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天津滨海盐渍土上几种植物的热值和元素含量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研究了天津开发区滨海防护圈9种植物的热值,灰分含量和元素含量以及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平均干重热值和去灰分热值都表现为乔木(18442.72J/g、19136.23J/g)>灌木(18138.18J/g、18701.295J/g)>多年生草本(15643.11J/g、18622.185J/g)>1年生草本(13119.33J/g、17907.91J/g)。具体数值随植物种和组分的不同而异。从植物的元素含量看,常量元素N、P、K在乔木的根、枝、皮中含量较干高;在灌木中N和P表现为根>枝,K则反之;而多年生草本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含量较接近,对于本研究区土壤主要盐分元素Na,Ca,Mg,Cl^-而言,乔木基本与常量元素N、P、K一致,仍是根、皮、枝含量高于干;灌木均为根<枝,与K一样,和N、P相反。多年生草本除大米草Ca含量外都是地上部分含量比地下部分高。植物碳含量总体上根的含量低于其他组分。植物的干重热值与碳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灰分含量及Na,Mg,Cl^-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C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去灰分热值与碳含量和干重热值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黄海海岛5种常见草本的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纬度海岛共有植物种的碳(C)氮(N)磷(P)化学计量变异特征,有助于剔除植物谱系的影响,揭示植物对海岛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策略.本研究以中国东部9个典型海岛的5种常见共有草本植物艾草、狗尾草、葎草、麦冬、酢浆草为研究对象,测定和分析了其地上部分和根系的C、N、P化学计量比,及其与土壤C、N、P含量,温度和降水的关系.结果表明: 9个海岛5种草本地上部分C、N、P含量分别为352.16~518.16、10.81~34.43、0.58~2.38 mg·g-1,C∶N、N∶P、C∶P分别为11.98~38.99、4.67~27.47、133.39~748.54;根系C、N、P含量分别为312.28~493.34、9.26~23.27、0.40~2.10 mg·g-1,C∶N、N∶P、C∶P分别为18.18~46.79、8.53~37.38、174.45~1120.40.海岛常见草本的地上部分N、P含量均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增高,而N∶P随着纬度的升高而减小;P含量较N含量具有更高的变异性和环境依赖性,气候因子可以解释草本地上部分N、P、N∶P变异的60%;但草本的根系N、P及N∶P不依赖纬度变化而变化,气候因子只解释了根系中的N、P变异的6%~10%.气候因子和土壤养分对植物地上部分及根系的变异贡献率不同,土壤N与P含量对草本植物根系的P含量有显著影响,植物地上部分P含量与土壤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特性解释了根系N、P变异的37%.研究表明,在剔除植物谱系的影响后,纬度差异导致的环境变化是5种海岛常见草本地上部分的N、P及N∶P变异的主要原因,土壤养分是根系P变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羊草草原植物-土壤之间主要营养元素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羊草草原土壤中N、P、K含量的季节变化规律是生长季初期较高,6—8月生长旺季较低,生长季末再度升高。营养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分配是地下部分大于地上部分。地下部分N的贮量为地上部分的3.6倍,K为2.9倍,P为2.8倍。地上部分3种元素含量的季节变化曲线呈单峰型,从生长初期开始上升,最大值出现在8月,生长末期逐渐下降。地下部分的季节变化规律,大体上在整个生长季内呈上升趋势,随着根系的生长,营养元素的积累量不断增加。对植物—土壤之间营养元素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N、P、K在各状态中的比例趋于恒定。在稳定状态下,3种元素在土壤中的比例逐渐减少,与初始量相比N、P、K的含量分别减少21.23%、5.14%和2.99%。在其它状态中,3种元素的含量均有提高,特别在枯枝落叶和死根中增加的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4.
