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invasive papillary carcinoma,IP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4例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应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技术,分析其组织病理学特征及免疫、分子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巨检观察到肿块界限欠清楚,切面呈细乳头状。镜下组织学特征表现为肿瘤细胞突破反应性间质区域,浸润至乳腺间质,肿瘤细胞呈多分支复杂的乳头状排列,乳头中央可见纤细的纤维血管轴心,乳头上附有单层或复层肿瘤细胞。细胞嗜酸性,核分裂象少见。四例患者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相同,均显示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强+),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1+),Calponin、CK5/6、p63表达阴性,提示肌上皮缺失;Ki-67指数显示为低增殖指数。HER-2的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结果显示HER-2基因无扩增。结论乳腺浸润性乳头状癌较为罕见,预后较好,淋巴结转移率低,其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表型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该研究旨在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BRAF基因突变的情况,并分析其临床价值。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BRAF基因检测患者813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基因突变进行检测。经研究证实,在T3指标及T4指标方面,组4和组3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TSH指标方面,组1和组2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在TGAb、TPOAb指标方面,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区转移阴性与阳性率低于非中央区转移(P0.05);颈侧区转移BRAF基因阴性及阳性发生率高于非颈侧区转移阴性及阳性发生率,颈侧区转移阴性及阳性发生率高于非中央区阴性及阳性发生率(P0.05);有无中央转移患者年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BRAF V600E基因突变与TSH、TGAb、TPoAB有明显关联,BRAF V600E基因阳性患者中肿瘤更易发生侵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乳头状肾细胞癌(clear cell papillary renal cell carcinoma,CCPRC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2013年至2017年肾细胞癌病理切片,筛选CCPRCC 4例,收集临床资料并研究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结果患者年龄在46岁至69岁之间(平均55.3岁),男性1例,女性3例;影像学资料显示,肿瘤平均直径为3.85 cm(1.6~7.0cm),所有肿瘤均为右肾单发肿物。4例均呈大小不等的类圆形单结节,CT显示为低密度,MRI显示为低信号。大体观察肿瘤局限于肾组织内呈单结节状生长,境界清楚,局部似带包膜,切面呈灰红至灰褐色,实性,质地中等,部分区稍韧,局灶伴有出血或囊性变。镜下见肿瘤细胞排列呈囊状、乳头状、管状/腺泡状和实性巢状结构,细胞核形态温和,远离基底膜并朝向腔面,本组病例均为WHO/ISUP分级Ⅰ-Ⅱ级,间质内可见散在数量不等的平滑肌组织。CA-9及CK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TFE3、vimentin、CD10与AMACR阴性或局灶弱阳性。1例行FISH检测TFE3未见检测出基因相关易位...  相似文献   

4.
在成人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 BRAF~(V600E)突变已被证明与高侵袭性和患者的不良预后差密切相关.相比之下,在儿童PTC中该突变的研究非常有限且其出现比例在0%~63%.此外,在儿童PTC的BRAF~(V600E)突变的作用也存在明显的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48例儿童(3~13岁) PTC中, BRAF~(V600E)突变的存在比例和作用.这些儿童PTC患者中,包括41例经典型PTC, 5例滤泡型PTC, 2例弥漫性硬化型PTC.所有患儿中, 35.4%出现BRAF~(V600E)突变,在经典型PTC中41.5%出现BRAF~(V600E)突变.进一步分析显示, BRAF~(V600E)突变的存在与患儿10岁(P=0.011)、手术方式(P=0.03)、肿瘤多灶性(P=0.02)和/或甲状腺外浸润(P=0.003)、低MACIS评分(转移、年龄、甲状腺全切、侵袭、肿瘤大小)(P=0.036)和AMES评分(年龄、转移、肿瘤范围、大小)(P=0.001)相关.总之,该研究表明, BRAF~(V600E)突变的存在可能与儿童PTC的部分高侵袭性临床病理特征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光镜下特征性表现为癌巢由呈桑椹状或(和)腺管型的微乳头状癌巢组成,与网状间质间形成明显的空隙(主间质分离)。瘤细胞ER、PR、C-erbB-2、CD44V6阳性;Actin(sm)阴性;EMA在瘤细胞簇外周细胞膜和中间腔缘呈阳性表达。结论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可在病理诊断时作为一种单独的类型提出。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PTMC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6例术前B超检查考虑PTMC可能,64例经术中冰冻病理诊断,15例经术后石蜡切片证实.55例行单侧腺叶+峡部切除,清扫同侧中央区淋巴结;全甲状腺切除9例,清扫双侧中央区淋巴结.18例单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22.8%),术后并发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5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6例,并发症发生率13.9%.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为临床常见病,术前B超检查、术中冰冻病检有利于提高伴发PTMC的诊断率,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高,预防性清扫中央区淋巴结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3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15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及15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HSP70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HSP70和P53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HSP7O和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HSP7O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以及AJCC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以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P53在PTC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以及AJCC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HSP70和P53蛋白在PTC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679,P<0.01)。