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子宫平滑肌瘤506 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子宫平滑肌瘤(leiomyoma of uterus)是女性生殖系统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见于30—50岁的妇女,其中40—50岁妇女发生率高达51.2%~60%,绝大部分是良性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很少见,发生率为0.4%-1.25%。本文对506例子宫肌瘤切除标本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讨论相关的病因学,以利于对子宫肌瘤的预防。  相似文献   

2.
肺平滑肌瘤病的命名及生物学行为评价仍存在争议.本文采用病理切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报告1例病理诊断为肺原发性交界性平滑肌瘤病例,肺转移性平滑肌瘤多见于有子宫肌瘤切除病史的女性,而该患者子宫及双附件区放射性分布未见明显异常,病理检查细胞异型轻,见个别多核巨细胞,无出血坏死,核分裂象2个/50HPF,Actin阳性,Vim 阳性,HHF35阳性,CD68阴性,CK阴性,故诊断为肺原发性交界性平滑肌瘤,并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3.
报告34例子宫正常平滑肌、平滑肌瘤和平滑肌肉瘸与五种凝集素的组化结合特性。在11例平滑肌肉瘤中,刀豆素和麦胚素染色阳性的分别有10例(91%)和8例(73%),豌豆素和花生素各有2例(18%)和1例(9%)阳性。除1例正常平滑肌中部分细胞刀豆素反应弱阳性外,其余11例正常平滑肌和11例平滑肌瘤均未与任何一种凝集素结合。因此,某些凝集素组化结合特性的改变,对于了解平滑肌肉瘤细胞结构糖成分的精细变化、鉴别子宫平滑肌肿瘤的良恶性,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胃肠间质细胞瘤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问质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2例胃肠间质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及治疗情况。结果:12例中,6例胃间质瘤,6例小肠问质瘤。主要症状为不规则腹痛、腹块、消化道出血。经胃镜、钡餐、CT检查发现。12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证实诊断。9例随访,无复发,死亡。结论:胃肠问质细胞瘤大多为恶性或低度恶性,治疗以手术切除,术后严密随访。胃肠间质细胞瘤是指一类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质干细胞并呈非定向分化的间叶肿瘤。过去受病理诊断技术的限制,这类肿瘤多被诊断为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及神经纤维瘤。近年来随着病理诊断技术的进步,这类肿瘤被统一命名为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CLSTs)。我科自1995年至今收治胃肠道问质瘤1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卒中性平滑肌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子宫卒中性平滑肌瘤的临床特点、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卒中性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异常子宫出血,腹痛等。肿瘤大体常伴有以下特征,多灶性出血、坏死、囊性变、水肿变性及质地变软等,镜检可见多灶出血区,呈放射状、卵圆形或不规则形,其中央常可伴有坏死、玻璃样变或肿瘤细胞减少,周边肿瘤细胞富集。22例卒中性平滑肌瘤中,15例核分裂增加(最高达13个/10HPF),但细胞均未见病理性核分裂及显著细胞异型性;22例肿瘤组织弥漫强表达Desmin、SMA、H-caldesmon,Ki67指数范围(3%-15%);18例出血及凝固性坏死区及其周围的肿瘤组织不同程度表达CD10。22例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资料,平均随访30个月(10~110个月),均无瘤生存。