盐胁迫对沙枣幼苗不同部位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 L.)是我国北方生态脆弱地区造林绿化的一个先锋树种,为进一步揭示其耐盐生理机制,本文采用温室水培方法,研究了0(CK)、100和200mmol·L-1NaCl胁迫下沙枣实生幼苗不同部位(根、茎、叶和地上部分)Na、Cl、K、Ca、Mg、Fe、Cu、Mn、NO_3~--N、SO_4~(2-)-S、P等11种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含量比值以及转移系数的变化。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盐胁迫沙枣幼苗根、茎、叶以及地上部分Na和Cl含量急剧增加,转移能力显著降低。200 mmol·L-1盐胁迫植株根、茎、叶和地上部分离子含量分别为对照的16.2、7.2、9.6和8.7倍(Na)以及4.8、2.7、3.7和3.4倍(Cl),Na和Cl转移系数分别为对照的53.6%和69.6%。根系成为Na和Cl含量最高的器官,200 mmol·L-1盐胁迫幼苗根Na含量分别是茎、叶Na含量的4.3和2.9倍,根Cl含量分别是茎、叶Cl含量的3.7和1.5倍;(2)盐胁迫沙枣幼苗根、茎、叶和地上部分K、Ca、Mg、Fe、Cu、NO_3~--N、SO_4~(2-)-S、P含量均低于或显著低于对照,K/Na、Ca/Na、Mg/Na比值均大幅低于对照,而Mg、Fe、Cu、SO_4~(2-)-S、P的转移系数则不同程度的高于对照;(3)Ca和Mn的转移系数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升高而依次显著升高,K和Ca的转移系数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分别为1.07~1.14和1.03~1.42),且植株体内的K、Ca和Mn优先向叶片分配。综合分析推测,沙枣耐盐主要是通过根系对Na和Cl的聚积与限制作用以及茎有效地限制Na向功能叶片运输来实现的,同时也与沙枣具有较强的K、Ca和Mn转移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5.
解瑞丽  周启星 《生态学杂志》2013,32(5):1347-1353
在浙江省临安市的雷竹主产区,分别采集不同竹龄(1~4 a)和不同器官(叶、枝、秆)的雷竹样品,分析了Si和其他营养元素含量、吸收和积累特征,以及Si和其他营养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 雷竹各器官中C含量的大小顺序为竹秆>竹枝>竹叶,Si、N、P、K、Ca、Mg、Al、Fe和Mn含量的大小顺序为竹叶>竹枝>竹秆.除Mn主要积累在竹叶中外,其他9种营养元素主要积累在1年生雷竹的秆中.3~4年生雷竹竹叶的Si平均含量为13.66 g · kg-1. 雷竹属于Si积累植物.随竹龄的增加,雷竹叶中的N、P、K和Mg含量减少,C、Al和Mn含量增加.雷竹对Si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第2年(57.1%),对N和K的吸收主要集中在前两年(67.7%~93.7%),此后N和K从植株体内流出,其流失量分别占总积累量的19.1%~39.1%.雷竹中Si与Ca、Al、Mn呈显著正相关,与N、P、K、Mg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对喀喇昆仑、昆仑山地区87种植物21个元素含量及区域分异的研究表明,Ca、Cr、Cd、Fe、V含量比高等植物含量偏高,Ph、P的含量偏低。同种植物在不同地点元素含量有差异。盐柴荒漠植物中Na、K、Mg、P含量较高;高山草甸、冰缘植被植物Ba、Ca、Fe、V、Ti含量较高。各植被类型植物元素含量Na/K差异最大,Ca/Mg较小,Fe/Al差异最小。其变异系数分别为153.5、20.5和15.9.%  相似文献   

7.
