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绍英  王光明 《昆虫知识》1993,30(4):243-245
<正>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是我市水稻的重要害虫,主要掌握在四龄蝗蝻前进行药剂防治。关于该虫的生活史,柳支英等曾作过报道。为了便于在田间识别其龄期,1989~1991年作者饲养其生活史时,对各龄蝗蝻的主要鉴别特征再作了较详细的观察比较,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华稻蝗两地理种群酯酶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采自江苏徐州和山西临猗两个种群中华稻蝗进行了马拉硫磷敏感性的生物测定,同时对两个种群的酯酶特性进行了比较研究。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徐州种群的LD50值(13.00 μg/g虫重)是临猗种群(4.64 μg/g虫重)的2.8倍;用对氧磷、马拉氧磷、西维因及毒扁豆碱等四种抑制剂对该两个种群的酯酶的体外抑制研究表明,两个种群所含酯酶大都为B型酯酶;酯酶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徐州种群动力学参数米氏常数(Km值)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值)均较临猗种群为高;用α-乙酸萘酯(α-NA)、α-丁酸萘酯(α-NB)和β-乙酸萘酯(β-NA)三种底物测定酯酶活性,在雌性稻蝗中,徐州种群比临猗种群分别高2.02、1.58和1.28倍,雄性中则分别高2.71、1.67和1.33倍;对两个种群酯酶活性频率分布进行比较,徐州种群中酯酶活性高的个体数远大于临猗种群。我们推测徐州种群酯酶的生化特性可能不同于临猗种群,这可能与地理分布、生态环境和食物条件不同有关,杀虫剂选择压力不同可能也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4.
为深入探讨重金属镉(cadmium,Cd)的毒性效应,采用不同浓度氯化镉溶液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 Thunberg 4龄若虫进行急性染毒,对处理后24、48、72和96 h虫体内羧酸酯酶(CarE)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对照组和处理组CarE和GST活性均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与对照组相比,以α-NA为底物时高浓度处理组(80 mg.L-1)CarE活性在处理后48 h被激活;以β-NA为底物时中浓度处理组(40 mg.L-1)CarE活性在72 h达到最高;以CDNB为底物时,低浓度处理组(20 mg.L-1)GST活性在24 h被激活达到最大值,之后降低。结果显示,中华稻蝗4龄若虫在Cd胁迫下,体内CarE和GST活性发生了变化,以此来抵御机体所受到的重金属毒害。  相似文献   

5.
镉对中华稻蝗4龄若虫抗氧化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镉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急性毒性的影响.对Cd2 急性染毒的中华稻蝗抗氧化酶活性变化研究表明,随着Cd2 浓度的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均发生改变.对4龄中华稻蝗注射不同浓度的Cd2 (0,1.2,1.5,2.5,3.5,5.5,7.5 ms/mL)溶液,结果表明,这3种酶对于防御机体的损伤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华稻蝗卵子卵黄发生期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了中华稻蝗Oxya chinesis卵子发生中卵黄发生期的超微结构.卯黄发生初期,滤泡上皮细胞胞质内出现大量粗面内质网及线粒体等细胞器,可能与为卵母细胞提供营养有关.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胞质内卵黄球逐渐增多,它也许有多种来源.观察到环形片层结构,并讨论了其可能功能.  相似文献   

7.
以丙酮和石油醚的混合液为提取液,通过正交试验,对中华稻蝗Oxyachinensis(Thunberg)成虫体脂肪进行溶剂提取条件的优化研究,并分别讨论了各因素对中华稻蝗成虫体脂肪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料液比4/25、溶剂混比1/1(丙酮:石油醚)、提取时间8h、水浴温度85℃为中华稻蝗脂肪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脂肪得率可达5.875%。  相似文献   

