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大鼠脑片实验中NMDA电流,并介绍诱发NMDA电流的自制刺激电极制作方法。方法: 在大鼠目标脑区快速取材并获取活性良好的脑片,分别通过含受体激动剂NMDA的孵育液灌流和电刺激诱发NMDA电流两种方式进行膜片钳记录;利用针灸针自制刺激电极。结果: 通过记录到大鼠脑片神经元的EPSC和AP可判断神经元的状态,比较两种方法诱导的NMDA电流幅度,即直接灌流受体激动剂NMDA(282.0±24.3) pA和自制刺激电极诱发(261.4±40.1)pA,二者电流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n=4);自制刺激电极与进口刺激电极诱发的NMDA电流幅度分别为(267.2±36.5)pA vs (239.2±41.0)pA,二者电流幅度无明显差异(P>0.05,n=4),证明自制刺激电极成功。结论: 大鼠脑片实验中,通过直接灌流激动剂与电刺激两种方式均可诱导NMDA电流,自制刺激电极为在脑片上记录诱发电流提供了一种经济、可靠的实验手段,便于各实验室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自编程定量分析不同电刺激方式对在体和离体蛙腓肠肌单收缩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四个组:间接刺激在体标本组(n=12),直接刺激在体标本组(n=8),间接刺激离体标本组(n=12),直接刺激离体标本组(n=8)。分别制备在体和离体蛙腓肠肌标本, 施以间接电刺激(经坐骨神经)或直接电刺激(细针灸针刺激电极直接刺入腓肠肌中):强度从0 V开始,周期3 s,增量0.02 V,刺激150次;用生物机能实验系统(BL-420F)实时记录不同强度刺激对肌肉收缩的影响。后续通过自编程辅助处理分析肌肉收缩数据,对单收缩特征参数进行定量比较分析。 结果: ①对在体标本,与直接刺激比较:间接刺激的阈强度、半高强度和最适强度均更小(P<0.05);最大单收缩幅度更大,收缩期更长,上升斜率更小(P<0.05)。②对离体标本,与直接刺激比较:间接刺激的阈强度、半高强度和最适强度也均更小(P<0.05);最大单收缩幅度更大,收缩期更长,上升斜率更小(P<0.05)。③均采用间接刺激或直接刺激时,与离体标本比较,在体标本单收缩的各项参数均无差异(P>0.05)。 结论: 不论使用间接刺激或是直接刺激,在体标本和离体标本的单收缩功能特点均无显著差异; 但间接刺激比直接刺激更容易触发腓肠肌产生单收缩,且单收缩幅度更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已建立的完全弗氏佐剂(CFA)诱导的条件位置逃避(CPA)行为模型,利用在体多通道电生理学记录技术,结合行为观察研究大鼠发生CPA反应时前扣带皮层(ACC)脑区神经元的电活动。方法:电极制作,电极埋置,在体多通道技术记录清醒大鼠r ACC脑区神经元的电活动及其CPA行为记录。结果:1自制的多通道阵列电极可成功记录到ACC神经元的放电活动;2大鼠脚掌注射CFA前后分别与不同环境匹配后,大鼠处于"痛环境"与"非痛环境"时ACC神经元spike的发放频率分别为痛环境(0.85±1.38)imp/s,非痛环境(0.22±0.97)imp/s(P0.05,n=26);3行为学分析痛环境适应前(303.55±61.77)s对比痛环境适应后(140.32±33.52)s(P0.05,n=6)。上述结果显示,脚掌注射CFA的大鼠处于痛环境时诱发ACC神经元spike放电频率增强与行为上的逃避反应同步发生;脚掌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并无上述反应趋势。结论:大鼠r ACC脑区神经元电活动与疼痛所致的痛厌恶相关情绪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流量及与脑组织水含量变化的趋势。方法:选取5只成年SD雄性大鼠(n=5),参照改良Zea-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2 h后拔出线栓。利用PeriCam PSI血流灌注成像系统实时监测大鼠在缺血前及缺血5 min、30 min、1 h、2 h、再灌注5 min、30 min、1 h、2 h、4 h、6 h及24 h的血流灌注量,记录在ROI(感兴趣区)测量的数值。再选取15只成年SD雄性大鼠,分为Control组、缺血2 h、再灌注30 min、4 h及24 h组(n=3)。正常组不做任何处理,实验组按上述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取新鲜脑组织用干湿重法测定其左、右半球的水含量。结果:栓塞时缺血侧血流量逐渐下降,缺血2 h下降最低(P<0.05);再灌注早期血流量恢复较大(P<0.05),30 min时显著下降(P<0.05),4 h明显上升(P<0.05),24 h再次上升(P<0.05)但低于缺血前血流量(P>0.05)。