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崇安髭蟾视网膜的组织结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高建民  张彦定 《动物学报》1996,42(3):237-243
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了崇安髭蟾视网膜的组织结构,着重探讨感光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形态,计数及分布。结果表明,其视网膜组织结构符合脊椎动物的基本模式。视我膜总厚度为143μm。感光细胞总数约250只,几乎全是视杆,似视锥的光感受器不超过3%。神经节细胞总数21万,从节细胞等密度图上看出在视盘背侧沿鼻颞独有一个高密区,即视条。比较神经节细胞的密度分布及光 镜和 感光细胞形态结构及其分布,认为发髭蟾视网膜的  相似文献   

2.
哺乳动物昼夜节律调节的神经基础——昼夜光感受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哺乳动物昼夜光感受器为一组具有直接感光功能的特殊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其基本感光色素为黑视素 .昼夜光感受器具有直接、广谱和稳定感受昼夜光变化的功能特点 .昼夜光感受器的功能是通过导引作用 ,使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内的昼夜节律活动与外界明 暗周期变化同步  相似文献   

3.
昆虫视觉电生理技术是研究昆虫感光细胞和视觉神经元电学特性的重要技术,包括视网膜电位技术(ERG)和微电极细胞内记录技术(MIR)。ERG技术记录的是昆虫的视网膜对不同光刺激产生的电压或电流变化,这种反应发生在细胞外。MIR则是记录昆虫的单个感光细胞或视觉神经元对不同光刺激产生的电压或电流变化,这种反应发生在细胞内。昆虫电生理技术有助于探究昆虫视觉对光的电生理响应机制和明确昆虫敏感光谱和光感受器类型。本文介绍了ERG和MIR的基本结构及原理,总结了近20年来两种技术在昆虫感光电生理方面的应用,可为阐明昆虫对光的感受机制以及利用昆虫的趋光性防治害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三疣梭子蟹光感受器的形态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袁维佳  陈虹  张慧绮  盛春 《动物学报》2001,47(5):T001-T002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ulatus)的光感受器。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复眼为半球形。复眼表面积约为25.12mm^2,组成的小眼为长六边形,面积约为24μm^2。复眼除背面有一拇指状的区域无小眼外,其余部分都由小眼组成。透射电镜观察显示,11个小网膜细胞组成了复眼的感光系统,分成上下两部分。4个小网膜细胞位于晶锥的两侧,组成了感光部分的远端,位于晶锥之下,7个小网膜细胞组成感光系统的主体,上下部位有重叠。两部分的小网膜结构上基本相同,都含有线粒体、多囊体、内质网、色素颗粒等,但是上部的小网膜细胞没有扳膜体,而且胞质比较致密,膜下储泡囊的空腔较小,里面有膜状结构。三疣梭子蟹感光系统有二种类型的感光细胞,可能具有不同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中华绒螯蟹光感受器超微结构在昼夜光周期中的变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袁维佳  张慧绮 《动物学报》1997,43(4):344-352
用透射电镜以中华绒绒螯蟹光感受器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光感受器的基本组成单位--小眼,从远侧端到近侧端是由角膜、4个晶锥细胞形成的晶锥、一个在前端的小网膜细胞和7个纺锤形的小网细胞聚合而成的小网膜以及周围的多种色素细胞构成。这些结构与已知的甲壳动物的光感受器相似。在小网膜细胞中多囊体、板膜体、溶酶体等细胞顺主要集中在细胞核与核下的层面中。通过对黎明、正午、黄昏和夜晚4个时间取的材料的研究,发现小网  相似文献   

6.
花背蟾蜍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电镜及间接荧光抗体对花背蟾蜍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化的研究,结果表明:视网膜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中央首先分化,同一切片中位于中央的细胞分化程度最高,离它越远、分化越低。以中央细胞为准,胚胎发育到21期,感光细胞开始分化,22期外节出现,外节盘膜是直接以外凸折叠形成的。同时在视网膜杆锥层出现视蛋白特异性荧光,说明光敏蛋白的合成,感光细胞轴突与双极细胞建立突触联系。至此(22期末),感光细胞行使功能的结构基本形成。到25期,外节盘数达300多层,突触结构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7.
脊椎动物松果器官的形态结构比较和演化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典群 《动物学报》1995,41(4):347-353
对脊椎动物6个纲中日本七鳃鳗、鲫鱼、黑斑蛙、丽斑麻蜥、家鸽和高原鼠兔等几种动物松果器官的形态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比较,并对其演化作了初步探讨。脊椎动物的松果器官分为二大类,一类为变温动物的松果器官,由副松果体和松果体构成,其中副松果体是一个典型的光感受器,松果体亦主要具有感光的结构。另一类为恒温动物的松果器官,仅包含松果体,无副松果体,其结构主要具有内分泌腺的特征。在系统演化中,后一类松果器官可能是由前一类演变来的。从演化揭示:最早脊椎动物的松果眼是2个。哺乳动物的松果腺是由一种光感受器演变来的。  相似文献   

