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动物多样     
现今,观鸟活动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人所熟知,实际上观兽在国外也是一种十分流行的生态旅游方式,最著名的莫过于在肯尼亚及坦桑尼亚等东非国家的稀树草原上所开展的观兽活动,想必看过《动物世界》的朋友对相关场景都不会陌生.兽类大多于晨昏活动,加之其感觉敏锐主动回避人类,在野外见到实体的机会十分难得.2012年7月,我们在汗马内进行的短短一周的考察中,以目击实体或观察痕迹的方式,一共记录了4目8科14属14种兽类.而在9种目击到的兽类当中,就有超过一半(5种)是国家保护动物或受胁物种,这种短时间内的目击概率在国内的自然保护区中是不多见的.汗马无疑是观赏兽类的绝佳场所! 汗马作为以典型寒温带明亮针叶林生态系统及区内的珍稀濒危动植物为保护对象的保护区,庇护了一些寒温带针叶林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兽类,目前已知有30余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它们是:貂熊、紫貂和原麝.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西汉以前所倡导的动物分类法共有五种。我们可以将此五种大别之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尔雅”的虫、鱼、鸟、兽分类法。“尔雅”有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五篇,每篇都有详细的真实的内容,事实上是用虫、鱼、鸟、兽四大类包括一切动物。另一部分是“礼记”月令有虫鳞、虫羽、虫倮、虫毛、虫介五大类,包括一切动物,都名之为虫,我们简称之为五虫分类法。“周礼”地官土会有毛、鳞、羽、介、裸五物而另有五种其民。“考工记”梓人将动物分为大兽与小虫,又将大兽分为脂、膏、裸、羽、鳞五者。此外“吕氏春秋”观表篇有毛、羽、裸、鳞四种名称,虽然前人没有  相似文献   

3.
报道并描述了一件来自甘肃临夏盆地的中间乌米兽(Urmiatherium intermedium)头骨化石新材料,该材料产自柳树组上部,属于晚中新世晚期杨家山动物群。中间乌米兽是一种大型的晚中新世牛科动物,角心特化,短且呈薄板状,并且在基部相互靠近。在角心前后方的额骨和顶骨上,发育大片赘生骨疣,这些骨疣与角心一起,合称角器。20世纪初,步林报道了中国北方晚中新世地层中的大量中间乌米兽化石,包括产自山西保德和甘肃庆阳的20多件头骨以及很多破碎的齿列和骨骼。本文报道的乌米兽头骨化石是乌米兽在甘肃临夏盆地的首次发现,将其在中国北方的分布向西扩展到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地带。乌米兽被普遍认为与近旋角羊(Plesiaddax)、和政羊(Hezhengia)和柴达木兽(Tsaidamotherium)等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但其系统发育地位仍存有争议。相比其他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乌米兽的分布较广,从伊朗至中国北方都有分布,但它鲜与其他晚中新世"麝牛类"牛科动物伴生。在临夏盆地,与其伴生的牛科动物目前仅发现中华羚(Sinotragus)一种。  相似文献   

4.
赵福瑜 《化石》2007,(3):19-21
地球上十二属种动物与人类的关系存在决定意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思想)意识。人类产生“十二兽”观念并制订,实行十二兽历法,正是人类自身起源于“十二兽”的先祖这一客观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十二兽:我国又称十二禽,十二属,十二物,十二生肖等。所谓十二兽,我国汉族是指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让我们从十二兽历法的产生和起源来探讨地球上十二属种动物(十二兽)的先祖与人类进化的关系。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和巴比伦各有其“十二兽历法”,内容上大同小异。中国汉族:鼠,牛,虎,兔,龙,蛇,…  相似文献   

5.
罗昆  肖方  于玲 《生命世界》2021,(2):42-53
观鲸赏鲸活动已成为全球增长极快的旅游项目,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参与其中,每年吸引着400多万的游客.人们把到海面上观鲸视为一种亲近自然、了解动物、热爱动物、保护环境的一种时尚行为,通过观鲸旅游支持生态保护项目,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黑猩猩易发继发性贫血,需输血治疗,因系珍贵动物,很难获得同种动物血液,只得用人血代替。我国尚未普遍建立兽医院,输血常需输血工作者与动物园管理人员密切配合进行。国内有关这方面报告很少,今将我们所输一例,报告于后。表2患兽血清与各型人红细胞凝集反应附:患兽红细胞与输血  相似文献   

