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学进度第九章神经系統 第一节神經系統概述 1课时第二节脊髓 2课时第三节脑 1课时第四节感觉器官一视觉器官——眼 2课时二听觉器官——耳 1课时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器官 1课时第五节大脑皮层的机能——高級神经活动 4课时第六节神經系統的卫生 1课时  相似文献   

2.
以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来说明神经系统的作用时,课题“感觉器官”是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的。列宁指出:感觉器官的生理学是那些知识领域之一,“从它就建立了认识论和辩证法”。依靠感觉器官,通过感觉,我们便能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列宁写道:“感觉是物质作用於我们的感官的结果”。更写道:“……物质作用於我们的感官,引起感觉.感觉依存於脑、神经、網膜等,即依存於依一定方式组  相似文献   

3.
1教材分析 专题3胚胎工程包括“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体外受精和早期胚胎培养”、“胚胎工程的应用及前景”3节。“体内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这部分内容是胚胎工程的理论基础,也是学习本专题的钥匙。它包括3部分的内容:精子和卵子的发生、受精、胚胎发育。把它分为2个课时完成教学,即精子和卵子的发生1课时,受精和胚胎发育1课时。  相似文献   

4.
人教社《生物》第二册在“眼与视觉”一节课中仅安排了一个演示实验,我在上这节课时,除了让学生用手电筒照着看对方瞳孔变化外,还借助了物理课上学生曾经用过的光具座来丰富了教学。图物理光具座装置(虚线中部分相当于眼球)1用光具座讲明眼的成像原理及调节在使光屏...  相似文献   

5.
第四部分人体机能的调节——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复习要求和注意事项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机能的调节,是通过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经体液进行调节和通过神经系统以反射的方式对各器官活动的调节来实现的。此外,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还使人体能更好地与周围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以及能动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6.
以“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单元为例,依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教学内容制定单元学习目标,并根据学习目标设计借助于“遗传图解”的部分课时作业。从单元内不同课时相关作业的纵向结构出发,引导学生从学会规范书写“遗传图解”解释现象到使用“遗传图解”分析预期作出的科学判断,最终能熟练运用“遗传图解”解决实际问题并概括规律,体现课时作业间的递进性。此教学实践有利于帮助学生在构建科学概念的同时发展科学思维,提升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7.
1 教材分析1.1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光合作用的过程和实质 ,色素的作用 ;难点是光反应和暗反应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变过程。该过程十分复杂 ,牵涉到许多物理学、化学等知识 ,而有机化学知识学生还未学到 ,同时受实验条件的限制 ,有些实验无法开设 ,因此理论性很强 ,很抽象很枯燥 ,学生很难理解和掌握。1.2 教材处理 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这部分内容安排 3个课时。第 1课时做“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 ;第 2课时学习光合作用概念、光合作用过程及实质 ;第 3课时学习光合作用的意义 ,补充介绍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和光…  相似文献   

8.
1教学背景分析1.1内容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教材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专题2“细胞工程”2.1“植物细胞工程”。本内容包括“植物细胞工程的基本技术”和“植物细胞工程的实际应用”2部分。分2课时,本文讨论第1课时。  相似文献   

9.
改进实验材料提高实验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 ,培养适应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 ,普通高中生物新大纲在必修课部分安排了 2 4个实验项目 ,其中“高倍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的装片”、“观察细胞质流动”及“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3个实验 ,采用水绵、黑藻、苦草、眼子菜、狐尾藻和葫芦藓等植物作为实验材料 ,能显著提高实验的效果。水绵  Spirogra,为常见绿藻 ,是由多个筒状细胞连接而成的单列不分枝的丝状体 ;竹叶眼子菜  Pota-mogeton malainus Miq.(P.japonicus Franch.et Sav.)、小叶眼子菜  Potamogoton pusillus L .、光叶眼子菜…  相似文献   

10.
彭高槐同志: 《进展》转来您对《生理学》教材“感觉器官”两个问题的商讨的信。作为第二版这部分内容的编写人,现就提出的问题答复如下: 一、由于简化眼的数据有多种,本书第二版选用了Fulton“生理学与生物物理”第18版第413页上的附图和数字,取其简单易记;原书未注明出处,实际是来自Donders的数据,为一般教科书所采用。如将我们教材第二版第322页检查视力(即Landolt环)时的数据代入公式,则环上缺口在视网膜上形成的像为  相似文献   

11.
一、教学的基本要求叶是绿色开花植物的重要器官。叶的生理功能对植物生活、对自然界及人类有重大意义。因此叶一节教材在全书占有重要地位。叶一节教材包括叶的构造与功能两大部分,共五课时,其中四课时讲授,一课时实验。本节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关于叶的构造、功能、特别是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了解这  相似文献   