脑组织水含量测量,缺血2 h组和再灌注30 min组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P>0.05);再灌4 h组和再灌24 h组明显增高(P<0.05),且再灌24 h组明显高于再灌4 h组(P<0.05)。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血流量和脑组织中水含量的变化存在一定的规律,且脑组织中水含量与再灌注过程中血流量的变化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激活大鼠ACC脑区的阿片受体降低伤害刺激引起厌恶情绪的作用。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7组,完全弗氏佐剂(CFA)+生理盐水(NS)组,生理盐水(NS)+生理盐水(NS)组,生理盐水(NS)+μ-阿片受体激动剂([DAla2, NMe-Phe4, Gly-ol5]enkephinlin, DAMGO)组,完全弗氏佐剂(CFA)+ 0.01/0.04/0.2/1 μg/μl DAMGO组(n=6)。实验周期为3 d,第1日测量基础值,第2日预先通过ACC区域给药1 μl,然后将0.08 ml完全弗氏佐剂(CFA)注射到大鼠左后脚掌,第3日观察大鼠的CPA反应、缩足反射潜伏期(PWL)和ACC脑区的电活动。结果:①皮下注射CFA的大鼠,注射前与注射后相比,PWL明显减少(P<0.05);②在笼具痛侧,CFA组大鼠停留的时间明显少于非痛侧(P<0.05);③在ACC脑区预先注射0.04/0.2/1 μg/μl DAMGO可明显减弱C-CPA反应(P<0.05);④在ACC脑区预先注射0.04/0.2/1 μg/μl DAMGO可以降低CFA诱发ACC脑区放电频率的增加(P<0.05)。结论:激活了大鼠ACC脑区上的μ-阿片受体可以降低伤害性刺激诱发的厌恶情绪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性间歇性低氧刺激后大鼠颈动脉体对低氧的敏感性以及多巴胺对颈动脉体低氧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将分离SD大鼠的颈动脉体-窦神经移入到孵育槽,然后把分离的窦神经吸入到记录的玻璃电极中行电信号记录。记录基线部分缓冲液充入气体为95% O2+ 5% CO2混合气,低氧应激给予5% O2+ 5% CO2+ 90% N2混合气,低氧刺激给予30 s,95% O2 + 5% CO2给予90 s,共10个循环,每组实验大鼠数量n大于等于5。结果: 大鼠离体的颈动脉体,给予急性间歇性低氧应激,再给予低氧刺激,窦神经较之前低氧刺激放电活动增强。但加入多巴胺后,可以抑制窦神经对低氧的反应,急性间歇性低氧后,多巴胺对窦神经的低氧放电活动抑制作用加强。结论: 大鼠颈动脉体给予急性间歇性低氧可增强窦神经对低氧的反应,多巴胺可抑制急性低氧诱导的颈动脉体对低氧敏感性的增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格列齐特对糖尿病大鼠心肌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60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C,n=10),造模组(n=50)给予高糖高脂饲料4周后,腹腔注射STZ(45 mg/kg)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抽取以FBG≥16.7 mmol/L作为糖尿病模型建立成功。将造模成功的38只糖尿病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MC,n=9)、格列齐特组(Glic,80 mg/kg,n=10)、格列本脲组(Glib,2.5 mg/kg,n=10)、法舒地尔组(Fas,10 mg/kg,n=9);NC组和MC组灌胃等容积蒸馏水,Glic组和Glib组灌胃给药,Fas组采用腹腔注射。各组大鼠每天给药一次,每周记录体质量及空腹血糖(FBG),持续8周。实验结束时取血并测定心脏质量,计算心脏质量指数(HWI);测定各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含量以及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通过HE和Masson染色,观察心肌病理变化和组织胶原纤维水平;TUNEL染色观察并计算心肌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心肌组织中RhoA、ROCK1、eNOS、Bcl-2和Bax蛋白表达。