8.
9.
中华稻蝗在冀东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是秦皇岛地区稻田蝗虫中的优势种,发生面积大,为害作物种类广泛,为历史性农作物害虫,近几年又趋严重。1986年秦皇岛地区发生38506公顷,其中,水稻被害面积25806公顷,高粱、玉米等作物被害3400公顷,苇田2100公顷,草滩7140公顷,约计损失粮食876万公斤,折款613.2万元。1987年中华稻蝗发生27400公顷,其中水稻被害20193公顷,玉米、高粱等作  相似文献   

10.
局部稻区中华稻蝗种群回升的原因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道宏 《昆虫知识》1992,24(4):193-195,206
本文从稻蝗一生的几个主要环节入手,用生态对比调查的方法,分析讨论了主要生态因素对稻蝗种群变化的影响。基本明确单双混栽为稻蝗蝻及成虫提供了充足的食料来源,耕作粗放、农事管理的参差不齐为稻蝗提供了孳生地;稻蝗生命的薄弱环节在2、3龄蝻期。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控制措施,实验结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中华稻蝗不同地理种群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晋  李涛  龙文敏  安玮玮  郭亚平  马恩波 《遗传》2010,32(2):163-169
为研究中华稻蝗种群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 文章对我国7省市的7个中华稻蝗种群进行AFLP分析。选取7对引物扩增128个个体, 共产生336条带, 多态性条带292条, 占86.90%。结果表明: 中华稻蝗种群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 其中海南万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其他各种群。Mantel检验(r=0.27, P=0.89)表明中华稻蝗各种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间没有显著相关性。种群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现象。UPGMA(Unweighted pair group method average)聚类分析显示, 7个中华稻蝗种群按地理距离分为3支: 北方北京昌平、山西太原和山东济宁为一支; 南方陕西汉中、湖南长沙和广西来宾为一支; 海南万宁单独为一支。上述结果以及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分析均表明由于地理隔离中华稻蝗种群显示出明显的南北分化和岛屿大陆种群遗传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2.
通过Giemsa、Wright和Giemsa-Wright混合染色3种方法,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的血细胞进行了染色和血细胞的形态学观察,其结果是Giemsa染液染色时间较长,对细胞核染色效果较好,细胞质界限清晰,但对细胞质中的颗粒染色较差;Wright染液染色时间较短,对细胞核和细...  相似文献   

