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农业害虫综合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业害虫综合防治是昆虫学的一门应用科学,旨在明确农作物害虫的发生危害与暴发成灾规律,提出害虫监测预警和可持续治理的理论与方法。在2012-2016年的5年间,我国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和多尺度空间管理的害虫生态调控新理论,发展了害虫行为调控技术和化学防治新技术,并在棉铃虫对Bt棉花抗性治理对策、稻飞虱的监测预警和综合防控技术、小菜蛾抗药性诊断及治理技术、青藏高原农牧害虫发生规律和分区治理等防治实践中取得了重要进展。根据国际上害虫综合防治学科发展趋势和我国的研究现状,将来还需要在害虫灾变机制研究、害虫绿色防控技术创新研发以及集成应用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为我国农业害虫可持续治理以及化学农药减量使用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调控的小麦害虫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是小麦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小麦虫害问题趋于严重。而目前化学农药是小麦害虫防治的主要手段,过度依赖化学农药带来了环境污染、害虫抗性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科学家在阐明小麦害虫区域性灾变规律和机理的基础上,发展了小麦害虫生态调控技术,并构建了基于农田景观设计的生态调控工程。本文综述了我国小麦害虫治理的新进展,并基于国际上小麦害虫治理的发展趋势,展望了我国小麦害虫治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昆虫对苏云金杆菌的抗性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红  洪华珠 《昆虫知识》1997,34(2):117-120,117
苏云金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B.t.)因其毒力高,致病快,且对非靶标昆虫及人类无毒,对环境安全等优点,成为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类微生物杀虫剂。使用对年来,一直没有害虫对其产生抗性的报道。然而,肥年代以来,人们在不同的实验室分别发现,经人工选择多代以后,昆虫对B.t.产生了抗性,有的抗性水平还很高[1]。更为严重的是,80年代后期,在美国的夏威夷及菲律宾等长期使用B.t.制剂的地区,发现一种世界性蔬菜害虫小菜蛾PtoteyatwteHa(LinnaeuJ对B.t.产生了抗性[4,5]。这些事实说明,昆虫对微生物杀虫剂同样有可能…  相似文献   

4.
首先,在不采取综合害虫治理策略的情况下,本文给出一个具有流行病的害虫模型的正平衡点的存在条件以及无病平衡点和正平衡点的全局稳定性条件;其次,把易感害虫种群数量作为害虫综合控制的指标,利用阈值控制策略建立了一个害虫治理流行病Filippov模型,并系统地对该模型的动力学性质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模型的滑线区域,真、假平衡点及伪平衡点的存在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杀虫剂混用方法——抗性治理的一种策略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李松岗  张宗炳 《昆虫学报》1990,33(3):280-286
本文根据种群遗传学的基本原理,采用计算机数值模拟的方法定量比较了合理混用、轮用、棋盘式使用等用药策略对害虫抗性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半显性遗传,两性繁殖的害虫来说,在较有利的条件下合理混用与轮用效果基本一致,而优于棋盘式用药;在条件不利(抗性基因初始频率高,稀释作用小等)时,合理混用的方法明显优于其他两种方法.因此合理混用是一种有希望的抗性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灯光诱杀在害虫无公害治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1我国农业害虫防治现状60年代末至今,我国农业害虫的治理主要以化学防治为主。化学农药在较长的一个时期内曾有效地控制住农业害虫的危害,为农业高产、稳产作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长期使用农药已产生严重副作用:(1)使具有抗性基因的生理种群成为害虫优势种群,抗药性急剧上升,化学农药防治效果明显下降甚至无效。刘润玺等报道[1],至1995年,棉铃虫对溴氰菊酯、对硫磷、久效磷、灭多威的抗性倍数分别为59610.8、2535.2、103.3、239.9倍;(2)害虫抗性水平的剧增,加大了农药使用剂量及使用频率,…  相似文献   