结论:子宫卒中性平滑肌瘤预后较好,但由于其具有一系列异常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如多发出血灶,出血灶中央可伴有坏死,其周围富于肿瘤细胞区细胞可见轻度非典型性且核分裂不同程度增加,易被误诊为子宫恶性潜能未定的平滑肌瘤甚至是子宫平滑肌肉瘤。正确认识该类肿瘤宽广的形态学谱系,有助于临床病理医师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研究细胞间隙连接蛋白基因43(connexin43,CX43)及其蛋白、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在子宫平滑肌瘤中的表达,从核酸及蛋白水平探讨在子宫平滑肌瘤发生中的相关关系。应用核酸原位杂交技术和SP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37例子宫平滑肌瘤、20例正常子宫平滑肌组织中cx43mRNA及其蛋白、ER、PR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cx43mRNA及其蛋白、ER、PR在子宫平滑肌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在子宫平滑肌组织中的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cx43mRNA及其蛋白在子宫平滑肌瘤中的过度表达,是子宫平滑肌瘤发生过程的重要事件,与ER、PR水平升高呈现一致性,对进一步揭示子宫平滑肌瘤的复杂分子机制、寻求可靠的早期标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回顾分析硬脊膜内外多发性的神经鞘膜瘤的手术治疗疗效及注意事项.方法:我院2001-2011年间脊柱病区收治的椎管内肿瘤患者中,共发现7例硬脊膜内外多发性的神经鞘膜瘤.肿瘤发生部位:胸段3例,腰段2例,2例为胸段肿瘤位于硬膜内,腰段肿瘤位于硬膜外呈哑铃型向椎管外生长.临床表现为隐袭性、进行性双下肢麻木、无力、僵硬和不灵活,行走不稳等症状.治疗方法:全部手术肿瘤摘除,5例一期行硬膜内外同时摘除肿瘤,2例不同节段的肿瘤采取分期手术.结果:全部病例经1-9年随访,肿瘤未见复发.病理报告:均为神经鞘膜瘤.结论:临床上硬脊膜内外多发性的神经鞘膜瘤较少见,容易漏诊漏治.术前应注意详细查体,仔细阅片,术中注意切除硬膜外的肿瘤后,观察硬膜有无异常表现,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确定影响子宫平滑肌肉瘤风险的因素,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择72例接受微创妇科手术治疗子宫肌瘤的妇女为研究对象,对平滑肌肉瘤(病例)的患者在年龄、手术年限和外科医生专业方面进行对照研究。妇科病理学家通过对病理学数据库中的病例进行鉴定,确诊平滑肌肉瘤或平滑肌瘤。通过计算平滑肌肉瘤的累积风险,并使用条件逻辑回归研究预测平滑肌肉瘤风险升高的因素。本研究中确诊了15名平滑肌肉瘤的患者,并与57名对照组进行对照,发现进行微创妇科手术后,病理诊断子宫平滑肌肉瘤的累积风险为0.19%(95%置信区间[CI],0.06%~0.56%)。多变量分析显示血细胞比容值<30%(校正比值比[aOR],20;95%CI,1.08~100;p=5.05)与子宫平滑肌肉瘤的诊断独立相关。增加的肌瘤大小(aOR,9.73;95%CI,0.75~1.26;p=5.08)和孤立性肌瘤(aOR,3.85;95%CI,0.65~25;p=5.14)与更大的子宫平滑肌肉瘤风险相关;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表明,贫血和肌瘤大小>7 cm可能与隐匿性平滑肌肉瘤相关;但是这些标准仍不具有足够的区分性以用于术前鉴别子宫肉瘤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治方法及体会,提高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报告1例膀胱嗜铬细胞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分析总结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治疗方法。结果:患者行腹腔镜下膀胱部分切除术,手术成功,术后顺利出院,随访至今无转移。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血尿、高血压和排尿时典型发作三联征为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主要症状,对于瘤体较小的患者要警惕CT检查漏诊的可能性,可行活组织检查进行确诊。腹腔镜下切除是目前治疗膀胱副神经节瘤最有效、创伤最小的方法,但术后要严格随访。  相似文献   

10.
