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5 毫秒
1.
中国多孔菌一新记录属——扬氏孔菌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戴玉成  曾宪录 《菌物系统》1999,18(2):226-227
  相似文献   

2.
<正>Phyllachora luteomaculata (Schwein.) Orton, J. Dept.Agric. Porto Rico 2: 152, 1918.Fig. 1≡ Sphaeria luteomaculata Schwein., Transactionsof the Amer. Phil. Soc.,  相似文献   

3.
日本多年卧孔菌—中国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鹅膏菌属的两个新记录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建宗 《真菌学报》1996,15(2):154-156
  相似文献   

5.
【背景】目前国内学者已发表60个马鞍菌属物种,但山西省尚缺乏马鞍菌属真菌分布的系统性报道。【目的】调查我国山西省马鞍菌属的种类组成及地理分布。【方法】采集标本,对其进行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并提取DNA,测定热激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和核糖体大亚基(large subunit, LSU)序列,基于贝叶斯法(Bayesian inference, BI)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结果】鉴定结果表明这3个马鞍菌属物种分别为类帽状马鞍菌(Helvella capucinoides)、丹麦马鞍菌(H. danica)和柔毛马鞍菌(H. pubescens)。它们在形态上与模式标本的描述基本一致。基于hsp和LSU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也支持形态学的鉴定结果。【结论】参考我国截至目前已报道的马鞍菌属物种,确定这3个种均为中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6.
洪坚平  郭明霞  贺运春  高瑞斌 《菌物研究》2007,5(3):129-130,133
从山西省13个主要土壤类型的1 012个土壤样品中分离出镰刀菌333株,依据布斯的镰刀菌属分类系统鉴定其中1株为中国新记录种——柔毛镰刀菌(Fusarium flocciferum Corda),并对其进行描述和讨论。菌种保存于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植物病理实验室。  相似文献   

7.
陈晗  丁刚  孙炳达  张争  王龙  陈娟 《菌物学报》2021,40(5):1200-1215
篮状菌属真菌在空气、土壤中分布广泛,有些种类是重要的工业酶及色素生产菌,有些则可以引起食品的污染变质,还有些种是引起浅层或散播性感染的条件致病菌,如马尔尼菲篮状菌.篮状菌属在传统分类学上是一个有性型属,随着多相分类以及"一种真菌一个名称"概念的广泛普及,该属的概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目前全世界已报道177个种.本文基...  相似文献   

8.
9.
10.
INTRODUCTION One resupinate, poroid specimen of wood-inhabiting fungi was collected on angiosperm stump from tropical forest of Hainan Province. After microscopic examination it turned out to be Theleporus calcicolor (Sacc. & P. Syd.) Ryvarden.The genus Theleporus Fr. was not reported from China previously (Dal et al., 2004), and this report is the first record of both the genus and the species in China.  相似文献   

11.
刘佳  谭维政  冯慧喆  廖文波 《广西植物》2017,37(10):1257-1260
在广东省德庆县进行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时采集了大量标本,经过鉴定和查阅相关资料,确定其中一号标本为紫花苣苔属(Loxostigma Clarke)东兴紫花苣苔[Loxostigma dongxingensis(Chun ex K.Y.Pan)M9llerY.M.Shui]。该属及该种在广东尚无分布报道,这是首次发现。紫花苣苔属为草本或亚灌木,根状茎匍匐或不存在,花冠粗筒状,檐部二唇形,雄蕊4,花药顶端成对连着,两对雄蕊紧密靠合,种子两端具毛状附属物。紫花苣苔属目前共11种,我国、尼泊尔、锡金、不丹、印度、缅甸及越南北部均有分布,在我国11种全产,分布于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广东首次记录。目前广东省是紫花苣苔属自然分布的最东界。东兴紫花苣苔为多年生草本,具横走根状茎,茎高为20~60 cm,花冠粗筒状,黄色,下方肿胀,近基部之上、中部之下突然收缩呈缢缩状,檐部2唇形,雄蕊4,花药成对连着,分布于广西及越南北部,广东首次记录,发现地位于德庆县象牙山林场,种群沿山间溪流两侧分布,生于林下沟谷旁光线较暗处。  相似文献   

12.
该文报道了在中国西藏林芝地区墨脱县发现的中国兰科(Orchidaceae)万代兰属(Vanda W.Jones ex R.Br.)一新记录种——双色万代兰(Vanda bicolor Griff.)。双色万代兰与白柱万代兰(V.brunnea Rchb.f.)的形态较近似,但前者唇瓣中裂片正面粉色或黄绿色,不具纹,先端稍开裂,易与后者相区别。同时还描述了该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并提供了彩色图版。该研究为兰科植物的研究提供了基础,对丰富我国兰科植物物种多样性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该文在对中国西藏色季拉山苔藓植物野外采集和鉴定的基础上,报道了西藏合叶苔属新资料。结果表明:合叶苔属植物共有13种,其中西藏新记录种2种,即厚边合叶苔(Scapania carinthiaca J.B. Jack)和东亚合叶苔(S. orientalis Steph. ex K. Müller);此外,还有色季拉山新记录种9种,分别为多胞合叶苔(S. apiculata Spruce)、刺边合叶苔(S. ciliata Sande Lac.)、短合叶苔[S. curta (Mart) Dumort.]、长尖合叶苔[S. glaucocephala (Taylor) Austin]、林地合叶苔[S. nemorea (L.) Grolle]、尼泊尔合叶苔(S. nepalensis Nees)、小合叶苔(S. parvifolia Warnst.)、弯瓣合叶苔(S. parvitexta Steph.)、粗疣合叶苔(S. verrucosa Heeg.)。同时,还对其中厚边合叶苔、东亚合叶苔和长尖合叶苔的形态特征和地理分布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主要形态特征的照片。凭证标本存放于中国农业大学标本室(BAU)中。  相似文献   