7.
随着DNA测序技术的不断更新和生物信息学的快速发展,昆虫基因组学的研究与日俱增,提高了人们对种群遗传学和进化生态学的理解和认识,促进了对重要农业害虫的适应性和致害机理的研究,为安全、有效、可持续地开展害虫综合治理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手段。近两年来,全球发布的昆虫基因组数量每年可达30个。在遗传学、生态学和进化论等生命科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指导下,基因组学的研究为揭示害虫遗传变异的内在机制、生态适应性策略和种群变动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和信息资源,同时催生了一系列害虫治理新技术和新方法的研发与应用。为了进一步促进和加强基因组时代的害虫治理研究,拓展该领域研究的广度与深度,本文就昆虫基因组的研究,昆虫与植物协同进化模式及其互作机理,昆虫免疫和抗药性分子机制,以及害虫防治新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旨在为了解基因组时代害虫治理的研究进展及前景提供参考,对进一步改进害虫生态控制的策略和措施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苏宏华  宋彬  李丽  陆永威  杨益众 《昆虫知识》2012,49(6):1659-1663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是世界性农业害虫,近年来在我国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甜菜夜蛾对很多种化学杀虫剂和生物杀虫剂产生了抗性。本文分别阐述了甜菜夜蛾对常用杀虫剂如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生长调节类杀虫剂、Bt杀虫剂等的抗性发展现状,并且对抗药性机理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抗性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词义商榷:“害虫防治”与“害虫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有关“害虫防治(Insect Pest Control)”与“害虫治理(Insect Pest Management)”这两个术语的含义,尤其是两者之间含义上的差异,国内已有多种提法。例如,《昆虫学通论》(北京农业大学主编,1981)提出“害虫防治”与“害虫治理”是人类对付害虫的两种不同的战略,前者是“采取措施把害虫消灭于大量发生之前”,而后者是“要求把害虫种群数量长期控制在引起经济损失的水平以下,消除为害的威胁”。朱弘复(大自然,1981(3):47)则认为“害虫治理”是战略,“害虫防治”是策略,“害虫防治”完全可以包括在“害虫治理”范畴之内。  相似文献   

10.
害虫生物防治的生态学基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蔡宁华 《昆虫知识》1997,34(1):33-35
随着农业科技发展,人们对害虫防治的认识逐步提高,由完全依赖化学农药转向害虫的综合治理。生物防治是综合治理的重要措施,但在生产实践中有些人仍存有疑虑。这一点需要从生物防治的生态学基础理论来认识。1生态平衡与害虫自然防治生态平衡是指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物的数量总是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之中。这是种群演变的自然趋势,是生态系统的一种自然调节作用。使牛物种群数量既不会减少到灭绝程度,也不会无限制地增长。自然防治的定义为:在一定期间内,所有环境因子的复杂结合影响着种群,种群数量则在特有…  相似文献   

11.
实蝇害虫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蝇科昆虫中的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瓜实蝇B. cucurbitae、南亚实蝇B. tau、柑橘大实蝇B. minax和枣实蝇Carpomya vesuviana等害虫危害作物和果树后造成一定经济损失,而在生产中为追求快速高效常采用化学防治方法控制。但在长期化学防治过程中,实蝇害虫采取代谢、基因标靶、行为和肠道共生菌等系列机制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本文综述实蝇害虫对杀虫剂的防治现状、抗药性、抗性机制及抗性治理策略,以期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实蝇科昆虫中的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瓜实蝇B. cucurbitae、南亚实蝇B. tau、柑橘大实蝇B. minax和枣实蝇Carpomya vesuviana等害虫危害作物和果树后造成一定经济损失,而在生产中为追求快速高效常采用化学防治方法控制。但在长期化学防治过程中,实蝇害虫采取代谢、基因标靶、行为和肠道共生菌等系列机制对杀虫剂产生抗药性。本文综述实蝇害虫对杀虫剂的防治现状、抗药性、抗性机制及抗性治理策略,以期为其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具有脉冲投放捕食者阶段结构时滞的捕食-食饵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具有阶段结构脉冲时滞的HollinglI功能反应的捕食模型,其中天敌(益虫)进行人工脉冲周期投放,害虫具有阶段结构及成熟期的时滞现象,并进行了系统的数学及生物方面的研究.利用脉冲及时滞微分方程的基本知识证明了该害虫根除周期解的唯一性和全局吸引性.进一步证明了当天敌的投放量或者投放周期在一定的范围内,能够控制害虫在作物的经济危害水平(EIL)运行的情况下使天敌与害虫可以共存.得出的结论为害虫治理提供了策略基础.  相似文献   

14.
<正> 在害虫的防治对策中,“害虫防治”(Insect pest control)和“害虫治理”(Insect pest Menagcmeat)是两个经常使用的概念,对于其确切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区别,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最近的讨论见于刘树生(昆虫知识,1988(6):373)所释:“害虫防治”泛指人类与害虫作斗争的一切活动,而“害虫治理”只是这种活动史上的一个发展阶段,它的基本思想包  相似文献   

