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西三江地区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黎文本 《古生物学报》1992,31(2):178-189
本文研究黑龙江东部西三江地区中生代煤系地层3个岩组中的孢粉组合。其中城子河组孢粉组合丰富,时代属欧特里期至巴列姆期,但目前材料尚不能对城子河组进行有意义的孢粉地层再分。穆棱组下部与城子河组的孢粉组合相似,反映植物群的渐变过程。东荣组的孢粉组合及其与邻区地层的对比关系亦有讨论,其时代有属凡兰吟期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四川宝鼎摩梭河谷上三叠统孢粉组合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一、前言宝鼎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金沙江上游,是著名的宝鼎植物群产地,又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产煤基地之一。多年来,围绕这一晚三叠世含煤地层及其所产丰富植物群,地层古生物工作者进行了多次工作。1945年,曾繁礽来此调查,将这一含煤岩系命名为“纳拉箐煤系”。解放初期,地质部纳拉箐煤田勘探队查明这一含煤地层厚度可达几千米。1972年,云南第一区测队再次测量予以证实,并正式将这套地层划分为大荞地组与大箐组。  相似文献   

3.
云南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 生物多样性丰富, 季风气候特征明显。新生代剧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众多山间盆地, 其间保存了大量精美的植物化石, 是探讨新生代以来植被、植物多样性和地球环境演变的理想地区。但是长期以来, 由于地层年代学证据的缺乏, 这些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地质年代还存在很大争议。本研究通过对滇东南地区富宁县普阳盆地的含煤地层开展深入的孢粉学研究, 探讨盆地含煤地层年代及其古气候演化过程。剖面下部煤层孢粉组合以杉粉属(Taxodiaceaepollenites)为主, 指示以杉科为主的湿润沼泽森林, 冬春季相对湿润; 剖面上部孢粉组合指示以常绿栎类为主的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生长山核桃粉属(Caryapollenites)、冬青粉属(Ilexpollenites)、胡桃粉属(Juglanspollenites)、枫香粉属(Liquidambarpollenites)等亚热带常见树种, 气候温暖湿润, 季节分明。结合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证据和周边地区不同地质时代的孢粉组合, 普阳盆地含煤地层的沉积时代应为晚始新世; 同时, 孢粉组合也表明滇东南地区植被现代化面貌至少在晚始新世就已经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4.
浙江长兴龙潭组孢子花粉组合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一、绪言孢粉分析在我国的普遍开展仅仅是晚近六、七年的事。解放前记载我国孢粉化石的资料极少,几乎没有正式的研究报告,古生代方面亦是如此。1926年,日人赤石(Y.Akasegwa)报导我国山东、河北及吉林三省少数煤样的显微结构时,曾略为提到其中的孢粉化石,并认为我国古生代煤样中所含孢子颇少。稍后,中国地质学家谢家荣(1931)在“中国煤的植物细胞组织与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一文中却指出,我国各时代的煤样都合有大量的小孢子。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证明:我国晚古生代合煤地层确合有大量孢粉化石,值得我国孢粉工作者从多方面作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武家村发现的第四纪哺乳类,海、陆相软体类化石,以及地层中所含的植物孢粉和岩性特征,把该地区第四纪地层初步划分为全新统、晚更新统、中更新统(陆相沉积)和早更新统(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6.
南京汤山驼子洞洞穴堆积中鬣狗粪化石含有相对丰富的孢粉,推测草食性哺乳动物食用带有孢粉的植物后,经鬣狗的猎杀、摄食、消化和排泄,孢粉较好地保存在鬣狗粪中,形成粪化石,成为洞穴地层的组成部分。虽然鬣狗粪化石中的孢粉含量不及湖沼相地层中丰富,但有几种植物的花粉保存较好且相对集中,如Pinus,Tsuga,Quercus,Carpinus,Artemisia,Cyperaceae,Polygonum,Polypodiaceae出现的频率较高。孢粉组合揭示早更新世南京地区植被主要是草原或森林-草地,气候凉干或半干旱半湿润,可以和地层中脊椎动物群反映的自然环境相互印证。在研究洞穴古环境的代用指标中,堆积物中的鬣狗粪化石中包含的孢粉是比较好的研究对象,对环境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古植物学家研究发现,从晚三叠纪至早侏罗纪,当时位于劳亚大陆东南部的中国,生长着大量的苏铁植物。在山西太原东山早二叠世地层中发现的中国始苏铁(Primocycas chine-nsis),是迄今记载的我国最早的苏铁植物,表明我国在2.8亿年前就已出现了苏铁类植物。70年代初在四川攀枝花市宝鼎矿区发现的宝鼎植物化石群中,苏铁类约占了一半,表明在晚三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辽西北票四合屯脊椎动物化石产地附近土城子组三段的孢粉组合,共计32属9种及25未定种。孢粉组合以松柏类两气囊花粉占绝对优势,三缝孢子含量低。当前组合中见有Cicatricosisporites,Lygodioisporites,Jiaohepollis,Rugubivesiculites等早白垩世特征分子,同时未见被子植物花粉,推测其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这与同位素测年结果相一致。这一孢粉组合以松柏类两气囊花粉的高含量及Classopollis的低含量为特征,明显不同于以往报道的土城子组的孢粉组合,却与辽西地区义县组下部层段的孢粉组合非常相似,表明辽西地区土城子组沉积的末期区域植物群面貌与义县组已无本质差别,尽管两套地层在岩相和沉积上差异明显。这一发现提示我们,土城子组的横向对比对于正确重建中国北方侏罗纪—白垩纪早期的沉积演化史十分关键,有必要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开展其他地区土城子组的孢粉等生物地层及区域间的对比工作。  相似文献   

