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羊乳中上皮粘蛋白MUC1的遗传多态性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SDS PAGE方法研究了波尔山羊、成都麻羊、安哥拉山羊×藏山羊F1、建昌黑山羊、安哥拉山羊×建昌黑山羊F1乳MUC1的生化遗传特性。结果表明 :山羊乳MUC1呈现出多态性 ,表现为 1条或 2条迁移率不同的区带。SDS PAGE分析发现 4种分子量的MUC1区带 ,即A、B、C和D ,分子量分别为 2 6 4、 2 41、 2 31和 2 2 0kDa ,大于牦牛和荷斯坦牛乳中的MUC1。基因型与山羊品种有关 ,在波尔山羊中最丰富 ,有 10种基因型 ,基因杂合度为 0 72 72 ;建昌黑山羊有 3种基因型 ,基因杂合度为 0 495 0 ;而在成都麻羊中仅发现CC基因型。经适合性检验 ,波尔山羊、成都麻羊、建昌黑山羊乳MUC1基因座基因型分布符合哈代 -温伯格定律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胃癌组织中VEGF和MUC1的表达情况,研究二者与胃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VEGF和MUC1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两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有无远处转移、有无淋巴结转移、TNM分期有关,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织中MUC1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两者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MUC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组织VEGF与MUC1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210,P0.05)。结论:VEGF和MUC1在胃癌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可能成为检测胃癌的重要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人正常腺上皮中MUC6基因的表达,揭示MUC6基因在正常人腺上皮组织中的分布异质性及其特点.结果显示MUC6基因编码的核心蛋白及其mRNA主要分布于正常胃粘膜胃腺的基底部,上皮细胞无MUC6基因表达,呈细颗粒状,位于细胞核周,胃底、胃窦的表达无区别;十二指肠绒毛上皮内的表达呈弥漫性,均质状,杯状和柱状细胞的表达类似,杯状细胞的粘液滴内未测得MUC6基因产物;空肠、结肠组织中无MUC6基因的表达;胆囊上皮组织内有强阳性MUC6核心蛋白的表达,而宫颈上皮中表达较弱.实验提示MUC6基因的表达存在异质性及器官特异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胃型宫颈腺癌(gastric-type endocervical adenocarcinoma, GAS)组织病理形态学特点,检测MUC5AC在该癌组织中的表达,研究GAS免疫组织化学表型特点及相关特征,并结合AB-PAS特殊染色结果探究GAS潜在诊断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于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就诊的5例GAS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AB-PAS特殊染色特点。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5例GAS患者癌组织CK7、MUC6、CEA及MUC5AC阳性,p16、MUC2、CDX2、ER及PR阴性,Pax8表达不稳定,p53均为野生型表达,Ki-67多为阳性高表达。AB-PAS染色显示胞质均呈现红色。结论 与普通型宫颈腺癌相比,GAS具有易被误诊的良性组织形态。本研究发现免疫组织化学标志物MUC5AC的稳定阳性表达及AB-PAS染色后胞质呈红色可能是诊断该病的关键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经高速离心从正常人乳中获得人乳汁颗粒膜(HMFGM),产量约0.4g/L。经进一步破碎、脱脂及sepharose CL-4B柱纯化,获得含MUC1粘蛋白的组分,并经SDS—PAGE、Western—blot及ELISA鉴定后,免疫家兔制备多抗。结果表明,进一步凝胶过滤获得MUC1粘蛋白,行SDS—PAGE后经希夫试剂和考马斯亮蓝染色呈单一条带,表观相对分子质量大干205000。Western—blot及ELISA结果表明可与MUC1特异性抗体结合。制备获得的多抗经ELISA测定效价为1:64000~1:128000。表明建立了MUC1粘蛋白的纯化方法,获得的MUC1粘蛋白及其抗体可进一步用于MUC1检测及其功能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黏蛋白1(MUC1)是一种高分子量跨膜糖蛋白,广泛分布于机体正常黏膜表面,具有多种功能。