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耳石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器官之一,是研究头足类年龄与生长、种群结构和生活史等重要材料。根据2019年厄尔尼诺发生期冬春季(2—5月)我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海域调查生产期间采集的1009尾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对厄尔尼诺发生期耳石的外形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北印度洋海域鸢乌贼耳石具有宽大的翼区,较小的背区与吻区。主成分分析表明,耳石总长(TSL)、翼区长(WL)、侧区长(LDL)和最大宽度(MW)可以作为研究鸢乌贼耳石外形生长的特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耳石的各特征参数与胴长(ML)、体质量(BW)间的生长关系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赤池信息准则(AIC)表明,雄性TSL、WL与ML的生长最适用对数函数表示,LDL、MW与ML的生长最适用线性函数表示,雌性TSL、WL、LDL和MW与ML的生长最适用对数函数表示;雄性TSL、WL与BW的生长最适用对数函数表示,LDL、MW与BW的生长最适用幂函数表示,而雌性TSL、WL、LDL、MW与BW的生长均最适用对数函数表示。随着鸢乌贼个体的增大,其耳石各参数的绝对尺寸逐渐变大,但相对尺...  相似文献   

2.
耳石是研究头足类年龄与生长、种群结构和生活史的重要硬组织之一。为研究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耳石微结构及生长特性,根据2019年2—5月我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调查生产期间采集的1009尾鸢乌贼样本,以耳石总长(TSL)、侧区长(LDL)、翼区长(WL)和最大宽度(MW)作为耳石的外形生长指标,结合日龄数据,对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耳石微结构及其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根据生长纹间宽度,可将耳石微结构分为后核心区、暗区和外围区。协方差分析表明,TSL、LDL、WL和MW与日龄的关系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间差异,TSL、WL和MW与日龄的关系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而LDL与日龄的关系最适合用线性函数表示。总体而言,随着鸢乌贼日龄的增加,TSL、WL、LDL与MW的瞬时相对生长率与绝对生长率基本呈现下降的趋势, 140~180 d可能是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性成熟的日龄段。  相似文献   

3.
角质颚作为头足类的摄食器官,蕴含丰富的生态信息。根据2018年中国鱿钓船在日本海采集的303尾舍氏贝乌贼(Berryteuthis magister shevtsovi)样本,对其角质颚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主成分分析显示,上头盖长、上喙长和上喙宽可解释舍氏贝乌贼上颚形态特征80.71%的信息,选为上颚的外形表征参数,下头盖长、下脊突长和下喙长可解释形态特征81.57%的信息,选为下颚的外形表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舍氏贝乌贼角质颚外形表征参数与胴长和体重的关系均不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方程拟合和赤池信息准则结果表明,上头盖长与胴长的生长关系最适合用线性方程表示,而上喙长、上喙宽、下头盖长、下脊突长和下喙长与胴长的生长关系均最适用对数方程表示。上头盖长与体重的生长关系最适合用线性方程表示,而上喙长、上喙宽、下头盖长、下脊突长、下喙长与体重的生长关系均最适用对数方程表示。表征参数及其与胴长(或体重)关系式的确定,为后续利用角质颚外形进行种群鉴定和资源评估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冬春季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外部形态及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角质颚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之一,被广泛用于研究头足类渔业生态学及资源评估等。