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侵袭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是院内血流感染的第4大原因[1]。近年来由热带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is)引起的各类疾病如侵袭性全身感染和败血症病例不断增加,在一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还会导致高死亡率[2-3]。除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已成为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一大病原真菌[4]。热带念珠菌是条件致病菌,在自然界广泛存在,也可寄居在人体皮肤、阴道、口腔、消化道等部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中国侵袭性真菌监测网(CHIF-NET)2013年中国48家综合医院收集的1 562株酵母菌进行流行病学分布及唑类耐药性分析,为临床侵袭性酵母菌的唑类用药提供数据基础。方法收集2013年中国侵袭性真菌监测网48家医院共1 562株酵母菌菌株及其原始信息,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 MS,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结合核糖体DNA测序明确菌种鉴定;根据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M44-A2纸片扩散法检测菌株对氟康唑及伏立康唑的敏感性。结果本研究共分离出酵母菌1 562株,其中白念珠菌分离率最高(38.4%),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复合体(18.4%)、热带念珠菌(16.4%)、光滑念珠菌复合体(9.4%)及其他少见菌种(<6.4%);患者性别中男性占比(60.7%)高于女性(38.9%);患者年龄中,65岁以上年龄段患者最多(34.2%),其次为50~65岁(30.6%)、15~49岁(29.9%)和0~14岁患者(<1.9%);标本来源中以血液标本(46.4%)为主,其次为腹水(10.2%)、导管(9.2%)及引流液(8.5%)、分泌物(5.2%),其他标本类型均较少(<4.7%)。住院患者分离率(93%)显著高于门急诊患者(7%);科室类型中以外科患者(33.8%)为主,其次为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27.5%)、内科患者(20.5%)及其他病房(<18.2%);药敏结果显示,白念珠菌及近平滑念珠菌复合体对氟康唑及伏立康唑敏感性均较高(>94%),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及伏立康交叉耐药率最高(21.9%),光滑念珠菌复合体交叉耐药率次之(15%),其次为季也蒙念珠菌(8.1%)和菌膜念珠菌(4.3%)。结论应持续加强中国地区侵袭性酵母菌监测,在使用抗菌药物过程中,合理控制其用量,防止耐药率的上升。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菌种分布,样本类型和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等数据,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单位2014年1月—2019年12月临床诊断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资料,对菌种分布、样本类型、科室分布和抗真菌药敏感性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非重复性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患者646例,男性355例,占54.95%,大于60岁患者占55.11%;其中白念珠菌314株(48.61%),其次是光滑念珠菌226株(34.98%)和热带念珠菌71株(10.99%);以2017年感染病例最多(141例,21.83%),之后呈下降趋势;感染样本类型以创口深部分泌物(229例,35.45%)为主;其次是清洁尿液(174例,26.93%)和血液(117例,18.11%),侵袭性念珠菌感染前3位科室是内科(255例,39.47%),外科(214例,33.13%),儿科(78例,12.07%);所有念珠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伏立康唑总耐药率分别为18.82%、36.15%和19.38%,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的敏感性均为100.00%。结论本地区侵袭性念珠菌感染以老年患者和白念珠菌为主,但非白念珠菌占主要地位,念珠菌对唑类抗真菌药物耐药率较高,但对两性霉素B和5-氟胞嘧啶保持高度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目前我国侵袭性酵母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本研究旨在分析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监测网(China Hospital Invasive Fungal Surveillance Net, CHIF-NET)2012年流行病学数据。方法研究数据来自中国的22家三级医院,共收集到1619株念珠菌。研究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结合ITS测序技术进行菌种鉴定,用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推荐的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 K-B)测定氟康唑和伏立康唑药物敏感性。结果本研究标本类型中来自于外周血液标本的菌株626株,占38.67%,来自其他部位(包括腹水、脓肿、静脉导管、脑脊液、肺泡灌洗液、胆汁、胸水、组织、关节积液和胃液)标本993株,占61.33%,其中分离自腹水的菌株354株占21.87%,分离自脓肿的菌株159株占9.82%,分离自其余标本类型的菌株数量较少(8%)。1619株念珠菌分离自除血液以外其他部位的菌种,以白念珠菌为主(491株占49.45%),其次为热带念珠菌(164株占16.52%),其余种数量较少(11%)。检出侵袭性酵母菌患者中男性1006株占62.1%,女性612株占37.8%,年龄范围0~94岁,其中≥65岁患者498株占30.76%。在侵袭性念珠菌感染中,绝大部分白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敏感[耐药率(R)1%],其次为近平滑念珠菌(R6%)及热带念珠菌(R7%)。另外,不同念珠菌在不同的医疗机构有分布差异。结论中国侵袭性酵母菌感染的分布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感染部位、地域、年龄等,故仍需持续监测。  相似文献   

5.