MUC1在肿瘤组织中异常表达,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MUC1的结构、功能及其在多种肿瘤转移中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在肿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中的作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人正常腺上皮中MUC6基因的表达。揭示MUC6基因在正常人腺上皮组织中的分布异质性及其特点,结果显示:MUC6基因编码的核心蛋白及其mRNA主要分布于正常胃粘膜胃腺的基底部,上皮细胞无MUC6基因表达。呈细颗粒状,位于细胞核周,胃底,胃窦的表达无区别;十二指肠绒毛上皮内的表达呈弥漫性,均质状,杯状和柱状细胞的表达类似,杯状细胞的粘液滴内未测得MUC6基因产物;空肠,结肠组织中无MUC6基因的表达;胆囊上皮组织内有强阳性MUC6核心蛋白的表达。而宫颈上皮中表达较弱,实验提示;MUC6基因的表达存在异质性及器官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MUC1粘蛋白在乳腺肿瘤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MIC1粘蛋白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生物学和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 15例乳腺非典型增生 ,15例乳腺良性肿瘤 ,44例乳腺癌 (2 1例含癌旁组织 )染色 ,观察MUC1在不同类型乳腺组织中的表达特征及其与雌激素受体和孕激素受体表达的关系。结果 MUC1在所检测的乳腺组织中均表达 ,但在不同病变乳腺组织中其表达的方式和强度不同。在癌旁和非典型增生组织中只表达在近管腔或腺腔侧的胞膜上 ,胞浆未见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整个胞膜和胞浆均表达 ,且表达强度与细胞的恶性化程度成正相关 (P <0 0 1)。浸润性癌中MUC1表达明显强于原位癌 (P <0 0 0 5 ) ;乳腺癌组织中MUC1的表达强度与雌激素受体的表达成正相关 (P <0 0 5 ) ,与孕激素受体表达无关 (P >0 0 5 )。乳腺癌组织中MUC1有旁分泌现象。结论 MUC1表达水平可反映乳腺肿瘤恶性化程度 ,并可能作为乳腺癌治疗效果判断和预后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MUC1对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侵袭及化疗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采用MUC1表达阴性的结肠癌细胞株HCT116,通过慢病毒转染、嘌呤霉素筛选、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鉴定构建稳定表达MUC1的HCT116细胞株;实验分空病毒组和MUC1病毒组;CCK实验和软琼脂克隆形成实验检测两组细胞的增殖能力,Transwell侵袭实验检测两组细胞的侵袭能力;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酶底物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获得稳定表达MUC1的HCT116细胞株;两组细胞贴壁生长无差异;与空病毒组相比,MUC1病毒组细胞软克隆形成数增加,穿过小室的细胞数增加(P0.05);MUC1病毒组细胞对奥沙利铂的敏感性降低,MUC1病毒组Caspase-3活性水平低于空病毒组(P0.05)。结论:MUC1与结肠癌的非锚定依赖生长、侵袭和化疗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粘蛋白MUC1 568A/G SNP与辽宁地区人群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徐倩  孙丽萍  宫月华  徐莹  董楠楠  袁媛 《遗传》2008,30(9):1163-1168
为了探讨粘蛋白(MUC1)基因568位点A/G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Sequence specific primers PCR, PCR-SSPs)检测来自辽宁地区人群138例胃癌患者及与其配比的131例对照个体MUC1 568 位点A/G多态性, 以ELISA法检测血清H. pylori IgG抗体。