根据2019年冬春季(2—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于西北印度洋海域采集的1009条鸢乌贼样本,对其角质颚外部形态生长特征开展了研究。主成分分析表明,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侧壁长(ULWL)、下脊突长(LCL)、下翼长(LWL)和下侧壁长(LLWL)可作为角质颚外形变化特征指标。协方差分析表明,除UCL外所有外形特征参数与胴长(ML)的关系以及所有外形特征参数与体重(BW)的关系在性别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根据方程拟合和赤池信息准则(AIC),雌雄个体的LCL、UCL与胴长的关系均最适合用线性函数拟合;雌性个体的UHL、LWL与胴长的关系最适合用幂函数拟合,而ULWL和LLWL与胴长的关系则最适合用线性函数拟合;雄性个体的ULWL与胴长的关系最适合用幂函数表示,UHL、LLWL和LWL与胴长的关系则最适合用对数函数表示。雌性个体所有特征参数与体重的关系均最适合用幂函数拟合;雄性个体除ULWL与体重的关系最适合用幂函数拟合外,其余均最适合用对数函数拟合。特征参数及其与胴长和体重生长方程的确定,为后续利用角质颚研究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态学及资源评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内壳可完整记录头足类的生活信息,是研究头足类年龄与生长的良好载体。根据2018年12月中国鱿钓船在日本海采集的261尾舍氏贝乌贼(Berryteuthis magter shevtsovi)样本,研究了其内壳长、叶轴长与个体生长的关系,尾锥宽、翼部最大宽度与性腺成熟度的关系以及叶轴、翼部和尾锥的生长特性。结果显示,舍氏贝乌贼内壳长和叶轴长均与胴长具有线性关系(R^(2)>0.76),与体重具有幂函数关系(R^(2)>0.77);尾锥宽和翼部最大宽度均在性腺成熟度达到Ⅲ期后增长明显。舍氏贝乌贼内壳叶轴和翼部生长速率基本相同,且远大于尾锥的生长速率。研究表明,舍氏贝乌贼内壳可用于分析个体生长,尤其在其胴体遭到损伤时更为重要,内壳宽度生长主要在个体性成熟之后。  相似文献   

6.
角质颚是研究头足类渔业生态学的重要材料.基于2018年9—11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生产调查期间采集的268尾北方拟黵乌贼样本,对其角质颚外部形态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主成分分析表明: 北方拟黵乌贼角质颚的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喙长(UR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和下喙长(LRL)可作为研究其角质颚外形变化的特征因子.协方差分析表明: 各特征因子与胴长和体重的生长关系在性别间均不存显著性差异.赤池信息准则分析显示: UHL、LHL与胴长生长的关系最适于用幂函数表示,UCL、URL、LCL与胴长生长的关系最适于用对数函数表示,而LRL与胴长生长的关系则最适于用线性函数表示;各特征参数与体重生长的关系,除LHL最适于用幂函数表示外,其余均最适于用对数函数表示.外形特征因子生长模型的确定,为北方拟黵乌贼的资源评估等研究打下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7.
2015年春季在南海开展灯光罩网渔船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采样, 样品胴长为10.22—199.01 mm, 体质量为1.3—328.8 g。研究根据鸢乌贼耳石微结构对其日龄、生长和种群结构进行研究, 结果显示:南海存在2个鸢乌贼群体, 中型群体(有发光器, 占59.38%)和微型群体(无发光器, 占40.62%), 无胴长大于500 mm的大型群体; 样品日龄范围为38—126d, 优势日龄组为51—80d, 占其总数的81.33%。分别计算不同海域和群体间5种生长模型的AIC权重值, 发现南海北部海域和南沙附近海域都以指数生长模型最适合描述鸢乌贼的生长关系, 中型群体以指数模型最为适合, 微型群体则以幂函数生长模型最适合; 南海北部海域的鸢乌贼个体生长速率略低于南沙附近海域鸢乌贼个体; 微型群体呈现急剧生长到逐渐缓慢生长的趋势, 中型群体的生长趋势与微型群体正好相反。同类相食现象表明微型群体的生长受到中型群体的影响而被抑制。  相似文献   

8.