13.
采用硫酸铵沉淀法和GSH-agarose亲和层析法,对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Thunberg)5龄若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s)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果表明:经硫酸铵沉淀,饱和度在60%-80%下沉淀中GSTs比活力较高,饱和度90%时比活力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角倍蚜Schlechtendalia chinensis是五倍子蚜的主要生产种,深入了解角倍蚜越冬若蚜的生物学习性,揭示田间无土植藓条件下越冬若蚜的种群动态,可以为进一步降低若蚜越冬的死亡率,提高五倍子产量提供依据。【方法】在田间以无纺布为基质种植侧枝匐灯藓Plagiomnium maximoviczii培育越冬若蚜,定期采集带不同龄期角倍蚜的藓块带回实验室,利用数码显微系统连续观测和记录越冬期间若蚜的行为习性、形态特征、种群动态和龄期分布等,并连续测量越冬期间侧枝匐灯藓的藓层厚度和覆盖率。【结果】角倍蚜秋迁蚜以卵胎生方式产生若蚜,若蚜在侧枝匐灯藓的拟叶基部分泌蜡丝包裹自身并形成蜡球,在蜡球内取食和越冬。每个蜡球内通常有1头若蚜。越冬若蚜从1-4龄,体色由淡黄色逐渐加深至深褐色,体长和体宽随龄期的增加而增加,分别从1龄若蚜552.92±16.95和94.70±11.52μm增加到4龄若蚜的1 205.25±10.75和593.15±7.66 μm。越冬期间若蚜的平均种群密度从10月中旬的13.10×104头/m2降至翌年3月的1.05×104头/m2,总死亡率高达91.98%。越冬若蚜个体间的发育进度很不整齐,并与当地的气温变化密切相关。若蚜越冬期间侧枝匐灯藓的厚度和覆盖率逐步增加。【结论】越冬若蚜体长和体宽可作为角倍蚜龄期鉴别的主要指标。田间越冬期间角倍蚜若蚜的总死亡率很高,其中越冬初期和中期若蚜转移寄生期的死亡率较其他阶段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黑胸散白蚁Reticulitermes chinensis Snyder末龄若虫的蜕皮羽化行为。【方法】室内恒温(26±0.5)℃恒湿(75%±5%)饲养黑胸散白蚁末龄若虫,间隔一定时间进行观察记录。【结果】黑胸散白蚁末龄若虫蜕皮羽化时间持续2~8 h。蜕皮一般从末龄若虫胸腹部交界处背部开始破裂,从腹末、翅末、足端、口器末端或触角端脱落,50%以上的正常羽化蜕皮是从腹末端脱落。初始羽化成虫为白色,随后身体和翅的颜色逐渐加深和变黑,羽化8~12 h后,虫体整体颜色变为黑色。室内观察结果还表明,34.7%的末龄若虫无法正常羽化。【结论】黑胸散白蚁末龄若虫蜕皮羽化持续时间较短,蜕皮一般是从胸腹部交界处背部开始破裂,但可从不同部位脱落,且蜕皮羽化行为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中华稻蝗三种群遗传结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应用淀粉凝胶电泳对山西省太原黄陵村、临猗县赵村及永济县伍姓湖3个中华稻稻(Oxya chinensis)种群的4个等位酶位点(MDH-1、MDH-2、LDH、ME)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3个种群的中华稻蝗在遗传结构上具有差异;黄陵种群的MDH-1、MDH-2以及伍姓湖种群的MDH-1均为单态位点;赵村种群的杂合性最低(H=0.112),伍姓湖种群最高(H=0.229);赵村种群与伍姓湖种群间的Nei‘s遗传距离为0.068,可视为1个大的种群,而黄陵种群与赵村种群和伍姓湖种群的Nei‘s遗传距离分别为0.247和0.218。考虑到赵村和伍姓湖之间的地理距离(41km)比太原黄陵(357km)要近得多,结果提示3个种群地理距离与遗传结构差异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马拉硫磷对中华稻蝗种群遗传结构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将中华稻蝗(Oxya chinensis)注射1.5g/L的马拉硫磷,24h后死亡率为56%。用等位酶电泳确定死亡与存活个体在多态性基因座Pgm和Me上的基因型,并比较各基因型的死亡率差异。结果表明:在Pgm基因座上,马拉硫磷对具有不同基因型的中华稻蝗个体存在选择性致死作用,但是在Me基因座上未观察到类似选择性致死作用。在基因座Pgm上,Pgm-ab 基因型个体死亡率最高(80%),Pgm-bb和Pgm-bc基因型个体死亡率最低(49%),低于平均死亡率。卡方检验表明,基因型Pgm-bb和Pgm-cc的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存活个体中,等位基因Pgm-b的频率显著增加。基于Roger’s遗传距离的聚类分析表明,马拉硫磷的急性致死作用会导致中华稻蝗种群遗传组成的变化。马拉硫磷是蝗虫防治中常用的杀虫剂,研究显示,不同基因型在死亡率上的差异也可能存在于田间。 Abstract: Allozyme electrophoresis was employed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among the genotypes at two polymorphic loci of Pgm and Me of grasshopper Oxya chinensis individuals acutely exposed to 1.5g/L malathion which resulted in 56% mortality in 24 hours. The selective lethal effects were observed among the genotypes at Pgm locus but not at Me locus. It is noted that the genotype Pgm-ab experienced the highest mortality (80%), whereas Pgm-bb and Pgm-bc were 49%, lower than the average. The χ2 tests show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orality between Pgm-bb and Pgm-cc. After exposure the allele frequency of Pgm-b showed a notable increase among surviving individuals. The cluster analysis based on Roger’s genetic distance indicated that the acute exposure to malathion can cause differentiation in genetic composition at population level in Oxya chinensis. Because malathion is commonly used as the insecticide for grasshopper control, the data obtained in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the similar genotype-mortality effects may occur in crop fiel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