结论:HSP70和p53蛋白在PTC中均呈高表达,并有协同作用,两者可作为预测PTC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热休克蛋白70(HSP70)和P5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3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15例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及15例正常甲状腺组织中HSP70和P53蛋白的表达,分析HSP70和P53蛋白的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HSP70和P5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及正常甲状腺组织(P〈0.01)。HSP7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是否有颈部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以及AJCC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以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P53在PTC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以及AJCC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无关(P〉0.05)。HSP70和P53蛋白在PTC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性(r=0.679,P〈0.01)。结论:HSP70和p53蛋白在PTC中均呈高表达,并有协同作用,两者可作为预测PTC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的临床相关特征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4例M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MTC常伴血清学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与降钙素(calcitonin, CT)升高;超声主要表现为低回声、边界欠清、形态不规则、伴钙化、血供丰富、部分伴淋巴结肿大;甲状腺细针穿刺对诊断MTC有一定局限性,RET基因检测有助于MTC的诊断,MTC以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为主;MTC典型的镜下特征:肿瘤细胞呈巢状、片状、岛状及器官样排列,细胞质丰富、淡染或略嗜碱,核圆形或卵圆形,大小一致,染色质粗颗粒,隐约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罕见,间质可见多少不等的淀粉样物质沉积,术后病理显示淋巴结转移多见;MTC较可靠的免疫组化标记物为Syn、CgA、CEA、 TTF-1、CT、CD56与Ki-67,特殊染色常用刚果红染色等。结论 MTC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改变有助于病变的早期发现,但最终还需依靠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明确诊断,而...  相似文献   

10.
采用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方法对比研究gankyrin m RNA及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桥本氏甲状腺炎(Hashimoto’s thyroiditis,HT)及正常甲状腺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gankyrin蛋白表达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gankyrin基因对PTC发生发展的影响。结果显示,PTC及HT样本中gankyrin m 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1);PTC组及HT组间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特征分析表明,gankyrin蛋白表达在PTC中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TNM分期等无关,而与是否合并HT有关。Gankyrin基因在PTC及HT中的高表达说明其在这两种关系密切的疾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提示其与PTC的分子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甲状腺包裹型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率及转移相关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 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病理科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53例甲状腺包裹型乳头状癌手术切除标本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甲状腺包裹型乳头状癌患者年龄20~73岁(平均44.2岁),男女比例为1:2.5,肿瘤直径0.1~3.2cm,肿瘤单侧好发,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3.2%,其中普通型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乳头状微小癌(P0.05),随访期间预后存活率100%。结论 甲状腺包裹型乳头状癌是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一种特殊亚型,颈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治疗以手术切除为主,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2.
研究Notch-1信号通路中Notch-1、NICD、Hes1、c-Myc与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关系,探讨Notch-1信号通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分子机制。对照人甲状腺乳头状癌及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各35例,采用Real Time PCR检测Notch-1、Hes1、c-Myc的mRNA表达情况,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组织标本中Notch-1、NICD、Hes1、c-Myc蛋白的表达情况。Notch-1、Hes1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c-Myc mRNA的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升高,Notch-1、NICD、Hes1蛋白在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低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c-Myc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标本中,Notch-1信号通路中Notch-1、NICD、Hes1在基因转录和蛋白质表达水平上均明显下调,而c-Myc的基因转录和蛋白质表达水平均升高,提示Notch-1信号通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中起抑癌作用,c-Myc基因表达升高与Notch-1信号通路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7年1月至2017年5月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人177例的临床资料,采用卡方检验、t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的危险因素。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率为45.8%,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2%,淋巴结转移组较未转移组年龄更小、癌结节更大(P0.05),两组比较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0.5 cm癌结节≤1 cm组较癌结节≤0.5 cm组更易出现淋巴结转移(P0.05),年龄大于45岁、癌结节≤0.5 cm的患者,9.6%发生淋巴结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癌结节大小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癌结节大小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越小、癌结节越大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越容易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4.
