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金荞麦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试管稀释法和管碟法分别研究了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根状茎和茎叶不同溶剂提取物对6种细菌和13种真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显示,金荞麦对细菌和真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细菌的抑菌效果表明:各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苏云芽孢杆菌、卡拉双球菌都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但是对5406放线菌只有根乙醇提取物和茎叶水提取物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对真菌的抑菌效果表明:各种提取物对鞭毛菌、白色念珠菌、松赤枯病菌、玉米纹枯病菌、油菜菌核病菌、玉米弯胞杆菌、小麦赤霉病菌、绿色木霉都有明显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2.
菊苣根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离体的试验方法测定了菊苣根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乙醇提取物对7种植物病原真菌和3种细菌的抑制活性。采用盆栽试验方法测定了菊苣根提取物对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乙醇和乙酸乙酯提取物均有一定的抑制植物病原真菌和细菌活性。且乙酸乙酯提取物效果更佳。在10 g.L-1浓度下,乙酸乙酯提取物能显著抑制小麦赤霉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和烟草赤星病菌3种病原真菌菌丝的生长,抑制率均在85%以上;对小麦根腐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和烟草赤星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率也均在80%以上;对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达21.01 mm和17.23 mm;对盆栽小麦白粉病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分别为50.93%和65.82%。  相似文献   

3.
采用离体和活体试验方法分别测定了黄花草木樨不同溶剂提取物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各溶剂提取物对12种植物病原真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菌活性,其中以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最高,对油菜菌核病菌、玉米大斑病菌和白菜黑斑病菌抑制菌丝生长的EC50分别为0.62、0.83、0.64g/L,对稻瘟病菌和玉米大斑病菌抑制孢子萌发的EC50分别为0.67、0.97g/L.离体组织法测定表明其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番茄灰霉病菌具有较高的保护和治疗作用,在浓度为5.0g/L时,防治效果分别为75.41%和59.18%(6d).活体试验表明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小麦白粉病和小麦条锈病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浓度为10.0g/L时,防治效果分别为73.39%和63.27%.  相似文献   

4.
风信子中抗青霉素内生菌的分离、筛选和活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用初筛培养基培养,从风信子叶子中分离出一种抗青霉素的内生菌,进行离体培养和抑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所筛选的菌株的发酵产物对细菌和真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发酵液提取物对枯草芽孢杆菌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对苹果干腐病原菌和烟草赤星病原菌的抑菌率分别是94.8%和93.8%,而菌体内的活性物对蜡状芽孢杆菌和枯草芽孢杆菌都有较高的活性,对苹果干腐病原菌、烟草赤星病原菌和苹果轮纹病原菌的抑菌率都在80%以上。  相似文献   

5.
链霉菌H03发酵液提取物的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常见的病原细菌和植物病原真菌为指示菌研究了链霉菌发酵液提取物的抗菌活性,测定了发酵液提取物的抗菌谱和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与青霉素、链霉素相比,该菌发酵液提取物的抗菌范围更广,对植物病原真菌棉花黄萎病菌、苹果轮纹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油菜菌核病菌、黄瓜炭疽病菌、甜菜褐斑病菌、稻瘟病菌,以及常见病原细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利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发酵液提取物对上述诸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分别为0.125、0.062 5、0.125、0.25、0.015、0.03、0.015、0.015、0.03、0.250、.015 mg/mL。其中对植物病原真菌中的黄瓜炭疽病菌、甜菜褐斑病菌、稻瘟病菌,以及病原细菌中的大肠杆菌、枯草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效果最佳。将发酵液提取物置于100℃下加热处理10 min后,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不变,说明该发酵液提取物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对药用植物二色补血草内生真菌进行分离,以番茄灰霉病菌、黄瓜枯萎病菌、枸杞黑果病菌、黄瓜立枯病菌、小麦全蚀病菌、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靶标菌,采用对峙法和改进的菌块法进行抗菌活性初步筛选。结果表明:(1)从二色补血草根、茎、叶组织器官中分离出18株内生真菌,其中以叶部最多,根部和茎部次之;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归于2目,2科,4属。(2)有10株内生真菌对2种或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株总数的55.6%;8株内生真菌对1种或多种供试细菌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占分离菌株总数的44.4%;菌株LBEFL001和LBEFL006分别对5种供试真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属于曲霉属和青霉属;菌株LBEFR006、LBEFS002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2种供试细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属于梭孢霉属;菌株LBEFL004对枯草芽胞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2种供试细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属于曲霉属。研究发现,二色补血草具有较为丰富的内生真菌资源,对植物病原真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活性,且抑菌范围较宽;对病原细菌抑制作用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总体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天山堇菜提取物抗菌活性.方法:用85%乙醇采用回流浸煮提取天山堇莱生物碱,用超声法提取黄酮化合物,以此为供试液对4种细菌和5种真菌做抑菌实验.结果:供试液对供试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两种提取物对肺炎克雷伯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是0.175g/ml;对臭鼻克雷伯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是0.15g/ml和0.175g/ml;对类产碱似单胞菌和奇异变型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是0.20g/ml,而对所选真菌抑制效果却不明显.结论:天山堇菜有一定的抗菌活性,是有研究开发价值的一种中草药.  相似文献   