14.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6,36(Z1):205-206
描述了自重庆市发现的荨麻科荨麻属一新种,城口荨麻,此种与异株荨麻有亲缘关系,区别特征为此种的茎被少数刺毛,叶片多为心形,雄、雌花序均不分枝,瘦果在中央稍凹陷。  相似文献   

15.
该文描述了在中国福建北部山区茫荡山发现的菊科(Compositae)紫菀属(Aster L.)一新种——香紫菀(A.artemisiaodorum X.X.Su,S.P.Chen&L.Ma sp.nov.)。基于2个核基因(ITS、ETS)和1个叶绿体基因(trn L-F)片段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香紫菀具有独立性,与白舌紫菀[A.baccharoides(Benth.)Steetz]互为姐妹类群,但该种形态与白舌紫菀相差较大,其全部叶两面无毛、总苞筒状、头状花序1.0~1.8 cm、舌状花5~8朵以及全株具芳香气味等特征。形态特征分析与系统发育分析均支持该新种成立。模式标本现存于福建农林大学标本馆。  相似文献   

16.
覃营  李福文  邱少军  黄裕钊  刘演 《广西植物》2020,40(8):1123-1126
该文报道了在广西七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中国大陆兰科(Orchidaceae)天麻属(Gastrodia R. Brown)一新记录种——乌来天麻(G. uraiensis T. C. Hsu&C. M. Kuo)。乌来天麻形态较近似于春天麻(G. fontinalis T. P. Lin),但乌来天麻的花序、花被筒较短,唇盘中部具4条纵向脊,脊向舌状先端延伸、合并成更高的2条,易与春天麻相区别。同时,还描述了新记录种的形态特征,提供了彩色图版,并讨论了此次新发现的生物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曲畅游  王聪聪  辛晓伟 《广西植物》2018,38(10):1399-1403
该文报道了中国莎草属(Cyperus)一新记录种——箱根莎草(C. hakonensis Franch.Sav.),丰富了该种形态特征的中文描述并补充了该种的植物解剖图。该种的主要特征是小穗淡绿色,宽约2 mm。鳞片先端具外弯的短尖,中间具龙骨状突起,淡绿色,两侧边缘膜质透明,果实表面光滑。凭证标本存于山东药品食品职业学院标本馆(SDFH)中。  相似文献   

18.
李孟凯  余应鹏  王伟  邢震  陈学达 《广西植物》2024,44(5):1003-1006
在西藏开展兰科植物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了2种石斛属(金石斛组)物种,通过文献和标本的查阅之后,分别确定为麦氏金石斛(Dendrobium macraei Lindl.)和西藏金石斛(D. ritaeanum King & Pantl.),两者均为中国首次记录。其中,麦氏金石斛与流苏金石斛(D. plicatile Lindley)近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唇瓣中裂片边缘全缘,中裂片具2条纵脊,并仅延伸至唇瓣中部,先端凹; 西藏金石斛虽然植株与狭叶金石斛[D. angustifolium (Blume)Lindl.]近似,但该种花很小,萼片和花瓣不具紫色条纹且唇瓣长达1.4 cm,侧裂片三角形,花期时容易区分。同时,该文还提供了该2种石斛属植物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以及解剖图版等资料,凭证标本保存于西藏农牧学院标本馆。该发现丰富了中国兰科植物本底资料以及潜在药用植物资源储备,对中国兰科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药用兰科资源的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王琦  严靖 《广西植物》2022,42(10):1767-1771
在进行多肉植物资源调查时,在我国山东省发现一仙人掌科仙人掌属新记录种——匍地仙人掌[Opuntia humifusa(Raf.) Raf.]。该种具有独特的匍匐生长习性,叶状茎深绿色,无白霜,无针状刺,花黄色,与国内分布的仙人掌属其他物种区别明显。匍地仙人掌原产于北美洲,是仙人掌科为数不多的耐寒种类之一,现归化于中国山东省日照市五莲县,系目前发现的在我国野外分布最北的仙人掌科植物。该种可能于20世纪50年代在国家推广中药材时期引入种植,人类活动致使其种群逐渐扩散。同时,对匍地仙人掌与江苏报道的二色仙人掌之间的分类学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对将来匍地仙人掌在我国暖温带地区合理的开发利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花部形态是马铃苣苔属属下划分和种间界定的关键性状,缺乏花器官的描述直接导致了一些存疑物种的存在。网叶马铃苣苔(Oreocharis rhytidophylla C. Y. Wu ex H. W. Li)自1956年最后被采集到并于1983年发表,由于没有花的特征,在《中国植物志》《中国苦苣苔科植物》和Flora of China均存疑,但该种在随后的60余年间再无相关的采集记录。作者经过多年的跟踪调查,于2017年在其模式产地重新发现并采集了带花的凭证标本。该文作者根据已经采集到的具花标本,确定这个种是个自然种,并基于新收集到的材料,补充描述了花的形态特征。网叶马铃苣苔的重新发现,为探索其系统位置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