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对成都动物园圈养金钱豹Panthera pardu的自然分娩及1月龄育幼期内的行为采取瞬时取样法进行观察,旨在了解圈养金钱豹的育幼情况.结果 显示:圈养金钱豹母性较强,金钱豹育幼期的主要行为为休息,占所有行为的47.12%~55.8%,其次为观望(18.92%~22.43%)和舔仔(10.1%~13.33%),运动行为较平时减少.在整个育幼期,运动行为呈上升趋势,舔仔行为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圈养金钱豹的繁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钱豹(Pantherapardus),属猫科食肉兽,活体观赏价值较高,骨骼则具有较高的经济和药用价值;过去它在我国分布较广,数量亦多,但因野外栖息地大幅度缩小,特别是乱捕滥猎致使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现濒于绝灭状态;《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  相似文献   

3.
<正>哺乳动物的尿液挥发性成分被认为是同哺乳动物信息激素一样重要的物质,迄今报道的野生动物尿液挥发性成分研究的有狮(Panthera leo)(Andersen and Vulpius,1999)、山猫(Lynx rufus)(Mattina et al.,1991)、土狼(Canis lupus)(Raymer et al.,1986)、郊狼(Canis latrans)(Schultz,1988)、红狐(Vulpes vulpe)(Jorgensen et al.,1978)以及鼬科物种(Zhang et al.,2005)。Robert和Joseph(1991)利用山猫和土狼尿液气味抑制白尾鹿(Odocoileus leucurus)对日本  相似文献   

4.
2005年3月至2006年3月,采取所有事件取样法,对成都动物园5只(2雄,3雌)圈养金钱豹(Panthera pardu)进行观察,旨在了解圈养金钱豹的交配情况。记录交配行为1 174次。结果显示,圈养金钱豹全年皆可发情。具有明显的交配模式,交配姿势仅有一种,为背腹式。平均交配持续天数为(4.75±1.26)d。昼夜都有交配行为,但白天交配次数较夜间多。日交配的高峰发生在08:00~10:00时,不同的雄性个体出现的交配高峰日不同。平均交配持续时间为(7.48±1.22)s。在交配持续时间(P=0.000)、总交配次数(P=0.04)上,不同的雄性个体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同一雄性在与不同雌性交配时,其持续时间无显著差异。金钱豹交配的特点为,交配的频次多,但每次交配持续时间短。  相似文献   

5.
圈养马来熊行为节律和时间分配的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3-12月,分春、夏、秋、冬4个季节,采用人工观察和红外摄像记录观察2种方式,对上海动物园的圈养马来熊进行行为学研究。建立的行为谱包括休息、走动、踱步、乞食、采食、爬树、探寻、擦痒、玩耍、追逐、嗅闻、示警、打斗、爬跨、舔阴、交配和排泄,将相关行为合并后归纳成6类,即休息、运动、乞食、刻板、社群和其他行为。马来熊用于休息的时间最多,其次是运动和乞食行为。各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季节性差异,运动行为(F=62.748,P<0.001)和社群行为(F=26.041,P<0.001)季节性差异极显著,刻板行为(F=4.667,P<0.05)差异显著,休息行为(F=1.857,P>0.05)和乞食行为(F=1.180,P>0.05)差异不显著。圈养马来熊具有明显的日活动节律,00:00-5:00和20:00-24:00是马来熊的休息高峰,6:00开始活动量增大,8:00-9:00是马来熊的正常进食高峰,同时,运动、乞食、社群等行为逐渐增多,乞食行为集中在运动场10:00-15:00游客多的时段。18:00之后运动逐渐减少,进入休息状态。春夏昼间行为比较,运动和刻板行为(P<0.05)差异显著。年龄因素,春季对休息、运动和刻板行为影响特别显著(P<0.001),社群和乞食行为的影响显著(P<0.05),夏季对乞食行为影响特别显著(P<0.001),运动、刻板和社群行为影响显著(P<0.05)。性别因素,春季对社群行为影响极显著(P<0.001),休息、乞食和其他行为影响显著(P<0.05),夏季只对社群行为影响显著(P<0.05)。秋冬间各行为差异不显著,室内和运动场的行为对比表明,刻板和休息多在室内,运动行为多在运动场,室内和运动场秋季的运动行为和社群行为差异显著(P<0.05),冬季的刻板行为差异极显著(P<0.001)。  相似文献   

