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对赣境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蝽科昆虫的种类组成和区系结构。进行了记述和分析,并就赣境武夷山和间境武夷山蝽科昆虫的种类组成异同,进行对比:末还将赣境武夷山与全省和北京,黑龙江的蝽科昆虫种类。作了一些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2.
蔡明章 《生物学通报》1997,32(11):20-21
(续1997年第9期第23页)武夷山的珍稀鸟类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已知有195种(包括亚种),约占全省鸟类种数(495)的40%。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2种;模式标本产于武夷山的有35种;武夷山特产的(国内其他地方和国外均无分布)有6种。下面介绍几种珍稀鸟类:(1)黄腹角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我国特产。别名角鸡。隶于鸡形目、雉科、角雉属。黄腹角雉是古尔德(G。Uld)于1857年根据采自福建省武夷山挂墩的标本计名的。全长460~615mm,体形似家鸡,雌雄异色。雄马体重可达Zkg,上体粟红色夹杂黄色卵圆斑,腹部羽毛黄色,头顶…  相似文献   

3.
武夷山景区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武夷山风景区5块马尾松林标准地的节肢动物群落进行2a的系统调查,共采集到林冠层节肢动物标本19938号,隶属于2纲16目87科200种;林下层节肢动物标本15807号,隶属于2纲17目103科224种。林冠层和林下层类群目的组成基本一致,但在科和物种数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时间序列上的多样性分析表明,林下层物种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林冠层,总体上武夷山风景区马尾松林节肢动物群落相对较稳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蛇类资源现状。方法 2014年7月22日~8月4日采用样线法对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展开调查。结果本次调查记录蛇类动物14种,隶属1目3科12属,以游蛇科为主,占遇见蛇类物种总数的78.6%。大眼斜鳞蛇(Pseudoxenodon macrops)为江西省蛇类新纪录。调查过程中蛇的遇见率为0.88条/km,数量较多的福建竹叶青蛇、山溪后棱蛇和黄链蛇,遇见率分别为0.31条/km、0.24条/km和0.11条/km。结论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福建竹叶青蛇、山溪后棱蛇和黄链蛇等常见种的数量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5.
三明市罗卜岩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植物资源丰富。初步调查,保护区内现有种子植物127科,340属,595种(含种下等级),其中珍稀濒危植物10种。本区植物区系以泛热带分布成份占优势,其次为东亚、北温带和热带分布成份。同时,本区植物区系与武夷山植物区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天蛾科昆虫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2年至2008年的陆续采集和2009年5月至10月定期系统调查采集,获得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天蛾标本共2 103号,它们隶属于5亚科、33属、75种和亚种.该保护区天蛾科昆虫的区系成分以东洋区种类为主,其次是广布种,并且有少量的古北区种类及特有种;天蛾种类和个体数量的高峰期基本集中在6~8月,鹰翅天蛾Ambul...  相似文献   

7.
通过野外调查、采集标本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编制福建梁野山自然保护区野生种子植物名录,进行植物区系组成和分布区类型的分析,并将其与周边相邻2个保护区的植物区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梁野山自然保护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54科662属1 498种,种类丰富。(2)区系地理成分以热带分布型为主,其中在科级水平上热带分布型所属科共有85科,占总科数的69.67%;在属级水平上热带性质分布型的属有371属,占总属数的60.82%。但相当数量温带成分的存在,体现了亚热带植物区系的特点。(3)对梁野山保护区与周边相邻的武夷山和南靖南亚热带雨林保护区的植物区系比较发现,梁野山种子植物区系属数的热带属数/温带属数(R/T值,1.66)高于武夷山的R/T值(1.10)而低于南靖南亚热带雨林保护区的R/T值(2.68),梁野山种子植物区系与该相邻2个保护区的相似性系数非常接近,但在区系成分上,梁野山既有与武夷山共有而南靖南亚热带雨林保护区没有分布的温带成分,也有与南靖南亚热带雨林保护区共有而武夷山没有的热带成分,说明梁野山植物区系与其地处武夷山脉南端的地理位置相一致,具有明显的从南亚热带向中亚热带过渡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粤北大东山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东山位于广东北部,地理位置约为24°50′~25°00′N,112°37′~112°47′E。大东山有种子植物161科,560属,1124种。其中裸子植物6科,10属,14种;被子植物155科,550属,1110种。大东山区系的表征科是蔷薇科、樟科、茶科、壳斗科、山矾科、冬青科、木兰科、安息香科和金缕梅科。属的地理成分组成为热带分布属占54.34%,温带分布属占45.66%。本区系与江西九连山及福建武夷山区系有密切的联系,与黑石顶、大瑶山和花坪区系的联系也较紧密。大东山区系属华南地区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本文描述了漏斗蛛科隙蛛属一新种:波纹隙蛛(Coelotesundulatussp.nov.)。该新种产于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文内对该新种的鉴别特征进行了简要描述,并附有触肢器图。  相似文献   