12.
高等医药院校《生理学》第二版教材,不失为一本好教材。作为师生都在熟读的全国统编教材,影响深远,在几年的教学中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如将“感觉器官”调整到“神经系统”之前,将“感受器”从“神经系统”移到“感觉器官”的“概述”中,这一调整是比较好的。作为教材,难免有某些缺点和不足;而对于内容的取舍、详略也无可厚非。  相似文献   

13.
探索教学是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并经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知识,使学生将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现以“骨骼”一节为例简述如下: (一)课时划分 1.骨骼的组成。直观教学法(1课时)。 2.骨 3.关节探索法教学(2—3课时连排)。 (二)课前准备 1.要求学生预习“骨骼”这一节内容。 2.学生分四个小组,课前培训小组长。 3.准备实验材料、药品及用具、挂图。 (三)提问导人新课提问人体骨骼由206块骨连接而成,它有什么功能?(要求回答:有运动、支持和保护的功能) 引言前面讲述了骨骼的组成与功能是相适应的,那么构成骨骼的这206块骨的形态结构和骨的连接又是怎样和运动、支持、保护的功  相似文献   

14.
这本1987年出版的教材是依照1983年7月台湾教育部关于高级中学基础生物课程标准编辑,由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科学教育中心任主编、国立编译局出版。教材要求使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好基础。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培养正确的科学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认识生物学对于人类的贡献与影响,了解人类在生命世界中的地位与责任。全一册供高中一年级第一学期使用(每周3课时)。配套教材还有学生实验纪录簿和教师手册。教材共有6个大实验,1个补充实验,各类插图159幅。该课本注意讲课和实验并重,学生从实验中去探讨、思考,了解科学的一般概念、原理,并培养对自然现象分析与综合的能力。全一册共分五章:第一章“生物的基本构造——细胞”;第二章“生命的维持”;第三章“生命的延续与演化”;第四章“生物与环境”;第五章“人类与自然界  相似文献   

15.
80年代以来,师范生物专科迅速发展,这些专科的《植物生理学》课理论教学约72课时。前几年,基本采用本科教材,无疑内容过多。近来有一批专科教材问世,篇幅约在35~45万字之间,每课时仍要讲授5~6千字,比通常讲课速度要多2千字左右,教学内容的“少而精”仍是教师很费力的事,需要从各章中解决。大多数教材中“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转化”部分占有很大的篇幅,现有专科教材,也有多达2~3万字的,内容与有机、生化、微生物等先行课重复。如果不讲,则有损这部分知识的完整性;如果全讲,费课时太多;如果择其重点,这里的重点,往往也是生化的重点。所以这部分内容常常较难处理,学生意见也多。  相似文献   

16.
中国鲀形目鱼类嗅觉器官类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嗅觉器官是鱼类的一种重要感觉器官,它感受由化学而引起的刺激。各种鱼类的感觉器官是十分不同的,不少学者研究了它的构造及其生理机能。以往对鲀形目鱼的嗅觉器官构造的研究报道甚少,大多注意了它的外鼻孔的形态变化,仅在少数文章(Hora,1975)提到鲀形目鱼的嗅觉器官极不发达。为了弄清它的构造特点,解剖观察了中国鲀形目代表性种类的嗅觉器官,对它们的构造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它们在各不同分类阶元有独特的构造。  相似文献   

17.
昆虫触角中有三类不同的感觉器官;第一类是各种型式不同的小型感觉器官,第二类是位於触角第一节、第二节、甚至第三节中的弦响器,第三类是位於触角第二节中的姜氏器官(Johnston’s Organ),这三种不同形式的器官中,以姜氏器的构造特殊和仅仅在触角第二节中存在最为引起许多昆虫学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18.
“观察和解剖鲫鱼”一节教案魏智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二中844000)1教学目的(1)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和呼吸方式,进一步理解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特点。(2)学会解剖鲫鱼的方法。(3)观察鲫鱼的内部构造。2教学重点及课时数(1)通过实验和观察,使学生...  相似文献   

19.
第五章蠕形动物目的:1.通过讲授蠕形动物的形态构造和生活方式,使学生了解它们对不同生活条件的适应。2.使学生了解蠕形动物和人类的关系。第二十三课时一、蚯蚓的生活方式目的:1.使学生了解蚯蚓的外部形态和生活方式是和它的生活条件相适应的。2.使学生了解蚯蚓对土壤形成的作用。重点:1.蚯蚓的外部形态。2.通过蚯蚓在土壤中的生活,说明它对土壤形成的作用。3.蚯蚓的运动。  相似文献   

20.
李艳华 《生物学通报》2006,41(11):38-39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光合作用”这一节第1课时的授课内容,该部分内容主要是介绍光合作用的科学发现史以及科学家的一些发现实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夯实基础的同时更加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以探究性教学为主,过程启发式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