6.
胡杰 《四川动物》2008,27(1):123-126
采用焦点动物取样和连续记录的方法,在浙江省嵊州市河麂种源繁育基地对交配季节及非交配季节,成年雌獐和1岁龄雌獐的行为格局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非交配季节,成年雌獐刻板行为显著多于1岁龄雌獐(P<0.05);在交配季节,成年雌獐较1岁龄雌獐有显著较长时间的环境探究行为(P<0.05);与非交配季节比较,成年雌獐的移动时间在非交配季节明显增加(P<0.05).最后,还对圈养雌獐的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2011年1月、7月、10~12月,采用事件记录法记录并分析了成都动物园圈养的2只(1♀1 ♂)亚洲象的刻板行为发生频次(次·h-1)和持续时间.结果表明,在刻板行为类型及其时间分配格局中,雌象以摇头最多,占73.93%,而雄象则以刻板踱步最多,占69.58%.雌象和雄象的刻板行为的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均是下午(12:00~17:00)多于上午(9:00~11:00);刻板行为持续时间最长的时间段均是16:00~17:00,雌象和雄象的刻板行为发生频次和持续时间还存在个体差异性.  相似文献   

8.
圈养条件下白唇鹿行为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8年3~4月,我们对圈养条件下白唇鹿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雌雄间没有亲密行为发生,攻击行为也较少(只占5.93%)。而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于雄雄间(62.22%)、雌雌间(31.83%)。雌雄性个体对外界干扰因子均比较敏感。  相似文献   

9.
性别与年龄对圈养大熊猫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 2 4只圈养大熊猫行为进行了定量观察 ,发现雄性活动、蹭阴标记和探究行为频次显著高于雌性 ,其它行为差异不够显著。随年龄的增长 ,个体探究和游戏行为频次显著减少 ;雄性个体用于蹭阴标记和嗅闻的时间显著多于雌性 ,而用于休息行为的时间则正相反。随年龄的增长 ,个体用于游戏的时间显著减少 ,休息的时间显著增加 ;圈养雄性个体白天处于活跃状态的时间百分比 (86 5 9± 5 4 0 ,n =11)显著多于雌性 (6 6 77±5 75 % ,n =13,P =0 0 5 0 )。结果表明 :1)大熊猫个体行为的性别差异不仅存在于野生个体 ,而且存在于圈养个体 ;2 )幼年个体表现较多的游戏和探究行为可能与行为学习和模仿有关 ,并可能对个体行为发育有重要影响。非发情期雄性个体表现较多的蹭阴标记和嗅闻行为可能与护卫领地和维持社群关系有关。  相似文献   

10.
麝类行为谱的初步建构及行为型的描述性定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2005年1月至2006年2月对甘肃兴隆山麝场、福建上杭麝场、四川都江堰麝场、陕西镇坪麝场及上海崇明岛麝场的圈养林麝、原麝和马麝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和记录,制定了圈养麝类动物的焦点取样行为谱、扫描取样行为谱、刻板行为谱和冲突行为谱,并区分和定义了扫描行为谱的站立及运动、摄食、反刍和静卧等4类行为型,通过辨识行为的基本单元,定义了其所有事件记录行为谱所包含的静卧、站立凝视、运动、摄食、反刍、蹭尾、尿粪标记、环境探究、尾阴探究、自我指向、亲和、警觉、冲突、刻板、繁殖行为及杂类行为等16种行为类,并描述性地定义了各行为类下所含行为型,此外,定义了麝的刻板行为谱,含食异物、刻板舔刮、狂奔、往返走、立台、跳墙和搭蹄凝视等7种刻板行为型,以及圈养麝的冲突行为谱,含威胁、进攻、取代、追击和防御等5种行为亚类,并描述和定义了各行为亚类下的行为型。本研究的行为谱建构和行为型定义可为麝类行为生态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12.
于2011年对成都动物园饲养的8只成年圈养山魈进行3种食物丰容、2种环境丰容及5种食物与环境丰容试验,考察不同形式丰容方式对圈养山魈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期丰容试验(B)后,山魈的休息行为、运动行为和玩耍行为增加极显著(P<0.01),而交往行为和取食行为减少极显著(P<0.01);第二期丰容(D)后,休息行为减少极显著,交往行为增加显著,运动行为、采食行为和玩耍行为增加极显著.山魈对纯轮胎丰容方式的接触次数最少,而对食物丰容方式接触次数更多.有两种丰容方式(纯轮胎丰容和纯轮胎+纯麻袋丰容)仅持续很短的时间即失去作用,其余的丰容方式一般在第8d出现兴趣下降的现象,因此建议每种丰容方式的持续使用时间不超过8d.  相似文献   

