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氨基酸不对称合成不仅对不对称合成本身有理论上及实践上的重要性,对生物活性多肽的研究也有很大意义。人们发现,用某些非蛋白氨基酸代替蛋白氨基酸,会大大提高多肽的活性。例如,在TRH中用六员环的L-焦-α-氨基己二酸代替五员环的L-焦谷氨酸大大提高它的中枢神经系统活  相似文献   

2.
细胞不对称分裂是多细胞生物发育的基础。细胞不对称分裂的重要特征是细胞命运决定子在细胞分裂期间的不对称分离。细胞不对称分裂一般要经历4个步骤:在细胞中建立一个极性轴;沿此轴定向并形成纺锤体;细胞命运决定子沿极性轴作极性分布;细胞分裂后,不同的细胞命运决定子指导决定细胞的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3.
氨基酸不对称合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邢超凡  王闽涛  王磊  申欣 《遗传》2023,(6):488-500
左右不对称是两侧对称动物的重要特征,其形成机制一直是发育生物学领域备受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脊椎动物的左右不对称发生经过3个重要阶段:左右对称性的打破,左右不对称信号的建立和维持,以及左右不对称器官的形态发生。多数脊椎动物在胚胎发育阶段依赖纤毛产生定向液流打破胚胎的左右对称性,随后建立Nodal-Pitx2左右不对称信号,最后由Pitx2等基因指导左右不对称器官的形态发生过程。无脊椎动物中存在不依赖纤毛介导的Nodal-Pitx不对称信号表达机制,甚至具有完全独立的左右不对称发育机制。本文结合最新的左右不对称器官发育机制的研究进展,综述了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胚胎左右不对称的发生过程及相关基因和信号通路,有助于深入理解左右不对称器官发育的过程,以期为追溯左右不对称器官发育机制的起源演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细胞的不对称分裂对于细胞多样性产生的重要性已经被大部分人所认识。B细胞的不对称分裂首先是在抗体类别转换的研究中发现的。最近,美国5科学家对B细胞在免疫发生中心中不对称分裂的原因进行了探索。结果发表在2012年1月20日出版的《Science》中。B细胞的不对称分裂参与体液免疫的抗体类别转换和抗体亲和力成熟过程。对于其机制仍不清楚,但目前研究初步提示细胞内分子的不对称分布是其发生的上游因素。并且B细胞的不对称分裂可能与不对称抗原分离可能在抗体亲和力成熟过程中具有独立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7.
手性环氧化物是有机化学合成中重要的中间体;与以往化学合成方法相比,手性环氧化物的生物合成有其独特之优点;本文从直接加氧、间接环氧和酶解拆分三个途径全面地介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  相似文献   

8.
植物体细胞不对称杂交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近代的植物体细胞杂交研究发展历程,进一步综述了近年来植物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和植物配子一体细胞杂交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困难。  相似文献   

9.
环氧化物的生物不对称合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手性环氧化物是有机化学合成中重要的中间体,与以往化学合成方法相比,手性环氧化物的生物合成有其独特之优点,本文从直接加氧、间接环氧和酶解拆分三个途径全面地介绍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进展,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和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心脏是脊椎动物发育过程中最早形成的器官之一,心管向右环化打破了左右对称的格局,是左右分化的第一个重要标志.不对称的心管环化和心脏腔室的形态发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人们对其分子机制,特别是心脏定位和不对称发育机理的了解还相当有限.为了探讨心脏的左右不对称发育,重点从形态学和分子水平对近期的研究作了简要的概述.  相似文献   

11.
<正> 氨基酸的不对称合成是近年来十分热门的研究课题之一。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双不对称合成新策略为高光学纯度物质的合成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思路。本文考察了在手性相转移催化剂催化下,通过邻苯二甲酰胺钾与手性α-溴代丙酸龙脑醋之间的Gabriel反应制取光学活性丙氨酸的双不对称合成反应,观察到了显著的双不对称诱导效应。  相似文献   

12.
左右不对称信号分子Pitx2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同型框基因Pitx2在鸡、小鼠和爪蟾胚胎中不对称地表达在左侧板中胚层和衍生器官(如心脏、肠等)中. 转录因子Pitx2看来是Shh和Nodal等信号分子的下游效应子. Pitx2的错误表达足以产生器官逆位和身体旋转逆向,人类若有Pitx2表达缺陷就可能导致Rieger综合征. Pitx2看来是脊椎动物介导左右不对称的关键且保守的信号分子.  相似文献   