10.
我国牛肝菌类一新种,叔群华牛肝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臧穆  刘燕 《云南植物研究》2002,24(2):205-208
欣逢邓公叔群院士、教授百年华诞,感其一生更劳心曲,菌学开拓,景星庆云,近在福建武夷山发现牛肝菌科一新种:叔群华牛肝菌Sinoboletus tengii Zang et Liu,sp.nov.,谨以此名,敬寄慕念。  相似文献   

11.
Aim A comparison of biodiversity patterns within Malesia in relation to surface area. Location Analysis of the patterns in species richness and endemism of vascular plants in the five major Malesian islands, i.e. Java, Sulawesi, Sumatra, Borneo and New Guinea. Methods Available data on species richness and species ranges in correlation with the surface area of the respective islands were examined in this work. Estimations of total species numbers for these islands are presented based on extrapolation of all available published Flora Malesiana information and recent checklists, all in all comprising 12,000 different species. Th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overall species richness and endemism were studied for all species together as well as for different plant families to compare the fit with the Arrhenius species–area model. Results The five islands form a series of independent areas of increasing size suited for an analysis of the species–area relationships at the regional scale. All species taken together and those of families with even distribution throughout Malesia show significant species–area relationships. Non‐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ere detected in families with western or eastern‐centred Malesian distribution patterns. Relationships between number of endemic species and surface area are significant for all species and for the majority of the families with significant species–area relationships. Main conclusions Species–area relationships of families appear to be dependent on species number. Families with high numbers of species usually have a significant species–area relationship whereas small families have not. For the families that display an eastern or western Malesian centred pattern, a historical biogeographical explanation should be invoked. Island surface area appears to be a predictor for island percent endemism in Malesian vascular plants. None of the islands appears to be a hotspot of endemism nor of species diversity, as no significant departure from the Arrhenius model was noted for any of them.  相似文献   