结果: 与NC组比较,MC组FBG、HWI、HbA1c、TC、TG、LDL-C、MDA水平,心肌组织胶原沉积和心肌细胞凋亡率以及心肌组织中RhoA、ROCK1、Bax蛋白明显升高,SOD活性及HDL-C、eNOS、Bcl-2和体重显著降低(P<0.01);与MC组相比,Glic组FBG、HWI、HbA1c、TC、TG、LDL-C和MDA等指标明显下降,心肌组织胶原沉积及心肌细胞凋亡减轻,心肌组织RhoA、ROCK1、Bax蛋白表达下调(P<0.01或P<0.05),大鼠体重和血清中SOD活性,HDL-C升高,eNOS、Bcl-2蛋白水平升高(P<0.01或P<0.05)。与Glic组相比,Glib组与Fas组体重、血脂、FBG、HWI、MDA以及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凋亡水平升高,SOD和Bcl-2降低,Glib组心肌组织RhoA、ROCK1、Bax蛋白表达上调(P<0.01或P<0.05)。结论: 格列齐特可改善糖尿病大鼠心肌损伤并减轻心肌细胞凋亡水平,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糖,改善氧化应激状态,调控RhoA/ROCK1/eNOS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针刺对大鼠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内质网功能酶SERCA、PDI、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和PERK通路的影响,探讨针刺防治运动性骨骼肌损伤的内质网途径作用机制。方法: 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组,n=6)、单纯运动组(E组,n=30)、针刺对照组(A组,n=30)和运动针刺组(EA组,n=30)。其中,E组和EA组通过一次离心运动建立运动性骨骼肌损伤模型,EA组在运动后即刻于大鼠小腿跟腱上0.5 cm施以针刺干预,A组在同期施以针刺干预。各组根据运动和针刺干预后不同取材时间点分为0 h/12 h/24 h/48 h/72 h亚组(n=6),在对应时相取比目鱼肌进行指标测试。透射电镜观察肌纤维超微机构;ELISA法测定Ca2+-ATP酶(SERCA)和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DI)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及p-PERK、p-eIF2α表达。结果: 与C组比较,A组指标各时相均无显著差异(P>0.05),E组肌纤维超微结构出现不同损伤,SERCA含量0 h至48 h均显著降低(P<0.05),PDI含量0 h显著升高(P<0.05),GRP78表达0 h至72 h均显著升高(P< 0.05),p-PERK表达0 h至24 h显著升高(P<0.05), p-eIF2α表达与p-PERK一致;与E组对应时相比较,EA组肌纤维超微结构明显改善,SERCA含量48 h和72 h显著升高(P<0.05),PDI含量0 h至72 h均显著升高(P<0.05),GRP78表达0 h至72 h均显著降低(P<0.05),p-PERK和p-eIF2α表达12 h和24 h显著降低(P<0.05)。结论: 针刺可有效改善一次大负荷离心运动后导致的运动性骨骼肌损伤并缓解内质网应激,其机制可能与上调蛋白二硫键异构酶PDI以及抑制内质网应激PERK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低氧促进肺腺癌A549细胞迁移的机制。方法: 培养肺腺癌A549细胞,转染慢病毒获得稳定敲低ACC1的A549细胞株,转染si-RNA获得敲低SREBP-1的A549细胞。分别以低氧(5% O2)联合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抑制剂PX-478(25 μmol)处理A549细胞,低氧联合亚油酸(LA)(20 μmol)处理敲低ACC1的A549细胞,低氧处理敲低胆固醇调节原件结合蛋白1(SREBP-1)的A549细胞。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蛋白质印迹法检测HIF-1α、ACC1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波形蛋白(Vimentin)及E-钙黏蛋白(E-Cadherin)的表达与SREBP-1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低氧联合HIF-1α抑制剂PX-478(25 μmol)处理A549细胞后ACC1及SREBP-1 mRNA水平变化。每项实验重复三次。