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小达氏涡虫和大变杰氏涡虫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对单肠目(Rhabdocoela)达氏科(Dalyelliidae)的中国小达氏涡虫(Microdalyellia sinensis)和大变杰氏涡虫(Gieysztoria macrovariata9-spinosa)进行了长期饲养与观察,了解和比较这两种涡虫的习性、繁殖、发育及组织学特点。结果表明,中国小达氏涡虫比大变杰氏涡虫反应敏捷,生殖器官的形态位置有明显区别;中国小达氏涡虫产卵周期约5 d,每期产卵10.5枚;大变杰氏涡虫产卵周期约10 d,每期产卵22.3枚;两种涡虫卵孵化期约60 h,发育成熟期9 d左右;最后探讨了卵胚非正常发育与雌雄生殖器官成熟期,以及涡虫的淡水生态学意义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Emergence records for three species of Drosophila breeding in the stinkhorn ( Phallus impudicus ) are presented. These are D. phalerata, D. subobscura and D. cameraria . The numbers of stinkhorn present in one woodland (0.114 km2) have been estimated for a two-year period. In 1976, the total number of these fungal breeding sites during the summer was approximately 8000 and in 1977 it was 5300. Utilizing the estimates of breeding site numbers, Drosophila emergence data and estimates of adult survival from laboratory populations, density estimates for D. phalerata and D. subobscura are calculated.  相似文献   

3.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罗氏沼虾(Macrobrachium rosenbergii)、日本沼虾(M.japonicus)成熟卵细胞和胚胎发育时期可溶蛋白的组成及含量。结果显示,2种沼虾的可溶蛋白在组成和含量上体现了较高的相似特性。可溶蛋白的含量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逐渐降低;在成熟卵细胞和胚胎期,可溶蛋白在组成上以89 ku和100 ku的卵黄磷蛋白(Vitellin,Vn)为主,同时还存在243 ku1、81 ku6、7 ku5、4 ku和31 ku等其他一些蛋白亚基。40 ku蛋白亚基仅出现在成熟卵细胞中,推测可能参与执行了特定的生殖功能。可溶蛋白随着胚胎的发育呈现出蛋白亚基经水解逐渐由大分子变成小分子的趋势。前状幼体期和状幼体期出现的74 ku蛋白亚基可能与其在胚胎后期发育的功能有关。可溶蛋白在不同物种胚胎发育时期不同的变化,显示了每个物种在卵黄蛋白的组成、利用以及组织结构蛋白的形成中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光照和水分对白藤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路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以2年生白藤实生苗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试验,设置4个光强梯度——S0(对照,全光照)、S1(75%~80%全光照)、S2(45%~50%全光照)、S3(20%~25%全光照)和3个水分梯度——W0(对照,RSWC85%)、W1(中度干旱,RSWC55%)、W2(重度干旱,RSWC25%),定期测定幼苗生长特性(株高、地径、叶片数),叶片光合能力[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气孔导度(Gs)]及吸收能力(根、茎、叶生物量),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路径分析,探讨光照和水分对白藤幼苗生长特性影响过程,为白藤育苗及资源恢复提供理论支撑。结果显示:(1)随着光照强度的降低,幼苗生长特性与吸收能力、光合能力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即先增加后减少;在45%~50%光强条件下,幼苗株高、地径、叶片数,根、茎、叶和总生物量及叶片Pn、Gs、Tr和Ls均达最大值。(2)随着土壤含水量降低,幼苗株高、地径及茎和叶生物量均逐渐减少,而根、根冠比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光合能力方面的Pn、Ci、Tr比对照分别显著降低23.65%、20.61%和25.40%(P<0.05),Gs和WUE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Ls比对照显著升高170.00%(P<0.05)。(3)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光照主要通过影响幼苗叶片的光合能力,水分主要通过影响根系生物量来实现影响幼苗生长特性的作用。研究表明,SEM模型能有效对影响白藤幼苗生长的环境因子进行分析,定量解释环境因子影响的路径过程,光照和水分通过光合能力和吸收能力传递对生长特性的影响,且光照因子影响力大于水分因子,其路径系数分别为0.89和0.56;在白藤幼苗生长特性指标中,地径标准因子载荷为0.85,能够有效反映白藤幼苗生长特性;白藤幼苗培育在适度遮阴(45%~50%)和正常供水(RSWC85%)环境下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5.