8.
金荞麦和苦荞麦抗菌活性内生真菌的筛选及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药用植物金荞麦和苦荞麦的根、茎、叶、花中分离到62株内生真菌,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CMCC(B)63501]、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和绵腐病菌(Pythium aphanidermatum)6种微生物为指示菌对分离到的内生真菌进行抗菌活性检测。结果发现,分离的内生真菌菌株KQH-01、KQH-02和JQY-1的发酵醇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形态学特征和分子鉴定确定菌株KQH-01为炭角菌属(Xylaria sp.)真菌,菌株KQH-02为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菌株JQY-1为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  相似文献   

9.
采用琼脂稀释法研究西瓜藤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作用,用小鼠腹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法研究80%醇提物的体内抑菌作用。结果表明:西瓜藤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沙门氏菌、枯草芽孢杆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对链球菌作用不明显。其中80%醇提取物和乙酸乙酯萃取物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最好,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4.2、8.4mg.mL-1。体内实验也表明,乙醇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西瓜藤提取物具有抑菌活性,在抑菌方面有一定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以3种细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金黄色葡萄球菌Bacillus subtilis、枯草芽孢杆菌Staphyloccocus aureus)为供试菌,测定了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雄性附腺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长足大竹象雄性附腺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如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不同浓度的粗提物对枯草芽孢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影响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抑菌活性随着粗提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粗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0.2 mg·m L~(-1)、0.4 mg·m L~(-1)。不同处理温度对长足大竹象雄性附腺粗提物的抑菌作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吴绮  覃瑞  李刚  刘虹 《植物科学学报》2010,28(6):654-659
利用AA染色体组栽培稻的中高度重复序列C0t-1 DNA和基因组DNA作为探针,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宽叶野生稻(Oryza latifolia)(CCDD染色体组)进行了比较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在宽叶野生稻染色体上,C0t-1 DNA的杂交信号没有基因组DNA的杂交信号明显;杂交信号主要分布在着丝粒、近着丝粒及端粒区域;随着洗脱严谨度的不同,杂交信号呈现出较高的种特异性。本研究以不同洗脱严谨度下的荧光原位杂交结果为依据,对宽叶野生稻进行的核型分析,可进一步提高稻属染色体识别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将杀虫结晶蛋白基因cryIAc导入到辣椒子叶外植体中,经卡那霉素筛选、组织化学法检测GUS活性以及PCR、Southern杂交分析证实cryIAc基因已整合进辣椒核基因组中。  相似文献   

13.
利用葡萄(Vitis vinifera)果实的DFR-cDNA序列搜索猕猴桃(Actinidia Lindl.)EST数据库,拼接所有与该cDNA相似片段成contig并借此设计引物,分离出红肉猕猴桃(A.chinensis var.rufopulpa)中DFR的两个克隆(AcDFR1和AcDFR2)的片段。在此基础上利用5′RACE和3′RACE技术,分别克隆到具有完整阅读框的AcDFR1(1264 bp)和靠近3′端的部分AcDFR2序列(880 bp)。AcDFR1与茶DFR-cDNA(Camellia sinensis)相似达84%,且AcDFR1与非洲菊变种(Gerbera hybrida var.regina)的氨基酸序列相似达80%。据DFR聚类分析,AcDFR1与AcDFR2蛋白类型上差异显著。实时定量PCR分析表明,AcDFR1在‘金魁'(A.chinensis var.deliciosa‘Jinkui')中表达很高,AcDFR1和AcDFR2在‘金农'(A.chinensis var.chinensis‘Jinnong')与‘红阳'(A.chinensis var.chinensis‘Hongyang')中较低,且在果实发育后期(大约花后90~120 d)均有所升高,二者可能参与了红肉猕猴桃中花青素的积累,而在绿肉猕猴桃‘金魁'与黄肉猕猴桃‘金农'中,AcDFR1可能还参与了类黄酮代谢过程中的上游分支途径。  相似文献   

14.
hrpN基因插入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PIC6αA的醇氧化酶(AOX1)启动子下游,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PIC6αA-hrpN,经电击转化毕赤酵母菌株X-33和杀稻瘟素筛选,得到高效分泌表达harpinEa的毕赤酵母菌株。经初步纯化、SDS-PAGE分析和生物测定,结果显示,诱导96h的此重组菌大量表达harpinEa,表达产物具有诱导烟草超敏感反应的功能,活性高于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的harpinEa。  相似文献   