12.
乌江河岸带维管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乌江河岸带维管植物区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河岸带共有维管植物69科187属302种,其中蕨类植物9科10属16种,裸子植物1科1属1种,被子植物59科176属285种。生活型以草本为主,其次是灌木。科、属、种的分布区类型多样,在科级水平上有7个类型和4个变型,在属级水平上有13个类型和10个变型,在种级水平上有15个类型和13个变型。地理联系较为广泛,与北温带植物区系联系最为紧密,其次是泛热带植物区系和东亚植物区系。科、属的优势现象较为明显。该河岸带植物区系呈亚热带性质,与热带植物区系有较高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3.
广西红树林蜘蛛群落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韦绥概  周放 《蛛形学报》2000,9(1):33-37
广西红树林区及其近邻非红树林生境共采集到蜘蛛82种,隶属于13科49属,其中红树林区有13科32属55种。红树林区以园蛛科、非红树林区以猫蛛科和狼蛛科种类所占比例较高。角腹艾蛛是红树林区的优势种。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红树林区比非红树林区高。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维管植物资源及多样性特征,该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和文献查阅,统计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维管植物种类构成及其科、属、种层面的具体组成,并分析其分布区类型、濒危物种、药用植物和水生植物状况。结果表明:(1)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共有维管植物169科650属1 061种,其中被子植物种类最丰富,有145科613属1 002种,科、属、种数分别占总数的85.80%、94.30%、94.44%;裸子植物9科20属36种,科、属、种数分别占总数的5.33%、3.10%、3.39%;蕨类植物15科17属23种,科、属和种数分别占总数的8.88%、2.60%、2.17%。(2)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植物资源的优势科明显,含10种及以上的科有29科653种,占总种数的61.55%,其中菊科最多(有63种),禾本科次之(有60种);研究区有单属、种的植物442种,表明单种或少数种的科在研究区维管植物中占大多数。(3)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有种子植物154科,分属13个分布区类型,其中泛热带分布区类型有60科,所占的比例最高(55.56%),表明该区种子植物具有明显的热带特性,其种子植物区系以热带分布为主。(4)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有珍稀濒危植物29种(其中国家保护植物26种),药用植物702种,水生植物150种。研究表明,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维管植物资源种类丰富,多样性程度高,应特别加强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生态景观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我国花椒害虫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晓明  陈国华  李强 《昆虫知识》2009,46(4):532-537
危害我国花椒的害虫种类达190余种,隶属于16目82科。文章对我国广泛分布及危害严重的花椒害虫的危害特点、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进行综述,将我国花椒害虫分布及危害区分为北部、东部、西南部、华南部4个区域。北部地区的主要害虫包括5目24科30余种,危害严重的害虫为花椒窄吉丁甲、花椒桔啮跳甲、台湾狭天牛等;东部地区的主要害虫包括4目11科20余种,危害严重的害虫为台湾狭天牛、二斑黑绒天牛、吹棉蚧等;西南地区的主要害虫包括5目19科20余种,危害严重的害虫为棉蚜、桑拟轮蚧、花椒伪安瘿蚊等;华南地区的主要害虫包括3目16科20余种,危害严重的害虫为棉蚜、花椒桔啮跳甲、星天牛等。  相似文献   

16.
张红梅  陈浒  陈静  郭城  黄菊 《西北植物学报》2020,40(10):1768-1777
为了明确毕节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的植物资源及区系特征,该研究于2018年、2019年分别采用样线和样方法对研究区的野生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同时通过标本采集、文献查阅等方法对研究区的植物资源及区系进行分析,为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及生态保护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研究区植物总计133科438属721种,其中蕨类10科13属16种,裸子植物7科9属11种,被子植物116科417属695种;被子植物中,单子叶植物15科75属121种,双子叶植物101科342属574种;珍稀濒危植物共35种,隶属于14科24属。(2)资源植物分类中,药用类植物121科339属516种,蜜源植物74科180属333种,食用类植物37科60属75种,观赏类植物75科146属209种,纤维类植物42科82属89种,淀粉和糖料类植物21科37属59种,芳香油类植物25科88属132种,油脂类植物63科117属144种,树脂及树胶类植物17科17属22种,鞣料类38科63属87种,其他植物资源合计68科128属155种。(3)植物区系上蕨类植物的科、属区系分化小,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划分为9个分布区类型、9个亚型,以热带成分为主;属级水平上共15个分布区类型、20个亚型,属水平上温带成分占优势。研究表明,研究区植物资源种类丰富,植物区系具有温带和热带双重性质和过渡性特征。  相似文献   