采用光镜观察,对中华刺蕨和长耳刺蕨配子体发育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中华刺蕨和长耳刺蕨的孢子和配子体发育特征相似,孢子均两侧对称,单裂缝,孢子萌发方式为书带蕨型;配子体经丝状体、片状体发育为心形原叶体,毛状体多产生于幼原叶体生长点两侧边缘,为多细胞棒状,原叶体发育方式为槲蕨型;幼原叶体阶段即可产生精子器,而颈卵器只产生于大型心形原叶体生长点下方,性器官发育类型为薄囊蕨型,卵受精后发育成孢子体.该研究结果支持秦仁昌将刺蕨属和实蕨属独立为实蕨科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豆科植物是荒漠等干旱生态系统的重要先锋物种,也是生态系统中有效氮的主要来源。为了明确荒漠豆科植物与生境土壤因子之间的关系,该研究以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广泛分布的荒漠豆科植物弯花黄芪(Astragalus flexus)、镰荚黄芪(Astragalus arpilobus)为对象,测定不同土壤深度(0~5、5~10、10~15 cm)的理化性质,比较分析2种荒漠豆科植物化学计量特征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弯花黄芪碳(C)、氮(N)、磷(P)含量分别为373.35、25.66、1.03 mg·g-1,高于镰荚黄芪的331.53、19.59、0.66 mg·g-1,且二者的N、P含量均差异显著(P<0.05);弯花黄芪的C∶P、N∶P分别为374.38、25.75,均极显著高于镰荚黄芪的166.09、10.12(P<0.01),而弯花黄芪的C∶N(14.62)低于镰荚黄芪(16.99),两种植物的C和C∶N均无显著差异。(2)豆科植物生境土壤在0~5 cm土层的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最高,且随土层的加深逐渐减少;土壤化学计量比SOC∶TN、SOC∶TP均随土层加深逐渐增大,而TN∶TP值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少;较低的N含量及TN∶TP 显示该区域土壤属于N素缺乏类型。(3)2种荒漠豆科植物与各层次土壤化学计量特征的相关性无一致规律。其中,弯花黄芪立地0~10 cm土层的TN与N∶P间呈负相关关系,TP与P间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而TP与C∶N间呈正相关关系,SOC∶TN与N∶P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在10~15 cm土层中,SOC∶TN与N∶P间呈正相关关系。镰荚黄芪中仅P含量与其立地0~5 cm土层的SOC∶TP具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而大部分化学计量特征间未显示出相关性。(4)弯花黄芪的植物化学计量指标P含量与5~10 cm土层的电导率(EC)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N含量与10~15 cm土层的速效钾(AK)间呈正相关关系;而镰荚黄芪N、AP与N∶P与0~5 cm土层的速效磷(AP)间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其他土层未出现相关关系。研究认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土壤N含量以及TN∶TP较低,土壤N元素贫瘠,且该区豆科植物立地土壤养分含量总体偏低;该区弯花黄芪生长的主要限制元素为P,而镰荚黄芪生长的主要限制元素为N和P;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并非全部由土壤养分特征直接决定,其明显的种间差异显示植物自身遗传特性在土壤 植物计量特征耦合关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合耳菊属(菊科-千里光族)两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了红脉合耳菊[Synotis rufinervis(DC.)C.JeffreyY.L.Chen]和须弥合耳菊[S.kunthiana(Wall.ex DC.)C.JeffreyY.L.Chen](菊科-千里光族)在中国的分布记录。两种植物都在中国西藏南部有分布。提供了它们的详细形态描述、形态特征图及其在中国的地理分布,同时报道了两种植物的花药领构型和花药内壁细胞增厚方式。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植物花的空间布局与开花动态的调节机制以及避免同株异花传粉的生态学策略,该研究对铁破锣[Beesia calthifolia (Maxim.) Ulbr.]花序形态结构、开花动态和传粉生物学进行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1)铁破锣花序结构设计巧妙,由3朵花组成一个聚伞花序单元并依次排列在主花序轴上,且花序轴上聚伞花序之间距离较远。(2)铁破锣通过单个聚伞花序顶花先开,通常只有6~8朵聚伞花序的顶花同时开放,而且总状花序从基部到顶部逐次开放,从而使得大量聚集单花的花序达到尽量少开花。(3)铁破锣花白色,花粉是访花昆虫的仅有诱物,纤细巴蚜蝇(Baccha maculata)是铁破锣的主要传粉昆虫,这种昆虫能够以花丝为着力点取食花粉,通常在一个花序上取食一朵单花后很快飞向另外一个花序的花。研究认为,铁破锣花序的空间设计和开花的时间序列动态减少了昆虫访问同株异花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冬虫夏草研究进展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药用真菌 ,由于其自身独特的药用价值而成为各国研究的热点。其生物学特性、化学成分已经阐明 ,从先前的天然采集到现在的菌体人工培养 ,这种根本性的过渡也极大丰富了它的产量和应用。目前对其药用机理已研究清楚 ,药用范围也十分广泛。挖掘和开发这一名贵中药 ,在我国乃至世界医药上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长臂猿科动物的分类和保护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范朋飞 《兽类学报》2012,32(3):248-258
根据最新的长臂猿科分类系统和近年来开展的多次长臂猿调查,本文对我国长臂猿科的分类和保护进行了全面的回顾和综述,将为以后中国长臂猿的研究和保护提供基础资料。长臂猿科(Hylobatidae) 分为4 个属(Nomascus,Symphalangus,Hylobates, Hoolock ) 17 个种,其中我国分布有3 属6 种: 西黑冠长臂猿(N. concolor)、东黑冠长臂猿(N. nasutus)、海南长臂猿(N.hainanus)、北白颊长臂猿(N. leucogenys)、东白眉长臂猿(Hoolock leuconedys)和白掌长臂猿(Hylobates lar)。长臂猿曾经广泛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受栖息地丧失、退化和猎杀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长臂猿仅分布于云南、广西和海南等地。我国长臂猿的保护形势十分严峻,白掌长臂猿和北白颊长臂猿可能已经从中国消失;东黑冠长臂猿和海南长臂猿的数量都不足30 只,接近灭绝边缘;东白眉长臂猿的数量不足200 只;即使是数量最多的西黑冠长臂猿,其数量也仅有1 000 至1 300 只。严格执法、意识教育、科普宣传、长期的科学研究将有利于我国的长臂猿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