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纤维素酶基因克隆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2.
微生物纤维素酶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我国纤维素酶的应用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阐述了纤维素分解菌的选育 ,酶学性质以及在发酵、纺织和洗涤剂工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海洋极端酶因在极端环境中具有更高的酶活性及更好的稳定性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工业应用前景。由于海洋极端微生物培养条件苛刻,难以作为工业生产菌使用。采用基因工程技术,用常用的宿主表达极端酶基因,是开发海洋微生物酶的主要研究内容。随着海洋微生物极端酶的研究开发,对海洋微生物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的研究也逐渐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相关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综述海洋微生物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的基因克隆与表达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4.
纤维素酶(Cellulase)是把纤维素降解成葡萄糖、由多个酶协同作用的多酶体系,广泛存在于细菌、真菌和动植物细胞中,部分微生物体内有复杂的纤维素水解系统,可以有效地水解纤维素。目前微生物纤维素酶的研究较为集中,并已广泛应用于生物乙醇生产、食品加工提纯、酿造工业发酵、纺织后整理和饲料加工等多个领域。  相似文献   

5.
将雷公根叶斑病菌SJTU59(Leptosphaerulina chartarum SJTU59)于玉米秸秆粉为唯一碳源的培养液中诱导培养,通过DNS(3,5-二硝基水杨酸)法检测,首次发现其可以产生纤维素酶。该纤维素酶液最佳反应温度为50℃,最佳反应pH为4.8,对低温,酸碱及部分金属离子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在50℃,pH 4.8条件下,其最大酶活力为6.383±0.196 U/ml。利用纤维素酶基因简并引物,通过PCR技术扩增得到了2个新的纤维素酶基因的保守区域,即glu-l1(1 512 bp)和glu-l2(429 bp)。通过氨基酸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发现,glu-l1编码的氨基酸序列GLU-L1与Thermoascus aurantiacus var.levisporus来源的β-1,4-葡聚糖酶(ABX79553)有62%的同源性,属于第3水解家族;glu-l2编码的氨基酸序列GLU-L2与Aspergillus fumigatus Af293来源的内切-β-1,3(4)-葡聚糖酶(XP_755769)有49%的同源性,属于第16水解家族。  相似文献   

6.
植物诱导抗病性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植物诱导抗病性的概念、防御反应及功能事件和信号传导应用前景作了简单的总结。  相似文献   

7.
纤维素酶分子结构和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概述了近10年来利用结构生物学和蛋白质工程技术在纤维素酶分子结构和功能方面研究的进展,包括:酶分子结构域的拆分、催化域和纤维素结合结构域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纤维素酶的分子折叠.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8.
海藻肥料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隋战鹰 《生物学通报》2006,41(11):19-20
利用海藻的特殊生化特性和各种有效成分来影响陆生植物的生长,早已引起海藻学家和农学家的关注,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海藻肥料在农业上已被广泛应用。海藻肥料可施用于粮食作物、果树、蔬菜、花卉、苗木和草坪等,能明显提高某些作物的产量,改善植物的品质,延长果实的生命期,增加作物的耐寒性,并能杀死和抑制病虫害。  相似文献   

9.
儿茶素及其聚合物的生物学活性及其应用前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茶素类化合物种类繁多,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抗衰老及改善肝功能等生物活性。近年来儿茶素类化合物(GTC)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作者对儿茶素代谢、生物学活性及其药理活性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儿茶素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珍稀植物观赏价值及应用前景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湖南省地处亚热带,水热条件好,地形复杂,蕴藏的园林植物有1738种以上,其中珍稀植物71种。在评价这些珍稀植物的观赏特性后,阐述了它们在园林中的应用现状,并就这些珍稀植物在城镇绿化中的应用前景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11.
浙江瑞安红双林场共有维管植物167科538属1055种,其中已知有一定利用价值的资源植物715种,隶属于157科429属。按其性质和用途可分为材用植物、药用植物、油脂植物、纤维植物、淀粉植物、食用植物、芳香植物、栲胶植物、保健饮料植物、牧草及饲料植物、保护与改造环境植物、观赏植物、土农药植物、蜜源植物等14类,其中药用植物种类最为丰富。以常见药用植物234种为例,根据植物资源可利用量估量法估量当地植物资源利用前景,结果表明,其中46.2%的常见药用植物可利用量估量值在12以上,可供开发利用。文后提出红双林场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2.
葫芦素的生态功能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冰  张茂新  王玉赞 《生态学报》2010,30(3):780-793
葫芦素是一类高度氧化的四环三萜类植物次生代谢物质,是葫芦科30多属100多种植物的特征化合物。葫芦素在植物体内作为异源化学信息素起到保护葫芦科植物免受众多植食性动物和病原菌的侵害。另一方面,在葫芦科植物上取食的一些昆虫则利用葫芦素作为其寄主识别的信号物质。由于葫芦素特殊的化学结构和生物学活性,葫芦科植物与植食性动物之间的这种复杂关系已被广泛研究。总结葫芦素的分布、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对高等动物、昆虫和病原体的防御作用的研究概况。并对这类植物次生物质在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中的应用及前景作了介绍与展望。  相似文献   

