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铜绿假单胞菌PIC—N萘降解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绿假单胞菌PIC-N对萘、邻苯二甲酸、水杨酸等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发现该菌株以萘为底物可诱导产生芳香烃分解酶系。菌株中存在一个57.4kb的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处理可产生7个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 Ⅰ处理可产生8个片段。将以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部分酶切的片段克隆至大肠杆菌持pMFY43上,获得29个克隆株。通过对含有菌株PIC-N质粒HindⅢ片段的7个重组闰进行限制酶分析,绘出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PIC-N萘降解基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aeruginosa)PIC-N对萘、邻苯二甲酸、水杨酸等有较强的氧化能力。发现该菌株以禁为底物可诱导产生芳香烃分解酶系。菌株中存在一个57.4kb的质粒,经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处理可产生7个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处理可产生8个片段。将以限制性内切酶HindⅢ部分酶切的片段克隆至大肠杆菌质粒pMFY43上,获得29个克隆株。通过对含有菌株PIC-N质粒HindⅢ片段的7个重组质粒进行限制酶分析,绘出了该质粒HindⅢ内切酶7个切点的酶切图谱。 相似文献
4.
铜绿假单胞引起很多种严重的感染,特别在患有严重的疾病,免疫力低下,以及囊性纤维化病人。它也引起群体传染性细菌性溃疡性结膜炎,尤其是隐性眼镜长期使用。在医源性感染的肺炎,铜绿假单胞分离株具有极强的致死性。鉴于人体铜绿假单胞感染的流行和重要性,以及由于细菌外膜对药物的低通透性和多重药物外排泵存在而产生的细菌自身抗药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DNA:DNA杂交技术,用NAH7质粒的全部EcoR Ⅰ片段或ECOR Ⅰ A片段作为~(32)P标记的DNA探针,研究了萘降解质粒ND1.860和NAH7之间的DNA同源性。在ND1.860的9个HindⅢ片段中,5个与NAH7有同源性,其中3个与NAH7的编码萘降解途径的EcoR Ⅰ A片段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6.
生物膜(biofilm,BF)是细菌为了适应生存环境的需要而形成的与浮游细胞相对应的生存形式,是细菌生来具有的本领。不同的细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是不同的,铜绿假单胞菌极易形成生物膜,临床许多生物医学材料相关感染和某些慢性顽固性感染性疾病都与之密切相关,在生物膜中的细菌不仅耐抗生素还可耐抗体的杀菌作用,危害性严重。 相似文献
7.
铜绿假单胞菌超微结构观察佳木斯医学院附一院感染科154002高庆伟郭丽曼齐淑芳邱守义佳木斯医学院微生态学教研室杨景云华西医科大学传染科黄安华曹钟梁雷秉钧PA做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亦常存在于上呼吸道、肠道、皮肤等处。可以通过... 相似文献
8.
9.
10.
11.
双组分系统是存在于原核和少部分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信号转导系统,主要由组氨酸蛋白激酶和反应调节蛋白组成,通过感应外界环境信号、信号输入、磷酸基团传递、信号输出等环节调节基因表达,使细胞能更加适应环境变化。铜绿假单胞菌为条件致病菌,其双组分系统构成多样、功能复杂且参与介导耐药性产生,因此铜绿假单胞菌的双组分系统日益引起人们关注。本文对铜绿假单胞菌双组分系统的组成、信号转导机制、种类、研究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学免疫学进展》2021,(5)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属于非发酵革兰阴性菌,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PA的某些菌体成分和代谢产物既是致病因素,又可用于研发生物制剂。现将近年来PA的致病因素及其生物制剂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概述,为PA相关生物制剂以及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铜绿假单胞菌耐环丙沙星情况的演变,并从分子水平揭示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产生耐药的原因。方法收集1995~2003年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患者,痰培养所得348株铜绿假单胞菌,做相关药敏试验,对耐药株gyrA基因突变作PCR-RFLP分析。结果环丙沙星耐药率1995年为13.8%,1997年为27.3%,1999年为38.9%,2003年为22.4%,以1995年为基准,各年份与之比较,经卡方检验χ21997=2.884,P>0.05,差异无显著性;χ21999=10.104,P<0.0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2003=2.001,P>0.05,差异无显著性。在所分离的87株耐药菌中,发生gyrA变异的有77株。结论广谱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菌株接触抗生素的频度增加,基因发生突变,耐药性产生。 相似文献
14.
