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省藤属四种植物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省藤属 (Calamus) 4种植物的核型 :小省藤 (C gracilis)的核型公式为 2n =2x =16m 10sm ,盈江省藤 (C nambariensisvar yingjiangensis)为 2n =2x =16m 10sm ,宽刺藤 (C platyacanthus)为 2n =2x =14m 12sm ,高地省藤 (C nambariensisvar alpinus)为 2n =2x =14m 12sm。其体细胞染色体数均为 2n =2 6 ,核型不对称性类型为 2B ,说明其种间染色体核型差异小。但小省藤臂比值大于 2的染色体占 12 % ,而宽刺藤、盈江省藤和高地省藤为 30 % ,说明在系统发育中 ,前者可能更为原始  相似文献   

2.
国产省藤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国产棕榈科省藤属(Calamius L.)15种植物的花粉进行了光学和扫描电镜观察,其中12种为首次报道。省藤属的花粉均为两沟型花粉,外壁覆盖层多为网状纹饰(大喙省藤C.macrorrhynchus)或具穿孔(华南省藤C.rhabdocladus)。首次发现省藤属花粉的外壁纹饰存在穿孔和外壁疣状突起的类型(阔叶鸡藤C.pulchellus)以及皱波状突起的类型(长鞭省藤C.flagellum)。花粉的大小、形状、外壁纹饰、外壁是否有突起,外壁厚度和网状纹饰网眼的大小,对于省藤属的种级分类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分别对棕榈科11种省藤属植物的基因组总DNA进行EcoRⅠ+TaqⅠ与EcoRⅠ+PstⅠ限制性双酶切,采用AFLP标记技术分析其亲缘关系.用12对引物对11种棕榈藤的30个代表植株进行选择性扩增,共得到扩增谱带998条,其中多态条带981条,多态性带达98.3%.用MEGA 4.0软件中p-distance计算结果显示,11种棕榈藤30份样本间的遗传距离在0.050~0.391之间,平均为0.297;当遗传距离为0.15时,11种棕榈藤可聚为4个组;第Ⅰ组包括直立省藤、滇南省藤、杖藤、小省藤、勐腊鞭藤、长鞭藤、褐鞘省藤共7个种,第Ⅱ组仅有云南省藤1个种,第Ⅲ组由宽刺藤和泽生藤2个种构成,第Ⅳ组仅含省藤一种,可能为新种.AFLP检测结果表明,以形态特征为依据所划分的鞭轴亚属(Rhachicirrus)植物单独聚为一类;而原始省藤亚属(Protocalamus)和省藤亚属(Calamus)两个亚属的物种在整个聚类图上互相交叉渗透,各亚属植物未能独立成组;省藤亚属植物种之间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因此,省藤属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和分亚属的标准、依据还需更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4.
报道了产滇东南斑果藤属的2个中国新记录,即锥序斑果藤Stixis ovata (Korth.) Hall. f. ssp. fasciculata(King) Jacobs和闭脉斑果藤S. scandens  Lour.  相似文献   

5.
省藤属( Calamus L .) 属棕榈科(Palmae ) 省藤亚科(Calamoideae) , 是棕榈科中最大的属, 约有370种。中国是其天然分布的北缘, 共有37 种26 变种, 种数约占世界的10% , 有西南和东南两大分布中心;省藤属的天然分布地域性较强, 各地区特有种比例较高; 在区系上, 西南分布中心和中南半岛西部、南亚的省藤区系都有较强的联系, 东南分布中心与中南半岛东部的联系更为紧密。  相似文献   

6.
报道并描述了滇川金沙江上游干旱河谷萝藦科一新变种——折叶白前(Cynanchum forrestii Schltr.var.conduplicatumJ.Wang&F.Du)。新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在于:叶常对折,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花冠和副花冠紫红色,每花萼的萼片之间有2个较大的及2(~4)个较小的腺体,花粉块近球形。  相似文献   

7.
本文讨论了鹅绒藤属及其近缘属的分类问题。根据这类植物所含的C_(21)甾体甙元结构类型的分类,生源合成途径假说,以及C_(21)甾休甙元的分布,结合形态学的比较分析和其它证据,认为Vincetoxicum是一个脱胎于Cynanchum,但又较之进化的自然类群,应恢复其属级地位。列举了国产白前属全部分类群的正确学名,其中包括15个新组合,1个改级新组合和1个新改级。  相似文献   