结果显示:(1)对照人群MUC1基因568位点AA、AG、GG 3种基因型分布频率分别为73.3%、22.1%、4.6%; (2)胃癌组MUC1 AA基因型携带频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3), 携带MUC1 AA基因型个体胃癌的发病风险增高到1.92倍; (3)以MUC1 AG+GG基因型并血清幽门螺杆菌(H. pylori)IgG抗体阴性的个体为对照, AG+GG基因型并H. pylori IgG抗体阳性个体、AA基因型并H. pylori IgG抗体阴性个体、AA基因型并H. pylori IgG抗体阳性个体胃癌患病风险增高, 但3组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MUC1基因568位点A/G多态与胃癌的遗传易感性相关; MUC1 A/G基因多态性和H. pylori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未见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糖类抗原153(CA153)、黏蛋白1(MUC1)、人生长分化因子3(GDF3)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0月我院收治的105例乳腺癌患者(乳腺癌组)。另选取我院同期收治的乳腺良性疾病患者94例(良性组)及体检健康女性91例(对照组)。三组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A153、MUC1、GDF3水平检查,并以临床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清CA153、MUC1、GDF3单独及联合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超声双侧乳腺的轮廓清晰,未见明显的增厚,腺体结构未见明显异常改变,回声均匀。乳腺癌组纵横比≥1、血流分级II-III级、肿瘤形态不规则、后方回声衰减、边界模糊、有微小钙化、有毛刺征所占比例高于良性组(P<0.05)。乳腺癌组血清CA153、MUC1、GDF3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和良性组(P<0.05),且良性组高于对照组(P<0.05)。乳腺癌组血清CA153、MUC1、GDF3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及4项联合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组和对照组(P<0.05),良性组和对照组CA153、MUC1、GDF3及4项联合检测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良性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3项血清标志物中CA153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最高为52.38%、89.73%、76.21%,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84.76%、83.24%、83.79%,4项联合的灵敏度、准确度最高为94.28%,88.27%,特异度为84.86%。结论:CA153、MUC1、GDF3在乳腺癌患者中均呈现高水平状态,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上述3类指标检测可提高对早期乳腺癌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主要探讨了IFN-γ在黏蛋白产生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儿童支气管上皮细胞中的MUC5AC转录。通过采用人肺黏液表皮样癌细胞系(NCI-H292)和正常人支气管上皮细胞(NHBE),本研究评估了IFN-γ对MUC5AC转录的影响,发现转化生长因子(TGF)-α和双链RNA (polyI:C)诱导的MUC5AC mRNA和蛋白表达被IFN-γ以浓度依赖性方式抑制。IFN-γ对TGF-α和polyI:C诱导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的激活作用有限。染色质免疫沉淀实验表明Sp1与位于MUC5AC启动子上的同源序列结合。Sp1抑制剂光神霉素A抑制MUC5AC mRNA,表明Sp 1在MUC5AC诱导中起关键作用,同时IFN-γ阻碍Sp1与MUC5AC启动子的结合。本研究初步表明,IFN-γ可以抑制MUC5AC的表达,干扰Sp1与其靶序列的结合。  相似文献   

13.
为获得MUC1 Y全长cDNA及其胞外段蛋白 ,以用于进一步的生物学功能及肿瘤生物学治疗的研究 .利用RT PCR从HeLa细胞中扩增MUC1 Y全长cDNA ;PCR扩增其胞外段 ,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 2T ,转化DH5a菌 ,诱导表达 ;亲和层析纯化 ;凝血酶酶切、GST活性及N端蛋白测序鉴定 ;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 .所得MUC1 YcDNA的开放读框为 759bp ,登录于GenBank(AF12 552 5) .其信号肽编码序列缺失 9bp ,第 3 3 1位发生G A转换 ,造成缬氨酸突变为蛋氨酸 .表达获得约 4 0kD融合蛋白GST Yex ,占菌体总蛋白 2 5%~ 3 0 % ,其中 70 %~ 80 %为可溶性 ,经亲和层析一步纯化 ,纯度 >90 % ,GST比活性为 0 2 1U μg .凝血酶酶切后的N端蛋白序列测定表明与已知序列完全一致 ,抗血清ELISA效价为 1∶2 50 0 0 0 .结果表明 ,克隆到发生碱基缺失和突变的MUC1 Y全长cDNA ,获得MUC1 Y胞外段蛋白及其多抗 ,可进一步用于相关研究 .  相似文献   

14.