李苏华  李惠  王志华 《蛇志》2017,(2):113-115
目的观察胰岛素样生长结合蛋白-7(IGFBP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对87例甲状腺乳头癌(PTC)组织及癌旁组织(PeT)进行IGFBP7、Ki67、p53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其中10例提取蛋白用半定量western blot方法进行IGFBP7表达水平分析。结果 (1)IGFBP7免疫组化显示,PTC癌组织IGFBP7阳性率达78.16%(68/8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的31.03%(27/87)(P0.05);(2)Western blot灰度值比较,癌组织IGFBP7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t=2.875,P0.05);(3)Ki67、p53与IGFBP7相关性分析显示,p53表达水平与IGFBP7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性(r=0.261,P0.05),而Ki67表达水平与IGFBP7表达水平无相关性(r=0.148,P=0.170);(4)高水平表达的IGFBP7与PTC淋巴结转移高度相关(r=0.238,P0.05)。结论 IGFBP7表达异常增高可能与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及发展有关,有望成为诊断PTC的一项新型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5.
应用RT-PCR、Westem blot、免疫组化分别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中DcR3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DcR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T-PCR检测显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DcR3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P〈0.05):Western blot提示,DcR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表达比正常甲状腺组织高(P〈0.05);免疫组化显示,DcR3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高表达(P〈0.05)。DcR3mRNA及蛋白质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正常甲状腺组织间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cR3基因及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高表达,提示DcR3可能促进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化法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组织与正常甲状腺组织中叉头框Q1(forkhead box Q1,FOXQ1)m RNA及蛋白质水平,对比分析其与PTC临床病理特征间的关系,探讨FOXQ1在PT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PTC中FOXQ1 mRNA及蛋白质水平均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其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FOXQ1 mRNA及蛋白质水平与PTC患者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密切相关(P0.05),而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及是否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间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FOXQ1在PTC中高表达及其和淋巴结转移、TNM分期的正相关提示该蛋白在PTC中可能具有促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TEN基因在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甲状腺乳头状癌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并进行比较,探讨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诊断和治疗的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用已知阳性组织做阳性对照,以磷酸盐缓冲液(PBS)代替一抗做阴性对照,分别作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PTEN蛋白在三组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正常甲状腺组织、甲状腺良性肿瘤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00%和82.5%,均显著高于甲状腺癌组织中的45%(P<0.05),即PTEN在甲状腺癌中表达显著降低;PTE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和60%,差异有显著性(x2=10.91,P=0.001);PTEN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在包膜侵犯组和无侵犯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5.93%和60.61%,差异有显著性(x2=7.22,P=0.007);PTEN在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组和包膜侵犯组的阳性表达强度显著低于无淋巴结转移和包膜侵犯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TEN基因表达的降低在甲状腺癌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价值。方法: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选择来我院进行诊治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80例,病理诊断为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30例(恶性组)和单纯结节性甲状腺肿50例(良性组),都进行常规二维超声、超声弹性成像和超声造影检查。结果:恶性组结节多呈现单发、内部低回声、钙化形态不规则特征,与良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病灶内的血流最小流速明显小于良性组(P0.05),阻力指数与搏动指数明显高于良性组(P0.05)。良性组弹性成像多为2~3分,恶性组多为4~5分,组间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的造影剂平均通过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显影时间、达峰时间、峰值强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超声诊断结节性甲状腺肿合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良恶性有一些特异性的征象,超声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可为临床诊断提供补充,有助于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以肠道外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结肠癌临床特征,旨在提高结肠癌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1994年1月至2008年1月间以肠道外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结肠癌47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以肠道外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结肠癌中位发病年龄为65岁;贫血症状多见,占78.7%(37/47),长期低热3例,肝转移瘤4例,肺转移瘤2例,皮肌炎1例;肿瘤多发生于右半结肠,占74.5%(35/47);病理类型:乳头状腺癌为主,占61.7%(29/47);Dukes分期:B期占44.7%(21/47),C期占42.6%(20/47);结肠镜是重要诊断方法,结肠镜与钡灌肠有互补优势;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综合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结论:以肠道外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结肠癌以贫血多见,病变多位于右半结肠,结肠镜是主要确诊方法,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以肠道外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结肠癌临床特征,旨在提高结肠癌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1994年1月至2008年1月间以肠道外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结肠癌47例,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7例以肠道外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结肠癌中位发病年龄为65岁;贫血症状多见,占78.7%(37/47),长期低热3例,肝转移瘤4例,肺转移瘤2例,皮肌炎1例;肿瘤多发生于右半结肠,占74.5%(35/47);病理类型:乳头状腺癌为主,占61.7%(29/47);Dukes分期:B期占44.7%(21/47),C期占42.6%(20/47);结肠镜是重要诊断方法,结肠镜与钡灌肠有互补优势;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综合治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结论:以肠道外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结肠癌以贫血多见,病变多位于右半结肠,结肠镜是主要确诊方法,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