8.
李秉滔   《广西植物》1984,(3):191-194
<正> 一、毛药藤属——Cleghornia Wight Cleghornia是Wight于1850年根据斯里兰卡的植物而创立的属,属下建立了二个种C.acuminata Wight和C.cymosa Wight。1876年G.Bentham和J.D.Hooker在他们的植物属志中将Cleghornia属归入Baissea A.DC.属内,又在印度植物志(1882)中将上述二个种归并为一个种。以上两个属的归并得到了K.Schumann(1895)支持。但是,有些植物学者如:King et Gamble(1908),Pierre(1933),Airy Shaw(1966.1973)等都不同意G.Bentham和J.D.Hooker的归并,又在Cleghornia属下发表了四个新种:  相似文献   

9.
多鳞藤属(Myrialepis)是棕榈科的一个广布属,广泛分布于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生长于低地到山地雨林中,也常见于林缘和次生林地。近期首次在中国云南发现有其新分布,本文对该属的形态及生境特征进行了描述,并编制了中国棕榈藤属的分类检索表。  相似文献   

10.
报道了广西蕨类植物一新记录属——藤蕨科网藤蕨属LomagrammaJ.Sm.;经野外观察及标本研究,将云南网藤蕨L.yunnanensis Ching处理为网藤蕨L.matthewii(Ching)Holttum的异名,并绘制了墨线图以便于分类识别。  相似文献   

11.
蔡磊  BORAH Dipankar  刀志灵  温放 《广西植物》2020,40(10):1402-1408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标本,作者发现近期发表的苦苣苔科吊石苣苔属植物一新种——Lysionotus bijantiae D. Borah & A. Joe实为鉴定错误,应是汉克苣苔属的长圆叶汉克苣苔[Henckelia oblongifolia(Roxb.)D. J. Middleton & Mich. Möller] [原长圆叶唇柱苣苔Chirita oblongifolia(Roxb.)Sinclair]。Lysionotus bijantiae的模式标本采集于中国西藏东南部地区的喜马拉雅南坡,该地区苦苣苔植物多样性较为丰富。作者因其花具2枚发育雄蕊而将其归于吊石苣苔属,花萼分裂不达基部而与吊石苣苔属其他相关种类比较,而忽略了其种子先端不具附属物的特征。通过电镜扫描观察到,该种在墨脱境内居群以及其模式产地居群的种子均无附属物,从而证实了该种不是吊石苣苔属的物种,而是属于汉克苣苔属。因此,作者将Lysionotus bijantiae处理为Henckelia oblongifolia的新异名,同时提供了长圆叶汉克苣苔的彩色图片(含种子扫描图)、选定模式标本,并给出了吊石苣苔属和汉克苣苔属的区分方法和主要识别特征,不仅为这两个属的物种鉴定提供了参考,而且避免更多的物种分类混淆问题出现。  相似文献   

12.
王文采 《广西植物》2019,39(3):291-293
描述了自重庆南部发现的荨麻科楼梯草一新种,江津楼梯草(Elatostema jiangjinense)。此新种与锐齿楼梯草(E. cyrtandrifolium)近缘,两者的区别在于江津楼梯草的叶在狭侧具2条二级脉,托叶卵形或披针形,以及雄总苞片在顶端具长角状突起。  相似文献   

13.
描述了产自广西木兰科一新种:靖西长喙木兰(Lirianthe jingxiensis Y. H. Tong&N. H. Xia)。本种形态上与绢毛木兰[L. albosericea(Chun&C. H. Tsoong)N. H. Xia&C. Y. Wu]接近,但区别在于该种植株较矮,幼枝、叶柄和幼叶被黄棕色绢毛,叶柄较宽,叶片较宽,倒卵形或倒卵状椭圆形,先端钝或短渐尖,花被片较大,心皮数目较多,被黄棕色绢毛。  相似文献   

14.
中国算盘子属(叶下珠科)一些种的分类学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纲  张连婕  薛彬娥 《广西植物》2017,37(5):547-553
算盘子属(Glochidion J.R.G.Forst.)是叶下珠科(Phyllanthaceae)叶下珠族(Phyllantheae)中一个分类极为困难的类群。基于广泛野外考察与馆藏标本查阅,对中国该属部分物种进行分类学处理。其中,长柱算盘子[G.khasicum(Müll.Arg.)Hook.f.]与倒卵叶算盘子(G.obovatum SieboldZucc.)在中国的分布予以排除,菲岛算盘子[G.philippicum(Cav.)C.B.Rob.]在中国被发现仅分布于台湾地区;G.bodinieri H.Lév.,G.pseudo-obscurum var.glabrum Pamp.与G.pseudo-obscurum var.lanceolatum Pamp.这三个名称被处理为湖北算盘子(G.wilsonii Hutch.)的新异名;G.vaniotii H.Lév.被排除在算盘子属外,并接受为芸香科臭常春(Orixa japonica Thunb.)的异名。另外,对G.khasicum(Müll.Arg.)Hook.f.,G.obovatum SieboldZucc.,G.philippicum(Cav.)C.B.Rob.,G.pseudo-obscurum var.lanceolatum Pamp.及G.wilsonii Hutch.这五个名称进行了后选模式的指定。  相似文献   