阿根廷滑柔鱼两个群体间耳石和角质颚的形态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舟  陈新军  陆化杰  李建华  刘必林 《生态学报》2012,32(19):5986-5997
头足类硬组织具有稳定的形态特征、良好的信息储存以及抗腐蚀性等特点。根据2007年2—5月和2010年1—3月我国鱿钓船采集的阿根廷滑柔鱼样品,提取出625对耳石和787对角质颚,测量耳石10个形态数据和角质颚12个形态数据,通过除以胴长(Mantle Length,ML)校正后,对南巴塔哥尼亚群体(South Patagonic Stock,SPS)和布宜诺斯艾利斯-巴塔哥尼亚群体(Bonaerensis-Northpatagonic Stock,BNS)形态差异进行分析,并建立不同群体的判别函数。结果表明,BNS群体耳石和角质颚外形参数雌性大于雄性,而SPS群体则为雄性大于雌性。均数差异性检验认为,同一群体不同性别的耳石总长(Total StatolithLength,TSL)、最大宽度(Maximum Width,MW)、侧区长(Lateral Dome Length,LDL)、翼区长(Wing Length,WL)、翼区宽(WingWidth,WW)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性别不同群体的MW、背侧区长(Dorsal Lateral Length,DLL)、吻侧区长(RostrumLateral Length,RLL)和WW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同一群体不同性别间角质颚的上头盖长(Upper Hood length,UHL)、上脊突长(Upper Crest length,UCL)、上喙长(Upper Rostrum length,URL)、上喙宽(Upper rostrum width,URW)、上侧壁长(UpperLateral wall length,ULWL)、下喙长(Lower Rostrum length,LRL)存在显著差异(P<0.01),同一性别不同群体角质颚的下头盖长(Lower Hood length,LHL)、下脊突长(Lower crest length,LCL)、LRL、下喙宽(Lower Rostrum width,LRW)、下侧壁长(LowerLateral wall length,LLWL)、下翼长(Lower Wing length,LWL)存在显著差异(P<0.01)。耳石形态参数经主成分分析,认为BNS群体雌雄的主成分因子主要集中在TSL/ML、DLL/ML、RW/ML和MW/ML,SPS群体主要集中于TSL/ML、RW/ML、WW/ML和DDL/ML;角质颚形态参数经主成分分析,认为BNS群体主成分因子主要集中在UHL/ML、UCL/ML、ULWL/ML和LRW/ML,SPS群体主要集中在UHL/ML、UCL/ML、ULWL/ML、URL/ML、LWL/ML和LRL/ML。利用角质颚和耳石对两群体样本分性别建立了判别函数,判别正确率均高于60%,所划分群体在部分形态指标上差异明显,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今后应加强样本采集个体大小和时间跨度,以更好的分析其群体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2019年(厄尔尼诺)和2020年(正常)相同月份(2—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采集的1896尾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对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两年间雌性个体胴长分别为129—347和284—582 mm,优势胴长组分别为171—220和481—530 mm;雄性个体胴长分别为138—273和94—235 mm,优势胴长组均为171—220 mm; 2019年胴长及优势胴长均大于2020年,其中雌性个体差异最大。不同气候年间鸢乌贼体重与胴长的关系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除2020年雄性样本胴长与体重的关系最适用指数函数表示外,其余胴长与体重的关系均最适用幂函数表示。两年间样本的雌雄性别比分别为1.5﹕1和1.3﹕1,性腺成熟度组成也不相同,雌性个体2019年多处于未成熟阶段(Ⅰ期和Ⅱ期), 2020年则多处于成熟阶段(Ⅲ期和Ⅳ期);雄性个体2019年多处于未成熟阶段(Ⅱ期)和成熟阶段(Ⅲ期), 2020年多处于成熟阶段(Ⅲ期和Ⅳ期)。不同气候年间西北印度洋鸢乌贼个体日龄组成和孵化群体也...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耳石的形态参数、生长特性及其与鱼体生长的关系,选用左矢耳石为研究对象,用直线、对数、多项式、幂函数和指数函数拟合矢耳石各参数的生长关系式,依据耳石日轮鉴定了日龄。结果表明,体长范围为29.8~104.0 mm的棘头梅童鱼矢耳石的长直径随鱼体生长而增大,但短直径与长直径的比值以及长直径方向上的短半径与长半径的比值则基本稳定。