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CO2加富对杂交稻及其亲本叶绿素含量、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和潜在活性、以及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之间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在CO2加富条件下,父本和母本叶片单位面积的叶绿素含量增加,但杂交稻叶片单位面积的叶绿素含量反而下降;杂交稻、它的父本及母本的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和潜在活性分别提高8%和24%、18%和29%及5%和21%。此外,CO2加富还可提高两个光系统之间激发能分配的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2.
DPC和KH2PO4浸种对棉花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兴洪  王伟  邹琦 《植物学通报》1999,16(3):271-273
利用缩节安(DPC)和磷酸二氢钾(KH2PO4)单独和混合浸种的方法,对棉籽播前浸种处理,可以增加棉花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PSⅡ光化学活性和原初光能转换效率,以及叶片光合速率。DPC和KH2PO4混合处理的效果优于单独浸种处理  相似文献   

3.
强光及外源活性氧对莴苣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莴苣叶绿体在强光处理下发生光抑制,主要表现为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和ΦPSⅡ降低;外源活性氧H3O2,O^-2,OH和^1O2均能引起叶绿体PSⅡ光化学效率Fv/Fm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以^1O2影响最明显:H2O2在诱导叶绿体荧光猝灭过程中,引起荧光产量降低,而使qp,qN,ΦPSⅡ,KD上升;  相似文献   

4.
二氧化碳加富对大豆叶片光系统II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长期CO2加富对大豆叶片光系统Ⅱ(PSⅡ)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2加富能促进大豆叶片PSⅡ潜在活性和原初光能转化效率,以及电子传递量子产量的提高;增加荧光光化学淬灭组分,降低荧光非光化学淬火组分。CO2加富对大豆叶片PSⅡ功能的改善,可能是CO2加富条件下,大豆叶片光合速率的提高和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之—。  相似文献   

5.
银杏叶片光合作用对强光的响应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银杏叶片遭受光量子通量密度为1200μmolm^-2s^-1的强光胁迫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2浓度、PSⅡ光化学效率和表观量子效率都下降,而叶片在505nm处的光吸收、初始荧光水平和荧光和非光化学猝灭上升。在去除强光胁迫数小时之后,这些参数都不能完全恢复。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玉米(Zea mays L.)黄化材料和2份正常自交系的光合特性、光响应曲线及荧光动力学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化材料yglm1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均显著低于正常自交系Mo17和RP128,而蒸腾速率(Tr)却显著高于正常自交系;黄化材料的光补偿点、光饱和点、暗呼吸速率及表观量子效率均高于正常自交系Mo17和RP128,但其净光合速率却低于正常自交系;黄化材料的荧光动力学参数初始荧光(Fo)、最大荧光(Fm)、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Fv/Fm)、PSⅡ原初光能捕获效率(Fv'/Fm')、PSⅡ光下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均显著低于正常自交系Mo17和RP128,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显著高于正常自交系。相对于正常自交系,黄化材料具有较低的电子传递潜力、原初光能捕获效率和转换效率、光能分配及利用率,这可能是导致其净光合能力降低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在盐胁迫下CO2浓度倍增对冬小麦(Triticumaestivum)京冬8号叶片光合色素含量,叶绿体对光吸收能力,激发能在两个光系统之间分配和一些荧光诱导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CO2倍增能提高冬小麦叶片单位鲜重叶绿素(Chl)和类胡萝卜素(Car)的含量,以及含等量Chl的叶绿体对光能的吸收能力,增强Mg2+对两个光系统(PSⅠ和PSⅡ)之间激发能分配的调节能力;CO2倍增还提高荧光猝灭速率(ΔFv/T),而降低荧光半上升时间(T1/2)。然而,盐胁迫的作用则与高CO2浓度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8.
用饱和闪光法测定类囊体中叶绿素荧光猝灭。观察到作用于质子通道CF0的氯化三苯基锡促进qQ而降低qE,DCCD无此作用。在解联条件下或在高盐介质中TPT对qQ的促进作用消失;在H2O-PD0X或H2O-PBQ电子传递系统中此促进作用亦消失;用调制荧光法或低温荧光测定均表现TPT增加了两光系统间光能分布的不平衡,有利于光能在PSII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不同光合途径植物叶圆片对光氧化作用响应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光合C3途径植物花生(ArachishypogaeaL.)、C4途径植物玉米(ZeamaysL.)和甘蔗(SacharumsinenseRoxb.)及CAM植物菠萝(Ananascomosus(L.)Mer.)的离体叶圆片经甲基紫精(MV)和强光的光氧化作用1h,出现不同程度的蛋白质、色素、膜脂的氧化与过氧化降解,呼吸增强,PSⅡ失活。花生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P)下降时类胡萝卜素含量和非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qN)明显增高,暗下吸O2增强,通过活跃的天线猝灭和提高呼吸的方式耗散过剩的光化学能。C4植物也有增强吸O2以耗散部分光化学能的效应,但其蛋白质和膜脂降解程度比C3植物高,Fo升高而qN降至最低,表现较明显的光氧化损伤。菠萝的各项变化幅度小,有较强的抗光氧化性。  相似文献   