念珠菌感染是临床最常见的机会性真菌感染之一,好发于老年人群、癌症化疗、移植术后、HIV感染等免疫低下人群。研究显示,患有恶性肿瘤及接受过手术的老年患者中,侵袭性念珠菌病的患病率分别可达73.7%及74.1%[1]。而HIV感染患者中口咽念珠菌病的患病率可高达79.4%[2]。此外,随着体内置管及心脏瓣膜等植入性生物材料的广泛应用,由生物膜引起的深部真菌感染发病率也日趋增多,并可导致40%~60%的高死亡率[3]。  相似文献   

6.
<正>白念珠菌 (Candida albicans,C. albicans)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人体免疫系统受损或体内正常微生物菌群失衡时,该菌可引起浅部感染,甚至会通过血液传播到器官组织引起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免疫缺陷类疾病患病率的上升,化疗药物、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的广泛应用,白念珠菌感染逐渐增多[1]。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北京医院2012~2013年及2016~2017年侵袭性酵母菌的感染分布情况及耐药情况。方法对临床检出侵袭性酵母菌进行菌株收集和统计,采用科马嘉显色培养基、API20C AUX和VITEK-2 Compact YST卡进行菌种鉴定及药物敏感试验,同时用质谱对所有菌株进行复核鉴定。其中真菌药敏试验采用ATB FUNGUS 3酵母样真菌药敏试剂盒(微量稀释)。结果 2012~2013年我院共检出侵袭性酵母菌62株,其中白念珠菌36株,占比58.06%;光滑念珠菌17株,占比27.41%;近平滑念珠菌5株,占比8.06%;热带念珠菌3株,占比4.83%;其他念珠菌1株,占比1.60%。2016~2017年我院共检出侵袭性酵母菌43株,其中白念珠菌21株,占比48.83%;光滑念珠菌11株,占比25.58%;近平滑念珠菌6株,占比13.95%;热带念珠菌5株,占比11.63%。真菌药物敏感结果显示白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及热带念珠菌对5-氟胞嘧啶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性。2016~2017年侵袭性酵母菌未发现菌株耐药。结论白念珠菌在我院侵袭性酵母菌感染中占主导地位,虽然近年来我院侵袭性酵母耐药情况有所好转,但仍需进一步做好真菌药物敏感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近年来呈逐渐上升趋势,其发病机制复杂.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2是白念珠菌生存所需的毒力因子,与白念珠菌的生存发展及致病性密切相关.通过深入研究Sap2的毒力作用和对侵袭性白念珠菌感染致病机制,可为以后抗体研制及治疗方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并发上消化道侵袭性念珠菌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该病的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我科2例多发性骨髓瘤并发上消化道侵袭性念珠菌病的诊治过程,分析、总结治疗经验,并结合文献复习骨髓瘤并发上消化道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易感因素、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结果 MM患者1,女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4个月发生腹泻伴腹部隐痛,抗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versus host disease,GVHD)治疗无效,经胃镜诊断上消化道念珠菌病,予卡泊芬净治愈出院.MM患者2,男性,化疗过程中疾病进展,并出现腹胀、腹痛,对症处理改善,再次化疗时上述症状加重并发肺部念珠菌病,发生急性心、肾功能不全,经胃镜诊断上消化道念珠菌病,予伊曲康唑、米卡芬净治疗,最终因肺部真菌感染加重,治疗无效死亡.结论 多发性骨髓瘤并发上消化道侵袭性念珠菌病易发生误诊、漏诊.临床医生需提高对该病的认识,首选电子胃镜明确诊断、判断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念珠菌败血症患者临床特征,病原菌的构成和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6年7月医院内念珠菌败血症病例,分析患者的易感因素、病原学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一般有3种及3种以上易感因素,主要是低蛋白血症、使用广谱抗菌药物、深静脉置管等。念珠菌血培养阳性时间自入院起(30.3±28.4)d,白色念珠菌(7,46.7%)为主要检出念珠菌。氟康唑和卡泊芬净为主要治疗药物,总病死率为28.6%。结论念珠菌败血症多发生在具有多种易感因素者,特别是有血管内置管和低蛋白血症者。对高危患者应消除易感因素,及时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G试验在侵袭性念珠菌病(invasive candidiasis,IC)中的诊断价值及其与患者粒细胞、病原菌、体温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暨南大学附属五邑中医院2015年9月至2018年6月期间55例IC患者、42例侵袭性曲霉菌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IA)患者、30名念珠菌黏膜定植者、50名健康人群,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G试验浓度;采用ROC曲线分析G试验在IC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同时比较G试验阳性率与IC患者粒细胞、病原菌、体温之间的关系;结果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IC患者G试验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念珠菌黏膜定植患者和IA患者(P<0.05)。55例IC患者中,非白念珠菌例数(32例)超过白念珠菌(23例)。分别以非侵袭性真菌组(invasive fungal disease, IFD)和非IC组作为对照组,G试验诊断IC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99和0.782。