山地麻竹林生态系统养分分配格局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通过对不同年龄和器官山地麻竹养分垂直分布及生态系统现存养分分配格局研究 ,结果表明 :麻竹地上器官各养分浓度随高度的升高有增加的趋势 ;在竹林层中 ,各年龄单株麻竹地下器官含量低于地上部分 ,但 N、Ca、Si O2 养分现存总量高于地上部分 ,P、K低于地上部分器官总量 ;各养分在竹秆不同高度含量不同 ,呈现随高度增加而减少的变化规律 ,竹枝和竹叶养分量随高度的分配呈现“小 -大 -小”的变化规律 ,但两个年度麻竹养分量最大值出现的高度不同 ;不同年龄麻竹单株养分含量都以幼竹为最小 ,1年生麻竹 N、P、K含量高于 2年生麻竹 ,但 Ca、Si O2 含量低于 2年生麻竹 ;地下器官中 ,竹蔸各种养分含量高于根。在群落中 ,各种养分都以麻竹林层占绝对优势 ,N、P、K、Ca、Si O2 分别占群落养分的 89.0 931%、89.0 2 4 7%、89.5 0 2 7%、93.186 7%和 88.4 135 % ,凋落物层养分其次 ,林下植被层最低  相似文献   

8.
不同水肥条件下AM真菌对丹参幼苗生长和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学礼  马丽  孟静静  王平 《生态学报》2012,32(18):5721-5728
利用盆栽接种试验,探讨不同水肥条件下AM真菌摩西球囊霉Glomus mosseae对丹参幼苗生长和微量元素的影响,为丹参水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水肥条件下,接种AM真菌显著提高了根系侵染率和生物量。40%相对含水量、不同施P水平,接种株丹参酮含量升高,总黄酮、丹参素及地下部总酚酸含量降低,植株Zn及地上部Ca、K、Mn、Fe含量升高,而对植株Mg、Cu和地下部Ca、K、Mn、Fe无显著影响;接种效应随施P量不同而变化。70%相对含水量、不同施P水平,接种株药用成分含量显著升高,植株Ca、Mn和地上部K、Cu及地下部Fe和Zn含量升高,而对植株Mg、地下部K、Cu和地上部Fe和Zn含量无显著影响。不同水分和同一施P水平,接种株丹参酮含量升高,地上部Ca、K和地下部Zn含量升高,接种效应因土壤含水量不同而变化,其中以70%含水量时效果最好。说明AM真菌能促进宿主植物根系对水分和矿质元素的吸收与利用,提高水分和P肥利用率,降低水分和P胁迫对丹参的伤害程度,其中以70%相对含水量,施P量为0.16 gP/kg土时AM真菌对丹参的接种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对比中国南方两个热带喀斯特森林、一个热带红树林和来自文献的一个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叶片元素含量和计量特点。结果表明,受碳酸盐岩的影响,西双版纳和弄岗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普遍富含Ca、Mg元素,因岩性差异,含有一定白云岩的弄岗地区的植物富集更多的Mg。西双版纳喀斯特森林存在K、Fe、Na、Zn元素的缺乏状况;由于白云岩矿物成分的特殊性和缓慢的风化速度,弄岗喀斯特植物有更高的叶片K、Zn、S含量。红树林植物富集P、Ca、Mg、Na、S元素,海水环境中大量的离子进入土壤被植物吸收利用,提高了红树的养分含量,并且在高盐环境下Na在叶片中大量富集。但是,红树植物表现缺乏Fe、Si、Zn。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受酸性土影响大,Mn元素大量富集,P与Na的含量缺乏,并且相比其他生境,常绿阔叶林的N、P、Ca、Mg含量较低。西双版纳和弄岗的喀斯特森林植物叶片N/P比分别为14.27和18.26,说明前者受到N、P的共同限制,后者主要为P限制;红树植物N/P比为13.12,受N限制;常绿阔叶林植物本身严重缺P,N/P比为26.27,表现出明显的P限制。所研究的不同基质上的植物,叶片N与P元素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这种稳定的协同关系是植物适应环境的普遍规律。Ca与Mg两个二价阳离子元素在喀斯特森林和常绿阔叶林中为协同关系,而在红树林中则不存在相关性,分析表明Na盐胁迫下增加了Mg的吸收,改变了Ca、Mg的平衡关系。N与K元素在红树林和常绿阔叶林中为协同关系,而由于喀斯特环境中Ca、Mg协同影响了K的吸收,改变了N、K的协同关系。P与Zn在喀斯特森林和红树林中都表现出协同关系,这与两种元素在植物代谢过程中都参与了酶的合成有关。红树植物表现K和Mn的拮抗关系,而在喀斯特森林和常绿阔叶林中均未有相关性。S与P元素在弄岗喀斯特森林中表现出正相关,这种协同性可以帮助喀斯特植物缓解缺P的症状,而在高P的红树植物中没有相关性。研究结果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拟和生态系统管理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0.