9.
中国早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纲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一勇 《古生物学报》1995,34(2):212-227
简要地叙述中国大陆及陆架区早第三纪孢粉植物群的纵向演变和横向分异,将纵向演变归纳为6个主要的孢粉植物群发展时期。即:1)早古新世榆科花粉发育期;2)晚古新世正型粉扩展期;3)早始新世榆科-桦科-胡桃科花粉繁盛期;4)中始新世壳外科花粉发育期;5)晚始新世蒺藜科花粉扩展期;6)渐新世松科花粉发育期。据横向地区差异,将中国大陆及陆架区划分为7个早第三纪孢粉植物地理区,为:1)东北暖温带至亚热带湿生孢粉植物区,2)华北暖温带至亚热带中生孢粉植物区,3)西北暖温带至亚热带旱生孢粉植物区,4)中南亚热带中生孢粉植物区,5)东海南部陆架亚热带湿生孢粉植物区,6)南方亚热带、热带中生至湿生孢粉植物区,7)西藏亚热带中生孢粉植物区。对以上各期的孢粉植物区的主要特征和各地理区范围,代表性的孢粉和特征分别进行叙述,并以此对中国早第三纪的主要含孢粉地层列表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重点研究了抚顺煤田早第三纪地层下部玄武岩凝灰岩夹B 组煤层中的孢粉组合,经统计约有100余种,描述了18属、35种,其中1新属、20新种。对孢粉组合的成份、特征进行了分析,详细讨论了这一组合代表的地质时代为古新世,并讨论了这一孢粉植物群所属植物区和它们所反映的气候特点。  相似文献   

11.
鲁西地区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孢粉组合及其分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鲁西地区上、下石盒子组分界问题,在相关地层共采集处理孢粉样品100多块,经系统研究建立本区上、下石盒子组两个孢粉组合,自下而上为:1)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Patellisporites meishanensis组合;2)Anticapipollis reticor pus-Macrotorispora gigantea组合。根据所建立的孢粉组合特征,经与华北各地二叠系孢粉组合广泛对比,进一步阐述各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并为本区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提出了较为可靠的意见。该界线与区内中期华夏植物群晚期和晚期华夏植物群早期植物群界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新近纪孢粉植物群的区域定位与环境响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新近纪孢粉植物群的变迁,与当时全球性和区域性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休戚相关,结果导致现代植物群分布格局的逐渐形成.鉴于新近纪环境变化的错综复杂性,不同地区间的表现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对比孢粉植物群和探讨植物群变化规律时,需要考虑各种不同的影响因素.本文在综述新近纪全球性海洋和气候事件,以及区域性构造和环境变化的同时,结合新近纪地层建阶工作的研究进展,对中国新近纪孢粉植物群的区域定位提出讨论,进而探索孢粉植物群的一些综合性变化规律,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在新近纪前期,尤其在中新世气候最适宜期,中国东部地区的孢粉植物群已经受到逐渐盛行的夏季风的影响.随着青藏高原的逐渐隆起,以及全球性气候变冷的加剧,冬季风开始明显增强,导致草原型干旱性植被在内蒙古地区的形成.其影响在我国华北等地上新世孢粉植物群中反映尤为明显.青藏高原的抬升,直接导致高原孢粉植物区的形成;而横断山脉地区的孢粉植物群由于区内地形、气候复杂析拥有多种生境,加上垂直幅度大,上升运动的连续和持久,保留了许多源于不同植物区系的成份,成为一个独立的孢粉植物区.  相似文献   