8.
感光细胞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是一个大分子糖脂蛋白,是感光细胞间基质(IPM)中主要的可溶性蛋白.在视觉周期即维生素A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对维持感光细胞的完整性必不可少,了解IRBP的结构和功能及其在视网膜疾病中的作用机制,有利于探索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黄春发  汪德耀 《动物学报》1989,35(2):119-123
用光镜和电镜,结合冷冻蚀刻复型技术观察了厦门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Gray)感光器官组成细胞的细微结构。组成感光器官的小眼深埋在神经管中,由一个感光细胞和一个色素细胞组成。感光细胞远端是微绒毛,其E面有许多蛋白颗粒,P面光滑。微绒毛下是管状结构和线粒体层,细胞核位于细胞底部。色素细胞呈杯状,内含大量的色素颗粒,底部有一细长不规则的细胞核。微绒毛区下感光细胞膜和色素细胞边缘有连接。小眼之下有由其他神经细胞核构成的核层。  相似文献   

10.
两类不同习性鱼类视网膜的光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用光镜对具离水存活能力和不具离水存活能力这两类淡水鱼的视网膜结构进行了观察,着重考察了视网膜光感受器细胞、联络神经细胞及神经节细胞的数目比例。结果表明这两类不同习性鱼类视网膜结构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1.
用透射电镜研究了暗适应时中华绒螯蟹的光感受器超微结构与外界钙离子浓度的关系,结果显示出与培育在生理溶液中的光感受器相比,细胞外钙离子浓度升高,使得感杆束的直径急剧缩小,感杆束周围胞质增厚,胞饮泡增加,膜下猪泡囊极度减小。胞质中多囊体的数量和直径减小,而板模体和溶酶体的数量增加,同时细胞内的色素颗粒增多。分布在小网膜细胞的远端。细胞的结构表现为类似光适应状态,与之相反,细胞外钙离子浓度降低时小眼的感  相似文献   

12.
牛蛙视网膜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免疫组化定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诱导型一氧化氮酶(iNOS)在牛蛙视网膜中的表达。结果显示,在正常状态视网膜中,无长突细胞呈弱阳性反应;节细胞层、双极细胞,水平细胞和光感受器内段呈阴性反应,在暗适应状态下,神经节细胞,内核层的无长突细胞呈强阳性反应;一些双极细胞,水平细胞和光感受器内段呈弱阳性反应,提示NO主要在暗适应状态下参与视网膜的信息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13.
在神经生物学爆炸性的发展中,某些领域的进展特别引人注目,其中光感受饥制以及突触机制的研究,与作者从事的研究工作关系比较密切。本文将评述这两方面的重要进展,从一个侧面反映神经生物学的巨大进展。(一)光感受的分子机制的研究——cGMP 作为第二信使光照射视网膜,使光感受器(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所包含的视色素发生一系列光学变化,导致光感受器兴奋。光激活视色素分子后,在光感受器中导致外段质膜的电位变化。与其他可兴奋细胞不同,光感受器在不受光刺激时处于活动状态,即在暗中细胞膜的离子通道是开放的,钠离子流持续地从胞  相似文献   

14.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群,如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诱导多潜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i PSC)等,可在特定的条件下向包括视网膜感光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分化。小分子化合物是一类由组织细胞合成、分泌的小分子多肽类因子,特定的小分子化合物可作用于干细胞诱导其向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化。目前,对干细胞体外培养,通过使用不同的诱导培养方案,探索干细胞向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化的研究成为热点。早期,研究者们主要在共培养条件下采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ESC向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化,随着研究的进展,逐渐开始探索在无共培养条件下小分子化合物诱导ESC向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分化以及小分子化合物诱导i PSC向视网膜感光细胞的分化。本文主要就小分子化合物促进ESC和i PSC向视网膜感光细胞分化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眼睛的功能之一是把光刺激转换为神经脉冲信号,这一功能是由视网膜上光感受器细胞完成的。在大部分脊椎动物中,光感受器细胞分为二类:视杆细胞和视锥细胞。从形态学上看,光感受器细胞可以分为内段和外段。视杆细胞的外段呈圆柱形。在电子显微镜视野中,杆细胞外段内部,有一叠为数约从500至2,000个有规则堆积的圆盘。和其他膜一样,圆盘膜也是镶嵌有包括吸收光子的视紫红质分子等蛋白的磷脂  相似文献   