植物残体是引起土壤、微生物和胞外酶C∶N∶P改变的关键因素,但是其作用机理尚不明确。本研究以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为对象,通过测定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活性等指标,探究移除地上植物或根系及植物残体添加对土壤、微生物和胞外酶C∶N∶P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无人为扰动草甸相比,移除地上植物显著降低了土壤C∶N(变幅为-23.7%,下同)、C∶P(-14.7%)、微生物生物生物量C∶P、N∶P,显著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C∶N、胞外酶C∶N∶P。与移除地上植物相比,移除地上植物和根系显著降低了土壤C∶N(-11.6%)、C∶P(-24.0%)、N∶P(-23.3%)和微生物生物量C∶N,显著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N∶P和胞外酶N∶P;移除地上植物后添加植物残体显著提高了微生物生物量C∶N、C∶P和胞外酶C∶N,显著降低了胞外酶N∶P。与移除地上植物和根系相比,移除地上植物和根系后添加植物残体显著降低了土壤C∶N(-16.4%)、微生物生物量C∶P、N∶P和胞外酶N∶P,显著提高了胞外酶C∶N。综上可知,去除植物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和胞外酶的C∶N∶P,微生物生物量和胞外酶C∶N∶P对植物残体的响应更为敏感。有无根系是添加植物残体时土壤、微生物和胞外酶的生态化学计量稳定性强弱的关键所在。添加植物残体的措施适用于植物根系尚且完好的草甸,有利于高寒草甸土壤碳固存,对没有根系的草甸土壤可能不适用,会增加土壤CO2排放。  相似文献   

11.
运城盐湖群落生物生态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城盐湖植物群落结构简单,种类组成贫乏,总覆盖度20%~80%,变化幅度大,1 m2内仅有优势种1~2个。植物群落类型与土壤含盐量关系密切。同种植物地上部和根部Na+含量随土壤盐度的降低而降低,且地上部的降低幅度大于根部。不同种类植物的Na+、K+、Na/K比含量差异很大。随着土壤盐分的下降,地上部灰分含量也下降。讨论了其可能的变化机制。  相似文献   

12.
The contents of N, P, K, Ca, S, Fe, Al, Si, Na, of 122 plant species in the XiLin River valley in Nei Monggol were studied. These results have shown as follows: 1. The contents of N, P. K, Ca, S, Fe, Al, Si, Na of 122 plants belong to three levels: N, K, Ca are 101-100(%) P, S, Si, Na are 100-10-1(%); Fe, A1 are 10-1-10-2(%). 2. The contents of chemical elements of 122 plants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levels (high, middle and low content). The range of the content and the number of plants in each level were obtained.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内蒙古荒漠草原地区37种植物氮、硅与灰分含量的组成特征,结果表明,荒漠草原区植物的平均含硅量(1.019%),灰分含量(12.85%)都高于草甸草原与典型草原,而其含氮量(2.16%)都低于草甸草原与典型草原。在内蒙古草原区,植物化学元素组成呈现了地带性分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In commercially grown Miscanthus × giganteus, despite imposing a yield penalty, postwinter harvests improve quality criteria for thermal conversion and crop sustainability through remobilization of nutrients to the underground rhizome. We examined 16 Miscanthus genotypes with different flowering and senescence times for variation in N, P, K, moisture, ash, Cl and Si contents, hypothesizing that early flowering and senescence could result in improved biomass quality and/or enable an earlier harvest of biomass (in autumn at peak yield). Ideal crop characteristics at harvest are low N and P to reduce future fertilizer inputs, low K and Cl to reduce corrosion in boilers, low moisture to reduce spoilage and transportation costs, and low Si and ash to reduce slagging and consequent operational downtime. Stems and leaves were harvested during summer, autumn and then the following spring after overwinter ripening. In spring, stem contents of N were 30–60 mg kg?1, P were 203–1132 mg kg?1, K were 290–4098 mg kg?1, Cl were 10–23 mg kg?1 and moisture were 12–38%. Notably, late senescence resulted in increased N, P, K, Cl, moisture and ash contents, and should therefore be avoided for thermochemical conversion. Flowering and senescence led to overall improved combustion quality, where flowered genotypes tended towards lower P, K, Cl and moisture contents; marginally less, or similar, N, Si and ash contents; and a similar higher heating value, compared to those that had not flowered. Such genotypes could potentially be harvested in the autumn. However, one genotype that did not flower in our trial exhibited sufficiently low N and K content in autumn to meet the ENplus wood pellet standards for those traits, and some of the lowest P, moisture and ash contents in our trial, and is thus a target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breeding.  相似文献   

15.