粒细胞正常组IC患者G试验阳性率与粒细胞增高组、粒细胞减少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粒细胞缺乏组(P<0.05);白念珠菌IC组G试验阳性率与热带和光滑念珠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念珠菌感染组(P<0.05);G试验阳性率在不同体温组IC患者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G试验在IC患者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不仅可区分致病菌和定植菌,还对IC和IA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G试验阳性率与IC患者的粒细胞缺乏和感染的病原菌类型相关,与体温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Ets-1和c-Jun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在肿瘤侵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80例腺样囊性癌病例,根据组织病理学观察分为侵袭组和非侵袭组,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分别检测Ets-1和c-Jun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1)Ets-1、c-Jun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总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25%(61/80),62.5%(50/80);(2)Ets-1和c-Jun表达在侵袭组和非侵袭组间均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Ets-1和c-Jun表达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Ets-1和c-Jun表达与腺样囊性癌的侵袭有关.  相似文献   

13.
侵袭性真菌感染非培养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是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致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炎症反应的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过程。近20 a来,IF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所有的真菌感染中念珠菌属占89.1%,是医院感染第6位常见的病原体。  相似文献   

14.
随着深部真菌感染率的上升,白念珠菌病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白念珠菌之所以能引起全身播散性的感染,黏附并侵袭黏膜屏障在其致病过程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本文总结目前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白念珠菌黏附、侵袭黏膜屏障相关的机制做一综述,为更好的了解和治疗念珠菌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侵袭性酵母菌感染与重症监护室和器官移植等免疫力低下患者的感染率密切相关,本研究分析了酵母菌感染无菌部位的临床分布特征,同时对7种抗真菌药物的体外抑菌活性进行了分析。方法对来自解放军302医院2012年至2017年间无菌部位分离的188株酵母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酵母菌对常用抗真菌药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分析188株酵母菌的临床分布特征。结果白念珠菌(45.7%)是导致肝病患者无菌部位感染的主要酵母菌,其次是热带念珠菌(18.1%)和光滑念珠菌(16.0%),分离标本以腹水(39.9%)为主;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50~65岁(43.6%)之间,并且以男性(70.7%)为主,光滑念珠菌是导致50~65岁年龄阶段感染的主要非白念珠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显示伊曲康唑对白念珠菌的MIC_(50)的值为0.25μg/mL而MIC_(90)的值达到了0.5μg/mL,同时卡泊芬净对克柔念珠菌的MIC_(50)的值为0.25μg/mL而MIC_(90)的值达到了0.5μg/mL,因此,除了白念珠菌对伊曲康唑的体外敏感性较低(19.8%)和克柔念珠菌对卡泊芬净的体外感性较低(33.3%)外,其他三唑类药物、棘白菌素类药物和5-氟胞嘧啶对酵母菌均有很高的体外抑菌活性。结论白念珠菌仍然是导致肝病患者侵袭性酵母菌感染的主要菌种,感染患者以老年男性为主,抗真菌药物对白念珠菌和非白念珠菌的体外抑菌活性不同,临床应合理选择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和念珠菌评分(CS)对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1年6月~2016年6月某院ICU科收治的201例IFI高危患者的病例,按照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及真菌研究组(EORTC/MSG)诊断标准,确诊9例,临床诊断73例,拟诊29例,非感染组90例,应用MB-80微生物动态快速检测系统及配套G试验试剂盒定量检测血浆中1,3-β-D葡聚糖的含量(1,3-β-D葡聚糖含量≥10pg/mL为阳性),并对201例高危患者进行念珠菌评分(评分结果≥3为阳性),计算G试验与CS单独或联合使用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IFI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最常见,致病菌以白念珠菌为主。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阳性者有88例,念珠菌评分阳性者有85例。联合使用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与念珠菌评分,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71.1%、75.0%、94.1%;相比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与念珠菌评分单独使用,其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最高,特异度、阳性预测值相近。