五倍子对铜绿假单胞菌R质粒消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中药五倍子提取液对铜绿假单胞菌R质粒的消除作用。对老年呼吸系统感染患者痰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R质粒进行了检测 ,并选用中药五倍子提取液对该质粒进行了体外体内消除试验。结果可见 ,体外药物作用 2 4 ,4 8,72hR质粒消除率分别为 0 ,10 .2 % ,3.4 % ,SDS对照组分别为 0 ,0 .8% ,1.6 %。体内药物作用 2 4 ,4 8,72h ,R质粒消除率分别为 0 ,2 % ,13.6 % ,对照组均为 0。可见 ,中药五倍子提取液对铜绿假单胞菌R质粒在体外、体内均具有消除作用 ,体内消除作用强于体外。 相似文献
15.
马齿苋提取液对铜绿假单胞菌R质粒消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据报道,铜绿假单胞菌R质粒携带者达叨.24%[1],这是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多重耐药的重要物质基础、用人工方法使R质粒从宿主菌中消除,使其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是临床治疗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新思路。本实验用马齿觅提取液做消除剂,对铜绿假单胞菌P29株R质粒进行体内、体外消除试验,现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材料1.1.1菌种铜绿假单胞菌P29株(本室保存),从长春市烧伤医院患者分离并鉴定。1.1.2马齿觉提取液马齿觅购手吉林大药房,由我校药物研究室李平亚副教授鉴定。按文献[2]方法提取。1.1.3试剂GM、KM、SM、TC均为…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观察新型mucA突变的粘液型菌株PA17和野生型菌株PAO1生物膜(biofilm,BF)形成的动态过程,并比较2株菌生物膜形成过程的差异。方法 SYTO9/PI荧光探针标记PAO1和PA17,体外建立1d,3d,5d,9d时间点PAO1及PA17的BF模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两株菌BF动态形成的过程。结果通过SYTO9/PI双染可以动态观察PAO1菌株和PA17菌株的BF形成过程;PAO1菌株和PA17菌株的BF形成过程有差异:PAO1菌株1d时已形成微菌落,3d时形成覆盖整个玻片的生物膜结构,而PA17菌株1d时仅有散在的不可逆粘附细菌,3d时才形成微菌落,5d时形成生物膜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2株菌生物膜形成的厚度均逐渐增加,且死菌的比例也逐渐增加。结论 PAO1和PA17BF的动态形成过程存在差异,而PA17与PAO1生物膜形成存在的差异可能与其mucA基因突变造成大量藻酸盐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测定铜绿假单胞菌对22种药物的敏感性,帮助临床选择用药。并对分离株进行质粒图谱分析以了解耐药菌株的流行情况。方法 药物敏感性实验采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质粒指纹图谱分析采用碱变性法提取质粒DNA,限制性内切酶切割后进行凝胶电泳分析。结果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胞哌酮、氧派酸、丁胺卡那霉素、壮观霉素、多粘菌毒和头孢三嗪的敏感率在84%-100%之间。所有菌株对其他16种抗性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质粒DNA图谱分析显示,12株被检测菌株中有11株含有质粒DNA,其中8株含有23kb质粒DNA。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对头胞哌铜、氟派酸、丁胺卡那霉素、壮观霉素、多粘菌素敏感;多数耐药菌株含23kb质粒DNA。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NY3胞外分泌物对烃类降解的作用,对胞外分泌物影响烃类降解的效率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NY3菌以LB培养基和以烃类为唯一碳源的无机盐培养基培养得到的种子液,离心并洗涤菌体后,菌细胞代谢烃类效率明显下降。分别利用盐析和溶剂萃取法,提取种子液上清液中胞外大分子和小分子,且投加在NY3菌(离心后的菌细胞)降解十四烷的无机盐培养基中,发现24 h内外加胞外大分子化合物,使NY3菌对十四烷去除率可提高约14%,而投加小分子化合物使NY3菌24 h内对十四烷去除率提高约6%。利用SDS-page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分离胞外大分子,结果发现主要是该菌胞外所分泌的蛋白或多肽类,主要有3个条带,它们的分子量约在35~55 k D范围内,其对烃降解促进作用机理有待进一步验证。利用飞行质谱(LCMS-IT-TOF)鉴定胞外小分子分泌物,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它们均为氧化还原反应活性物,可以加快反应体系中电子传递速度,促进底物的氧化还原反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