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生物医药列为重点规划发展领域,上海也将生物医药列为重要新兴支柱产业。生物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要求。华东理工大学生物工程学院秉承交叉融合、互惠发展、传承创新的思路,将生物工程专业和制药专业有机融合,从“三位一体”标准体系构建、“三融合、三衔接”课程体系重构和“三全育人”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新工科专业改革和人才培养实践,提出了“价值引领、知识体系、技术和非技术核心能力素养”三位一体的生物医药新工科人才培养标准,构建了“课内课外全过程、学生培养全覆盖、课程思政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了“课程与培养目标、通识课与专业课、拔尖人才培养体系与培养方案的”有效衔接,在智能生物制造新工科教学成果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面向生物医药新工科的专业建设,为生物工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成立将加快农业结构性改革的进程,也为培养更多菌物学专门人才提供保障。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将以菌物为特色,依托学科(菌物学与菌类作物二级学科)与科研平台(食药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培养能够掌握生物学及菌物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并具备菌物种质资源、菌类作物栽培育种及菌类食品和药品加工等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建立不但是行业发展及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解决菌物人才培养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关键措施。专业将以"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以学生为中心"与"立德树人"为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更多服务地方与国家的菌物人才为导向,围绕师资队伍、教学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和教学保障体系进行建设。在今后的三五年,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将继续推进"金课"建设等各方面的改革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吉林省一流专业,向国家一流专业迈进。建设菌物科学与工程专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呼吁更多的菌物工作者加入其中,为专业与学科的建设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3.
文中对照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教学理念,详细阐述笔者教学团队经过5个轮次的教学实践和持续改进,逐步形成的生物工程项目实践创新课程教学逻辑与教学方法,重点阐述了课程教学项目的 遴选、教学过程的实施方式、课程过程性考核办法以及监控-评价与反馈-改进的课程质量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能力是新工科建设的关键任务之一。文中结合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生物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内容,不断改进实践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建立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课程设计、科研实践、实习实训等五层次的教学改革体系,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卓越创新人才,提出了创新的教学改革模式,为新工科建设提出了新的设想和新的方案。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全球生物安全形势日趋严峻,重大传染病疫情、生物技术误用和谬用、生物武器等生物安全威胁不断显现,生物安全已跃升为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与此同时,生物安全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型学科,其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完善还处于起步阶段。受国内外生物安全形势、生物安全产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学学科设立的影响,凸显了我国在生物安全这一交叉领域的人才储备的短板和不足。尤其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更加显现出生物安全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本文根据作者在实际教学中的经验,从建立交叉融合课程体系、构建创新性教学模式、探索通识教育改革方案和完善持续改进机制等几个方面,系统介绍了新工科背景下完善生物安全领域人才体系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6.
李文涛  张帆  江凌  高振 《生物工程学报》2023,39(11):4730-4741
伴随着我国生物工程相关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与之相关的人才需求及培养质量也受到广泛关注。为解决高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未能紧密契合行业企业所需等方面的不足,切实发挥专业特色,有效深化校企合作,促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相适应,南京多所高校生物工程专业围绕培养“品行正、学习好、能力强”人才,立足学科比较优势,大力推行并持续优化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科产教融合,注重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提质工程实践教育。前期育人成效表明,该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了用人单位和学生等的认可。  相似文献   

7.
生物技术产业是我国战略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对实践创新型人才需求极大。作为生物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生物工程设备”在生物技术产业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本课程针对当前课程教学中的设备可及性低、工程实训机会少和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等痛点,以设备资源和素材库建设、虚实结合工程实训、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为抓手,构建“育德、育智、育能(实践创新能力)、对接社会发展新需求、融入学科前沿新进展、引入科研实践新成果(三育三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和优化考核评价,通过课内外联动-校内外联动、引入前沿进展及科研成果、多样化资源集成、线上线下结合等手段,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能力,以达到“三会一能”。通过教学探索和实践,提高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8.
生物化学课程作为专业基础课程,在生物、食品、医学、发酵等专业中广泛开设,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随着大思政思想渗透到所有学科和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成败直接关系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成效。构建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并有机融合课程教学,是实现全方位育人的关键。基于新工科背景,本文从生物化学概况、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生物化学课程思政建设方案、实施策略及成效等方面对该课程近年的课程思政实践与探索进行总结,以期为相关高等院校生物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在新工科建设和绿色生物制造大力发展的背景下,高等学校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工程实践能力方面面临新挑战,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需求。浙江工业大学“酶工程”课程组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以及案例演示、工程虚拟仿真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教学改革尝试,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知识模块化讲授+经典文献精读+典型产业化案例演示+项目设计答辩”的教学模式,并通过教学改革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综合运用酶工程理论知识和工程技术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从生物工程专业实验的课程设置、实验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以及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等方面进行改革及实践,提升了实验教学质量,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或就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1.
“生物分离工程”是生物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是生物工程专业建立“新工科”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教学团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创新思维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以“学习成果”为导向的创新理念,针对课程长期存在的“理论教学与实验课脱节,学生不能及时地将理论知识内化为实践能力”、“课程内容陈旧,与行业需求脱节”、“授课和考核方式相对单一,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质未能有效培养”等痛点问题开展教学改革,重构课程内容。打通理论课和实验课的界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通过科研反哺教学,使课程内容紧跟行业发展前沿,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更丰富的课堂教学活动,并对学生进行全程化、动态化和多样化的考核,全面提升学生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杨明  周桔 《生物工程学报》2022,38(11):4027-4034
随着工程生物学、基因编辑等共性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颠覆式创新在低碳合成、未来食品、药物开发等工业生物技术领域不断取得颠覆式创新,支撑了生物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工业生物技术正在为变革传统工业制造模式,构建碳中性工业制造路线形成重要科技支撑。本文从战略规划、创新机构、人才建设、基础研究、科技创新、产业推进等方面系统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在工业生物技术领域的整体安排、建制化研发与科技进展,并提出了加快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工业生物技术是利用生化反应和生物体机能进行物质合成加工与能量转化利用的集成技术,正在支撑建立以可发酵糖、秸秆、二氧化碳等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化学品绿色高效制造新路线,有望实现工业制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技术,已成为世界各国科技和产业竞争的焦点。本文从工业生物技术深度融入和支撑生物经济发展的态势出发,系统分析了我国工业生物技术和生物产业发展的现状、短板问题,提出了未来建议重点发展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医院图书馆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院图书馆经费不足,规模较小,馆藏资源不足,人员结构参差不齐,服务内容有限,无法满足读者对医学信息多样化的需求,以及面对医院新时期改革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医院图书馆的转型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食品微生物学”是面向食品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主干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针对“新工科”背景下该课程存在的思政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创新能力不足和协同培养系统不够完善等突出问题,课程团队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科研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创设“一链三融,践行创新”线上线下混合模式,融合思政教育与课程教育、科学研究与课堂学习、区域产业与专业教学,将学科、产业优势转化为创新教学资源,提升“两性一度”,实现人才培养与思政教育同频共振,赋能食品学科创新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6.
新医改形势下大型公立医院要在保持公益性的前提下,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从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围绕机制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进行思考,提出实现机制、技术、学科、管理、服务五力合一的医院战略管理路径,以促进公立医院长期的、差异性的、可持续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