MUC1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英芳  钟辉  蔡民华 《生物技术通讯》2001,12(2):130-131,139
MUC1粘蛋白是一种大分子量的糖蛋白,主要存在于乳腺、胰腺、卵巢等上皮性组织和器官中。它在癌变上皮细胞表面高度异常表达,结构发生相应改变,从而成为免疫应答的靶点,并在乳腺癌的发展、转移、预后及免疫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为获得MUC1/Y的特异表位肽,制备抗体,用PCR扩增其编码序列,克隆到pGEX-2T中,转化DH5α感受态,0.2mmol/L IPTG诱导表达,超声破碎或BPER-TMⅡ试剂处理诱导菌,亲和层析和阴离子交换纯化目的蛋白,SDSPAGE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免疫家兔制备多抗,初步用于免疫组化分析。结果表明,转化菌经诱导后表达融合蛋白GSTY30,约占菌体总蛋白的20%,大多以可溶形式存在,与诱导温度无关。免疫家兔获得多抗,效价为1∶320 000,纯化的抗体具有特异性,可识别肿瘤细胞表面的MUC1/Y蛋白。所得蛋白和抗体可用于MUC1/Y的表达特征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治疗儿童哮喘类病症为研究对象,通过临床实验研究了γ-干扰素在该类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具体方法是将106例哮喘患儿随机分入测试组与普通治疗组,测试组:将IFN-γ雾化后吸入进行治疗;普通治疗组:采用目前常规的治疗方法,即口服孟鲁司特,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疗效、血清炎症因子的改变及MUC5ac蛋白水平。结果表明,两组治疗方法都能降低哮喘患儿血清炎症因子及MUC5ac水平,治疗2个月后血清炎症因子都趋于正常水平,但MUC5ac蛋白水平却呈现出差异,其中测试组能恢复到正常水平,而普通治疗组MUC5ac蛋白仍比正常值高20%。测试组诊治后治疗率为94.34%,普通治疗组疗效率为81.13%。本研究的初步结果表明,将IFN-γ雾化吸入治疗法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治疗周期更短。  相似文献   

17.
目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系由于体内复杂的内分泌和代谢环境影响了子宫内膜稳态,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造成患者生育力减弱和不良妊娠结局.通过测定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与正常生育力妇女增生期、分泌早、中、晚期子宫内膜中MUC16的相对表达量,本文探讨MUC16与PCO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的关系,为临床上改善PCO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PCOS患者的妊娠率,降低流产率提供一条新的可能途径.方法:选择PCOS患者子宫内膜、正常生育力妇女增生期、分泌早、中、晚期子宫内膜各20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UC16在各组的表达情况.结果:(1)MUC16在月经周期各期均有表达,在分泌中期表达最强.(2)PCOS组MUC16的表达较分泌中期组弱,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呈周期性变化.(2)PCOS患者子宫内膜中MUC16表达异常可能使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推测其与胚胎不能正常着床或着床后发育不良、导致流产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的目的 是从基因水平上检测四川省地方山羊品种乳上皮黏蛋白MUC1的遗传多态性.根据GenBank中山羊MUC1部分基因序列设计引物,用PCR方法扩增出山羊MUC1基因的不同数目串联重复区,长度为1.7~2.2 kb.在4个地方山羊品种(品系)中共检测到3个乳MUC1等位基因和5种基因型,其中纯合型的比例高,基因型和基因频率存在品种(品系)间的差异.本研究为检测山羊乳MUC1遗传多态性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粘蛋白1(MUC1)是一种跨膜糖蛋白,正常情况下表达于多种组织、器官上皮细胞近管腔或腺腔面,呈极性分布.研究发现MUC1在70%以上的实体瘤中异常表达,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肿瘤相关的信号通路,包括Wnt信号通路、酪氨酸激酶通路及细胞核内转录因子等信号通路中,MUC1的影响和功能.提示MUC1是细胞信号网络整合的桥梁和平台.  相似文献   

20.
目的: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系由于体内复杂的内分泌和代谢环境影响了子宫内膜稳态,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造成患者生育力减弱和不良妊娠结局。通过测定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子宫内膜与正常生育力妇女增生期、分泌早、中、晚期子宫内膜中MUC16的相对表达量,本文探讨MUC16与PCO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的关系,为临床上改善PCOS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提高PCOS患者的妊娠率,降低流产率提供一条新的可能途径。方法:选择PCOS患者子宫内膜、正常生育力妇女增生期、分泌早、中、晚期子宫内膜各20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UC16在各组的表达情况。结果:(1)MUC16在月经周期各期均有表达,在分泌中期表达最强。(2)PCOS组MUC16的表达较分泌中期组弱,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1)在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呈周期性变化。(2)PCOS患者子宫内膜中MUC16表达异常可能使子宫内膜容受性下降,推测其与胚胎不能正常着床或着床后发育不良、导致流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