17.
长白山北坡河岸带群落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对吉林省二道白河河岸带植物区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河岸带植被中共有维管束植物68科169属288种,其中包括蕨类植物11科16属26种,种子植物57科153属262种.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3科6属9种,被子植物54科147属253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45科118属212种,单子叶植物9科29属41种.由此可见二道白河河岸带的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对其中被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分析表明,二道白河流域河岸带种子植物区系科、属的分布类型较为丰富,在科级水平上有6个分布类型2个变型,在属级水平上有9个分布类型7个变型.河岸带植物区系呈温带特性,各类温带分布类型117属,占河岸带种子植物153属的76.5%.二道白河流域河岸带植物区系地理联系广泛,与热带植物区系和东亚区系具有一定的联系,但与地中海植物区系的联系甚少.表明河岸带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藏佩枯错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文文  屈兴乐  任毅华  罗大庆 《广西植物》2018,38(11):1428-1439
为了丰富西藏高原植物区系地理研究资料,深入开展该区域植被生态学研究、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该研究通过野外调查、标本采集以及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对西藏佩枯错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植物种类较贫乏。佩枯错共有种子植物31科77属115种,仅占西藏种子植物的18.90%、6.73%、2.17%。其中裸子植物2科2属2种,被子植物29科75属113种;被子植物中双子叶植物有23科58属91种,单子叶植物6科17属22种。(2)优势科明显,单种科占绝对优势。所有科中有5个科至少含有7种种子植物,占该研究区总种数的39.13%,是该区系的主要组分;同时科数中有11科仅含1种植物,该类科占一定优势。(3)种子植物的区系成分较复杂,划分为3个科分布区类型和10个属分布区类型,其中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温带分布科、属分别占总数的29.03%和77.92%,表明本区系具有明显温带性质。(4)科属特有现象不明显,没有中国特有科分布,仅有1个中国特有属分布,说明佩枯错植物区系的特有化程度极低,表现出寒旱化与高山、高原特化综合而成的高寒植物区系的年轻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喀喇昆仑山地区离瓣花类植物有24科114属310种及11变种。分布种数大于60种的科有十字花科(66种)和豆科(63种),20~39种的有3科,10~19种的有4科,这9个科占该地区离瓣花类植物总属数的78.95%和总种数的88.39%,在本植物区系中占较大优势。单种属与寡种属有103属,在属级水平占绝对优势,但多种属与寡种属共含245种,在种级水平优势明显。对其地理成分分析包括8个分布区类型和14个变型,其中,温带或含温带分布的有67属194种,占该区总属数、种数的66.34%和79.18%,区系温带性质明显,且与地中海、西亚、中亚交流相对较多,而与东亚交流很少,缺乏热带分布型及中国特有分布型。与邻近区域相比,本区系与中国帕米尔高原的关系最为密切,相似系数最高,科级、属级与种级水平上,分别达82.14%、63.69%及33.86%;其次,在属级水平与阿富汗、东喜马拉雅及青藏高原相似性也分别达到17.92%、15.36%、16.26%,但种级相似性系数较低,仅为1.76%~5.69%,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20.
该研究在对德夯风景名胜区种子植物进行多次野外调查及查阅相关资料文献的基础上,从科、属、种层面、不同特殊生境类型,并与邻近地区进行比较,综合分析探讨德夯的植物区系特征,深入揭示该区植物区系的性质和地位,为该区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以及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德夯种子植物类群丰富,该区共有野生种子植物154科710属1 626种,分别占武陵山地区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94.48%、83.43%、54.00%,分别占湖南省种子植物科、属、种总数的73.33%、54.20%、33.46%。(2)该区种子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科含12个分布区类型,属含14个,种含15个,科和属的地理成分均以泛热带分布型所占比例最高,种的地理成分以中国特有分布型所占比例最高;特有现象明显,该区含7个东亚特有科、2个中国特有科,27个中国特有属,588个中国特有种,其中含39个华中特有种,29个武陵山地区特有种和6个德夯特有种。(3)该区植物区系成分随生境不同出现分化,台地、悬崖、谷地3种代表性生境区系成分差异明显,和邻近的壶瓶山、小溪、乌龙山3个地区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总体上,德夯风景名胜区植物区系具有东亚植物区系特征,在武陵山地区植物区系中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