结论血浆1,3-β-D葡聚糖检测与念珠菌评分联合应用时,灵敏度及阴性预测值均较单独使用增高,联合应用对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河北地区16家三级教学医院侵袭性酵母样真菌的菌株构成、分布及其体外药敏特点,为临床抗真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河北地区2016~2017年侵袭性酵母样真菌感染患者的菌株,对菌种构成进行分析,采用Sensititre YeastOne显色药敏板对9种抗真菌药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共检出侵袭性酵母样真菌260株,其中白念珠菌是最主要的致病菌,占42.31%;非白念珠菌占57.69%,主要包括热带念珠菌19.23%、近平滑念珠菌18.08%和光滑念珠菌9.23%。白念珠菌对氟康唑、伏立康唑、伊曲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2.8%、1.9%和0.9%;热带念珠菌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均为12.8%;近平滑念珠菌复合体对氟康唑和伏立康唑的耐药率分别为14.9%和10.6%;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复合体对棘白菌素类抗菌物的耐药率几乎0%。结论侵袭性酵母样真菌感染中最常见的是白念珠菌感染,但是非白念珠菌感染已经超过50%。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仍然有较高的敏感性,但对唑类药物的敏感率在不同种的念珠菌中存在差异。棘白菌素类对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有很高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1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2013年我国成年人2型糖尿病患病率达10.9%,比20世纪80年代初提高了20倍.我国近二十年来糖尿病发病率显著上升与国民营养水平快速提升所致的追赶生长现象有关.现有研究已揭示追赶生长可引起机体产热抑制、脂肪组织功能失调、骨骼肌脂质沉积、肝脏炎症、肠-胰轴功能受损及胰岛β细胞损伤等改变,这些改变可造成内脏脂肪堆积和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了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因此,深入探究追赶生长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并寻找有效干预策略对我国2型糖尿病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分析社区正常人群与急诊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肠道假丝酵母(又称念珠菌)的组成,比较两组人群肠道念珠菌构成的差异。2014年5-7月,收集1 732名上海社区健康人群的粪便标本;2014年2月-2015年1月,收集191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ICU患者的粪便或肛周拭子标本。经真菌培养收集单个菌落,通过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进一步鉴定菌种,分析两组人群肠道定植真菌的组成特点。结果显示,社区健康人群的肠道标本中检测到9种念珠菌,定植率为13.16%;同时有两种和三种念珠菌定植的比例分别为3.81%和0。急诊ICU患者肠道标本只检测到5种念珠菌,但定植率高达37.17%;同时有两种和三种念珠菌定植的比例分别为9.95%和2.09%。社区健康人群和急诊ICU患者肠道中常见念珠菌分别为白念珠菌(5.25% vs. 27.23%)、光滑念珠菌(5.83% vs. 13.61%)、热带念珠菌(0.52% vs. 7.33%)、近平滑念珠菌(4.16% vs. 2.09%)、Candida metapsilosis(1.10% vs. 1.05%)。结果显示,急诊ICU患者的肠道念珠菌定植率显著高于社区人群(P<0.001),同时有两种(P=0.001)和三种(P<0.001)念珠菌定植的比例也显著高于社区人群。这种肠道念珠菌的高度定植及多重定植可能增加急诊ICU患者发生念珠菌感染的概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原种类、药敏试验及治疗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山东淄博市中心医院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住院念珠菌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其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念珠菌种类分布、药敏情况及治疗转归。结果住院念珠菌血症患者主要来源于ICU(35.9%),多为老年患者(60岁,75.7%)。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分离菌株(40.8%),其次是热带念珠菌(20.4%)、近平滑念珠菌(20.4%)、光滑念珠菌(10.7%)和克柔念珠菌(3.9%)。2011年到2018年间,白念珠菌的分离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近年非白念菌株检出比例上升。念珠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主要表现在热带念珠菌和光滑念珠菌,白念珠菌和近平滑念珠菌对唑类的敏感性亦呈现下降趋势。念珠菌血症患者30 d粗死亡率为39.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高龄(OR=1.091,P=0.001)和糖尿病(OR=9.709,P=0.005)是独立危险因素,针对性抗真菌治疗(OR=0.142,P=0.008)可改善患者预后。结论对住院高危患者采取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减少侵入性操作等措施可减少念珠菌血症的发生,及时针对性应用抗真菌药物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