结果: 与常氧组相比,低氧组A549细胞迁移数增加,ACC1与HIF-1α表达上调(P均<0.01),SREBP-1表达上调(P<0.05);与低氧对照组相比,PX-478(25 μmol)抑制A549细胞迁移,SREBP-1表达下调(P<0.05);低氧处理A549细胞后ACC1 mRNA上升(P<0.05),SREBP-1 mRNA水平上升(P<0.01);低氧并使用PX-478(25 μmol)处理A549细胞24 h,ACC1 mRNA水平下降(P<0.05),SREBP-1 mRNA 水平下降(P<0.01);转染si-RNA获得敲低SREBP-1的A549细胞,Transwell 实验显示si-SREBP-1组细胞迁移数较常氧对照组减少(P<0.01);低氧处理si-SREBP-1组与si-NC组,与对照组相比si-SREBP-1组细胞迁移数减少(P<0.01)但与常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到si-SREBP-1组ACC1表达较对照组下降(P<0.01);低氧处理si-SREBP-1组,ACC1表达较对照组下降(P<0.01);敲低ACC1抑制A549细胞迁移(P<0.05),敲低ACC1后A549细胞在常氧和5% O2条件下细胞迁移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低氧处理敲低ACC1的A549细胞并给予LA(25 μmol)促进A549细胞迁移(P<0.05)。结论: 低氧通过HIF-1α/SREBP-1/ACC1途径调节脂肪酸代谢进而促进肺腺癌A549细胞迁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NLRP3炎性小体抑制剂MCC950对脑出血(ICH)大鼠神经损伤的作用。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n=24):sham组、ICH组和MCC950组。ICH组和MCC950组采用自体非抗凝血注射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后,给予MCC950组大鼠腹腔注射MCC950 10 mg/kg(2 mg/ml),连续给药3 d。模型建立72 h后,进行前肢放置实验、转角实验和mNSS评分,观察ICH大鼠神经功能情况;新鲜脑组织切片,观察血肿体积变化情况;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干湿比重法,观察脑组织水肿变化情况;FJC染色,观察神经元退化的情况;TUNEL染色,观察神经元凋亡情况;Western blot,观察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GSDMD蛋白表达及激活水平的情况。结果: 与sham组比较,ICH组大鼠左前肢放置成功百分比和左侧转身百分比显著下降(P<0.01,P<0.05),mNSS评分显著升高(P<0.01),右侧脑内血肿体积显著增大,血肿周围脑组织中小胶质细胞数量增加,神经元数量减少,神经细胞肿胀,排布不均,部分细胞固缩性坏死,染色加深,右侧基底部含水量显著增多(P<0.05),血肿周围脑组织中FJC阳性和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NLRP3、ASC、caspase-1、pro-caspase-1、caspase-1/pro-caspase-1比值、GSDMD-N、GSDMD、GSDMD-N/GSDMD比值、IL-1β和IL-18水平显著升高(P<0.01,P<0.05)。与ICH组比较,MCC950组大鼠左前肢放置成功百分比和左侧转身百分比显著升高(P<0.05),mNSS评分显著降低(P<0.01),右侧脑内血肿体积显著减小,血肿周围脑组织中神经细胞肿胀显著减轻,固缩坏死细胞数量减少,右侧基底含水量显著减少(P<0.05),血肿周围脑组织中FJC阳性和TUNEL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 0.05),NLRP3、ASC、caspase-1、pro-caspase-1、caspase-1/pro-caspase-1比值、GSDMD-N、GSDMD、GSDMD-N/GSDMD比值、IL-1β和IL-18水平显著降低(P<0.05)。结论: MCC950可以通过抑制NLRP3炎性小体介导的炎症反应和细胞焦亡改善ICH后的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艾灸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小鼠行为学表现、脑组织形态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106只出生7 d小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23只)、模型组(46只)和艾灸组(37只)。