7.
兽类资源指的是毛皮兽、食用兽、药用兽、香料动物、实验动物和观赏动物. 毛皮兽黄鼬毛皮年产量250万张左右,鼬獾毛皮50-70万张,赤狐、豹猫、麝鼠、旱獭、松鼠等年产皮毛均在10万张以上. 药用兽过去年产麝香1700多公斤,相当于年捕杀30-40万头麝,现在麝的数量已明显下降.穿山甲  相似文献   

8.
《化石》2014,(2)
正最早的柴达木兽化石发现于中国青海柴达木盆地,材料稀少,并自1935年首次报道以来,一直再无此类化石发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史勤勤博士在临夏盆地发现了一种新的晚中新世柴达木兽化石——短吻柴达木兽(Tsaidamotherium brevirostrum),该项发现是相隔70多年之后的该类牛科动物的第二次发现,《中国科学:地球科学(英文版)》(57卷2期)刊发了该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9.
Ⅰ.什么是山西武乡中国肯氏兽动物羣 1936年曾在山西武乡县邻境榆社县的銀交附近,发現一批三迭紀的脊椎动物化石,曾鑑定作皮氏中国肯氏兽(Sinokannemeyeria pearsoni Young)。因为这种动物和南非哈鲁系  相似文献   

10.
广东南雄晚古新世蹠行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这里记述了广东南雄盆地晚古新世浓山组的四种蹠行类,其中有两新种。在亚洲古新统中,蹠行类分布相当广泛,一直延存到晚始新世。亚洲蹠行类从臼齿形态上看,可分为Bemalambda型和Archaeolambda型,前者包括阶齿兽科,还有翼齿兽科;后者有古脊齿兽科、牧兽科和全脊齿兽科。这两个类群可能在古新世早一中期已分化,或许可代表两个超科。我国古哺乳类工作者一般认为冠齿兽的起源与伪脊齿兽类有关,而伪脊齿兽类的牙齿形态与踝节类有某些共同之处,因此,在系统上与可能源出于Deltatheridium状动物的Pantolambda状动物不同。而裂齿类和蹠行类之间分化早,形态差异明显,另为目也许较好。所以,这里使用蹠行目(Taligrada)做于Pantolambda状动物的目名。这里将弗辽洛夫等订的Archaeolambdatrofimovi归入周明镇等创建的Convallisodon。  相似文献   

11.
江南 《生命世界》2009,(1):76-77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之间建立友善关系,双方必须彼此了解才行。这种了解的方式,也叫"禽言兽语"。科学家发现,海洋动物尤其是海兽不仅存在着"语言",而且还有不同的"方言"。  相似文献   

12.
1990年到动物园后,我就开始琢磨动物兽舍的建筑。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我认为动物园的兽舍建设要遵循两个“为本”的原则,也就是“以动物为本”和“以人(游客)为本”的结合。兽舍建筑难也就是难在这两个“为本”的结合上。北京动物园在兽舍建设方面经过了大致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在大洋洲的珍禽异兽中,有个长着鸭子般的嘴的动物。猛一看,说不清它是鸟,是兽,还是爬行动物。这就是我们要在这里介绍的一种奇特的动物——鸭嘴兽。这个小小的动物,不论在形态上、生态上、解剖学上都有它使动物分类学家迷惑不解的独特之处。因此,在动物学界中,为它争论了近一个世纪,才肯定了它在生物界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对于活动隐秘、难以直接观察的野生猫科动物, 红外相机与卫星追踪颈圈是目前研究其日活动节律的两种主要采样工具。日活动节律基于对动物活跃状态(即活跃或不活跃)的判断, 由于获取数据的机制不同, 两种方法所获得的动物日活动节律模式之间可能存在差异, 但缺乏基于野外实地调查的系统对比评估和分析。荒漠猫(Felis bieti)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 是唯一的中国特有猫科动物, 被列为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本研究以荒漠猫为例, 使用红外相机和卫星追踪颈圈两种工具, 于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对青海祁连山地区的荒漠猫进行调查, 分别基于放置在荒漠猫洞口(相机位点2个, 独立有效探测173次)、兽径(相机位点23个, 独立有效探测423次)两种红外相机布设方式和卫星追踪颈圈(追踪个体10只, 总有效定位点62,942个)所得的数据, 评估了该物种的日活动节律, 并对不同途径所得的活动节律模式间的差异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 荒漠猫全天都有活动, 在黄昏17:00-19:00时段存在一个活动高峰。全部红外相机探测数据与颈圈活动量数据获得的活动曲线重叠系数最高, 为0.89。与卫星追踪颈圈方法相比, 红外相机数据反映出16:00-21:00的活动水平更高; 这一时间段较高的活动主要来自洞口位点的红外相机探测数据。荒漠猫行为谱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 不同方法所判断的动物“活跃”状态所对应的行为类型不同: 安装在洞口处的红外相机记录以繁殖、育幼相关的社会行为为主; 安装在兽径处的红外相机记录以移动、觅食等行为为主; 而卫星追踪颈圈只能相对粗略地区分荒漠猫的移动和静止。本研究的结果表明, 不同方法所获得的野生猫科动物的“活动节律”之间存在差异; 在不同方法记录到的数据中, 二元化的“活跃”或“不活跃”分类背后所反映的动物行为类别和含义是不同的。在对比不同方法获得的活动节律时需要谨慎, 应在对动物的行为模式和规律深入全面了解的基础上, 对数据做出恰当、准确的解读。  相似文献   