淡明江  吕军  胡卫列  张长征  童亮 《生物磁学》2011,(21):4081-4083
目的:探讨睾丸间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分析并总结3例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的,J盏床病理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1例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术前细针穿刺病理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瘤细胞呈团、条索或弥漫分布,体积较大,呈多角形胞质丰富嗜酸性,边界清楚。2例患者行单侧睾丸切除,1例行睾丸肿瘤剜除术,术后分别随访24、15、1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睾丸间质细胞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细针穿刺病理可明确诊断并有助于手术的选择及手术范围的确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睾丸间质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疗方法。方法:分析并总结3例睾丸间质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1例术中冰冻切片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2例术前细针穿刺病理诊断为睾丸间质细胞瘤,病理组织学表现为瘤细胞呈团、条索或弥漫分布,体积较大,呈多角形胞质丰富嗜酸性,边界清楚。2例患者行单侧睾丸切除,1例行睾丸肿瘤剜除术,术后分别随访24、15、1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睾丸间质细胞瘤发病率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确诊需依赖病理组织学检查,细针穿刺病理可明确诊断并有助于手术的选择及手术范围的确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测子宫肌瘤大鼠模型的病理改变来探讨子宫肌瘤的病因机制。方法:将2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采用雌、孕激素负荷法建立大鼠子宫肌瘤模型,观察大鼠子宫大体形态;HE染色镜下观察大鼠子宫平滑肌病理改变;镜下测量子宫平滑肌厚度,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方法来观察雌激素和孕激素在局部平滑肌的反应。结果:雌、孕激素负荷造模后,大鼠子宫大体观子宫色泽晦暗,明显肿胀、结节;镜下观察大鼠子宫平滑肌增生,细胞排列紊乱;平滑肌增厚,部分呈瘤样增生。两组局部ER、PR检测存在显著差异。结论:镜下观察大鼠模型组的子宫有平滑肌瘤形成,雌、孕激素负荷法大鼠子宫肌瘤模型成功建立。子宫平滑肌瘤形成的病因机制中,雌、孕激素起重要作用,而且跟局部平滑肌对雌、孕激素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肾脏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结节性硬化的临床及组织病理特点,探讨其诊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罕见的肾脏巨大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结节性硬化的临床特征、组织病理学特点以及诊断、治疗方法,同时复习近年来的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于我院行剖腹探查,右肾巨大肿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手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症状明显改善,肝肾功能正常.术后3个月复查CT:左肾区与术前比无变化,右肾区未见肿瘤复发.结论:对于巨大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合并结节性硬化的患者,手术治疗仍可作为可选择的治疗方法,但其远期预后仍待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复杂胸壁肿瘤的临床特点与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行复杂胸壁肿瘤切除重建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对患者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共入组25例患者,其中男16例,女9例。对25例患者均行完整肿瘤切除、胸壁重建术。4例上腔静脉或头臂静脉受侵者行人工血管置换术,2例胸骨受侵者行部分或完全胸骨切除术,1例因上腔静脉内癌栓形成行体外循环辅助胸壁肿瘤切除。术后病理诊断:恶性19例,良性6例;骨肉瘤6例(其中1例体外循环下行肿瘤切除),胸腺癌3例(均行人工血管置换术),浆细胞瘤2例,孤立性胸膜纤维瘤2例,横纹肌肉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2例,神经纤维瘤2例,梭形细胞癌2例,纵膈恶性间皮瘤1例(血管置换),纵膈脉管瘤1例,纵膈慢性炎性病变1例(侵犯胸骨),胸骨去分化软骨肉瘤1例(侵犯胸骨)。结论:完整切除肿瘤、一期胸壁重建是复杂胸壁肿瘤治疗的主要治疗方法。对大血管侵犯患者行新辅助放化疗后行血管置管术,对癌栓形成者行体外循环辅助取栓,对巨大胸壁肿瘤患者行肿瘤切除后钛板胸壁重建,必要时辅以手术前后放化疗,有助于提高肿瘤切除率并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手术方式处理输尿管末端治疗上尿路肿瘤远期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我科后腹腔镜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治疗上尿路移行细胞癌的资料,对86例上尿路肿瘤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A组:经尿道电切输尿管口53例,电切前先电灼患侧输尿管口;B组:开放手术行输尿管末端膀胱袖套状切除33例。