13.
干细胞发育中存在对称/不对称两种方式的交替分裂,精确调控维持正常发育。相关调控因素有外源性机制和内源性机制,发现于基本模式生物果蝇,主要包括干细胞周围微环境、细胞极性、纺锤体轴向和命运决定子不对称分布。调控机制的失常将导致干细胞分裂模式紊乱,可能造成肿瘤发生。简要综述了相关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无论在无脊椎动物还是脊椎动物中,组成中枢神经系统(CNS)的大多数细胞都是由极性神经祖细胞不对称分裂而来。通过简要综述果蝇(Drosophila melanogaste)成神经母细胞(NB)不对称分裂机制,并与近年来在脊椎动物不对称细胞分裂上取得的研究成果相比较,尝试找出两个系统的相似性和相异性。  相似文献   

15.
小麦与谷子不对称体细胞杂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亮亮  夏光敏等 《植物生理学报》2001,27(6):455-460,T001
以不同剂量的紫外线(UV)照射谷子(Setaria italica cv.Shanxi)原生质体为供体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济南177和99P的原生质体用PEG法诱导融合。利用同工酶,RAPD和染色体分析再生的克隆及白化苗,从小麦济南177与谷子融合再生的86个克隆中,24个被鉴定为杂种克隆;而小麦99P与谷子融合再生的67个克隆中,27个被鉴定为杂种克隆,虽然用作融合材料的双亲培养细胞均丧失再生能力,但是部分来源于低剂量UV处理的杂种克隆再生了绿点、根和白化苗。证明小麦体细胞杂交中的双亲再生能力互补现象也存在于远缘族间融合组合中,讨论了小麦远缘族间融合 有再生绿色植株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剂量的紫外线(UV)照射谷子(Setariaitalica cy. Shanxi)原生质体为供体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济南177和99P的原生质体用PEG法诱导融合.利用同工酶,RAPD和染色体分析再生的克隆及白化苗.从小麦济南177与谷子融合再生的86个克隆中,24个被鉴定为杂种克隆;而小麦99P与谷子融合再生的67个克隆中,27个被鉴定为杂种克隆.虽然用作融合材料的双亲培养细胞均丧失再生能力,但是部分来源于低剂量UV处理的杂种克隆再生了绿点、根和白化苗.证明小麦体细胞杂交中的双亲再生能力互补现象也存在于远缘族间融合组合中.讨论了小麦远缘族间融合未能再生绿色植株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不对称生物还原制备手性药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手性药物的发展非常迅速,手性合成药物的出现不仅提高了药效,而且有利于克服现行消旋体药物在治疗上的副作用。本文介绍了用生物还原法制备高光学纯度手性醇前体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D-樟脑与甘氨酸持丁酯缩合的D-樟脑酮亚胺为手性合成子,通过不对称苄基化反应,再经酸水解,对映选择合成了D—苯丙氨酸,其光学纯度和对映体过量百分率达95%,这是一种合成光学纯氨基酸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俊玉  吕珊  牛慧敏  雷安民 《遗传》2018,40(4):279-291
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成熟过程需要进行两次连续的不对称分裂,最终形成体积差异巨大的子细胞:大体积的卵母细胞和两种体积较小的极体。不对称分裂现象是哺乳动物卵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典型特征,不对称分裂后的卵母细胞是高度极化的细胞。精卵结合后,细胞重新恢复了对称分裂,但是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形成的极性特征却得以保留并影响早期胚胎的极性。本文对近年来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不对称分裂方面的相关研究展开综述,从细胞质不对称分裂和细胞核不对称分裂两个方面对染色体、细胞骨架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不对称分裂中的作用、细胞器在哺乳动物卵母细胞成熟过程中的重组分配、染色体非随机分离等过程进行介绍,旨在从细胞和分子水平阐述哺乳动物卵母细胞不对称分裂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普通小麦与簇毛麦对称及不对称体细胞杂交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由长期继代的小麦品种济南177悬浮系制备原生质体为受体,取继代一年的簇毛麦愈伤组织不经照射或经60Co-g射线照射,剂量分别为40,60,80Gy(1.3Gy/min),然后分离原生质体为供体,在PEG诱导下分别进行了对称及不对称融合(g融合).经形态学、细胞学、同工酶及5SrDNA间隔序列分析鉴定,对称及不对称融合均高频率地获得了体细胞杂种细胞系,并在对称融合及低剂量g辐照组合得到再生杂种植株.基因组原位杂交的结果证实,对称及不对称融合杂种中异源染色体间不同方式的易位及重组均普遍存在.g辐照存在剂量效应.结果表明:对称及不对称体细胞杂交均可有效地实现核基因的转移与重组,而不对称体细胞杂交还可直接导致染色体小片段易位,显示出此方法在小麦育种上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