟时冬孢子伸长,两个细胞核融合成为1个核;冬孢子萌发时,中间形成一隔膜,将冬孢子分成两部分,上部分含金黄色的原生质体,下部呈透明的柄状结构;上部分发育形成4个细胞的内担子,然后发育形成担孢子。担孢子萌发时,产生1个芽管,顶端形成外观上与担孢子形态大小基本一致的次生孢子。次生孢子萌发产生芽管,形成菌丝。有极个别的次生孢子可再次形成次生孢子。冬孢子和担孢子在5–25℃温度范围内均能萌发,其中以15–25℃为适宜萌发的温度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