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陈兴保 《昆虫学报》1980,(1):99-101
恙螨不仅传布恙虫病,而且已从一些螨种体内分离出鼠型斑疹伤寒立克次体,Q热立克次体和弓浆虫,有些学者还提出某些螨种是流行性出血热的可疑媒介(1954),可见恙螨与疾病有密切关系。恙螨季节分布的研究将对疾病流行趋势提供理论根据,对疾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江苏省东山是个丘陵地带,恙螨种群多而数量高,我们对当地五种优势种:条纹恙螨Leptotrombidium (leptotrombidium)striatum,田姬葛李恙螨 Gahrltepia(Gahrliepia)agrariusia,于氏恙螨Leptotrombidium(Leptoirombidium)yui,萨氏葛李恙螨Gahrliepia(Gahrliepia)saduski和居中恙螨Leptotrombidium(Lepioirombidium)intermedium的季节分布进行了研究。田姬葛李恙螨为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2.
陈兴保 《动物学研究》1982,3(2):165-170
条纹纤恙螨Leptotrombidium(Leptotrombidium) striatum 由 Nadchatram 等(1964)首先在东南亚发现。通过调查证实,条纹纤恙螨在我国上海、江苏及安徽数量甚多,而且发现它的季节高峰与已确认的恙虫病媒介小盾纤恙螨 L.(L.) scutellaris(Nagago,1921)相似。为了探索条纹纤恙螨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与疾病的关系,作者首先对其生活史进行了研究,并首发现了它的若虫和成虫,随即对其形态进行了观察。本文就条纹纤恙螨的若虫和成虫的形态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纤恙螨亚属分种团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敦清 《昆虫学报》1981,(4):459-464
纤恙螨属(Genus Leptotrombidium Nagayo et al.,1916)是恙螨科(Trombiculidae,Acarina)中的一个庞大、种类繁多而且具有流行病学意义的属,尤其是纤恙螨亚属(subgenus Leptotrombidium Nagayo et al.,1916),这一亚属的恙螨引起流行病学工作者和医学昆虫学工作者极大的兴趣。恙虫病的已知许多传播媒介和怀疑媒介,都与纤恙螨属的恙螨有关。当流行性出血热于四十年代开始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之后,纤恙螨亚属的恙螨又被一些流行病学工作者当做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的嫌疑媒介。几十年来各国的有关学者先后用直接或间接的方法证实了这个亚属恙螨中的一些种类体内有自然感染某些病原体的现象。由于这类恙螨具有能够将病原体经变态期和经卵传递的特性,而且大部分的纤恙螨亚属恙螨证实均能叮咬人,所以凡是研究立克次氏体或病毒作为病原而引起的流行病时,对于这一类可能作为传播媒介甚至有人认为可以叫做“保菌动物”的恙螨,都比较重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些国家由于部  相似文献   

4.
秋型的小板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scutellare)和秋春型的苍白纤恙螨(Leptotrombidium pallidum)因与某些疾病的流行季节相同,因此常被人们作为某种病的可疑媒介。我们在实验室内对这两种恙螨进行了饲养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用U检验和相关分析的统计方法对2003~2004年云南洱海(中国滇西北著名的淡水湖泊)周边251只大足鼠体表寄生螨进行了调查.调查点是我国11大鼠疫自然疫源地之一,也是我国恙虫病和出血热的流行地区.大足鼠已经被鉴定为鼠疫、汉坦病毒、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的储存宿主.我们的研究发现大足鼠携带好几种与人兽共患病有关的螨类.为了丰富大足鼠体表寄生螨的研究,在此,对大足鼠的体表寄生螨群落和体表寄生螨医学和兽医学的重要性进行了描述.有191只大足鼠寄生有体表寄生螨,侵染率为76%.采集到的体表寄生螨有35种,包括15种恙螨和20种革螨.其中6种以前已经被证明是人类疾病的主要媒介.因此大足鼠很显然成为流行性出血热和恙虫病等病原体的贮存宿主.  相似文献   

6.
陈兴保 《昆虫学报》1980,(3):291-297
徐秉锟(1959)曾对地里红恙螨Leptotrombidium(L.)akamushi deliensis的数量和分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阐明了它们与恙虫病的关系。路步炎(1976)根据恙螨与疾病的关系,对上海鼠体恙螨作了深入的调查,认为恙螨在不同环境中数量的研究,对疾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因而我们在苏南恙螨的区系研究中,对恙螨的数量及其在不同地形和环境中的分布也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道采自江西省武功山和庐山地区的纤恙螨属二新种:武功纤恙螨Lepfotrombidium (L.)wugongensis和庐山纤恙螨Leptotrombidium(L.)lushaneusis,并对该新种的形态特征作了详细描述,与近似种湖北纤恙螨 Leptatrombidium(L.)hupeca(Ma et Hsu)1965和曲靖纤恙螨Leptotrombidium(L.)quiingensis(Yu et al.)1981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8.
云南囊棒恙螨属两新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囊棒恙螨属自1953年以来已先后报告过4种:印度囊棒恙螨Ascoschoengastia(Laurentella)indica(Hirst,1915),中缅囊棒恙螨A.(L.)audyi(Womersley,1952),白沙囊棒恙螨A.(L.)paishaensis(=Euschoengastia audyi var.paishaensis Chen et al.1958)鹦鹉囊棒恙螨 A.(L.)lorius(Gunther,1939)。几年来,我们先后于云南采到两新种。  相似文献   

9.
对山东费县秋冬型恙虫病疫源地恙螨进行了调查并进行恙虫病立克次体(Rt)分离。从352只活鼠体外收集到11 762只恙螨,隶属2属5种,太平洋无前恙螨数量最多,占36.73%;其次是临淮岗纤恙螨(24.04%);小盾纤恙螨(21.65%);须纤恙螨(13.57%)和泰山纤恙螨(3.96%)。小盾纤恙螨出现在9—12月,高峰在11月;须纤恙螨出现在10月一翌年4月,高峰在12月;临淮岗纤恙螨从5月到11月存在,高峰在8月;太平洋无前恙螨出现在4—12月,高峰在7月。从小盾纤恙螨、须纤恙螨、临淮岗纤恙螨及太平洋无前恙螨中共分离到12株Rt,血清分型结果分离株以Gilliam型为主,但存在Karp型Rt。这些结果表明,上述4种恙螨均能自然感染Rt,有在该地区充作不同季节Rt传播媒介的可能。结合以往的研究结果,当地小盾纤恙螨集中出现于发病季节,其消长与当地人群发病基本一致,且能叮刺、经卵传递Rt,从而证实小盾纤恙螨是引起该地区秋冬型恙虫病流行的最重要的媒介。  相似文献   

10.
小盾纤恙螨自然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盾纤恙螨自然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研究张云,胡云龙,赵学忠,吴光华,姜克俭(南京军区军事医学研究所,南京210002)(陕西省预防医学研究所,西安710054)关键词小盾纤恙螨,自然感染,叮刺传播,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小盾纤恙螨[Leptotrombi...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13.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4.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5.
16.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7.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8.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