川东红池坝地区红三叶(Trifoliumpratense)和鸭茅(Dactylisglomerata)人工草地土壤和植物营养元素的含量特征如下:(1)土壤中的元素含量以铁、钾和镁较高,钠、钙、氮、锰和磷较低,硫、锌、硼、铜和钼微少;(2)从元素的富集特征来看,该区土壤中的钙、硫为重度淋溶元素,钾、磷、镁、锌、钠为中度淋溶元素,铁、铜属轻度淋溶元素,锰属富集元素;(3)根据元素的生物吸收系列,红三叶属氮-钙型植物,鸭茅属氮-钾-磷型植物。(4)两种牧草的生物吸收系数,均以钙、硫、磷较高,钠、铁较低,其余7种元素介于二者之间。  相似文献   

16.
以种植于干热河谷区的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Dehnh.)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赤桉鲜叶和凋落叶中养分(包括N、P、K、Ca、Mg和Na)的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并计算各养分的再吸收率;在此基础上,对鲜叶和凋落叶中各养分的含量与再吸收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成熟林赤桉鲜叶和凋落叶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和全钠含量总体上高于幼龄林,而全钙和全镁含量则低于幼龄林;且鲜叶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全钠和全镁含量总体上高于凋落叶,而有机碳和全钙含量则低于凋落叶.成熟林赤桉鲜叶和凋落叶的C:N比、鲜叶的N:P比和N:K比以及凋落叶的K:P比和Ca:Mg比均低于幼龄林,但其鲜叶的K:P比和Ca:Mg比及凋落叶的N:P比和N:K比则高于幼龄林;且不同林龄鲜叶的C:N比、K:P比和Ca:Mg比均低于凋落叶.各林龄赤桉叶的Ca再吸收率及幼龄林和中龄林叶的Na再吸收率均为负值,而其余养分的再吸收率均为正值;随林龄增长,N、K和Mg的再吸收率先升高后降低,而P、Ca和Na的再吸收率却先降低后升高;总体上看,赤桉叶中各养分的再吸收率从高到低依次为P、N、K、Mg、Na、Ca.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赤桉鲜叶的全钾和全钠含量分别与K和Na再吸收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全钙含量与Ca再吸收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凋落叶的全氮含量与N再吸收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全镁含量与Mg再吸收率呈显著负相关.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林龄对赤桉叶的养分含量和再吸收率有明显影响,其保存养分的能力随林龄增长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用不同浓度NaCl溶液处理碱茅植株,测定和比较苗期与拔节期植株的生物量,K、Na与Cl含量和吸收与运输速率。苗期与拔节期植株的地上生物量分别在66及134mmol/L浓度下达最大值,根系生物量在66mmol/L下达最大值,根/冠比在苗期随盐浓度增加线性降低,而拔节期显著低于苗期且不受盐浓度影响。拔节期植株Na、Cl含量及由此产生的渗透调节能力、以及K,Na与C1的吸收与运输速率均高于苗期,而K/Na比及对K离子的选择性则低于苗期,两生长期植株K含量无显著差异。苗期与拔节期植株对K都存在着选择性吸收与运输,且吸收与运输速率与相对生长率呈显著正相关;苗期植株的Na与Cl吸收与运输速率与相对生长率无关,而拔节期呈显著正相关。从盐胁迫下,K、Na与Cl离子含量变化及由此产生的渗透反应分析,Cl主要用于维持植株的“基础”渗透势,在高胁迫下也参与渗透调节;Na主要用于维持植株的渗透调节;而K从数值上不参与渗透调节,在维持植株的“基础”渗透势中的作用也较小。  相似文献   

18.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水生生物学报》2015,39(4):730-739