矢耳石的长、宽和重之间,以及长半径和短半径之间均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关系;矢耳石生长与鱼体生长的关系中,矢耳石长、宽、厚、重与长半径和体长、体重之间的关系,除了体长与耳石厚的关系为显著的二次多项式外,全部呈显著的幂函数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色素沉积特性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角质颚是头足类主要的摄食器官,蕴含着大量渔业生态学信息。根据2019年3至5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在西北印度洋海域采集的1 009尾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样本,对其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进行了划分和判定,分析了色素沉积等级与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和角质颚形态参数的关系。结果显示,3至5月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以2级为主,占总样本的33.87%,色素沉积等级总体上随着月份的增加而增加。鸢乌贼角质颚的色素沉积与胴长、体重和性腺成熟度的关系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P <0.05),总体而言雌性个体的沉积速度快于雄性个体。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与胴长、体重和角质颚外部形态参数均呈正相关,并且都随着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本研究开展了西北印度洋鸢乌贼角质颚色素沉积研究,确立了鸢乌贼色素沉积等级与胴长、体重、性腺成熟度和角质颚形态参数的关系,并拟合了相关生长方程,为进一步研究鸢乌贼的渔业生态学及合理开发该资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角质颚是头足类的主要摄食器官,蕴藏着大量的渔业生物学及生态学信息。根据2017年5—8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于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860尾鸢乌贼样本,对其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进行了划分和判定,研究了鸢乌贼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变化与胴长、体质量、净重、性腺成熟度和角质颚外部形态参数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鸢乌贼的角质颚色素沉积变化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P<0.05),雌性个体角质颚色素沉积速度快于雄性;色素沉积等级与胴长、体质量和净重均呈正相关,并随着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雄性个体角质颚下颚除翼长外,其余各部色素沉积的速度均快于上颚各部;雌性个体上颚各部色素沉积速度均快于下颚。本研究为后续利用角质颚研究鸢乌贼渔业生物学和对该资源的有效开发及科学管理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角质颚是头足类的主要摄食器官,蕴藏着大量的渔业生物学及生态学信息。根据2017年5—8月中国灯光罩网渔船于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860尾鸢乌贼样本,对其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进行了划分和判定,研究了鸢乌贼角质颚色素沉积等级变化与胴长、体质量、净重、性腺成熟度和角质颚外部形态参数等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鸢乌贼的角质颚色素沉积变化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P0.05),雌性个体角质颚色素沉积速度快于雄性;色素沉积等级与胴长、体质量和净重均呈正相关,并随着性腺成熟度的增加而增加;雄性个体角质颚下颚除翼长外,其余各部色素沉积的速度均快于上颚各部;雌性个体上颚各部色素沉积速度均快于下颚。本研究为后续利用角质颚研究鸢乌贼渔业生物学和对该资源的有效开发及科学管理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长江口鮻矢耳石形态特征及其质量与年龄的关系,2017年2—6月从长江口水域采集鮻358尾,解剖并提取耳石324对,并对其形态学参数进行测量分析.结果表明:鮻矢耳石具有基叶和翼叶,中央听沟明显,矢耳石的大小和形状随个体生长变化明显,矢耳石由边缘规则的圆润瓜子状渐变为褊窄的叶片状,边缘波浪状突起逐渐变多.