采用左侧颈总动脉结扎后再置于37℃密闭舱内进行低氧处理(氧气浓度为8%,100 min),制备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动物模型。艾灸组同模型组,并于造模后2 h开始艾灸“大椎”进行治疗,以后每日1次,每次35 min,连续治疗4 d。采用行为学测试评价小鼠的行为学表现;HE染色观察小鼠脑组织形态结构;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小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2(SOD2)蛋白表达;比色法测定小鼠脑组织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假手术组小鼠行为表现正常,脑组织细胞排列致密整齐,脑组织SOD2蛋白表达量和MDA含量正常。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翻正反射、趋地反射、悬崖躲避试验时间延长(P<0.05),抓力试验时间缩短(P<0.05);脑组织细胞大量坏死脱落;脑组织SOD2蛋白表达量明显减少(P<0.05)、MDA含量增加。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小鼠翻正反射、趋地反射、悬崖躲避试验时间缩短(P<0.05),抓力试验时间增长(P<0.05);脑组织细胞排列较致密、整齐;脑组织SOD2蛋白表达量增多(P<0.05)、MDA含量降低(P<0.05)。结论: 艾灸能减轻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小鼠脑损伤、改善行为学表现,这可能与其增加脑组织SOD2蛋白的表达、降低MDA含量,从而提高抗氧化应激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利格列汀对小鼠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BALB/c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I/R组和利格列汀(2.5、5和10 mg/kg) +I/R组,每组均为8只小鼠。不同剂量利格列汀组小鼠均在I/R前3周连续灌胃给药。采用小鼠脑中动脉闭塞(MCAO)1 h诱导I/R损伤模型,再灌注24 h评估神经功能缺损(n=8)和及梗死体积(n=4);再灌注48 h处死小鼠,检测脑组织中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磷酸化肌醇3激酶(PI3K)、磷酸化蛋白激酶 B(p-Akt)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含量(n=4)。结果: 与I/R组相比,利他列汀预处理组小鼠再灌注24 h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梗死体积明显降低(P<0.05);小鼠再灌注48 h后,脑内MDA含量明显降低(P<0.05),而GSH、PI3K、p-Akt和mTOR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 利格列汀对I/R小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PI3K/AKT/mTOR通路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事件相关电位(ERP)技术探讨36 h完全睡眠剥夺对客体工作记忆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设计,16名睡眠质量良好的健康大学生(平均年龄为23岁,年龄范围21~28岁)分别在清醒状态下及36 h完全睡眠剥夺后接受2-back客体工作记忆任务,同时采集脑电数据。选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方法比较睡眠剥夺前后与客体工作记忆有关的P2、N2、P3成分的波幅和潜伏期的差异。结果:在36 h完全睡眠剥夺后,与客体工作记忆加工相关的N2波的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波幅减少但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 P2波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波幅未见明显变化(P>0.05)。