15.
Bronze 1(bz1)是编码UDP葡萄糖类黄酮葡糖基转移酶(UFGT)的基因,UFGT是种子糊粉层中的花青素生物合成酶。Bronze2(bz2)是另一种花青素生物合成基因,与类黄酮的酰化、糖基化、转运、沉积等有关。以生物素标记的重组质粒pUC19中含有玉米bz1bz2基因作为探针,与莲藕(Nelumbonucifera L. )的有丝分裂染色体标本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结果显示,bz1bz2基因分别位于莲藕的第2和第4号染色体长臂上,与着丝粒的相对距离分别为79%和67%。这是首次提供莲藕染色体上的FISH杂交信息,从而为增加莲藕染色体组中的遗传标记和建立遗传图谱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构建拟南芥AtDAD1超量表达载体,以农杆菌介导的方法转化拟南芥哥伦比亚生态型,比较AtDAD1超量表达植株和野生型植株表现型的差异,以及两者对H2O2抗性的不同。实验显示,AtDAD1转基因拟南芥生长较野生型拟南芥更为强壮,对高浓度H2O2有较强的耐受力。测定两者糖含量,发现AtDAD1转基因拟南芥叶片糖的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型拟南芥叶片。以上结果表明,AtDAD1基因可能参与植物生长发育,并可能在拟南芥抵抗凋亡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BLAST软件分别对藻胆蛋白裂合酶(biliprotein lyase)编码基因cpcScpcT进行同源搜索分析,在鱼腥藻(Anabaena)PCC7120中获取了同源基因all5292alr0647。同源分析发现,这两个基因所编码氨基酸序列与其相对应的裂合酶氨基酸序列相似程度分别达到53.4%和61.4%。随后,对这两个基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All5292和Alr0647无论单独还是共同表达均没有裂合酶催化藻蓝胆素PCB结合到藻蓝蛋白(phycocyanin)或藻红蓝蛋白(phycoerythrocyanin)β亚基上的功能。通过在不同生理条件下对鱼腥藻PCC7120的培养,还对这两个基因的调控表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结果表明:all5292alr0647的表达与氮源的缺乏与否有联系,在氮胁迫条件下两个基因均进行了转录而在氮源充足的情况下则没有表达。  相似文献   

18.
本文首次报道裂叶悬钩子(Rubus laciniatus Wild)叶外植体培养在改良的NN69培养基上附加2—4mg/1 6-BA和0.1mg/1 NAA或1—3mg/1 2,4-D和0.1mg/1 NAA,两者都可直接从完整叶片、叶片下切段或叶柄诱导出不定芽。诱导频率达20—48%。而不定芽绝大部分发生在叶轴处或叶柄基部。完整叶片的不定芽诱导率与叶片下切段无差别,但比叶柄基部诱导率要高。6-BA对叶轴处不定芽诱导率比2,4-D的要高。此外,不需继代培养,不定芽数可达10—20个,继代培养一个月左右,每个不定芽能形成丛生芽数可达40一60个。另外,本文还讨论了细胞分化过程中的极性现象。  相似文献   

19.
野黄瓜(Cucumis hystrix,2n=24)为短日照植物,因其与栽培黄瓜(C.sativus,2n=14)花期不遇等杂交障碍的存在而使种间杂交难以顺利进行。对野黄瓜短光照处理40 d以上,使得两者花期相遇,成功地进行了野黄瓜与3种不同基因型栽培黄瓜(“二早子”、“长春密刺”和“NC4406”)的正反杂交,从中获得了3种杂交组合的幼胚。采用改良的方法对这3种基因型杂种胚进行胚胎拯救,再生频率达80%以上,其杂种的真实性通过植物学性状观察、体细胞染色体计数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AT)同工酶分析得到了证实。研究中还发现不同基因型杂种F1的育性存在明显差异,其中以C.hystrixדNC4406”育性最高,花粉可染率达23.3%,是在二倍体水平上进行育种利用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与遗传分析,从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中筛选到一株隐性单基因控制的网状突变体E-210。该突变体植株生长缓慢,叶脉呈绿色,叶肉呈黄色。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发现野生型植株和突变植株在叶绿体结构上差异不大,猜测该突变体E-210基因与叶绿体的发育可能没有直接关系,而很可能同叶绿素或叶绿体的生物合成有关。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将该突变体的突变基因定位在第5条染色体上的MRB17和MBG8-5的分子标记之间,精确到87.130kb。对MRB17和MBG8-5的分子标记之间的22个基因进行了分析,预测突变体E-210基因可能是At5g54770,编码THI1,即噻唑合成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