15.
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态风险及治理对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评述了转Bt基因抗虫棉的生态风险及治理对策。其生态风险主要表现在目标害虫的抗性和对非目标生物群落的变化。目标害虫与转基因抗虫棉的互相作用和抗虫棉杀虫毒素的时空表达方式是目标害虫抗性发展的主要途径。在转基因抗虫棉田中,虽然对目标害虫的防治次数大为减少,但害虫和天敌群落的稳定性仍不如常规棉田,某种次要害虫大发生的可能性较大。认为将转基因抗虫棉纳入综合防治体系并培育更加高效的抗虫棉是治理目标害虫抗性和防止次要害虫上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食饵具有群体防卫和捕食者具有阶段结构的脉冲控制捕食系统,根据Floquet乘子理论和脉冲比较定理,获得了食饵(害虫)灭绝周期解局部稳定与系统持续生存的充分条件.利用Matlab软件对害虫灭绝周期解和害虫周期爆发现象进行了数值模拟,并揭示了诸如高倍周期振荡,混沌,吸引子突变等复杂的动力学现象.得出的结论为害虫治理提供了可靠的策略依据.  相似文献   

17.
作者是澳大利亚著名昆虫学家,长期在东南亚农村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他在文中提出,害虫综合防治(IPM)的含义是综合害虫治理的方法以达到农业上的最大收益和持续发展,同时注意对环境有良好的影响。对小农户应提供确实可行的整套害虫治理方法,并开创他们能自行选择的机会;他们经过田间学校培训后可成为农作物管理专家,并对怎样防治害虫能作出有根据的抉择。与IPM有关的生物防治最近的发展包括:对害虫的准确鉴定、经生物工程处理和未处理过的生物杀虫药的应用、对转基因动植物的利用、及情报资料的收集。文章讨论了这些生物技术在东南亚地区水稻和蔬菜综合治理中的应用,以8及巴西大豆害虫和越南稻瘟病的治理,阐明通过农户、技术员和研究人员通力合作所获得的成绩对农业持续的发展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转基因抗虫棉花和玉米自1996年商业化种植以来,已取得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与其相关的生态安全性,特别是其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及靶标害虫的抗性监测和治理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文在大量室内和田间评价工作的基础上,系统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在该领域内取得的进展。结果表明: 由于Bt棉田和玉米田杀虫剂用量的减少,某些对Bt杀虫蛋白不敏感的非靶标植食害虫种群有上升的趋势; 现阶段生产上推广种植的Bt棉花和玉米花粉对家蚕、柞蚕和蜜蜂等经济昆虫以及帝王斑蝶是安全的。杀虫剂用量的减少,降低了对天敌的杀伤力,Bt田中捕食性天敌的种类和数量均显著高于常规施药田; 但Bt田内靶标害虫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降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寄生性天敌的种类和数量。Bt棉花和玉米的大面积种植对农田生态系统节肢动物群落结构无明显不利影响。靶标害虫田间抗性监测结果表明,无论在以大农场单一种植经营为主的发达国家如美国或澳大利亚,还是在以小农经营为主的多种寄主作物小规模交叉混合种植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或印度,田间并未出现10年前人们所关注和预测的靶标害虫种群抗性上升问题。究其原因,可能与发达国家严格执行了预防性的抗性治理对策及发展中国家独特的作物种植模式有关。尽管目前在田间尚未发现害虫对Bt作物产生抗性,但应用更多年份之后,害虫对Bt作物的抗性就很可能不是“是否”发生问题,而是“何时”发生的问题。因此,今后的研究重点应放在Bt棉花和玉米长期、大面积种植后,其对非靶标生物及靶标害虫抗性发展影响的长期生态效应上。  相似文献   

19.
害虫的遗传与行为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昆虫的行为遗传机制、昆虫的发育与变态、昆虫对主要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害虫与寄主植物的化学通讯和多营养级信息网及其对昆虫行为调控等国内外研究进展,提出了害虫治理要从杀灭防治转变为行为调控的新思路和新理念,认为未来的研究将围绕害虫暴发成灾的遗传与行为机理等科学问题,通过深入研究害虫发育变态、行为遗传,及其对关键生态因子和食物网内信号物质适应机制,揭示影响害虫发生的内外关键因素,寻找基于基因和生态调控行为治理害虫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为有效开展害虫治理、减少化学农药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20.
Bt毒蛋白基因与植物抗虫基因工程林良斌官春云(作物基因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湖南农业大学长沙410128)在世界范围内,害虫造成的损失约占农作物总收获量的13%,每年大约损失数千亿美元。目前,防治害虫仍然是主要地使用化学农药,但随着时间推移,由此而引起的一些问题日益突出,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化学农药对人、畜有严重危害,其在自然界中的残留及在食物链中的富积已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化学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