13.
Immature captive gibbons are often housed together to facilitate healthy social development. Zoo personnel have wondered if the familiarity acquired during peer-rearing results in sexual aversion at maturity. We discuss whether housing gibbons together before sexual maturity causes them to later reject each other as mates and therefore inhibits their reproductive potential. We conducted a survey of gibbons housed at zoos, conservation centers, and with private individuals. Our data suggest that early rearing experiences with potential mates do not prevent mating between gibbons housed together while immature. Using studbook data, we compared infant mortality in inbred and outbred captive gibbons. We fou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ortality rates for the 2 samples, though adverse effects of inbreeding may become apparent at later ages and in future generations. 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early cohabitation is a feasible housing strategy for breeding programs and for rehabilitation/rescue projects in habitat countries where the main concern is the reproductive viability of gibbons.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金钱豹(Panthera pardus)肾的组织结构和微血管构筑特点,利用生物显微技术与微血管铸型技术及扫描电镜对金钱豹肾的组织结构和肾小球微血管构筑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金钱豹的肾皮质与髓质厚度比为1∶(1.5~3),肾近端小管上皮为单层立方细胞,胞体较大,细胞排列紧密,分界不清楚,其腔面有刷状缘,胞质嗜酸性;远端小管无明显的刷状缘,胞质弱嗜酸性,胞核多位于中央;集合管细胞排列紧密,管腔较大,上皮细胞呈矮柱状,胞质弱嗜酸性。金钱豹的肾小球多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为99~142μm,入球小动脉管径13~15μm,出球小动脉管径9.5~11.5μm。  相似文献   

15.
豹曾广泛分布于甘肃省的陇中、陇东和陇南各地,但历史上大部分有豹分布地区的生境现已明显地不再适宜豹的生存。依据访问调查得到的信息并结合实地考察生境进行综合判断,目前豹存在可能性较大的地区有平凉地区的关山林业总场、张家川县马鹿林场、小陇山林业局张家林场和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肃省豹濒危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面积退缩,栖息地环境质量恶化,生境破碎化和人为猎捕。鉴于现阶段尚未查清豹的野生种群数量,应对豹及其猎物资源进行野外监测,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豹栖息地的保护与恢复。  相似文献   

16.
谢明仁  俞文  张璐  俞发荣 《兽类学报》2014,34(2):205-208
<正>金钱豹(Panthera pardus)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关于人(Homo sapiens,真炳攸等,1990)、鼠(Ferrieira et al.,2001)、家兔(俞诗源和李重阳,1995)、牦牛(Bos grunniens,柳东阳,2007)、绵羊(Schraufnagel et al.,1995)、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俞诗源,1997)和双峰驼(Camelus bactrianus,Yu et al.,2004;Zhao et al.,2005)等动物肺的微血管构成情况已有报道。金钱豹作为大型食肉兽,体格强健,行动敏捷,能跳善爬,其肺应具有更加完善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7.
韦怡  姜广顺 《生物多样性》2022,30(9):21551-242
虎(Panthera tigris)和豹(P. pardus)及有蹄类猎物的种群数量监测是虎豹保护的核心任务, 也是制定有效管理、保护和恢复措施的基础。近年来, 国内外用于虎豹种群数量监测的方法主要有: 信息网络收集法、基于标志重捕模型的红外相机调查法和非损伤采样粪便DNA分析技术; 有蹄类猎物的监测方法主要有: 样线法、样带法、大样方法、红外相机调查技术和非损伤性遗传标志重捕法。每种监测方法基于的假设前提和生态学原理不同, 监测结果的准确度也不同。由于监测物种的生物学特征、种群分布状况、监测目标和空间尺度或环境因素各异, 每种方法的适用性也不同。本文从野外调查设计、数据收集、处理分析等方面对虎豹及其有蹄类猎物数量监测方法的应用过程和统计原理进行了介绍, 分析了各种监测方法的优缺点, 并针对在虎豹监测中相机布设密度过大可能造成的伪重复抽样, 以及应用虎豹监测设计的自动相机监测替代猎物种群监测数量的评估等不科学的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圈养大熊猫的系谱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Sparks Verl.4软件结合手工算法对现有的圈养大熊猫系谱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圈养大熊猫群体规模小,漂变是导致遗传多样性丢失的主要因素。由于分散管理,现有群体正面临着近亲交配、种源枯竭的危险。因此,应统一遗传管理,加强各繁殖系之间的基因交流,使圈养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能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