矢耳石平均密度为1.52 mg·mm-2,平均矩形趋近率为0.68,耳石长占其体长的0.021%~0.047%,耳石宽占其体长的0.009%~0.021%,耳石质量占其体质量的0.045‰~0.731‰.鮻矢耳石长(OL)、宽(OW)、质量(OM)均与体长呈显著相关,耳石宽与耳石质量函数关系式的决定系数(R^2)最高(0.928).耳石质量与体长(BL)最佳拟合方程为幂函数:OM=0.0009BL1.8737(R2=0.967);耳石质量与年龄(A)以及体长与年龄的最佳拟合方程为多项式:OM=2.9262A^2+4.8437A+2.1894(R^2=0.847);BL=-3.2248A^2+102.54A+38.373(R^2=0.858),矢耳石质量与年龄呈显著线性相关,用耳石质量与年龄关系估算的年龄与从耳石上直接读取的年龄无显著差异,矢耳石质量可以作为鉴定鮻年龄的有效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7年和2018年在我国南海海域采集到的鸢乌贼(Sthenoteuthis oualaniensis)中型群雄性样本,利用生物统计分析和线性模型拟合等方法研究其有效繁殖力特性及其在性腺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南海鸢乌贼中型群雄性胴长分布范围为114 ~ 153 mm,体重分布范围为55.2 ~ 174.7 g。个体精荚囊的长度为22 ~ 124 mm,精荚囊重量为0.03 ~ 3.07 g,两者呈幂函数关系,且均随着性腺发育而逐步增大。精荚囊长度及其重量与胴长和体重均呈线性函数关系。精荚囊长度及其重量均在性腺成熟度Ⅵ期时达到最大值,分别为(94.33 ± 21.64)mm和(1.57 ± 1.07)g。有效繁殖力为1 ~ 144条,胴长相对有效繁殖力为0.02 ~ 1.62 条/mm。随着个体生长发育,有效繁殖力在Ⅵ期达到最大值,相对有效繁殖力则在Ⅵ ~ Ⅶ期时趋于稳定。有效繁殖力与胴长、体重均呈线性函数关系,相对有效繁殖力与胴长、体重均呈幂函数关系。精荚长度为4.79 ~ 36.60 mm,精荚重量为0.000 2 ~ 0.020 0 g,两者符合幂函数关系,且均在Ⅵ期达到最大值。同时,精荚长度及其重量与胴长、体重均呈线性函数关系。研究表明,南海鸢乌贼中型群雄性个体的精荚囊、精荚和有效繁殖力均随着性腺发育而不断增大,且三者均与个体胴长、体重呈显著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6.
阿根廷滑柔鱼年间生长及体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的生长发育及体征变化,可表征其能量积累和生殖投入方面的生活史策略,并随之影响繁殖成效和资源补充量。为此,研究根据2012—2014年在西南大西洋索饵育肥场采集的阿根廷滑柔鱼样本,采用残差指标分析方法和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了阿根廷滑柔鱼个体的体质量-胴长关系和体征变化的差异性。结果显示,阿根廷滑柔鱼样本的总体雌雄比例为1.25﹕1;雌性和雄性个体体型均以2014年的为最大,分别为(271.7±28.3)和(244.7±17.3) mm; 2012年和2013年样本的胴长差异性不显著,前者雌性和雄性胴长分别为(207.9±31.0)和(201.1±28.9) mm,后者雌性和雄性胴长分别为(213.6±18.0)和(203.5±19.0) mm。每个年份雌性和雄性个体的体质量与胴长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且每个年份幂函数关系式的b值与匀速生长b=3存在差异。雌性和雄性个体体征的年间差异明显,同年度不同月份之间的体征亦存在显著差异(2012年雌性除外)。雌性和雄性个体的体征与胴长密切相关,胴长×月份作用对不同月份个体体征的影响效应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生物学特征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0~2013年连续4个年度在日本海进行鱿钓生产采集的样本,利用SSPS软件统计拟合生长和Logistic曲线的方法,分析了太平样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胴长、体重、性别、性成熟度和摄食强度等生物学特征,以及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群体结构和组成的年际变化。太平洋褶柔鱼总样本数量为388尾,其中雌、雄个体的平均胴长分别为231 mm和230 mm,优势胴长组为220~250 mm。各年度样本的雄雌性比均接近1︰1,总性比为0.89。胴长和体质量关系呈幂函数变化。Logistic曲线拟合个体初次性成熟胴长,其中雌性为216.04 mm,雄性为216.71 mm。样本以性成熟个体为主,成熟率(Ⅲ、Ⅳ和Ⅴ期)高达78.35%。摄食强度主要分布在Ⅰ、Ⅱ、Ⅲ等级,从胃含物组成的出现频率来看,以鱼类最高且主要是沙丁鱼类和灯笼鱼类,频率达70%以上;头足类次之,甲壳类较少。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各年度的群落结构稍有差异,推测其生长发育与海洋环境因子有关,如温度、海流、盐度、饵料丰度等不同变化造成。  相似文献   

18.