13.
2009年,中国超过了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市场。同时,中国的液体燃料的需求也随之持续增长,2009年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了52%。这种高度的对外依存度直接威胁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稳定。发展中国的原油可替代液体燃料,特别是可再生、“碳中性”的生物乙醇,对于解决我国能源、环境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植物化感作用的机理及应用前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植物的化感作用是植物进化出的一种保护自身生存的方式,通过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促进或抑制自身和其他植物的生长,抑制作用较为常见。化感作用既可以被人类应用于农业除杂草,又业经济效益的关键所在。详细介绍了植物化感物质种类、作用机理,最后是入侵物种强有力的武器,合理地利用化感作用将是保持生态平衡,同时创造农讨论了植物化感作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纤维素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生物体中,在食品、酿造行业、农副产品深加工、饲料、医药、环境保护和化工等领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应用潜力。我国纤维素酶的生产及应用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对纤维素酶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s)在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化学感受过程中的生理功能,为以OBPs蛋白为防治靶标的桃蛀螟绿色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前期桃蛀螟触角转录组测序数据,利用PCR技术从桃蛀螟触角中获得桃蛀螟气味结...  相似文献   

17.
铁调蛋白不仅可以调节微生物细胞内与金属内稳态直接相关的基因表达,还可以调节细胞代谢以减少细胞对供应短缺的金属的需求。目前,对铁调蛋白的研究已有一定的成果,部分铁调蛋白的结合位点的氨基酸残基及调节机制都被确定。本综述总结了铁调蛋白的金属转录调节因子,介绍了关于铁调蛋白基因表达机制的研究现状以及铁调蛋白在不同领域的功能,此外还介绍了最新铁调蛋白调控微生物细胞金属响应结合位点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在生物冶金与其他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保护生物多样性不仅是国家战略,已上升为全球使命,而生物多样性保护离不开珍稀濒危植物的保护利用。楠木类树种为亚热带和热带树种,是组成常绿阔叶林的主要树种,亦是驰名中外的珍贵用材树种,以中国资源最为丰富。由于历代砍伐利用,致使这一丰富的森林资源近于枯竭,此类树种多数被列为珍贵树种和濒危植物,是典型的代表性珍稀濒危类树种。本文围绕楠木类树种,对其文化、生物学特性、资源现状、保护培育以及在园林绿化中的开发应用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就其资源保护未来重点研究方向及在城市绿化中应用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阐述,以期对其更好地保护和挖掘利用,进一步做好其资源的保护和保育研究,推动楠木类珍贵树种在上海及其他地区的绿化应用,极力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褐藻胶及其制品在医药、食品及化工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除褐藻以外,微生物是褐藻胶的另一重要来源。虽然微生物来源的褐藻胶未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但是由于微生物合成褐藻胶具有发酵条件可控、产物单一、结构稳定并且易于纯化等优势,引起广泛的关注。并且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已经实现了对微生物来源褐藻胶结构的调控和改造,促进了褐藻胶的高值化利用。此文综述了微生物褐藻胶生物合成的概况,并对利用基因工程改造褐藻胶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南京市堇菜属植物资源进行调查与分析,介绍了南京市堇菜属植物资源的种类、分布及观赏特性,阐述了堇菜属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观赏应用价值,认为其在南京园林绿化中具有很大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