13.
《古生物学报》1990,29(1):127-127
前言1980年9—10月,笔者随北疆队,在沙湾县马纳斯河剖面,对中生代地层进行了地质调查,并系统地采集了孢粉样品,仅在西山窑组分析出保存完好的孢粉化石(有12块样品含孢粉),对每块样品都进行了孢粉统计。这一孢粉组合的研究对准噶尔盆地侏罗纪煤系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以及与我国北方侏罗纪煤系地层进行对比,提供了古生物依据。  相似文献   

14.
首次系统地研究了塔里木盆地二叠系孢子花粉,讨论了盆地各地层分区孢粉组合特征,建立了从早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早期的6个孢粉组合带,阐述了各组合带孢粉学特征。依据对盆地二叠纪孢粉植物群组成分子的分析及其与国内外相关孢粉组合的比较研究,将盆地孢粉植物群分为3个发展阶段,即:早二叠世早、中期的欧美型植物群,早二叠世晚期至晚二叠世早期的安加拉欧美混生型植物群和晚二叠世中、晚期的安加拉型植物群。文中还从孢粉地层学角度论述了沙井子组、杜瓦组和普司格组的地质时代以及二叠/三叠系界线等问题。描述孢粉25属33种(含2新种)。  相似文献   

15.
中国晚白垩世孢粉植物群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本文根据我国已发表的资料,综合分析研究了我国各地晚白垩世及早、晚白垩世时限前后的孢粉植物组合,特别对其中的被子植物花粉演进序列进行了探索,并和北半球五个主要的晚白垩世孢粉植物发育地区(加拿大西部,美国东部、中西部,东欧,前苏联远东地区)连续的晚白垩世被子植物花粉演化序列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我国晚白垩世孢粉植物群发展基本上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即(1)前短轴类被子花粉发育期,(2)短轴类被子花粉发育期,(3)进化被子花粉发育期,(4)脊榆粉发育期,它们发育的时限分属于赛诺曼期(Cenomanian),土仑期至桑托期(Turonian-San-tonian),坎佩尼期(Campanian)和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tian)。根据孢粉植物群特征和其所反映的古气候,将我国晚白垩世孢粉植物群分为两个孢粉植物地理区,即;东北中生孢粉植物区和西北—东南旱生孢粉植物区,后者又分为西北亚区和东南亚区。  相似文献   

16.
山西保德扒楼沟剖面本溪组—太原组156块样品(本溪组47块、太原组75块和山西组34块)中,有113块产有保存良好的孢粉化石。结合现有原位孢粉的资料,通过大量的统计分析,作者在这段地层中识别出了植物群演替的四个阶段,从这四阶段开始地层层位的沉积构造判断,大致可以推断出这四次发展过程的主要诱发因素是在这段时间内频繁发生的海进,并且从孢粉丰度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在这种动荡的环境下,同孢植物的真蕨类,以及楔叶类,由于在事件发生之后表现出较强的复苏能力,使得这段地层中的真蕨类以及楔叶类的孢子在整段沉积物中的含量相对较高,而石松纲的鳞木类以及松柏纲的科达类的复苏能力则相对较弱,因此产自这两类母体植物的孢粉在地层中始终不占主要位置。  相似文献   