16.
铜(或不锈钢)/保护膜/紫膜薄膜/氧化铟锡型菌紫质光电池(有时也叫做光感受器)具有微分光电流特性和方波型光电压特性。用该种光电池仿昆虫复眼的小眼结构构制了10眼菌紫质光感受器,用其模拟动物神经节细胞的ON中心感受野并用于运动边的检测  相似文献   

17.
感知外界环境并做出响应是生物体的基本特征,而感光是多数生物最重要的感知觉之一.生命体为此特化出了复杂的感光机制,不仅用于形成图像视觉,也帮助生物根据光环境调节相应的生理功能,如瞳孔光反射和生物节律的光授时.这些感光功能统称为非成像视觉功能,主要由一类新近发现的自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所介导.自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有别于传统的视锥视杆细胞,自发现以来,逐渐积累的研究证实了这类神经元投射到丰富的皮层下结构,并参与包括睡眠节律和情绪调节等多种生理功能.本文旨在回顾有关自感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光信号转导与皮层下环路的重要发现和最新进展,并针对领域的趋势和待解决问题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正常状态下眼组织的细胞暴露于生物体内生电场中,故电场可以调控眼组织细胞一系列的生物学性能.细胞对电场信号的应答可分为两个方面,细胞对电场矢量的应答(迁移、定向生长等)和细胞对电场刺激的非矢量应答(增殖、凋亡等),而细胞对电场矢量的应答是最常见的应答现象.同时,细胞外的电场也能引起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进而调控细胞的行为,但是对细胞内的应答机制目前知之甚少,所以对细胞非矢量性应答的机制也了解甚少.而感光细胞对电场刺激非矢量性应答的分子机制目前研究处于空白阶段,故本研究着重于探究感光细胞对于电场刺激的非矢量性应答的机制.为了探究电场刺激对感光细胞的影响,本课题组自主研发了一款电场刺激仪,研究发现,60和90 m V/mm强度的电场刺激能提高细胞活性,促进细胞增殖.检测基因表达谱,利用通路分析发现,Ca~(2+)离子依赖的ERK通路在细胞对电场刺激的应答中扮演重要角色.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电场刺激促进Ca~(2+)离子内流进而改变了感光细胞的生长平衡,可以预见电场影响感光细胞的离子转运在感光细胞对电场刺激的应答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本课题组发现,电场影响细胞内外的Ca~(2+)离子流,引发细胞内一系列的级连反应,使细胞的生长状态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19.
双翅目昆虫复眼性特化光感受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雄性双翅目昆虫,包括家蝇Musca domestica、丽蝇Calliphora erythrocephala、华虻Tabanus mandarinus和憎黄虻Atylotus miser Szilady,其复眼性特化光感受器中央小网膜细胞R7的分布从背区扩展到腹区。在雄性家蝇、华虻和憎黄虻复眼中,性特化光感受器中央小网膜细胞R7的感杆延伸到基底膜,并同中央小网膜细胞R8的感杆并列排列。但在雄性丽蝇复眼中,性特化光感受器中央小网膜细胞R7的感杆不延伸到基底膜。在雌性双翅目昆虫复眼中,性特化光感受器中央小网膜细胞R7仅仅分布在复眼的腹区,其数量比中央小网膜细胞R8少得多。  相似文献   

20.
光敏色素视紫红质(Rhodopsin)是一种以生色团为辅基的色素蛋白。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视紫红质分子是在脊椎动物视网膜光感受器的片层膜内或膜上,它在光-电转换机能中起着重要作用。光感受器膜类似于一般生物膜,也处于有序、多变的液晶态。在自我有序的液晶相-片层结构中,分子的长轴基本平行,形成分子层。这种表面可用于简单的有机反应,如异构化、酶的氧化、还原以及脱氢作用等。这些结构对能量的变化也很容易发生反应。因此研究视紫红质在片层膜上的液晶态结构,对进一步探索光感受器功能是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