比较两组术后膀胱癌发生率、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以及生存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经尿道电切输尿管口组患者术后再发膀胱癌19例(31.1%);开放手术行输尿管末端膀胱袖套状切除组患者术后再发膀胱癌10例(24.4%)。两组术后再发膀胱癌率(x2=0.550,P=0.458)和局部复发率(x2=0.057,P=0.81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尿道电切输尿管口组患者术后发生远处转移8例(13.1%),开放手术行输尿管末端膀胱袖套状切除组患者术后发生远处转移3例(7.3%);两组术后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60,P=0.549)。经尿道电切输尿管口组患者因肿瘤死亡20例,中位生存时间78个月;开放手术行输尿管末端膀胱袖套状切除组患者因肿瘤死亡18例,中位生存时间75个月。两组患者术后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96,P=0.255)。结论:经尿道电切输尿管口与开放手术行输尿管末端膀胱袖套状切除两种手术方法处理输尿管末端治疗上尿路肿瘤远期疗效相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间质瘤(GST)的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4月至2006年3月近6年收治的1I例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治疗方式及病理结果.结果:临床以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表现为主,症状无特异性,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胃镜及CT检查,均行手术治疗,其中6例行肿瘤楔形切除,5例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诊断良性5例(45.5%)交界性1例(9%),恶性5例(45.5%).随访时间3个月至5年,死亡1例,死于腹腔广泛转移.结论:胃间质瘤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胃镜和CT可发现病变,诊断以病理诊断为准,其中免疫组化结果为重要诊断依据,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改进膀胱再生方法,预防并发症产生,提高膀胱再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膀胱全切除行膀胱再生术66例,大部切除膀胱再生术70例,结核性挛缩膀胱再生扩大术25例.结果:不全随访膀胱全切除者其中1例无瘤生存16年,另1例现已无瘤生存10年.膀胱大部切除无瘤生存10年以上者12例.结核性挛缩膀胱再生扩大术6例死于其它疾病,19例生存.结论:膀胱再生术,可应用于治疗膀胱各种疾病.对膀胱肿瘤切除部位和范围不受限,对病人打击小,年老体弱者可接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血管球瘤的病理学特点及临床表现。方法:对1例胃血管球瘤进行组织学表现、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及文献复习。结果:组织学特点:肿瘤细胞围绕薄壁血管呈实性排列,大小一致,圆形或多角形,胞质丰富红染或透亮,界限清楚。免疫组化特点:肿瘤细胞表达SMA(++)、Vimentin(+++)。结论:胃血管球瘤是胃一种少见的肿瘤,易误诊为胃肠间质瘤、平滑肌瘤及类癌,可以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及形态学观察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膜后非嗜铬副神经节瘤(副节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诊断为肾上腺癌并腰椎转移的患者,女,38岁;手术采用经胸腹联合切口,切除第9肋,打开膈肌,由于肾脏和肿瘤粘连紧密,行腹膜后肿瘤及左肾联合切除术.结果:肿瘤完整切除,肿瘤10cm× 9cm× 7cm.病理诊断为倾向来源于肾上腺的副神经节瘤.腰椎手术后,病检证实是副神经节瘤转移.结论:恶性副神经节瘤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手术治疗效果,复发及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85年1月至2015年1月30年间于我院治疗的91例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的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学方法分析腹原发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手术的治疗效果,预后及复发和死亡的相关因素。结果:77例原发性腹膜后良性副神经节瘤患者,l、3、5年总生存率均为98.5%,复发率分别为2%,4.5%,16%。手术根治度与复发相关(X~2=10.368,P=0.01),手术未完整切除复发率高。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与复发无关(P0.05)。14例原发性腹膜后恶性副神经节瘤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8.5%、50%,41.5%。14例恶性副神经节瘤复发率分别为71%,85%,100%。肿瘤级别与腹膜后恶性副神经节瘤预后(X~2=5.536,P=0.019)和复发相关(X~2=5.734,P=0.017),肿瘤级别低,死亡率高,复发率高;远处转移与复发相关(X~2=4.067,P=0.044),远处转移患者复发率高;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直径、手术根治度与预后及复发无关(P0.05)。结论:良性腹膜后副神经节瘤患者预后较好,手术根治度与复发相关,根治性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方式;恶性副神经节瘤预后差,肿瘤分级与其复发及死亡相关,肿瘤分级低复发及死亡率高,远处转移与复发相关,远处转移患者复发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