17.
重庆喀斯特地区4种不同地貌单元的81份表土和苔藓样品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孢粉组合共由109科属组成。除金佛山外,其他植被退化严重地区样点均以草本和蕨类植物占据优势(剔除石漠化治理大量引种的马尾松、柳杉和侧柏等乔木花粉),其次是乔木植物花粉(主要为马尾松),灌木植物花粉含量很低,显示该区植被退化严重;(2)孢粉组合的PCA分析能够很好地将研究区的现代孢粉组合区分开来,较好地反映了重庆喀斯特地区不同地貌单元的植被特征,特别是石漠化区植被退化严重的孢粉组合特征。生态保护较好、自然植被发育的金佛山地区具有106科属的乔木、灌木与草本孢粉类型,以及高含量的乔木花粉,而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鸡公山(46科属)、青木关镇(56科属)和南平镇(50科属)则表现为乔灌木孢粉类型较少;(3)银杉作为金佛山特有的孑遗植物,其花粉含量明显低于松属花粉,说明其花粉不利于远距离传播;(4)随着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现代孢粉组合中乔灌木花粉含量和种类越少,草本和蕨类植物孢粉含量越多,且以耕地杂草为主。因此,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是喀斯特石漠化区次生植被及其现代孢粉组合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可为重庆喀斯特地区土地利用策略的制定,重庆及其周边地区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研究,以及中国孢粉数据库建设提供基本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报道一个产于上泽亚(Uupper Zeya)坳陷(东经129-130°,北纬54-55°)东南部,保存良好的化石孢粉植物群.孢粉组合中裸子植物花粉居统治地位,占总数的53.4%,其中Taxodiaceae占36.3%,松科仅占5%.被子植物花粉占39.9%,多为葇荑花序类,如胡桃科、桦木科、山毛榉科等;同时还有不少反映温暖气候的分子,如Liquidambar,Balsaminaceae,Magnoliaceae,Nyssaceae等.孢子植物占21%.这样的孢粉植物群代表了潮湿温暖的温带气候.孢粉学至今在坳陷区内仍是人们用以确定地层时代的唯一依据.Pistillipollenites macgregorii,Anacolosiditessuplingensis,Ulmoideipites tricostatus及U. crempii等的出现可以确定含孢粉地层的地质时代属于中-晚始新世.斯涅日诺戈斯克产煤区中晚始新世沉积中的孢粉层位与普里阿姆尔耶,雅库提亚和亚洲东北部的同期沉积相当.  相似文献   

19.
准噶尔盆地腹部芳3井紫泥泉子组所夹灰色泥岩中产丰富的盘星藻、葡萄藻等藻类、疑源类化石及一定数量的孢粉化石。孢粉化石计75属160种,并首次在新疆地区发现了可靠的鹰粉型化石Aquilapollenites以及在我国主要产于松辽盆地和广东三水盆地上白垩统的“大孢子”化石Balmeisporites,建立Schizaeoisporites grandus-Parcisporites parvisaccus-Liliacidites creticus(GPC)组合。通过对部分孢粉属种已知地质分布的分析以及与国内外部分地区晚白垩世孢粉组合的对比,将GPC组合的时代确定为晚白垩世坎潘期至马斯特里赫特期。根据紫泥泉子组的沉积特点及孢粉组合特征,认为晚白垩世准噶尔盆地应归属西北-东南孢粉植物区,局部层段沉积时期气候比较湿润,孢粉组合具有我国东北孢粉植物区与西北-东南孢粉植物区的过渡特点。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东胜延安组孢粉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报道了内蒙古东胜侏罗纪含煤地层延安组的孢粉组合,共记述孢子花粉62属125种,疑源类2属4种,描述了8新种,2新组合种。通过对孢粉类型时空分布,兴衰变化的研究及与国内外相关孢粉组合比较,推断东胜延安组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Aaienian-Bajocian期)。根据化石孢子花粉可能的植物亲缘关系以及这些植物生态条件,推测当时东胜地区存在以苏铁科、银杏科、松柏纲植物和桫椤科树蕨为主体,很多草本和木本蕨类参与其中的茂盛植物群,气候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温带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