P3波波幅、潜伏期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36 h的完全睡眠剥夺影响了客体工作记忆相关电位,损害了个体的客体工作记忆加工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胰岛素抵抗小鼠海马内焦亡相关蛋白的变化,以及抗阻训练对海马内焦亡相关蛋白的调节作用。方法: 6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 n=12)和高脂膳食组(HFD, n=26)分别进行普通膳食或高脂膳食喂养12周。随后根据葡萄糖耐量实验(GTT)和胰岛素耐量实验(ITT)的结果,将HFD组分为胰岛素抵抗组(IR, n=10)和抗阻运动组(RT, n=10),维持高脂膳食喂养同时RT组小鼠进行抗阻训练。12周后,全部小鼠麻醉后处死,取脑并剥离出海马组织,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焦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C组相比,IR组小鼠海马内NF-κB、NLRP3炎症小体、下游焦亡相关蛋白GSDMD-N和GSDMD以及炎症因子IL-1β和IL-18的蛋白表达量显著性上升(P<0.05),SIRT1蛋白表达量以及p-AMPK蛋白水平显著性下降(P<0.05);与IR组相比,RT组小鼠海马内NF-κB、NLRP3炎症小体、下游焦亡相关蛋白GSDMD-N和GSDMD以及炎症因子IL-1β和IL-18的蛋白表达量显著性下降(P<0.05),SIRT1蛋白表达量以及p-AMPK蛋白水平显著性上升(P<0.01)。结论: 胰岛素抵抗小鼠海马内NLRP3炎症小体被激活,介导海马内发生细胞焦亡;经过12周的抗阻运动可有效抑制NLRP3炎症小体激活,改善海马内细胞焦亡和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在毒死蜱诱导的神经元凋亡中的保护作用及其线粒体机制。方法:在随机双盲的原则下,将大鼠分为对照组、毒死蜱组、依达拉奉组(n=6);以毒死蜱(18 mg/0.7 ml/kg, sc.)造模,在注射毒死蜱1 h后用依达拉奉(10 mg/1.6 ml/kg, ip.)治疗。连续注射毒死蜱及依达拉奉28 d后,通过旷场和水迷宫试验测试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在心脏灌流后取大鼠脑组织,通过HE染色检测大脑海马区的神经元损伤情况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线粒体和细胞核损伤情况。测定Na+-K+-ATP酶、ATP含量判断线粒体损伤情况。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测定线粒体分裂蛋白DRP1及DRP1的Ser 637位点磷酸化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毒死蜱组大鼠在旷场实验的3 min内的总运动距离和平均速度明显减小(P<0.01),在水迷宫试验中的1 min内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平台穿越次数明显减少(P<0.01),脑组织的ATP酶活性明显降低(P<0.01)且ATP含量下降(P<0.05)、线粒体DRP1的Ser637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骶神经根电刺激对急性完全性脊髓损伤大鼠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56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组(SG=8只)、脊髓损伤组(CG=24只)和骶神经电刺激组(EG=24只)。CG、EG (分别设24、48和72 h 组,8只/组)。CG、EG大鼠均于全麻下用Fehlings法98 g动脉瘤夹横行钳夹行脊髓损伤并植入骶神经刺激电于右侧骶3神经孔。CG不进行干预,EG行骶神经电刺激。刺激参数:电压4 V,波宽210 μs,频率15 Hz,刺激10 s,间歇20 s。每次持续10 min,间歇10 min,共2 h。早8:00-10:00,晚6:00-8:00两次。分组采集标本,进行HE染色光镜、透射电镜组织学观察、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组织锌指蛋白A20、NOD2和CD68蛋白表达量。结果:① 肠道形态学观察:光镜和电镜观察脊髓损伤后黏膜结构破坏明显,肠腔细菌和杂质进入破损的肠黏膜上皮细胞、M细胞和经细胞间连接缝隙进入黏膜下,引起局部炎症反应;经电刺激后均有了很大程度改善。