15.
16.
该文将铺地火炭母(Polygonum chinense L. var. procumbens Z. E. Zhao et J. R. Zhao)处理为火炭母原变种(Persicaria chinensis var. chinensis)的异名,并讨论了火炭母在命名上的问题,及其系统学位置。  相似文献   

17.
高浩杰 《广西植物》2018,38(10):1286-1289
该文报道了三种分布于浙江省舟山群岛的新记录植物,分别是石竹科(Caryophyllaceae)的基隆蝇子草[Silene fortunei Vis. var. kiruninsularis(Masam.)Ying](中国大陆分布新记录)、柽柳科(Tamaricaceae)的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和豆科(Fabaceae)的白花草木犀(Melilotus albus Medik.)(浙江省分布新记录),提供了形态描述与图片,并对三种新记录植物的经济价值和利用途径作了讨论。凭证标本存放于浙江农林大学植物标本馆(ZJFC)中。  相似文献   

18.
康云  张明理 《广西植物》2017,37(2):225-227
原簇毛黄耆亚属的部分种类从黄耆属中分出,在此基础上恢复了膨果豆属,由此也产生了许多新组合。其中,新组合蒺藜叶膨果豆包含了原蒺藜叶黄耆和甘青黄耆。为验证该分类处理的合理性,该文统计分析了蒺藜叶黄耆和甘青黄耆在果实形态上的差异,同时比较了二者的地理分布式样。结果表明:甘青黄耆和蒺藜叶黄耆之间存在着明显区别,甘青黄耆种级的分类学地位应予以保留,新组合为甘青膨果豆[Phyllolobium tangutica(Batalin)Y.Kang M.L.Zhang]。  相似文献   

19.
白毛算盘子(叶下珠科)在中国无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华  郭永杰  李玉玲  姚纲 《广西植物》2022,42(10):1645-1651
长期以来,白毛算盘子(Glochidion arborescens Blume)被认为广布于中国云南西部至南部地区。该研究基于多年野外考察及标本查阅工作发现,由于白毛算盘子在中国的分布实为标本错误鉴定所致,相关错误鉴定的标本绝大部分属于绒毛算盘子[G.heyneanum(Wight&Arn.) Wight],少部分属于里白算盘子(G.acuminatum var.acuminatum Müll. Arg.)、毛果算盘子(G.eriocarpum Champ. ex Benth.)、艾胶算盘子[G.lancolarium(Roxb.) Voigt]或厚叶算盘子[G.zeylanicum var.tomentosum(Dalzell) Trimen]等物种,故在此将白毛算盘子在中国的分布予以排除。另外,对白毛算盘子进行了后选模式指定,并提供了白毛算盘子与相关混淆种的物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20.
陈乐雯  贾泽峰 《广西植物》2023,43(10):1784-1792
星文衣属(Sarcographa)隶属于真菌界(Fungi)、子囊菌门(Ascomycota)、茶渍纲(Lecanoromycetes)、厚顶盘目(Ostropales)、文字衣科(Graphidaceae),该属地衣体为壳状,子囊盘为放射分支状,多具子座,子囊含8孢子,子囊孢子褐色,横隔透镜型或亚砖壁型,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该文通过形态学、解剖学、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方法进行该属分类学研究,共报道了中国该属9种,其中变黄星文衣[Sarcographa flavescens(Dal-Forno & Eliasaro)L. W. Chen & Z. F. Jia]为新组合(≡ Phaeographis flavescens Dal-Forno & Eliasaro); 曲线星文衣[Sarcographa labyrinthica (Ach.)Müll. Arg. ]为中国大陆新记录种。同时,该文对近似属拟星文衣属(Sarcographina)的1物种——异孢拟星文衣[Sarcographina heterospora(Nyl.)Z. F. Jia & Lücking]进行了描述,并提供了10个物种的特征提要及与其近似种的区别特征,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该研究为中国地衣型真菌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