大渡河上游麻尔柯河高原鳅的年龄与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采自大渡河上游麻尔柯河及其支流则曲的129尾麻尔柯河高原鳅(Triplophysa markehenensis)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结果表明,耳石和脊椎骨都可作为年龄鉴定的材料,其中耳石是进行年龄鉴定的最适材料,脊椎骨则可作为辅助材料;背鳍条不适合用于年龄鉴定。这批麻尔柯河高原鳅的年龄范围为2~8龄,以3~6龄居多,占总数的83.5%;体长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0.000015L2.951931;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Lt=173.1241[1-e-0.1597(t+0.5328)],Wt=60.7531[1-e-0.1597(t+0.5328)]2.9519;体重生长曲线的拐点为t=6.25,拐点时体长为114.5mm,体重为17.9g。关键词:耳石;脊椎骨;年龄;生长  相似文献   

19.
文章研究了在实验室条件下齐口裂腹鱼仔稚鱼耳石早期形态发育与生长特点、第一轮纹出现时间和轮纹沉积规律。结果表明: 在13.5-17.2℃孵化条件下,微耳石和矢耳石在出膜前形成,而星耳石于出膜后第12天出现。在仔稚鱼生长过程中,微耳石由近圆形发育成贻贝形,矢耳石经历近圆形、锲形后发育为箭矢状,星耳石形状由近圆形发育为星芒状。微耳石的前区、背区和腹区及矢耳石的背区和腹区生长呈幂函数关系,而微耳石的后区、矢耳石前区和后区生长以及两对耳石的前后区半径之和与全长均呈线性相关。在(18.50.5)℃和(15.61.1)℃条件下,50%矢耳石样本第一轮纹均在出膜后第 2 天形成(分别为出膜后18h和19h),以后每天形成一轮。微耳石和矢耳石轮纹数均与日龄呈线性相关,方程斜率均与1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两对耳石的轮纹沉积均为日周期性。这些结果为研究齐口裂腹鱼野生种群繁殖期和早期生活史特征等生态学问题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光照对虎斑乌贼受精卵孵化的影响,确定其胚胎发育的最佳光照条件,本研究采用单因子试验方法,分析了不同光照强度(10、30、50、70、90 μmol·m-2·s-1)和光周期L∶D(24 h∶0 h、18 h∶6 h、12 h∶12 h、6 h∶18 h、0 h∶24 h)对虎斑乌贼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光照强度对虎斑乌贼胚胎发育的孵化率、卵黄囊断裂率、培育周期、初孵幼体体质量与胴长均影响显著;而对孵化周期和幼体出膜7 d后存活率无显著影响.其中孵化率、培育周期、初孵幼体体质量与胴长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强先增大后减小,而卵黄囊断裂率则逐渐增大.最适光照强度为30 μmol·m-2·s-1,此光照强度下孵化率为(90.0±4.1)%,卵黄囊断裂率为(7.3±1.5)%,培育周期为(25.50±0.35) d,孵化周期为(8.10±0.89) d,初孵幼体体质量为(0.213±0.011) g,胴长为(1.013±0.022) cm,出膜7 d后存活率为(97.1±4.0)%.不同光周期对虎斑乌贼胚胎发育的孵化率、培育周期、孵化周期均影响显著,而对卵黄囊断裂率、初孵幼体体质量、胴长和幼体出膜7 d后存活率无显著影响.其中孵化率和孵化周期随着光照时间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最适光周期为LD(12 h12 h),此光周期下孵化率达(88.7±1.8)%,卵黄囊断裂率为(8.7±1.8)%,培育周期为(25.00±0.50) d,孵化周期为(7.00±3.20) d,初孵幼体体质量为(0.209±0.005) g,胴长为(0.998±0.026) cm,出膜7 d后存活率为(96.8±7.1)%.说明弱光照强度30 μmol·m-2·s-1和半日光照强度L∶D(12 h∶12 h)更有利于虎斑乌贼的胚胎孵化.在实际生产中,应避免阳光直射,采取适当的遮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