② 锌指蛋白A20:与SG相比,CG各小组A20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与SG、CG相比,EG各小组A20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NOD2:与SG比,CG各组NOD2的表达明显升高(24 h、72 h P<0.05;48 h P<0.01);与CG比,EG 48 h、72 h NOD2的表达明显降低( 48 h P<0.01,72 h P<0.05);与SG相比,EG各组NOD2表达均无统计学意义。CD68:与SG、EG比,CG各组CD68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1);与SG相比,EG24 h、48 h组NOD2表达明显升高(P<0.01),72 h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电刺激S3神经根能保护肠黏膜机械屏障,减少病原体入侵,改善肠黏膜免疫屏障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厚朴酚与吉非替尼协同影响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的作用。方法: 以浓度为6.25~500 μmol/L厚朴酚、0.625~100 μmol/L吉非替尼分别处理A549细胞24 h,CCK-8实验检测细胞活力 (n=3),选24 h及100 μmol/L厚朴酚与5 μmol/L吉非替尼作后续处理(n=3);采用对照组、厚朴酚组、吉非替尼组和厚朴酚+吉非替尼组的析因分析设计;克隆形成检测细胞增殖;蛋白印迹测蛋白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及分选CD44+和CD133+细胞。结果: 与对照组比,厚朴酚和吉非替尼组的克隆形成率显著降低(P<0.05);凋亡率显著升高(P< 0.05);CD44+和CD133+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Ki67和PCNA及干细胞标记蛋白SOX2和OCT4表达显著下调(P<0.05);Bax/Bcl-2表达比例显著上调(P<0.05)。与厚朴酚组或吉非替尼组比较,厚朴酚+吉非替尼组进一步促进了上述改变(P<0.05),且凋亡率、Bax/Bcl-2、SOX2和OCT4等指标都存在厚朴酚和吉非替尼的交互作用(P< 0.05)。结论: 厚朴酚与吉非替尼促进A549细胞凋亡和抑制其干细胞样特性,且联合用药效果优于单一给药。二者对A549细胞的抑癌作用有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从线粒体动力学的角度,探讨抗阻运动对增龄大鼠骨骼肌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2月龄安静对照组(C1组)、2月龄抗阻运动训练组(R1组)、6月龄安静对照组(C2组)、6月龄抗阻运动训练组(R2组),每组10只。C1、C2组正常喂养,R1、R2组大鼠进行跑台坡度为35°,速度为15 m/min的抗阻运动,一次跑动15 s,间歇30 s,4次为一组,组间间歇3 min,3组为一次循环,一天为2个循环,循环间歇10 min,每周6 d,共8周。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各组大鼠股四头肌线粒体融合蛋白2(Mfn2)、GTP酶1(DRP1) 蛋白含量,使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各组大鼠股四头肌线粒体膜电位(ΔΨm)、活性氧(ROS)和游离钙(Ca2+)水平。结果: ① 与C1组相比,R1组大鼠DRP1蛋白升高(P<0.01)、Mfn2蛋白无显著变化,C2组大鼠DRP1、Mfn2蛋白均降低(P均<0.01);与C2组相比,R2组大鼠DRP1、Mfn2蛋白均升高(P<0.01,P<0.05);与R1组相比,R2组DRP1、Mfn2蛋白均降低(P<0.01,P<0.05)。② 与C1组相比,R1组Ca2+含量降低(P<0.01)、C2组Ca2+含量升高(P<0.01);与C2组相比,R2组Ca2+含量降低(P<0.01);与R1组相比,R2组Ca2+含量升高(P<0.01)。③ 与C1组相比,R1组ROS含量有所上升,但无显著性差异,C2组ROS含量升高(P<0.01);与C2组相比,R2组ROS含量降低(P<0.01);与R1组相比,R2组ROS含量升高(P<0.01)。④ 与C1组相比,C2组ΔΨm降低(P<0.01);与C2组相比,R2组ΔΨm升高(P<0.01);与R1组相比,R2组ΔΨm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大鼠增龄过程中股四头肌线粒体出现Ca2+堆积、活性氧增多、线粒体膜电位下降、融合蛋白减少等现象,抗阻训练可有效改善这些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