15.
重新研究了济源四足动物群的材料,表明其以锯齿龙类的复齿河南龙为主体,还包括至少三种迟滞鳄类和一种犬齿兽,可能还有一种凶脸兽。根据甲片特征推测,迟滞鳄类至少包括中国毕氏螈Bystrowiana sinica,扁平济源盖螈(新属新种)Jiyuanitectum fl atum gen.et sp.nov.以及大型脊廊盖螈(新种)Dromotectum largum sp.nov.。根据四足动物组合,济源动物群大致可以与俄罗斯Sokolki组合带的Ilinskoe亚带以及南非的小头兽组合带对比。  相似文献   

16.
1938年,楊锺健、卞美年在祿丰上三迭系中发現了卞氏兽(Bienotherium)的化石。这是在近廿年来世界古生物学上最重要的发現之一。这个发現的重要性在于:卞氏兽及其他几种与牠相近的属于三列齿科(Tritylodontidae)的动物,是作为从爬行类到哺乳类的过渡类型的“似哺乳类爬行动物”中最接近于哺乳类的一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历史记载对比和皮张收购资料分析研究了舟山群岛大中型兽的受威胁状态。结果显示,舟山群岛曾有大中型兽16种,5种已绝灭,3种处于濒危状态,3种分布区缩小(一种种群数量正在下降),3种种群保持稳定,2种种群动态不明;食肉动物的绝灭率大于食草动物;大型动物绝灭率较高;岛屿物种绝灭率高于邻近大陆。文章还比较了确定种群趋势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云南下禄丰组的早侏罗世中国尖齿兽的新材料显示出从前未曾认识到的早期哺乳动物牙齿特征.中国尖齿兽的门齿和犬齿,像非哺乳类犬齿兽一样,是多次替换的。新的中国尖齿兽幼体标本保存有前臼齿,前臼齿替换一次之后,在较大(更老)的标本上就永久消失。犬后齿分化为前臼齿与臼齿,以及前臼齿仅替换一次是现代哺乳动物的衍生特征。中国尖齿兽前边的臼齿可能无后继齿替换而消失;后边的臼齿替换一次.中国尖齿鲁当其成体的牙齿还在经受替换期间,头骨仍在继续生长。中国尖齿首是所有其他哺乳动物的姊妹类群。中国尖齿兽的牙齿替换方式可解释为从爬行类原始多出齿系向哺乳动物进步的二出齿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由中国尖齿兽的多出齿系和其头骨无期限式生长推知,该类动物尚不具备现代哺乳动物所具有的有期限生长方式和哺乳特征。  相似文献   

19.
江南 《植物杂志》2009,(1):76-77
人有人言,兽有兽语。动物之间建立友善关系,双方必须彼此了解才行。这种了解的方式,也叫“禽言兽语”。科学家发现,海洋动物尤其是海兽不仅存在着“语言”,而且还有不同的“方言”。  相似文献   

20.
刘永卓  陈平富 《化石》2016,(3):11-18
正哺乳动物是一种恒温的脊椎动物,身体有毛发,大部分都是胎生,并藉由乳腺哺育后代。哺乳动物是动物发展史上最高级的阶段,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类群。现生哺乳动物分为原兽亚纲和兽亚纲,其中兽亚纲又分为后兽次亚纲和真兽次亚纲。原兽亚纲现生的代表只剩下产卵的鸭嘴兽和针鼹,我们熟悉的袋鼠等生活在澳洲的这些可爱的有袋类,它们被包括在后兽次亚纲中。真兽次亚纲包括了所有的有胎盘类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漫长的演化历史可以一直追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