为了比较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肌肉和鱼皮营养成分差异,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对海水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的一般营养成分、氨基酸含量、脂肪酸含量和矿物质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 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鱼皮的水分、粗蛋白和灰分含量均显著性低于肌肉(P0.05), 但鱼皮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肌肉(P0.05)。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的粗蛋白含量显著性高于海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50.22%和54.10%, 鱼皮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42.56%和45.80%。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鱼皮呈鲜味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显著性高于肌肉(P0.05)。海、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均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65.96%67.51%), 并以单不饱和脂肪酸C18: 1n9含量为主(38.64%44.79%)。海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矿物质元素(Fe、Ca、Cu、Na)和鱼皮矿物质元素(Fe、Mn、Na)的平均含量均显著高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 但Zn含量显著低于淡水养殖日本鳗鲡(P0.05)。研究表明, 不同养殖环境的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营养成分丰富, 淡水养殖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的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组成方面稍优于海水养殖日本鳗鲡, 而海水养殖环境日本鳗鲡肌肉和鱼皮的矿物质元素含量得到较高的富集。    相似文献   

19.
北京人工刺槐林化学元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31年生人工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林内各种植物的化学元素含量以C素最高,尤以刺槐树干中C含量多。N和Ca在刺槐叶片中含量大。丛生隐子草(Cleistogenes caespitosa)地上部分含K量高于林内其他植物。Fe在荆条(Vitex negundo var.heterophylla)叶片中含量较多。Al和Na在植物细根中含量为大。酸枣(Zizyphus jujuba var.spinosa) 叶中含有较高的Mg和Mn。 刺槐林的乔木、灌木、草本层化学元素积累量以C>Ca>N> K>Mg>P>Fe>Al>Na>Mn>Cu>Zn为序。灌木层化学元素积累量除C和Ca以外,均高于乔木层。对比地表枯枝落叶层化学元素总量与人工林元素的积累量,以Na的比值最高,Ca、Mn、Fe、Zn比值次之,元素归还量都较大。P比值较低,归还量较少。刺槐林土壤化学元素贮存量是以Ca>N>Mg>Fe>K>P>Na>Mn>Al>Zn>Cu为序。植物对土壤中化学元素的富集系数以K、Al和P较高。人工林元素积累量与土壤元素贮存量之比,亦以K、P、Al比值较高。可见土壤中的K、P和Al相对是不足的。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探讨闽南甜橙主栽品种(印子柑、改良橙、伏令夏橙)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适宜范围。结果表明,各品种不同地点、年份的叶片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而三个甜橙品种间叶片元素含量未见稳定的差异,因此,作者认为,可建立三个甜橙品种通用的叶片营养元素含量适宜标准。统计分析表明:其叶片毛素含量的变异系数,大量元素以氮、磷较小,镁、钾、钙较大;微量元素多高于大量元素。本文初步提出甜橙于片元素的适宜含量:氮2.50%~3.30%,磷0.12%~0.18%,钾1.00%~2.00%,钙2.00%~3.50%,镁0.22%~0.40%,铜4.0~18.0ppm,锌25.0~70.0ppm,锰20.0~100.0ppm,铁90.0~160.0ppm,硼25.0~100.0ppm。大量元素含量的适宜比值为氮:磷:钾:钙:镁=1:0.05:0.5:2:0.95:0.11。上列指标可供甜橙营养诊断指导合理施肥之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