10.
水稻光合作用对加富CO2的响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整个生育期经高CO2处理的5种水稻的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与空气CO2中生长的对照无明显的差异高CO2下绿黄占3号,特三矮2号和普通野生稻叶片的平均光合放氧速度分别比各自的对照有所提高,而Ⅱ优4480和药用野生稻的光合速率低于对照。高CO2下生长的水稻叶片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生长后期的降解加快,并抑制了水稻的暗呼吸。  相似文献   

11.
沙门菌CWDMs脂代谢检测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采用毛地黄皂苷敏感试验和菌细胞胆固醇、甘油三脂及胆碱酯酶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经L 型变异后形成的细胞壁缺陷突变株(CW DM )的脂类代谢活性,了解这些CW DM 变异的性质和探讨细菌细胞壁缺陷突变与细菌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 DM s 具有显著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对毛地黄皂苷高度敏感并且还具有与白色念珠菌相似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的含量,但未能检出胆碱酯酶活性。CW DM s返祖菌丧失了脂类代谢酶类和胞浆膜不含胆固醇,恢复了与其亲代细菌型相似的代谢特征。提示在沙门菌天然即存在有与脂类及胆固醇代谢相关的基因,细胞壁的缺陷导致这些脂类及胆固醇代谢基因活化,以致 CW DM s 能够表达固醇和甘油三脂代谢活性和胞浆膜含有胆固醇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CWDMs及其宁代细菌型和伤寒杆菌粗糙型的乳酸脱氢酶(LDH)同功酶,以了解沙门菌CWDMs生物氧化的特点和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结果表明,伤寒杆菌和甲型副伤寒杆菌的细菌型及伤寒杆粗糙型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显示出相同的4种具有不同泳动速率的LDH同功酶,但CWDMs仅显示2种LDH。CWDMs的2种LDH同功酶与其亲代细菌型及伤寒杆  相似文献   

14.
沙门菌CWDMs氨基酸代谢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易旭  王和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0,12(3):142-143,145
采用氨基氨利用生长试验和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酶(GOT)、乳酸脱氨酶(LDH)、肌酸激酶(CK)、α-闳丁酸脱氢酶(α-HBD)、γ-谷志肽酶(γ-GT),酸性磷酸酶(ACP)定性与定量分析法,检测伤CWDMs变异的特点及其机制,探讨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变异的性质及其与细胞壁缺陷突变的关系。结果表明,沙门菌CWDMs在仅含蛋氨酸或脯氨  相似文献   

15.
16.
光照对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8种蕨类植物配子体假根向重力性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除卷柏Selaginella tamariscina Spring配子体假根无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其生长方向与光照方向无关外,其它7种的配子体假根均有向重力性反应,并且假根的向重力性反应在配子体发育初期,因光照的方向不同而异,表现为负向光性。随着配子体发育至片状体阶段,光对其向重力性反应的影响逐渐减弱,而重力的影响增强。在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初期,光对  相似文献   

17.
作者解剖观察了33种,隶于4目、7亚目、15科、19属的中国鳐类脑颅的形态。研究结果认为:锯鳐目和鳐目是原始类群,它们均具吻软骨,其中圆犂头鳐科和团扇鳐科是特化类群。电鳐目亦具吻软骨,它们是特化和退化类群。在较高等的鲼目则无吻软骨。依据鳐类不同的分类阶元,其脑颅亦各具有不同的式型。  相似文献   

18.
两种蚤的幼虫形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肖柏林 《昆虫学报》1990,33(2):250-253
关于蚤类幼虫形态的研究,进展比较缓慢,我国王敦清1956年首次描述7种蚤的幼虫形态以后,由柳支英,虞以新(1957),孙昌秀(1965),叶瑞玉(1982,1986),费荣中(1986)等学者先后共描述过约29种蚤的幼虫形态。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知蚤类幼虫形态约36种,隶属6科19属。本文描述未见报道的无棘鬃额蚤Frontopsylla aspiniformis Liu etWu(1960)和青海双蚤Amphipsylla qinghaiensis Ren et Ji(1979)两种蚤山幼虫形态。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